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1頁
2013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2頁
2013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3頁
2013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4頁
2013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3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匯編2013 年廣州市初三、(4 小題,15分)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題。(10分)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

2、,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A手自筆錄 雖人有百手 B.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故患有所不辭也C.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D.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若為傭耕10.把“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翻譯成現代漢語。(4 分)1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3、)A.常常手借抄來之書,隆冬時節,十指凍僵仍毫不懈怠,足見“我”求學之“勤”。B.遇師斥責,表情更恭順,理解更周到,沒有爭辯一句,足見“我”求學之“誠”。C.寒冬大雪,身背書箱,拖著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見“我”求學之“艱”。D.處服飾華麗的同學之間,雖然羨慕,卻堅守心中之樂,足見“我”求學之“精”。9.【參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實詞的理解。A.動詞,親手;名詞,手這個器官B.動詞,擔心,憂慮;名詞,禍患,災難。C.跟從,跟隨。D.比得上;你。【備考建議】理解、記憶常考文言實詞,注意課下的注解。10.【參考答案】(我)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答

4、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句子的翻譯。注意關鍵詞的解釋及語句的通順。援:引、提出。質:詢問。【備考建議】翻譯文言文的原則是“信”、“達”、“雅”。翻譯文言文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文言文句子翻譯技巧:留、補、調、刪、換。11.【參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處服飾華麗的同學之間,雖然羨慕,卻堅守心中之樂,足見“我”求學之“樂”,而不是求學之“精”。【備考建議】注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文章中找到選項出處,再仔細對比分析。古詩詞鑒賞2013年北京市高級四、文言文閱讀(共9分) 閱讀核舟記(節選),完成第12-14題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

5、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

6、,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1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峨: (2)其兩膝相比者 比: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翻譯: 14下面是有關文中“核舟”的簡介,請根據文章內容將其補充完整。(前兩空用原文回答,后兩空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核舟簡介 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蘇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個“ ”的桃核,雕刻者不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對船的雕刻也細致入微,如核舟中間部分有箬竹葉做成的船篷、 、雕著花

7、紋的欄桿。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雕刻者 。 四、文言文閱讀。 12、答案:(1)高高的 (2)靠近 13、答案:抬頭仰望,神情跟蘇(東坡)、黃(魯直)不相同。 14、答案要點:長不盈寸 各具情態 船艙旁邊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寬敞的船艙) 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藝術 2013年江西南昌(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題。(10分)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8、9對下面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C )A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B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C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D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0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相( 做宰相 ) 止( 棲息、停留 )11翻譯文中畫線句子。(2分)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嗎?12請具體分析本文中莊子的語言技巧。(2分)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和比喻修辭手法,將自己比作鹓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間接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志趣,譏諷惠子心胸狹窄。13結合文意說說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面對惠子的猜忌,

9、莊子主動與惠子見面,可見他的勇敢與機智。(1分)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可見他談泊名利、志向高潔。(1分)2013年蘭州市初中(二)閱讀鄒忌諷齊王納諫選段,完成1012題。(11分)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

10、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于是入朝見威王朝而往,暮而歸A皆以美于徐公蒙辭以軍中多務B能謗譏于市朝駢死于槽櫪之間C時時而間進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D10.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11. 用“/”線給下面句子斷句。(先將原句工整地抄寫在答題卡上,再斷兩處)(3分)今 齊 地 方 千 里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5分)(1)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2)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二)(11分)10.(3分)C11.(3分)今/齊地/方千里(書寫1分,每正確斷一處1分,共3分)12.(5分)(2分) (1)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2)(3分)一年以后,就

11、是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三)閱讀師曠撞晉平公一文,回答1315題。(8分)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注】 師曠:春秋時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 援:執持,拿。 衽:衣襟。 啞:表示不以為然的驚嘆聲。除:清除。戒:鑒戒。 13. 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1)飲酣 酣: (2)釋之 釋: 14. 師曠撞晉平公的原因是什么?(用

12、文中原句回答)(2分) 15. 同為勸諫君王,師曠與鄒忌的勸諫方式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三)(8分)13.(2分)(1)酣:盡興(暢快)地喝酒。 (2) 釋:放。14.(2分)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或:答“今者有小人言于側者”得1分。)15.(4分)鄒忌用設喻說理的方法,以自身為例,把家事和國事進行類比,推己及人,以此達到諷勸的目的。(2分)師曠先借撞“小人”引起晉平公的重視,再直言以出,讓晉平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達到勸諫的目的。(2分)(意對即可)2013年浙江省杭州市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題。(一)(許)衡字仲平,懷之河內人也。七歲入學,授章句,問其師曰:“讀書何為?”

