汽車維修@02發動機機械部分的檢修_第1頁
汽車維修@02發動機機械部分的檢修_第2頁
汽車維修@02發動機機械部分的檢修_第3頁
汽車維修@02發動機機械部分的檢修_第4頁
汽車維修@02發動機機械部分的檢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發動機機械系統第一節 發動機的日常維護 發動機在使用過程中,應按規定進行日常維護,以保證發動機的正常工作。發動機的日常維護內容包括: (1)氣缸壓縮壓力的檢查。氣缸壓縮壓力是否正常可判定氣缸的密封性能,通過檢查氣缸的壓縮壓力可判斷氣缸與活塞組件的配合間隙和磨損程度、氣缸墊的密封性、配氣機構調整狀況及氣門間隙是否合適。 起動發動機,暖機至冷卻液溫度達80左右停機,拆下所有火花塞及其墊圈。開啟節氣門至全開位置,將氣壓表安裝在火花塞孔上,起動發動機,測量各氣缸壓縮壓力。每缸測量23次,取壓力表最大讀數的平均值。發動機轉速為300rmin時,其標準壓縮壓力為1323kPa,使用極限值為1176

2、kPa,氣缸間差值應小于98kPa。 (2)氣缸蓋、進氣歧管、排氣歧管的安裝螺栓螺母的檢查。用力矩扳手分別檢查氣缸蓋進氣歧管、排氣歧管的安裝螺栓螺母的擰緊力矩,應符合規定,否則應進行調整。擰緊力矩規定:氣缸蓋螺栓為5560N·m,進、排氣管螺母為1823N·m。 (3)氣門間隙的檢查。氣門間隙是指氣門桿頭端部與調整螺釘之間的間隙。發動機在冷態和熱態時氣門間隙是不同的,冷態時(冷卻液溫度為1525)進氣門為0.130.17mm,排氣門為0.230.27mm;熱態時(冷卻液溫度為6068)進氣門為0.170.21mm,排氣門為0.270.31mm。氣門間隙應符合規定,否則應進行

3、調整。 (4)冷卻液的檢查。觀察冷卻液罐液面高度,應位于“FULL”和“LOW”刻線之間,同時擰開散熱器蓋,檢查散熱器內冷卻液量是否充足。如有必要,應加注冷卻液。 發動機、散熱器和暖風機冷卻液量為3.1L,冷卻液罐冷卻液量為0.9L。 (5)潤滑油液面高度的檢查。將車輛停放在水平路面上,拔出發動機油尺,先用潔布抹去尺上的油,然后插入曲軸箱內再拔出檢查,潤滑油高度應在油尺的“F”和“L”刻線之間。否則應加注潤滑油。定期更換潤滑油量為3.1L,新發動機或大修后加注潤滑油量為3.6L。 (6)蓄電池電解液液位及密度的檢查。觀察蓄電池電解液的液面,其液面應位于“UPPER”與“LOWER”刻線之間。若

4、液位過低,應及時加注蒸餾水至“UPPER”刻線。 打開蓄電池加液蓋,用密度計測量蓄電池電解液密度,溫度為20時,電解液密度應為1.271.29gcm3。否則,應加注電解液。 (7)空氣濾清器的清潔和檢查。空氣濾清器的清潔周期為車輛每行駛10000km一次,多塵路面為2500km一次。修理或更換周期為40000km。 (8)火花塞間隙的檢查。從發動機上拆下火花塞,用塞尺測量火花塞兩電極間的間隙,其值應為0.70.8mm。否則應調整或更換。 (9)風扇傳動帶的檢查。檢查風扇傳動帶表面有無損傷、嚴重磨損及芯線顯露等。若有嚴重缺陷,應更換傳動帶。用推壓計在風扇傳動帶中央施加98N的壓力,其撓度應為68

5、mm。否則,應調整傳動帶的預緊力或更換傳動帶。 (10)發動機怠速的檢查。檢查發動機怠速時,應關閉車內其他用電設備,發動機怠速應為750850rmin。第二節 發動機總成 一、發動機總成的拆卸拆卸發動機總成時參看圖2-1。 圖2-1 發動機總成的拆裝圖1-前下橫梁 2-發動機托架總成 3-發動機前安裝 4-發動機前安裝托架(手動變速器) 5-發動機前安裝l號托架(自動變速器) 6-發動機前安裝2號托架(自動變速器) 7-發動機右安裝 8-發動機右安裝托架9-發動機后安裝 10-發動機后安裝托架 11-后力矩限位器(手動變速器) 12-后力矩限位器托架(手動變速器) 13-發動機左安裝(自動變速

6、器) 14-發動機左安裝托架(自動變速器) 15-前下橫梁螺栓 16-發動機托架螺栓 17-發動機后安裝螺母 18-發動機右安裝托架螺栓 19-發動機右安裝(襯套)螺栓 20-后力矩限位器螺母 2l-發動機左安裝托架螺母 22-后力矩限位器(自動變速器) 23-后力矩限位器托架(自動變速器) 24-后力矩限位器螺母 (1)將供油軟管卸壓。 (2)拆卸蓄電池正、負極電纜,拆下蓄電池及其托架。(3)拆下發動機罩。(4)拆下散熱器出水軟管,排放冷卻液。(5)從節溫器座上拆下散熱器進水軟管。(6)拆開冷卻風扇電動機插頭。(7)從液體管路中拆下液體軟管(AT車型)。(8)拆下散熱器。(9)如圖2-2,拆

7、下緊固螺栓,拆下出水軟管和空氣濾清器。(10)拆下導線和拉索見圖2-3。圖2-2 拆卸空氣濾清器圖 2-3 拆下油門拉索1-出水軟管 2-空氣濾清器 3-緊固螺栓 1-油門拉索 2-節氣門體1)從節氣門體上拆下油門拉索。2)從變速器(MT)上拆下離合器拉索。3)從變速器(A/T)上拆下換檔選擇拉索。4)拆下油壓控制線。5)拆下里程表軟軸。(11)如圖2-4從進氣歧管上拆下真空助力器軟管,從炭罐脫附閥上拆下炭罐脫附閥軟管。(12)拆開發動機上各電器件導線。(13)從燃料供給管上拆下燃料供給軟管見圖2-5,拆開暖風機進口和出口軟管。圖2-4 拆卸軟管 圖2-5 拆下燃料供給軟管1-真空助力器軟管

