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臨的未來社會_第1頁
孩子面臨的未來社會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孩子面臨的未來社會毫無疑問,我們教育孩子是希望他將來具備生存及發展的能力。未來30 年,這一代孩子將逐漸成為社會中流砥柱,而2040 年的職業環境將從信息時代轉向概念時代,改變會更多、更快、更猛、更不可測。那么我們當下對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夠讓他們勝 任這么一個理性減退、概念增加,專業、行業、職業都迅速變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 是追求成功的年代嗎?同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質,了解現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于我 們的時代共性,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未來30年孩子所面臨的職業世界從信息時代轉向概念時代我們知道棋王大戰深藍電腦,就是一個計算機跟一個棋王下了6盤,最后電 腦贏了。還有五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

2、決定把整個富士康機器人化,這些機器人24小時不眠不休也不會跳槽又不會抱怨,還不會要求漲薪。在過去20年間,在信息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來20年會極大程度地被電腦所取代,而到那個 時候,所有做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業。比如現在很多人都趨之若鶩的銀行柜 員,五年、十年之后,這個職位就會越來越少,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會非常尷 尬。邏輯分析能力是信息時代的核心,而概念時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 高感 性。舉個例子,麥肯錫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咨詢公司,1993年員工有67艱MBA 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41%現在10年過去了,還在繼續往下降,那么是 什么人填補了麥肯錫這些頭腦一流的MBA呢?是麥肯

3、錫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藝術碩士。麥肯錫意識到,他們的調查報告必須 要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有幾個現在很火的公司,比如是蘋果,蘋果靠什么,靠程序員,靠工程師嗎? 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勝的呢?還有小米, 小米背后沒有雄厚 的產品工廠,他們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絲,通過加強參與感來做粉絲營銷。 再比如之前的海底撈。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推進的時候,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 輯工作的人,基本逐漸就會被電腦所替代,越來越貶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 作,才能夠真正的做起來。計算可以被電腦完成,但是創意不能。改變會更多、更快、更猛

4、、更不可測2010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強是40年,而世 界一千強是30年,而人的職業生涯有多長呢?如果25歲參加工作,65歲退休, 那就是40年。這意味著如果你一畢業就創業,一創業就創成了世界五百強,那 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所以當世界五百強都只有40年壽命的時候,你就會更明白,未來的孩子不可能不換工作,他這一輩子一定會至少換五到 七份工作,而且換兩到三個行業。其實不僅公司命短,行業的命運也如此。一輩 子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會變得越來越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教他在大學期間, 做好一個專業,可能就是對他的誤導。人生以幸福與自我實現為核心2008年中國人均G

5、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預計到2016年的時候中國人的平均GDP到8000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會接近,2040年就會持平。但是很遺憾,從上個世紀1994年開始,中國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沒 什么明顯上升,甚至有幾年還會下降。這一點我想不用給數據,大家已經有感覺。為什么3000美金和8000美金這兩個數據這么重要?因為在經濟學上有一個 很重要的觀察現象發現,3000美金是一個國家開始現代化的界限,意味著一個 國家和民族掙脫了貧困,開始過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國大概是2008年的時候過了小康。八千美金也是經濟學上公認的一個拐點,在這個點之后,幸福和經濟收益沒有顯著的正相關

6、,也就是說再過一兩年我們不管怎么掙錢,都不會過得更加幸福。我們的幸福感不會隨著我們的收入開始上升了。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會像我們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 生存,追求賺錢,他們會真真正正地代替我們開始追求幸福。 這其實也符合馬斯 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分成三個:底層的生存、中間的社交和高 層的自我實現。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現在14到18歲這段時間,他的需求會慢慢固 化下來。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他們的童年經歷了自然災害,經歷了文革的前 期,所以這撥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70后不太一樣,70后前半 段的人存在著理想主義,因為那時候誰都窮,但后半段的人就開始下海了,

7、開始 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國最糾結的一代人,他一會兒特別浪漫主義、詩人, 一會兒又掙錢掙錢,是最糾結的。90后早就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人天團天天關注,基本沒有 生存上的擔憂,所以90后就呈現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接下來的00后,10后,更是如此。雖然這很困擾著我們,但是從好的方面來看,如果把整個家族作 為一個人來看,其實90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實現了整個家族從開始的安全感走向 自我實現、被認同的需求,雖然有一點稚嫩,但他們去追求個人成長和存在感是 歷史趨勢,與外界的環境完全符合。這一代孩子的時代畫像具有與生俱來的孤獨感人一旦感覺到孤獨,就會無端地傷感,莫名其妙會流眼淚。曾經接觸過一

8、個 案例,一位母親焦急地跟我說,女兒每天臨睡前一定要哭一次, 這就是孤獨感所 引起的。人一旦覺得孤獨,思考力就會變得很強。現在一個4歲的孩子,會發呆、 會思考,他們的痛苦已經跟上一代人小時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一樣了。情感負擔太重大部分孩子是家里的“獨苗苗”,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基本每一個孩子身邊, 都圍繞了6個滿懷期盼的長輩,這讓孩子感覺到巨大的情感負擔。這很可能就導 致身上的負擔太重,反而讓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我報答不了你們的 恩情,你們也不要在我身上傾注太多的期望。壓力空前孩子會感受到很多焦慮的情緒,這種情緒可能來自老師,也可能來自家長。 從小學開始,老師就顯得很焦慮,他們既是應