13、師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每授書,又能問其旨義。久之,師謂其父母日:“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遂辭去,如是者凡更三師。稍長,嗜學如饑渴,然遭世亂,且貧無書。嘗從日者家見書疏義,因請寓宿,手抄歸。夜思晝誦,身體而力踐之,方勸必揆諸義而后發。家貧,食糠核菜茹,處之泰然,謳誦之聲聞戶外。(二)李德輝,字仲實,通州潞縣人。適歲兇,家儲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莧而食之。德輝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嗜讀書,束于貧,無以自資,乃輟業。年十六,監酒豐州,祿食充足,甘旨,有余則市筆札錄書,夜誦不休。已乃厭糟曲,嘆曰:“志士顧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隱不足以悅

14、親善身,天地之間,人壽幾何,惡可無聞,同腐草木也!”乃謝絕所與游少年,求先生長者講學,以卒其業。【注】日者:以占侯卜筮為業的人。揆(ku):揣度。操履:操行。外傅:老師。監酒:監管制酒。惡可:怎么能,如何能。1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3分)A如是者凡更三師(更換) B. 夜思晝誦,身體而力踐之(親身)C. 有余則市筆札錄書(購買) D. 隱不足以悅親善身(值得)2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4分)A然遭世亂,且貧無書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B因請寓宿,手抄歸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C嗜讀書,束于貧 貨惡其棄于地也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誠宜開張圣呼,以光

15、先帝遺德21.用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 乃謝絕所與游少年,求先生長者講學,以卒其業。 22.許衡與李德輝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結合兩文內容,作簡要分析。(4分)19.D 20.BD21.22.許衡與李德輝兩人的家庭都很貧困,但他們都喜歡讀書且胸有大志。許衡抄書而讀,又善于思考提問,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科舉及第;李德輝抄錄書籍,讀誦不息,又謝絕與朋友的交往,專心求教 ,立志于做一個為國效力、造福于民、孝順父母且有修養的人。19.D考點:實詞解析:足夠足 z腳。勸學:“假輿馬者,非利也,而致千里。”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而置之其坐。

16、”動物的腳。核舟記:“細若蚊,鉤畫了了。”器物的支撐部分。赤壁之戰:“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之形成矣。”充足。趙威后問齊使:“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補不。”滿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蘭亭集序:“快然自。”足夠。鴻門宴:“料大王士卒以當項王乎?” 赤壁之戰:“兵精糧多,以立事。”值得。桃花源記:“不為外人道也。”【足下】稱對方的敬詞。戰國時多稱諸侯國國君為足下。腳下;立足的地方20.BDA.且第一個 連詞并且 況且 第二個 將要;將近。B.因此C.第一個“ 因為 ” 第二個介詞 “在”D.“用來”21.(1)這個孩子聰明非凡,今后一定能大大超過其他人,我不能做他的老師。(2

17、)(李德輝)于是謝絕與他交好過的少年們的來往,向年長的先生們求學,來完成他的學業。考點:翻譯解析:注意重點字的翻譯,補充缺少的成分。22.許衡和李德輝兩個人的家庭都很貧困,但他們都喜歡讀書且胸懷大志。許衡抄書而讀,又善于思考提問。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科舉及第;李德輝抄錄書籍,讀誦,又謝絕與朋友的來往,專心求教,立志于做一個為國效力、造福于民、孝順父母且有修養的人。考點:文章內容理解解析:首先可以從文章中篩選出“嗜學如饑渴”“ 人壽幾何,惡能無聞?”等得出好學、有志向;然后從兩個人具體的事件中概括即可。2013年汕頭市(一)(14分)滿井游記袁宏道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

18、走礫。 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 ,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未百步