8、2-炭罐脫附閥軟管(14)拆下排氣管見圖2-6,排出發動機潤滑油和齒輪油。 (15)拆下穩定桿見圖2-7。圖2-6 拆下排氣管 圖2-7 拆下穩定桿 (16)從變速器的差速器側拆下傳動軸萬向節。拆卸發動機和變速器時,無需從萬向節上拆卸傳動軸左側,但需拆卸傳動軸右側。 (17)拆下發電機罩。 (18)從空調壓縮機支架上卸下帶軟管的空調壓縮機。拆下空調壓縮機支架,拆下支承架。(19)如圖2-8拆下發動機安裝托架螺栓,拆除前下橫梁螺栓。拆除后力矩限位器托架螺栓和螺母,拆下發動機左安裝托架螺母(A/T車型),拆下發動機右安裝托架螺栓。 圖2-8 拆卸發動機安裝托架螺栓1-發動機安裝托架螺栓 2-前下橫

9、梁螺栓3-發動機左安裝托架螺母 4-限位器托架螺栓 5-限位器托架螺母 6-發動機右安裝托架螺栓 (20)在拆帶變速器的發動機前,再檢查確認所有的軟管、導線都從發動機及變速器上拆開。 (21)從車體中降下帶變速器的發動機、前下橫梁和發動機安裝托架。 二、發動機總成的安裝 1、裝配發動機前的準備工作 發動機的零部件經過檢查、修理合格后,應嚴格按操作規程重新組裝。在裝配發動機前,應做好下述準備工作,以便裝配工作的順利進行。 (1)按發動機的組裝順序、各系統的組成,清點所有零部件,如有缺少應及時查找和配備齊全;如有損壞應修復或更換新件。對于發動機各部位的O形密封圈、油封件一般不允許重復使用。 (2)

10、清洗所有待裝配的零部件,并用壓縮空氣吹通油道。注意密封墊等橡膠件不能用煤油、汽油或柴油清洗。 (3)清洗干凈所用專用工具,清潔裝配現場。 (4)準備適量的密封膠、潤滑油、潤滑脂等輔料,以利于裝配質量的提高。 (5)準備齊全所需的螺栓、螺母、銷子、墊圈及各種密封襯墊、密封圈等易損件,以保證裝配過程的連續進行。 2、組裝發動機時的注意事項 (1)發動機組裝時,必須選用合格的零部件,絕不允許將臟污、有毛刺和損傷的零部件混入裝配件中。 (2)在發動機有相對運動和摩擦的表面上,應涂抹潤滑脂或潤滑油。潤滑油的規格型號與發動機潤滑油相同,對相互間有嚴格密封要求的零部件結合面,要求涂密封膠的表面,必須均勻地涂

11、抹密封膠,以保證結合面的密封質量。 (3)對裝有密封墊、密封圈、油封等密封件的零部件,應注意選用合格的密封件;重裝時應換用新密封件。 (4)對于嚴格配對組合裝配的零部件,如活塞與連桿組件、軸瓦和軸承蓋等,應按組合標記配對組裝,絕不允許互換,以免影響發動機的平衡和規定的配合間隙。對于某些有特定裝配標記的零部件,如活塞環、活塞和氣缸墊等,應按其標記規定的裝配方向、順序進行組裝,不允許將其方向和工作面裝錯。 (5)組裝發動機時,零部件的緊固應穩固可靠,對有嚴格力矩要求的緊固件,必須按規定力矩擰緊,不允許超過或低于規定。對于較大配合面的緊固螺栓與螺母,必須按照規定順序分次逐漸擰緊。 (6)注意專用工具

12、的正確使用,對要求使用專用工具裝配的零部件,應使用專用工具進行裝配,以免對零部件造成損傷,影響發動機的裝配質量。 3、裝配過程 按與拆卸時相反的順序進行。 第三節 曲柄連桿機構 一、結構特點曲柄連桿機構主要由活塞組、連桿組、曲軸飛輪組等組成,其部件見圖2-9,該機構是發動機將燃料燃燒產生的熱量轉化成機械能的主要裝置。 圖2-9 曲軸飛輪組的分解1-曲軸箱 2-前油封(在曲軸與油封唇部接觸的部位涂上潤滑油) 3-主軸瓦(在軸瓦內表面上涂潤滑油) 4-軸承蓋 5-螺栓(在螺栓和軸瓦表面涂上潤滑油)6-正時傳動帶輪半圓鍵 7-曲軸(曲軸主軸頸上涂潤滑油) 8-止推軸瓦(使止推軸瓦油槽側朝曲柄臂) 9

13、-后油封(在曲軸與油封唇部接觸的部位涂上潤滑油) 10-銷 11-曲軸后端蓋襯墊 12-曲軸后端蓋13-后端蓋螺栓 14-輸入軸承 15-飛輪 16-飛輪螺栓活塞連桿組用于承受作功行程可燃混合氣燃燒時產生的壓力,并傳遞給曲軸。活塞頭部設有3道環槽,上面兩道安裝氣環,以密封氣缸內壓縮氣體;下面一道為油環,用于布油和刮油,以潤滑氣缸臂和活塞裙部的摩擦面。連桿小頭孔內壓人一個青銅襯套與活塞銷配合,并鉆有潤滑油孔,以保證活塞銷的潤滑;連桿大頭孔內裝有對開的兩片銅鋁合金軸瓦,與曲軸的連桿軸頸配合。 曲軸組件由曲軸、主軸瓦、止推片等部件組成,用于將來自活塞連桿組的往復運動轉變為旋轉運動,并對外輸出轉矩,同

