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高一必修優秀教學設計)(共5頁)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高一必修優秀教學設計)(共5頁)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高一必修優秀教學設計)(共5頁)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高一必修優秀教學設計)(共5頁)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高一必修優秀教學設計)(共5頁)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燭之武退秦師教案(高一必修優秀教學設計)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能力。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

2、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局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藝術表現能力。  整體

3、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出他機智善辯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于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

4、方。終于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發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 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感染力。敘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

5、和文言虛詞,要寓詞于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前提。  詞類活用  一、 字  1、 字音:  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讀音而來。  縋,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 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共,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

6、,意為祭祀用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 ng。  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意即門戶受損。  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給、供應。讀g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 “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

7、知(知,通 “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領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

8、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  今義:請客主人。  古義:出使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行李  今義:出門時所帶包裹等。  古義:缺少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乏困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尊稱。  三、特殊句式

9、60; 1、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典型例題激活&

10、#160; 例1下面對文言句式的判斷,相同一組是 ( )  夫晉,何厭之有? 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諸候有在者乎?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A、 B、 C、 D、  解析 :句為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為省略句, 應為“諸候子孫其繼有在者乎?”為判斷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斷。  答案:A  點評: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時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種類型(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據各類

11、句型的特點和文言句式本身意思來判斷。  自 測 題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一組是( )  A、 秦軍汜(sì)南 夜縋(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 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闕(jué)秦 許君焦瑕(xiá)  C、 秦伯說(yuè) 杞( q )子 楊孫戍(shù)之 D、 逢(fé

12、;ng)孫 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與,不知(zhì)  2、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一項是( )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貳:兩個  B、晉軍函陵 軍:駐軍  C、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D、以亂易整,不武 易:替代  3、 找出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說,與鄭人盟 失其所與,不知  4、下列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一項是( )

13、0;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點詞語沒有活用一項( )  A、晉軍函陵 ,秦軍汜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 D、鄭既知亡矣  6、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一項是( )  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B、何厭之有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以其無禮于晉  7加點詞意義和用法與其他各項不同一項是( )  A、鄰之厚,君之薄也&

14、#160;B、行李之往來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課內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812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一項是( )&

15、#160; A. 夜縋(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下來)而出  B越國以鄙(偏僻)遠  C行李(出使人)之往來,共其乏困  D. 闕(使缺,損害)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9、 “以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一項是( )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D以為得之矣  10、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一項是 ( )  例:君知其難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16、0;C、吾其還也 D、失其所與  11、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翻譯正確一項是( )  A 、 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  B、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  C、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  D、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  12、燭之武的話表現了外交辭令中“婉曲”這種表達方式是( )  A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17、60;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18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逼淠冈唬骸邦烈嗲笾恳运?,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逼淠冈唬骸耙嗍怪艉?/p>

18、?”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逼淠冈唬骸澳苋缡呛??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3、 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是( )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謬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14、 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是( )  祿亦弗及 、罪又

19、甚焉 、盍亦求之 、焉用文之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是( )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一項是( )  A、 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度和在榮譽

20、地位面前謙讓精神。  B、 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并不愿違背兒子意愿人。  C、 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品行。  D、 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17、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是( )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  18、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

21、60;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譯文:   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譯文:   創新拓展練習  19、仿照下列句子寫兩句話。  要求:句式相同。內容有聯系意義。  例句: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兒童,一只送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早春,一只送給晚秋。  A、  B、  燭之武退秦師自測題答案:1、C 2、A 3、“已”通“矣”;“共”通“供”;“說”通“悅”;“知”通“智” 4、C 5、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