19、輒返/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C、于時冰皮始解/學而時習之 D、麥田淺鬣寸許/遂許先帝以驅馳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8第段寫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9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通過對水光山色、柳條麥田的描寫,以及對游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等情態的描繪,勾勒出一幅滿井春色圖。 B、作者寫初春景象,抓住了萬物復蘇的特點,如“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春回大地時柳枝初展的神韻。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等畫面合為一組鏡頭,寫出了游人絡繹不絕的盛況。D、這篇

20、游記,采用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最后一段則以議論作結,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一)146. (13分)B7. (4分)(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8. (4分)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壓抑煩悶之情;反襯了滿井春意盎然的景象。(3分)9. (3分)C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4題。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

21、父也。愿王熟計議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選自戰國策)【注釋】鷸(y) :一種水鳥。 箝(qin):夾住。 喙(hi):嘴。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趙且伐燕( ) (2)以敝大眾(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3請寫出選文包含的一個成語,并說說它給你的啟示。(2分)4為什么蘇代能說明惠王中止出兵?(3分)1 2 (1)將要 (2)使勞苦(貧困)2 3 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3 2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或:鷸蚌相爭、鷸蚌相持) 啟示:面對矛盾(沖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態度對待,避免兩敗俱

22、傷。4 3 (1)從蘇代的角度看: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諷喻或類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態度誠懇。為燕趙雙方的利益著想,陳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從惠王的角度看: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1分)參考譯文: 趙國將要進攻燕國,蘇代為燕國去跟趙惠王說:“這次我來,路過易水,一只蚌剛好出來曬太陽,而一只鷸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殼夾住了鶩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會有死鷸。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現在趙國馬上要起兵進攻燕國,燕趙兩國長期互相攻戰,而使民眾勞苦貧困,我深恐強大的

23、秦國會成為那個打魚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細考慮考慮!”惠王說:“好!”于是中止了這件事。成都市2013年高中階段教育二、文言文閱讀。(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4-6題。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

24、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4.下列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觀:景象B.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 騎:騎馬C.隨波而逝 逝:去,往D.珠翠羅綺溢目 溢:滿,充滿5.下列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 則玉城雪嶺跡天而來 B.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C.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D. 以此夸能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25、者6.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作者以精煉的筆墨,描寫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弄潮健兒的英姿以及人們觀潮的盛況。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對錢塘江潮進行描繪,表現了江潮的雄奇壯觀。C.文章最后一段寫江岸十余里間觀潮人數眾多,熱鬧非凡,直接表現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D.文章用詞精當,寥寥數筆便能繪形傳神,如“騰身百變”四個字就刻畫出弄潮兒上下翻騰、變化多樣的驍勇身姿。 參考答案:B D C 解析: “騎”是馬的意思,名詞,讀j。 “乘”是騎、坐的意思。 考點:對文言實詞的理解。 備考方法:熟悉課內文言文中注釋里面的重點實詞

26、的意思。化簡為繁,一般文言實詞較好記憶,即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差不多,只是將古代漢語中的單音詞轉變為現代漢語的雙音詞。因此,詞義只是擴充。一些偏難的詞語,可以從造字方法、簡體字的原本意思來記憶。如“拊”,捶打的意思,篆文為一個人用手捶打胸口。可以根據句子前后意思理解。 5、解析: A第一個“而”表修飾;第二個“而”,連詞,表轉折,但是,卻。 B第一個“之”結構助詞,的;第二個“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C第一個“為”被;第二個“為”介詞,替,給。 D兩個“以”都是憑借的意思。 考點:文言虛詞的用法及意義。 備考方法:把常考的虛詞如“而”、“之”“為”等,進行分類整理,掌握其常考的用法及意

27、義。依據語法功能析用法,根據用法辨詞義,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蓮”是主語,“出”是謂,“之”用在主謂之間,是助詞。采用刪換替代看變化,通過比較辨詞義 ,如把“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而”去掉,發現它還是原來的意思,按就表明它是連詞。瞻前觀后析語境,根據位置辨詞意 。如“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在謂語位置,是動詞,是憑借的意思。 解析:C答案錯在“直接表現了”,文章最后一段寫江岸十余里間觀潮人數眾多,熱鬧非凡,是從間接或是側面描寫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考點:對文章的理解。需要考生分析文章內容時細心。 第卷(其他類型題,共82分)三、翻譯、默寫(共10分)7.把下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