14、時驅動配氣機構、附件及空調等。飛輪主要由齒圈和飛輪盤組成,與離合器壓盤連接,將發動機的動力傳遞給傳動系;同時存儲多余能量,以利于發動機平穩工作,并利用齒圈與起動機小齒輪嚙合而起動發動機。 二、常見故障診斷 1、常見故障類型及發生部位 曲柄連桿機構常見故障有異響、發動機動力不足、漏油和漏水等。發生故障的主要部位如下: (1)曲軸和連桿的軸承松曠或燒結、變形、異口向。 (2)活塞組件的活塞及活塞環嚴重磨損而漏氣或泵油、拉缸和活塞積炭。 (3)氣缸體和氣缸蓋的水套積垢、漏水、漏油、氣缸拉傷和燃燒室積炭。 (4)氣缸襯墊燒蝕、卷邊沖壞或變形和漏水。 2、氣缸壓縮力不足 (1)故障原因:發動機氣缸壓縮力

15、不足,表明發動機燃燒室的密封不良、存在漏氣部位。發動機漏氣的可能原因有: 1)氣缸襯墊損壞、氣缸蓋有裂紋。氣缸蓋下平面翹曲或氣缸蓋緊固螺栓松動而漏氣。 2)活塞環或氣缸嚴重磨損,使活塞與氣缸配合間隙超差,導致發動機在壓縮行程漏氣。 3)進、排氣門間隙調整不當,使氣門不能完全關閉,導致漏氣。 4)進、排氣門或氣門座的結合面磨損嚴重,使氣門關閉時密封不良而造成漏氣。 5)氣門彈簧經長期使用彈力消失或折斷,使氣門關閉不嚴,導致在壓縮行程時漏氣。 (2)故障排除 1)若測量氣缸壓縮力,只是個別氣缸的壓力低于規定值,則一般是該氣缸的氣門部分同氣、氣缸壁有拉傷或活塞環的開口端重疊而導致漏氣。進一步確定故障

16、部位,可向氣缸內主人少量汽油,旋轉曲軸數周,然后重新測量氣缸壓縮力。如果該氣缸壓力恢復到規定值,則表明氣缸或活塞環漏氣,應檢修氣缸,重配活塞,或者檢查活塞環的安裝位置(使活塞環的開口端錯開)。否則,即表明氣門漏氣,應檢查氣門和氣門座的密封性,氣門彈簧彈力是否正常,彈簧有無折斷,氣門間隙是否過小。若氣門和氣門座密封不良,應配對研磨氣門和氣門座;若彈簧有故障,應更換新件;若氣門間隙調整過小,應重調到規定值。 2)若測量氣缸壓縮力普遍低于規定值的80,但各缸之間的壓差不大,則表明漏氣主要是由于活塞環與氣缸嚴重磨損造成的。此時將氣缸孔鏜至下級修理尺寸,并重新選配加大一級尺寸的活塞和活塞環。 3)若測量

17、氣缸壓縮力,相鄰兩缸的壓力很低,且兩缸壓力相等或接近,則表明兩缸間的氣缸襯墊有損傷,應更換新的襯墊。 3、曲軸軸承異響 (1)故障現象:曲軸軸承異響是一種有節奏、低沉、鈍重的“錘、錘”聲,隨轉速的升高而增大,通常后軸承聲響鈍重發悶,前軸承聲響較輕、較脆。 (2)故障原因:曲軸軸承異響主要是曲軸軸承松曠使軸向或徑向間隙過大引起。 (3)故障診斷:發動機主軸承異響部位是在氣缸體下部靠近油底殼處。檢查時,可用金屬棒在發動機外部各主軸承處診聽,并用斷火法判斷。單缸斷火,聲響無明顯變化;雙缸斷火,聲響減弱,即表明該道主軸承異響。觀察潤滑油壓力表,油壓較正常時下降,而且響聲與溫度無關。 (4)故障排除:更

18、換曲軸主軸瓦,必要時修磨曲軸,清洗潤滑油道。 4、連桿軸承異響 (1)故障現象:連桿軸承異響是一種“鐺、鐺”有節奏的響聲,且在壓縮行程亡止點時響聲最大。連桿軸承異響比主軸承的異響聲輕、緩和、清脆、短促而堅實。當突然加速時,聲響更加明顯;轉速越高,響聲越大;急加速時更為突出。 (2)故障原因:主要是由于連桿蓋螺栓松動或連桿軸頸和軸承嚴重磨損,使連桿軸頸與軸承之間的配合間隙過大,當活塞到達上止點時,由于活塞與連桿的慣性,使軸承撞擊連桿軸頸而發出聲響。 (3)故障診斷:連桿軸承異響多發生在氣缸體的中部,在潤滑油尺插孔處較為明顯。單缸斷火,聲響會減弱或消失。觀察潤滑油壓力表,油壓較正常值明顯下降,這表

19、明連桿軸承配合間隙過大。 (4)故障排除:更換連桿軸承,必要時修磨連桿軸頸,更換發動機潤滑油。 5、活塞敲缸異響 (1)故障現象:活塞敲缸是一種有節奏的“嗒、嗒”聲,在發動機怠速、低中速且發動機低溫冷態時聲響明顯而清脆,在正常工作溫度或速度上升后及熱態時聲響減弱或消失。 (2)故障原因:主要是活塞與氣缸壁磨損嚴重,氣缸間隙增大,在做功行程開始的瞬間,活塞在氣缸內擺動,活塞裙部撞擊氣缸壁而發出的聲響。 (3)故障診斷:發動機活塞敲缸異響多發生在氣缸體中上部。檢查時,在發動機潤滑油加注口觀察,若有脈動的煙氣冒出,且排氣管冒藍煙時,即說明活塞與氣缸壁的配合間隙過大或活塞與氣缸壁已嚴重磨損。 (4)故

20、障排除:檢查活塞與氣缸的配合間隙,檢查活塞環的彈性、背隙及端隙,若活塞與氣缸配合間隙超過使用極限或活塞環有缺陷,應更換活塞環,必要時應錘磨氣缸,并重新選配活塞。 6、活塞銷異響 (1)故障現象:活塞銷異響是一種有節奏的“嗒、嗒”聲,發動機怠速或低速工況時,響聲較明顯清晰;當發動機轉速增高,響聲也隨之變化,急加速時響聲更大。 (2)故障原因:主要是活塞銷與活塞銷孔配合松曠、活塞銷潤滑不良或斷裂而產牛。 (3)故障診斷:通常活塞銷異響發生在氣缸體上部、潤滑油檢查孔附近。單缸斷火,響聲會減弱或消失,且響聲與溫度無關。 (4)故障排除:拆下活塞銷,檢查活塞銷與活塞銷座孔的配合間隙,以及與連桿小頭的配合