9、試教育的執行者,也是受害者,這 樣的老師嘴上念叨著的永遠是考試, 傳達給孩子的情緒永遠是焦慮的。而孩子回 到家,家長如果比老師還要焦慮,這樣永遠沉浸在別人焦慮情緒中的孩子會是止 步不前的。因此,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父母的幸福不是你給的,我們撫養你 長大是天經地義的,并不是等價交換,幸福是自己人生的主觀體驗。競爭感強一個高二的孩子總是失眠,媽媽在他的書包找到一本日記本,看完后大吃一 驚。原來,這個孩子在班級里數學總是考第一。 到了高二,班里轉來一位新同學, 從小學奧數,數學特別好,搶了他的第一名寶座。半年里,這個孩子都在寫日記, 琢磨如何“滅”掉對方。我毫不客氣地對他媽媽說,孩子這樣,這是你教

10、育出來的。你一定是這樣的 媽媽,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你問的話肯定是:寶寶,你今天得了幾個五角星?1個。那班上小明得了幾個?2個。那寶寶你明天要得3個,超過他。果真,我猜 的全中。這就是高競爭感的教育。這種學業壓力給孩子造成了隱性的傷害,使得孩子競爭感被培養得非常強, 但競爭力未必高。孩子在一個環境里是最好的時候還問題不大, 如果有人比他更 好,他企及不了,那這個孩子就被“瓦解”了。如今,空前的學業壓力制造了很 多高競爭感的孩子。話語權要求很高上一代的孩子,總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孩子不要插嘴”,而對于現在的孩子 來說,已遠遠不能滿足了。學校還在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現在孩子的反應卻 是“大梨小梨我都

11、讓出去”,因此,若還是灌輸性的教育那必然會是失敗的。要 讓孩子“說話”,實行對話式教育,才是正確的方式。現實感很弱小時候自己玩玩具,長大了陷入虛擬的網絡世界,現在的情況是,兩個能在 網絡上聊很久的人,至V了現實里卻遭遇了“大眼瞪小眼”、無話可說的尷尬。因 此,對于這一代孩子,我們應該意識到,老一套的教育方法不管用了。富有同情心他們對個性化要求很高。不像上一輩人習慣默默無聞地生活, 現在的孩子來 到了這世上,就希望展現自己的不同,希望在這世界上“雁過留聲”,留下屬于 自己的東西。心理感覺像“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現在的孩子基本感受是什么樣的?總結一下,他們不愁吃、不愁穿,非常美 滿、美好。但他的心

12、理感覺像“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I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共有三只籠子,籠子里都關著一只老鼠。第一只籠子 里有個開關,踩一下就會有食物送進來,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訣竅。 第二只籠子也有個開關,但是踩一下就會被電擊,老鼠肯定不踩了。而第三只籠 子里的開關,踩一下會有食物,再踩一下會被電擊,如此反復,籠子里的老鼠就 糾結死了,不知道踩還是不踩。我們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三個籠子里的老鼠”,活在糾結之中,不知道 到底怎么做才好。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是成功人士, 但縱觀社會上的成功人 士,他們有個共同特質, 那就是“輸得起”。 但是現在的教育, 給孩子灌輸的卻 是“不能輸”, 如果“不能輸”,那

13、這孩子就不具備“去贏”的特質,反而可能 “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東西,卻不具備爭取的能力。所以,他很糾結、痛 苦。未來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從理性到感性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 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簡單說,2040年當我們和美國的人均GDF平等的時候,活得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有品位,會 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如果在90年代,可能家長們會建議兒女們選擇公務員、銀行柜員和土木工 程師。因為一技藏身,有一個組織,有一個單位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長會鼓勵 孩子們去讀國際貿易、金融和計算

14、機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會中最核心、最優秀的一群人,在我看來一定干著像產品經理、 導演、旅游設計師這種人文和科 技交融的職業,這種職業才是未來的大趨勢。從規劃到創造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案例。在1953年的時候,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 于目標對于人生的影響的調查,發現27%勺人沒目標,60%勺人目標模糊,10%勺 人目標清晰但比較短期,3%勺人目標清晰且長遠。在過去了25年后,發現目標越長的那群人,活得越好,3%勺人成為了頂層,而27%勺人活得很糟糕。但經過 調查證實,這完全是一個從頭到尾編出來的故事。編出來的故事為什么流傳盛廣?因為符合我們的希望,我們總是希望未來被計劃、被設定,父母親希望

15、孩子 能夠很早就定下來,不要動。在我看來未來你給孩子最大的傷害, 莫過于在所有 需要做最重要決定的時候不讓他做,小學不讓他做,大學不讓做,媳婦不讓他挑, 房子不讓他選,工作幫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歲那年,真正面臨他的職業變化 的時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沒有做過選擇。所以在今天一個真正比較恰 當的人生態度是適應比規劃更重要,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定一個三到五年的計劃 就足夠了,然后有極強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 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擁有幸福的能力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有一個幸福的能力。 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愛因斯坦成功的創造了一個能發

16、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方 法,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 還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義感。 所有 這一切都能讓你覺得工作雖然不是最成功, 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為在今天這個 網絡時代,沒有一個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再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有一個朋友是老師,有一天他在一個小吃店吃飯, 走進了一個中年人,提著一個小提琴,旁邊跟著一個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剛參加 過一個小演出,但這個小姑娘嘟著嘴不開心。原來這個小姑娘剛剛參加過小提琴 的三級考試,沒考過。她父親就說,爸爸當年給你報這個小提琴班,不是為了讓 你過級。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長大了,爸爸不在你身邊,你覺得不開心了,把 琴箱打開,幫自己拉一曲,那個熟悉的音樂走出來,環繞著你,就好像爸爸還在 你身邊一樣。我就希望你有一個這樣的愛好,能在這個時刻陪伴著你。我那位朋 友聽完很不爭氣的哭了。所以我想,讓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極其重要的, 尤其在 未來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