28、的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2分)答:(2)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2分)答:【答案】 (1)忽然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和物彼此一點也看不見。(譯出大意1分,落實“略”的意思1分。) (2)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都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譯出大意1分,落實“文”的意思1分。)【解析】 此題考查課內文言文翻譯。每年的中考題,第一個閱讀題都是文言文閱讀,選取的文章多出自八、九年級文言文。除了能夠比較準確地譯出句子的意思,還應該落實重點實詞,近幾年考的重點實詞有:12年醉翁亭記中“開”“歸”“暝”“晦”;11年考了核舟記中“奇”“可”倚”“歷歷”;

29、10年桃花源記“異”“窮”“妻子”“絕境”。從2010年到今年考查的課內文言文都出自八年級。重點實詞考查的范圍有通假字、異體字、古今異義字、詞類活用等。所以,關于實詞的特殊用法,是我們學習的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文言文閱讀(共1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題。 (一) 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節選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二)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歆為吏,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見過歆。時王芬與豪杰謀廢靈帝。芬陰呼歆、洪

30、共定計,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無往!”洪從歆言而止。后芬果敗,洪乃服。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馀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原賓客為之計。”眾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節選自三國志華歆傳,有刪改)下列語句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王欲舍所攜人 舍:舍棄本所以疑 疑:猶豫芬陰呼歆 陰:暗中念單車遠行 念:掛念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譯文: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

31、無往!譯文:從這兩則選文中可以看出華歆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分點概括作答。(4分)答:【參考答案】 3、D 4、(1)譯文:既然已經接納他,難道可以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嗎?(落實“納”“急”各1分,大意通順1分) (2)王芬性情粗疏沒有韜略,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會禍及宗族。您千萬不要參與!(落實“疏”“武”各1分,大意通順1分。) 5、(德行高尚,言行一致。(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見識過人。(阻止陶丘洪幫助王芬廢帝之事) (名士高風。(巧妙的謝絕部下和百姓送的禮物) (任意答到其中兩點并結合文段實例即可得4分。)【解析】 今年的課外文言文仍然以人物傳記為文本,考察人物的

32、品性。與往年不同的是用同一人的兩則不同材料進行對比閱讀。引導學生關注不同時代不同作家對同一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第3題,對實詞考察,較為簡單。要求學生積累常用實詞的意思,學會知識遷移。第4題,文言翻譯,要求掌握基本的文言翻譯方法,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實詞和文言句式。第5題,對人物評價,要求準確概括并結合例子解釋。2013年河北省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題。(14分)(一)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3、。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線句子所寫的景物。(l分)11.這段文字描寫的內容是什么?蘊涵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課內文言文與課外文言文分值比為(5比9),由原來的五五開增大到五九開,顯示出命題者大刀闊斧的魄力。課內文言文沒有涉及到字、詞、句,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因為課內文言文考查的是機械記憶,是學生“背出來的”。對課外文言文考查的才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本次河北邁的步子很大,命題者的勇氣值得稱贊。(二) 我輩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后文成。聞歐陽文忠作晝錦堂記,原稿首兩句是:“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再四改訂,最后乃添兩“而”字。作醉翁亭記,

34、原稿處有數十字。粘之臥內,到后來又只得“環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聞吾鄉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視,輒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萬無可去,而后脫稿示人。此皆后學所當取法也。刪潤:刪改和潤色。仕宦:指做官。朱梅崖:清代進士。輒:總是。脫稿:(著作)寫完 12.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 例句:富貴而歸故鄉 A.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 B.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C.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1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每一文成,必粘

35、稿于壁,逐目熟視,輒去十余字。14.“此皆后學所當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體指什么?(3分)10.(1分)山朗潤起來了11.(4分)描寫滿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蘊含了作者欣喜愉悅的感情。(每問2分,意思對即可)12.(2分)B13.(4分)每寫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貼在墻壁上,天天仔細閱讀,每次總會刪除十多個字。(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14.(3分)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后成文。(可用自己的話表述,意思對即可得滿分)(乙)閱讀下文,回答問題。(5分)梨酒仲賓又云:向其家有梨園,其樹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車。忽一歲盛生,觸處皆然,數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飼豬,其賤可知。有所謂山梨者,味極佳,意頗惜之。