21、間隙。活塞銷與活塞銷座孔為動配合,活塞銷與連桿小頭為靜配合。若配合間隙過大,更換相應的磨損件。 7、活塞環異響 (1)故障現象:活塞環異響是一種鈍啞的“拍、拍”聲,或類似敲缸的漏氣聲。 (2)故障原因:主要是活塞環折斷或與活塞環槽配合松曠。 (3)故障診斷:活塞環異響多發生在氣缸兩側中上部或潤滑油尺插孔處,在潤滑油加注口診聽,響聲特別清晰,并有脈動氣體冒出,氣體冒出的頻率與聲響吻合。單缸斷火,響聲減輕但不消失,用旋具抵觸缸蓋,若有振動,說明活塞環與氣缸壁發生碰擊。 (4)故障排除方法:更換活塞環,必要時鏜磨氣缸。 三、主要部件檢修 1、曲軸的檢修(1)檢查曲軸徑向圓跳動量見圖2-10,用千分表

22、在中央軸頸處測量。慢慢轉動曲軸,若圓跳動量超過使用極限0.06mm,則更換曲軸。(2)檢查曲軸止推間隙見圖2-11。在裝上止推軸瓦和主軸頸軸瓦蓋的狀態下,用千分表測定曲軸沿軸向(止推方向)的竄動量。若超過使用極限,應換用新的標準止推軸瓦或加大尺寸的止推軸瓦,以獲得標準的止推間隙。 圖2-10 檢查曲軸徑向圓跳動量 圖2-11 檢查曲軸止推間隙 曲軸止推間隙:標準值為0.110.31mm,使用極限值為0.38mm。 曲軸止推軸瓦厚度:標準值為2.5mm,加大尺寸為2.563mm。(3)檢查主軸頸圓度和錐度見圖2-12。如果任一軸頸嚴重損壞或發生不均勻磨損,超過使用極限0.01mm時,應修磨或更換

23、曲軸。 2、主軸瓦的檢修 (1)主軸瓦的檢查。檢查軸瓦,一旦發現有凹坑、劃傷或損傷,應更換上下兩半軸瓦,不允許更換其中某一半軸瓦。(2)檢查主軸瓦間隙1)拆下軸瓦蓋,清洗軸瓦和主軸頸。2)如圖2-13將塑料線性量規放置在主軸頸的軸瓦全寬上,應避開油孔。圖2-12 檢查主軸頸圓度和錐度 圖2-13 放置塑料線性量規1-塑料線性量規3)安裝軸瓦蓋,以54N·m的力矩擰緊軸瓦蓋螺栓。4)拆下軸瓦蓋,用塑料線性量規刻度尺在最寬處測量塑料線性量規變形后的寬度見圖2-14。軸瓦間隙標準值為0.020.04mm,極限值為0.06mm。若測量結果超出使用極限,應更換軸瓦。圖2-14 測量塑料線性量規

24、變形寬度1-塑料線性量規 2-塑料線性量規刻度尺(3)主軸瓦的選擇1)圖2-15中2號和3號氣缸之間的曲柄臂上有5個數字,1、2、3分別代表主軸頸直徑,見表2-1。如最左第1個數字3代表軸瓦蓋1的主軸頸在44.98244.988之間,第2個數字1代表軸瓦蓋2的主軸頸在44.99445.000mm之間。圖2-15 曲柄臂上數字代表意義表2-1 曲柄臂上數字代表主軸頸直徑數字主軸頸直徑/ mm144.99445.000244.98844.994344.98244.9882)在無軸瓦的狀態下檢查軸瓦蓋內徑。在曲軸箱的配合面標有5個字母(A、B、C)見圖2-16。分別代表對應的軸瓦蓋內徑,見表2-2。

25、圖2-16 字母代表意義表2-2 字母代表的軸瓦蓋內徑字母軸瓦蓋直徑/ mmA49.00049.006B49.00649.012C49.01249.0183)標準軸瓦有五種不同的公差,并在圖2-17所示位置涂有不同顏色的油漆加以區別,見表2-3。圖2-17 軸瓦標記表2-3 油漆顏色代表軸瓦厚度油漆顏色軸瓦厚度/ mm油漆顏色軸瓦厚度/ mm綠色黑色無色1.9962.0001.9992.0032.0022.006黃色藍色2.0052.0092.0082.0124)根據表2-4選擇標準軸瓦。表2-4 選擇軸瓦 曲柄臂上標注的數字 (主軸頸直徑)配合面字母(軸承蓋內徑)123A綠色黑色無色B黑色無

26、色黃色C無色黃色藍色5)用塑料線性量規及塑料線性量規刻度尺測量新裝標準軸瓦的軸瓦間隙。若仍超過使用極限,則用更厚的軸瓦并重新測量間隙。厚度加大0.25mm的軸瓦有五種不同的厚度,見表2-5。其油漆標記見圖2-18。表2-5 厚度加大的軸瓦規格油漆顏色軸瓦厚度/ mm油漆顏色軸瓦厚度/ mm綠和紅黑和紅紅2.1212.1252.1242.1282.1272.131黃和紅藍和紅2.1302.1342.1332.1376)必要時修磨主軸頸至44.73244.750mm,并按表2-6選擇厚度加大的軸瓦。表2-6 選擇厚度加大的軸瓦曲軸箱配合面字母標注主軸頸直徑測量值/mm44.74444.75044.

