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荊軻刺秦王第三課時_第1頁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荊軻刺秦王第三課時_第2頁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荊軻刺秦王第三課時_第3頁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荊軻刺秦王第三課時_第4頁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荊軻刺秦王第三課時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檔供參考,可復制、編制,期待您的好評與關注!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課時教案講 授 人謝燦梅課時第三課時設計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分析荊軻刺秦王的歷史事件。教學目標1. 分析人物形象。2. 學會歷史而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教學難點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教學方法及手段探討法教學過程及內容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一、分析人物形象(一)現在我們來縱觀全文,文中主要講到了哪幾個人呢?明確:荊軻、樊於期、太子丹、秦武陽、秦王。根據單元提示,學習本單元,我們在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的同時,要學會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戰國策長于議論與敘事,將人物的性格于一些矛盾、沖突,以及人與人的

2、正面交鋒來表現出來。“易水送別”是重點,教師點撥分析。提問:易水送別的場面描寫中,有哪些是對荊軻的描寫?表現出荊軻什么樣的形象?其中有音樂的描寫,起到了什么作用?自由討論荊軻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抒發荊軻視死如歸、義無反顧的慷慨情懷。場面 荊軻形象易水送別 視死如歸、義無反顧音樂起到了烘托作用,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氛圍。二、人物形象分析(二)學生根據“易水送別”的同樣方法,找出分別描寫不同人物的語句進行分析。根據我們前面所學,荊軻刺秦王可以分為多個場面,計議行刺、求頭取信、怒斥太子、易水送別、厚遺蒙嘉、顧笑武陽、秦廷搏擊、倚柱笑罵。同學們請借鑒易

3、水送別的分析,在每個場面分別找出對荊軻、太子丹、樊於期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分析表現人物的什么形象。分組進行自由討論探究,分享答案。場面 荊軻 太子丹 樊於期形象三、總結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首先戰國策通過語言、神態、動作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人物形象。荊軻“顧笑武陽”、“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讀之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其次,善于用側面描寫,烘托荊軻的形象,使之更加鮮明。易水邊送行者的“垂淚涕泣”、“嗔目,發盡上指冠”,秦武陽的臨場驚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襯作用,使荊軻的機智、剛毅、鎮靜、勇敢和自我犧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現出來。所以我們寫人物

4、首先要抓住能表現人物個性的細節,還要善于描繪個性化的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等,才能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二、辯證分析歷史事件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贊美著荊軻“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俠骨香”這些無不讓千載之下的我們為之動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西漢漢賦四大家的揚雄,資治通鑒的整理司馬光,宋代理學家朱熹,他們認為荊軻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荊軻是英雄嗎?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存在合理性嗎?學生討論,各組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就事情本身而言,荊軻刺秦王是正義行為(救國、報恩、英勇無畏)。在歷史角

5、度來看,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三、小結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布置了學案作業,歸納總結文言知識。)2.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3.學會刻畫人物的手法。四、布置作業刻畫以為你熟悉的人,用到語言、動作、神態等多種手法。知識點總結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    

6、60;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 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

7、: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  古義:禮物  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  古義:宮廷侍衛  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三、詞類活用現象: 

8、;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 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9、#160;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2.欲與 ( 之 ) 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 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

10、髓 2.給貢職如郡縣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點實虛詞   1、發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  打開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出發 發盡上指冠  頭發   2、故 故遣將守關者  特意 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緣故 鯫生說我故聽

11、之  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登上 軻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雞黍  老,舊   3、誠 誠能得樊將軍首  如果真的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的確,確實   4、度 度我至軍中,君乃入  估計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常態,氣度

12、0;  5、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   回頭 大行不顧細謹   顧忌,考慮   6.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被 為之奈何  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  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  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13、60;發出    7.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  并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卻,表轉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相當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 2.然則將軍之仇報  (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