36、漫用大甕儲數百枚,以缶蓋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久則忘之,及半歲后,因至園中,忽聞酒氣熏人。疑守舍者釀熟,因索之,則無有也。因啟觀所藏梨,則化而為水,清冷可愛;湛然甘美,真佳醞也,飲之輒醉。回回國葡萄酒,止用葡萄釀之,初不雜以他物。始知梨可釀,前所未聞也。選自周密癸辛雜識注釋甕:陶制的容器。泥:涂抹。15、“因啟觀所藏梨”中的“啟”在文中的意思是。(1分)16、仲賓贊美梨酒“真佳釀也”的原因是什么?(2分)17、梨酒釀成,實屬偶然。假如再釀梨酒,請你簡要介紹釀酒的步驟。(2分)10、北宋、宋代、宋朝任選其一即可。11、(1)草木茂盛的樣子或茂盛的樣子。(2)命名或取名。12、圍繞“時間順

37、序”或“早晚、四季的變化”回答即可。13、圍繞“滁州百姓愛戴太守,愿意跟隨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樂業。”回答即可。14、圍繞“面對困難和挫折能夠豁達樂觀、恬然自適、積極向上、有所作為”回答即可。15、開或打開。16、圍繞“清澈、甜美、酒力大”或用原文“清冷可愛、湛然甘美、飲之輒醉”回答即可。17、圍繞“將山梨裝入大甕,密封甕口,久藏”回答即可。東營市(二)(8分)(甲)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 (乙)僰人養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規旋矩折,應律合節。

38、巴童觀而妒之,恥己之不如也,思所以敗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張而猴出,眾賓凝佇,左右皆蹈節。巴童佁然揮袖而出其茅栗,擲之地。猴褫衣而爭之,翻壺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郁離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師戰者,蠢然而蟻集,見物而爭趨之,其何異于猴哉? 郁離子僰人舞猴注釋:僰(b),我國古代西南部的一個民族,今川南及滇東一帶。佇,站立。佁然,靜止貌。褫(ch),剝去,脫下。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2分)元方入門不顧 顧 恥己之不如也 恥 思所以敗之 所以 乃袖茅栗以往 袖11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蠢然而蟻集,見物而爭趨之12元方、巴童聰明機智,其令友人“慚”、使猴舞“敗”的原因有何共同之處?(2分)

39、13你認為兩文在“修身”、“治軍”方面提出的積極主張分別是什么?(2分)10答案:回頭看;以為恥(或認為是恥辱);用來方法(手段等);用袖子裝。 評分:兩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11答案:騷動紊亂,像螞蟻一樣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螞蟻一樣騷動紊亂地聚集在一起),看見東西就上前去爭搶評分:翻譯正確通順2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12答案:都抓住了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或弱點;評分:答對得2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13答案:甲文主張講“誠信”和“禮儀”;乙文主張治軍要強素質,整軍紀,倡導節制利欲,從軍為國為民。評分:答對一項得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山東省臨沂市(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

40、題(10分)游白水書付過蘇軾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谷。至江,山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注釋】此文是作者遠謫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過蘇軾第三子,名過,題目的意思是作者與兒子蘇過同游白水山后寫成此文交給蘇過。佛跡院:寺廟名湯池:溫泉懸水:瀑布折:彎轉縋(zhu)石:用繩子系著石頭向下。倒行:順來路回去山燒:一說夕

41、照景象,一說山火度:越過擊汰:擊水,汰:水波。掬:用雙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為”和“折處輒為潭”中的“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B.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C.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D.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13.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14.作者在這篇游記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11.(2分)吃回頭看12.(2分)A(A.動詞,是;B.語氣詞,

42、表疑問;C.介詞,被;D.介詞,跟,同)13.(3分)(我們)在溫泉中沐浴,(水)很熱,它的源頭(的水)大概能把東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14.(3分)表達了山水之樂和身世之悲的復雜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點得2分)蘇州市閱讀小石潭記中的兩段文字,完成69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6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2分) A潭中魚可百