27、73844.74444.73244.738ABC綠和紅黑和紅紅黑和紅紅黃和紅紅黃和紅藍和紅3、后部油封的檢修(1)檢查后部油封是否磨損或損傷。若油封唇部磨損或損傷,應更換。(2)安裝油封時,油封壓裝后應與曲軸后端面平行,見圖2-19。圖2-18 油漆標記 圖2-19 安裝油封 1-油封 2-曲軸后端面4、飛輪的檢修(1)如果飛輪齒圈有損傷、裂紋或磨損,應更換飛輪。(2)若接觸離合器摩擦片的表面有損傷或過度磨損,應更換飛輪。(3)如圖2-20用百分表檢查飛輪的端面跳動,若端面跳動超過使用極限0.2mm,應更換飛輪。5、氣缸體上平面變形檢查如圖2-21所示,用直尺和塞尺檢查氣缸體上平面是否變形,其

28、平面度標準值為0.03mm,使用極限值為0.06mm。若平面度超過使用極限,應修理。圖2-20 檢查飛輪端面跳動 圖2-21 檢查氣缸體上平面是否變形 6、氣缸的檢查 (1)檢查缸臂是否有過度磨損的劃痕、拉毛或棱線。若有,應鏜缸并用加大直徑尺寸的活塞。(2)用量缸表在圖2-22所示,測量部位(a:第一道活塞環對應處,b:活塞上下位置中間對應處)沿相互垂直的兩方向測量缸徑。缸徑使用極限為74.15mm,圓度和圓柱度極限為0.1mm。若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重鏜缸孔。圖2-22 氣缸的檢查 1)缸徑超過使用極限。 2)在兩位置處的測量差超過圓柱度使用極限。 3)在相互垂直兩方向的測量差超過圓度使用極

29、限。 (3)若4個氣缸之一需要重新鏜削時,則所有氣缸都必須重新鏜削,使所有氣缸缸徑相同。 第四節 配氣機構 一、結構特點發動機配氣機構采用頂置凸輪軸、頂置氣門結構,由氣門組件和正時傳動組件構成,見圖2-23。 圖2-23 配氣機構的分解1-凸輪軸 2-凸輪軸油封 3-搖臂軸 4-O形密封圈5-搖臂軸螺栓 6-搖臂(進氣) 7-NO.1搖臂(排氣) 8-NO.2搖臂(排氣) 9-氣門調整螺釘 10-氣門調整螺釘11-卡環 12-鎖緊螺母 13-搖臂彈簧 14-進氣門15-排氣門 16-氣門彈簧 17-氣門彈簧上座18-氣門鎖 19-氣門彈簧下座 20-氣門油封 氣門組件由氣門、氣門彈簧、氣門彈簧

30、座、氣門鎖片和氣門油封等組成。氣門傳動組件由凸輪軸、正時齒輪、搖臂及搖臂軸等組成,按一定運動規律控制氣門開啟和關閉,并帶動發動機的一些附屬裝置。正時傳動組件安裝在發動機機件的前部,由張緊輪、曲軸正時齒輪、凸輪軸正時齒輪、正時傳動帶等組成。正時齒輪將曲軸轉速傳給凸輪軸,并通過搖臂帶動進、排氣門。 二、故障診斷 1、氣門異響 (1)故障現象:氣門異響是一種有節奏的聲響。發動機怠速運轉時,聲響明顯清晰;中速時,響聲增大而尖脆;高速時,響聲雜亂。 (2)故障原因:氣門調整螺釘與氣門桿之間的間隙過大,凸輪軸轉動時,頂動搖臂而使調整螺釘與氣門桿互相撞擊。 (3)故障診斷:氣門異響發生在氣缸蓋上部的兩側。檢

31、查發動機氣門異響時,可在氣門桿與氣門調整螺釘之間插入塞尺,若響聲消失,即氣門間隙過大。(4)故障排除:調整氣門間隙至規定值。 2、凸輪軸異響 (1)故障現象:凸輪軸異響是一種有節奏而清脆的“嗒、嗒”聲,在發動機怠速運轉時較小,中速時明顯,而高速時消失。 (2)故障原因:凸輪軸與軸承之間配合松曠或凸輪軸彎曲變形,當凸輪軸轉動時,軸頸與軸承相互撞擊而發出。 (3)故障診斷與排除:凸輪軸異響發生在氣缸蓋的凸輪軸區域,檢查凸輪軸軸頸的磨損量和徑向跳動,當磨損超過極限或徑向跳動超過使用極限時,應更換凸輪軸和軸承。 3、氣門彈簧異響 (1)故障現象:氣門彈簧異響是一種有節奏的“嚓、嚓”聲,發動機怠速時,此

32、聲響較為明顯;拆下氣缸蓋罩,聲響更大;用一字旋具撬住彈簧,聲響消失。 (2)故障原因:氣門彈簧折斷、偏斜或彈簧彈力太弱,使彈簧間發生摩擦而發出聲響。 (3)故障診斷與排除:氣門彈簧異響發生在氣缸蓋罩的下方及氣缸蓋區域。拆下氣缸蓋罩,檢查氣門彈簧是否斷裂、歪斜,彈簧彈力是否減弱。如有不良,應更換氣門彈簧。 4、點火敲擊異響 (1)故障現象:點火敲擊異響是一種清脆而尖銳的“嘎、嘎”聲,發動機高速空轉時,響聲減弱或消失;發動機負荷越大,聲響越大;同時點火異響還會使發動機功率下降。 (2)故障原因:點火時間過早,過大的氣體爆發壓力在活塞到達上止點時,將活塞從氣缸的一壁很快地推向另一壁而發出聲響。 (3

33、)故障診斷與排除:點火敲擊異響發生在氣缸蓋上部與燃燒室之間的區域。若發動機點火時間過早,應調整點火正時;若發動機溫度過高,按發動機溫度過高的方法排除;若氣缸蓋燃燒室或活塞頂部積炭過多時,應清潔燃燒室和活塞;同時,汽油的牌號必須與發動機的使用規定相符合。 三、主要部件檢修 1、搖臂和調整螺釘的檢修如圖2-24,若調整螺釘的合金片已磨損,則更換調整螺釘。若搖臂的凸輪接觸面已磨損,則更換搖臂。 2、搖臂軸徑向跳動的檢查用V形架和百分表檢查搖臂軸的徑向跳動,見圖2-25。徑向跳動使用極限為0.10mm,若測量結果超出使用極限,應更換搖臂軸。圖2-24 檢查調整螺釘和搖臂 圖2-25 檢查搖臂軸徑向跳動

34、a)排氣側 b)進氣側 1-V形鐵 2-千分表 3-搖臂軸1-調整螺釘 2-搖臂 3-凸輪接觸面 3、搖臂與搖臂軸間隙的檢查用百分尺和內徑千分表測量搖臂軸直徑和搖臂內徑見圖2-26,兩讀數之差即是搖臂與搖臂軸之間的間隙,其使用極限見表2-7。若測量值超過使用極限,應更換搖臂或搖臂軸。 圖2-26 檢查搖臂和搖臂軸間隙1-千分尺 2-搖臂軸 3-搖臂 4-千分表表2-7 搖臂和搖臂軸間隙使用限值 (單位:mm)測量部位標準值使用極限測量部位標準值使用極限搖臂內徑15.99616.014搖臂與搖臂軸的間隙0.0120.0450.09搖臂軸直徑15.96915.984 4、凸輪磨損的檢查 用千分尺測

35、量凸輪高度,若凸輪高度低于使用極限(見表2-8),應更換凸輪軸。表2-8 凸輪高度使用極限 (單位:mm)凸輪高度標準值使用極限進氣凸輪36.18436.34436.084排氣凸輪35.90036.06035.800 5、凸輪軸徑向圓跳動的檢查 將凸輪軸置于V形架上,用百分表測量凸輪軸的徑向圓跳動。若徑向圓跳動超過使用極限0.10mm,應更換凸輪軸。6、凸輪軸軸頸磨損的檢查 檢查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座蓋是否有凹坑、刮傷、磨損或損傷。若發現這些缺陷,應更換凸輪軸或氣缸蓋及凸輪軸座蓋。氣缸蓋與凸輪軸座蓋必須同時更換。 7、凸輪軸軸頸與座蓋間隙的檢查 (1)安裝凸輪軸,將塑料線性量規放在凸輪軸軸頸全寬

36、上,裝上凸輪軸座蓋。 (2)按圖2-27所示數字順序擰緊座蓋螺栓,擰緊力矩為11N·m。 圖2-27 螺栓擰緊順序 (3)拆下凸輪軸座蓋,用塑料線性量規尺測量變形的最寬點,即軸頸間隙,其標準值為0.0400.082mm,使用極限為0.12mm。如果測量值超過使用極限,則測量座蓋孔徑和凸輪軸軸頸外徑,見表2-9。當與標準值相差很大時,應更換凸輪軸或氣缸蓋總成。表2-9 凸輪軸軸孔及孔徑尺寸測量部位標準值/mm凸輪軸軸頸孔直徑28.00028.021凸輪軸軸頸外直徑27.93927.960 8、氣門導管的檢修用千分尺和內徑千分表測量氣門桿直徑和氣門導管內徑以檢查氣門桿與氣門導管的間隙見圖

37、2-28,應滿足表2-10所示要求。否則,更換氣門和氣門導管。 圖2-28 檢查氣門桿與氣門導管 a)氣門桿直徑的測量 b)氣門導管的測量1-氣門 2-螺旋千分尺 3-氣門導管 4-內徑千分表表2-10 氣門桿與氣門導管間隙 (單位:mm)項目標準值使用極限氣門桿直徑進氣5.4655.480排氣5.4405.455氣門導管內徑進氣5.5005.512排氣氣門桿與氣門導管的間隙進氣0.0200.0470.07排氣0.0450.0720.09 9、氣門桿端偏差的檢查沿圖2-29箭頭方向移動氣門桿端測得氣門桿端偏差,其使用極限:進氣門側為0.14mm,排氣門側為0.18mm。若測量值超過使用極限,應

38、更換氣門桿和氣門導管。圖2-29 檢查氣門桿端偏差10、氣門的檢修 (1)清除氣門上的積炭,檢查氣門工作面和氣門桿部是否磨損、燒傷或變形。若需要,更換氣門。 (2)測量氣門頭厚度,若厚度超過使用極限(見表2-11),應更換氣門。 表2-11 氣門頭厚度 (單位:mm)氣門標準值使用極限進氣0.81.20.6排氣0.7 (3)檢查氣門桿端面是否有凹坑和磨損,可修磨氣門桿端面,但修磨量不得超出倒角部位。否則,應更換氣門。 (4)檢查氣門的接觸寬度。在氣門座上均勻涂一層紅丹,使氣門座與氣門頭旋轉研配,在氣門配合面上的印痕應連續無間斷,且寬度為1.11.3mm。 11、檢查缸蓋平面度用直尺和塞尺檢查缸

39、蓋6處的平面度見圖2-30,其極限值為0.05mm。若超過極限,可用平板襯住約400號砂紙背面,放在氣缸蓋表面磨去高點。若還不能達到使用極限,應更換氣缸蓋。 12、檢查氣缸蓋進、排氣歧管配合面的平面度用直尺和塞尺檢查氣缸蓋的進排氣歧管配合面見圖2-31,以確定配合面是否需要修理或氣缸蓋是否需要更換。其變形極限為0.10mm。圖2-30 檢查缸蓋平面度 圖2-31 檢查氣缸蓋進排氣歧管配合面平面度 13、氣門彈簧的檢查(1)按圖2-32檢查氣門彈簧,見表2-12。圖2-32 檢查氣門彈簧a)測量自由長度 b)測量彈力1-卡規 2-彈簧表2-12 氣門彈簧規格項目標準值使用極限氣門彈簧自由長度36

40、.83mm35.67mm氣門彈簧預加負荷10.712.5kg/31.5mm9.3kg/31.5mm(2)檢查氣門彈簧垂直度見圖2-33,其使用極限L為1.6mm。圖2-33 檢查氣門彈簧垂直度14、氣門間隙的調整(1)拆開蓄電池負極電纜,拆下氣缸蓋罩。(2)拆下右翼子板護板上的膠塞,見圖2-34,以轉動曲軸。(3)拆卸空氣濾清器總成,觀察曲軸帶輪上的V標記,見圖2-35。圖2-34 拆下膠塞 圖2-35 曲軸帶輪V標記1-曲軸帶輪 2-V標記 (4)用17mm的套筒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曲軸帶輪,直到曲軸帶輪的V標記(白油漆)與正時傳動帶罩上的對準。(5)使1缸搖臂與凸輪部位脫開,檢查調整1、2、5