43、許頭 B全石以為底 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C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皆若空游無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7下面哪一個句子中的加點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現象?(2分) A日光下徹 B腰白玉之環(送東陽馬生序) C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D尉果笞廣(陳涉世家)8閱讀第一段,說說“伐竹取道”對表現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點的作用。(2分)9在節選的語段中,哪些地方能讓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點?請結合有關語句作簡要說明。(2分)閱讀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題。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稱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

44、稱大行?”共決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詢曰:“奈何公亦顛倒若是?”答曰:“人有爭氣者,不可與辯。今其人妄謂己是,不屑證明是非,有爭氣矣。吾不與辯者,使其終身不知有太行山也。”1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奈何公亦顛倒若是? 吾不與辯者,使其終身不知有太行山也。6D7C8表明作者被悅耳水聲吸引,產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內心之“樂”;表明小石潭無路可通、人跡罕至,側面寫出其環境幽僻的特點。9寫小石潭“全石以為底”,說明水清澈見底;寫魚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無所依”等讓人感覺不到水的存在,說明了水的清澈透明。10為什么您也如此顛倒(是非)?我不和(他)辯論的原因,是讓他

45、終身不知道太行山啊。浙江(三)錢繆(12分)錢镠,臨安石鑒鄉人。唐僖宗時,平浙寇王仙芝,拒黃巢,滅董昌,積功自顯。梁開平元年,封镠為吳越王。有諷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豈失一孫仲謀耶!”遂受之。是年,省塋壟,延故老,旌鉞鼓吹,振耀山谷。一鄰媼九十余,攜壺泉迎于道左,镠下車亟拜。媼撫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錢婆留,喜汝長成。”蓋初生時光怪滿室父懼將沉于了溪。此媼苦留之,遂字焉。為牛酒大陳,以飲鄉人。镠起勸酒,自唱還鄉歌以娛賓。時將筑宮殿,望氣者言:“因故府大之,不過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肅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者乎?奈何困吾民為!”遂弗改造。【注釋】省塋壟:祭掃祖墓。 亟拜:急忙

46、下拜。 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來犒勞、祭祀。 望氣者:觀測云氣占卜的人。 武肅:即錢镠。 真主:賢明的君主。19.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停頓處用“”劃開。(限斷三處)(3分)蓋 初 生 時 光 怪 滿 室 父 懼 將 沉 于 了 溪2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1)有諷镠拒梁命者 (2)延故老 (3)為牛酒大陳 (4)因故府大之2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此媼苦留之,遂字焉22.錢镠是一個怎樣的人?請概括回答。(3分)19.蓋 初 生 時/ 光 怪 滿 室/ 父 懼 /將 沉 于 了 溪20.(1)勸說 (2)邀請 (3)陳列、擺放 (4)憑借21.這個老婦人苦苦哀求留

47、下他,于是(他父母)便給小孩兒取字婆留。22.驍勇善戰,天生神異,知恩圖報,體恤百姓(愛民如子),體察時務(深謀遠慮,主動順應)演繹:這事情要兩方面看,兩個人說的都有一定道理。沒有眉毛不成,眉毛太多了把眼睛擋住了也不成!政治上要寬容,得容人說話;吏治上要嚴格,得珍惜民眾胼手胝足創造的財富。不能養著一幫白眼狼去魚肉百姓,還容不得有人仗義執言或維護自己權益。湖北省荊門市三、閱讀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每題3分,共9分)愛 蓮 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8、。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0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可愛者甚蕃(多) B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當)C不蔓不枝(長枝) D亭亭凈植(種植)11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且焉置土石B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芳草鮮美C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濯清漣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12對愛蓮說內容和寫法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以愛蓮之情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還表達了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49、B文章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描寫了蓮花的超凡脫俗,寄托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來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的高尚品質。D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將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表達了作者對雍容華貴的牡丹的贊美之情。10D 11C 12D湖北省咸寧市四)閱讀文言文隆中對(節選),完成2226題。(12分)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

50、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2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由是先主遂詣亮(告訴) B此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