41、、7氣門間隙見圖2-36。使4缸搖臂與凸輪部位脫開,檢查調整3、4、6、8氣門間隙。圖2-36 檢查調整氣門 (6)若氣門間隙超出規定值,松開鎖緊螺母,轉動調整螺釘進行調整,氣門間隙見表2-13。表2-13氣門間隙氣門間隙規定值/mm氣門冷態時(冷卻液溫度為1525時)熱態時(冷卻液溫度為6068時)進氣0.130.170.170.21排氣0.230.270.270.31 第五節 潤滑系統 一、結構特點 發動機運行時,各零部件工作條件各不相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潤滑方式。發動機采用壓力潤滑和飛濺潤滑兩種方式,以壓力潤滑為主。壓力潤滑是利用機油泵將潤滑油以一定的壓力輸送到運動摩擦副之間的間隙,并形成

42、油膜,以保證摩擦面潤滑可靠。該方式潤滑強度大,潤滑質量高,對大負荷、高速運動的摩擦面的潤滑非常有利。采用壓力潤滑的部位有主軸瓦、連桿軸瓦、凸輪軸軸承、搖臂軸、分電器齒輪、搖臂和氣門調整螺釘等。飛濺潤滑利用發動機工作時,運動零件飛濺起來的油滴或油霧來潤滑摩擦表面。該方式針對裸露在外面且負荷較小、相對運動速度較低或潤滑條件較為有利的零件上,潤滑部位有氣缸壁、活塞、活塞環、活塞銷、凸輪、偏心輪和連桿小頭等。機油泵用于提高潤滑油的壓力,保證潤滑油在潤滑系中正常循環,并使潤滑油以一定的壓力輸送到各機件的工作表面,確保機件的良好潤滑。機油泵采用內嚙合齒輪式油泵,由泵體、齒輪、齒圈、泵蓋和限壓閥等零件組成,

43、見圖2-37。 圖2-37 機油泵的結構1-蓋板 2-內轉子(薄涂一層潤滑油) 3-外轉子(薄涂一層潤滑油)4-襯墊 5-銷 6-銷 7-安全閥(薄涂一層潤滑油)8-彈簧 9-彈簧座 10-擋圈 1l-前軸封(與油封唇部接觸的曲軸部位,涂潤滑油) 12-蓋板螺釘 13-螺栓(短) 14-螺栓(長) 機油泵安裝在發動機曲軸箱的前部,內齒輪的內孔與曲軸前端的扁軸頸配合,內齒輪是主動齒輪,外齒圈是被動齒輪。泵體上裝有柱塞式限壓閥,以限制主油道的最高油壓。為了防止泵體與缸體之間漏油,裝有密封墊。當發動機工作時,曲軸帶動內齒輪旋轉,由于齒輪與齒圈偏心安裝,其嚙合空間的容積變化而產生真空度,將潤滑油從油底

44、殼吸到泵齒之間,再壓回油口經濾清器(圖2-38)供系統潤滑。當潤滑油壓力過高時,由限壓閥控制使部分壓力油流回到油底殼,從而保證主油道內的潤滑油油壓在一定的范圍內。 圖2-38 油底殼和機油濾清器1-油底殼配合面(涂密封膠99000-31150) 2-機油泵濾清器 3-O形密封圈 4-放油塞墊 5-放油塞 6-油底殼螺栓7-油底殼螺母 8-機油泵過濾器螺栓 9-機油泵過濾器托架螺栓二、故障診斷 1、發動機潤滑油消耗過多 (1)故障現象:潤滑油的消耗量超過常規損耗量,發動機運轉時,排氣管冒藍煙,火花塞積炭增多。 (2)故障原因:油封漏油,油底殼放油螺塞墊片損壞,活塞環安裝不當,氣缸壁和活塞的配合間

45、隙過大,氣門導管與氣門桿配合間隙過大和發動機過熱。 (3)故障診斷與排除 1)檢查曲軸前后油封、凸輪軸油封和氣門桿油封,若油封損壞,造成潤滑油滲漏,應更換損壞的油封。 2)檢查油底殼與氣缸體結合面,放油螺塞有無潤滑油滲漏,若油底殼密封墊損壞。放油螺塞松動而漏油,應更換密封墊并按規定力矩緊固放油螺塞。 3)檢查活塞環是否裝反,活塞環開口是否按要求安裝,若活塞環方向裝反。各開口未按規定錯開裝配,將導致活塞環泵油,引起發動機燒潤滑油。應重新裝配活塞環,將有字樣的環面向上,“RN”為第一環,“R”為第二環,各環開口應錯開90°。 4)檢查活塞環與氣缸壁、氣門桿與氣門油封的配合間隙,若活塞環與

46、氣缸壁磨損嚴重,配合間隙過大,應鏜磨氣缸,更換活塞和活塞環;若氣門桿油封損壞,應更換氣門桿及油封。 5)檢查冷卻水溫度,如發動機過熱,使潤滑油的蒸發量增大,應檢修冷卻系。 2、發動機潤滑油變稀(1)故障現象:發動機運行一定時間后,油底殼內的油平面自動上升,發動機的潤滑油壓力下降。 (2)故障原因:氣缸墊損壞或氣缸體有裂紋,使冷卻水進入燃燒室并流入油底殼而稀釋潤滑油;燃油泵的膜片損壞,使燃油流人油底殼而稀釋潤滑油;燃油含有水分,燃燒時進入油底殼;混合氣過濃,使燃燒不完全,燃油滲入油底殼而稀釋潤滑油。 (3)故障診斷與排除 1)觀察冷卻水的消耗量,若冷卻水消耗得過快,應檢查發動機氣缸墊及氣缸體。若

47、氣缸墊損壞或氣缸蓋安裝螺栓未擰緊,應更換氣缸墊;若氣缸體有氣孔或裂紋,應修補氣缸體。 2)檢查燃油泵的泵油量,若泵油量減少,則燃油泵的膜片損壞使燃油漏人油底殼,應更換燃油泵膜片,必要時更換燃油泵總成。 3)檢查燃油品質,若燃油含有水分,應更換。 4)檢查燃燒室內的積炭情況,若氣門和火花塞積炭嚴重,表明混合氣過濃。 3、發動機潤滑油壓力過高 (1)故障現象:起動發動機時,潤滑油壓力指示燈熄滅,同時潤滑油消耗量過大;發動機工作中,發動機溫度過高,并存在異響。 (2)故障原因:使用的潤滑油牌號不合適和粘度過大;機油泵限壓閥彈簧張力調得過大;缸體或缸蓋油道存在堵塞;曲軸軸頸與軸瓦之間的配合間隙過小;凸

48、輪軸軸頸與軸孔的配合間隙過小。 (3)故障診斷與排除 1)檢查潤滑油的粘度及油質,若潤滑油粘度過大或油質過臟,應更換規定牌號、規格的潤滑油。 2)檢查機油泵的限壓閥和旁通閥,若機油泵限壓閥柱塞粘結或彈簧過硬,旁通閥不能打開,應更換限壓閥彈簧或限壓閥總成,更換旁通閥。 3)檢查機油濾清器,若機油濾清器使用時間過長,濾芯嚴重堵塞,應更換機油濾清器總成。 4)檢查曲軸軸承、連桿軸承及凸輪軸軸承的配合間隙。若軸承配合間隙過小,應重新選配軸承。 5)檢查發動機氣缸蓋、氣缸體的潤滑油道。若潤滑油道存在堵塞,應拆解發動機,清洗潤滑油道。 4、發動機潤滑油壓力過低 (1)故障現象:發動機起動后,潤滑油壓力指示

49、燈仍不熄滅;在車輛的使用過程中油底殼油量增多,潤滑油變稀并帶有汽油味或起泡沫。 (2)故障原因:潤滑油變質,潤滑油中混入了汽油或冷卻水,潤滑油規格型號不符合要求;機油泵嚴重磨損、配合間隙過大;機油濾清器濾網堵塞;機油泵上限壓閥壓力調得過低或工作不正常;發動機曲軸軸頸與軸瓦之間配合間隙過大;機油壓力傳感器搭鐵;油底殼中潤滑油油面過低。 (3)故障診斷與排除 1)檢查油底殼內潤滑油量,若過少,應按規定添加。若是由于油封損壞或放油螺塞松動而漏油,應更換油封,并按規定力矩緊固放油螺塞。 2)檢查油底殼內潤滑油的質量,若油量明顯增多并有汽油味,則表明活塞環嚴重磨損,汽油沿氣缸壁流人油底殼,使潤滑油變質,

50、應更換活塞環或修磨氣缸;若潤滑油變稀并有氣泡,則表明冷卻水套損壞,有冷卻水混入而稀釋潤滑油,應更換氣缸墊并修理冷卻水套。 3)檢查潤滑油的粘度。若粘度過低,說明選用的潤滑油牌號、規格不正確,應更換規定牌號、規格的潤滑油。 4)檢查機油泵的泵油量和泵油壓力。若泵油量正常而泵油壓力偏低,則說明機油泵內部的零件磨損嚴重,使配合間隙過大,應更換機油泵內部組件或機油泵總成;或機油泵限壓閥的壓力調得過低或限壓閥彈簧過軟,應重新調整限壓閥,必要時更換限壓閥彈簧,若機油泵泵油量和泵油壓力均不足,則機油濾清器的旁通閥損壞,機油濾清器的濾網堵塞或連接管與機油泵體連接處的密封圈損壞,使機油濾清器的吸油量減少,應更換

51、旁通閥、損壞的密封圈和濾清器濾網。 5)檢查潤滑油路有無滲漏,若主軸承、連桿軸承和凸輪軸軸頸等處存在嚴重磨損,將使其配合間隙過大,不能建立油壓,應修磨曲軸主軸頸、連桿軸頸、凸輪軸軸頸,并更換相應的軸承。 6)若上述故障都已排除,但機油壓力指示燈仍不熄滅,則說明機油壓力傳感器搭鐵或存在故障,應修理或更換傳感器。 5、發動機潤滑油早期變質 (1)故障現象:發動機潤滑油未到更換期限,便出現顏色污濁、粘度變稀,并產生沉淀物質及膠粘性物質,以及機械雜質過多等現象,以致油道受阻,潤滑性能下降。 (2)故障原因與排除方法 1)運動機件磨損嚴重,產生較多的金屬屑,應使各運動副的配合間隙至規定的范圍內,并定期清

52、洗油道和油底殼,更換新鮮潤滑油。 2)空氣濾清器的濾清效果不佳,使過多的塵土進入而污染潤滑油,應定期檢查、清潔。更換空氣濾清器的濾芯,使空氣濾清器保持良好的濾清效果。 3)檢查機油濾清器,若機油濾清器使用時間過長,濾芯嚴重堵塞,應更換機油濾清器總成。 4)檢查曲軸軸承、連桿軸承及凸輪軸軸承的配合間隙。若軸承配合間隙過小,應重新選配軸承。 5)檢查發動機氣缸蓋、氣缸體的潤滑油道。若潤滑油道存在堵塞,應拆解發動機,清洗潤滑油道。 三、機油泵的檢修 (1)檢查油封唇部是否損傷;必要時,應更換。(2)安裝油封時,應將油封壓裝到油封端面與機油泵殼體端面平行,見圖2-39。圖2-39 安裝油封1-油封 2

53、-機油泵殼體 (3)檢查外轉子、內轉子、蓋板、機油泵殼體是否過度磨損或損壞。(4)用塞尺檢查外轉子與殼體間的徑向間隙,見圖2-40;其使用極限為0.2mm。若測量值超過使用極限,應更換外轉子或殼體。 (5)用直尺和塞尺檢查側隙,見圖2-41。其使用極限為0.1mm。 圖2-40 檢查外轉子與殼體間的徑向間隙 圖2-41 檢查側隙 第六節 冷卻系統 一、結構特點 發動機的水冷卻系統可按其散熱器進水口是否與大氣相通分為開式冷卻系統和閉式冷卻系統兩種形式,散熱器的進水口與大氣相通的冷卻系統稱為開式冷卻系統,其冷卻液的溫度一般不會超過90,對發動機的冷卻效果不佳,而且由于和大氣相通,冷卻液不斷地蒸發減少,必須經常添加冷卻液才能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