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至必修四重點虛詞歸納整理_第1頁
必修一至必修四重點虛詞歸納整理_第2頁
必修一至必修四重點虛詞歸納整理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點虛詞歸納整理(梁昌明整理提供)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仁義而語矣(出自過秦論)一、而(一)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群臣驚愕,卒起 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 持尺兵/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出自荊軻刺秦王)今人有大功而擊之/未有封候之賞,而聽細說(出自鴻門宴)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逝者如斯,而 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出自赤 壁賦)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

2、可以無悔矣(出自游褒禪山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出 自寡人之于國也)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聲非加疾也,而聞 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出自勸 學)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出自過秦論)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出 自師說)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廉君宣惡言, 而君畏匿之。(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2、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夜縋而出(出自燭之武退秦師)伏尸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絕袖/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出自荊軻刺秦王)臣

3、與將軍戮力而攻秦/項王按劍而跽曰/起,立而飲之(出自鴻門宴)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順流而東也/抱明月而長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客喜而笑(出自赤壁賦)棄甲曳兵而走(出自寡人之于國也)順風而呼/吾嘗終日而思矣(出自勸學)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贏糧而景從/則不可同年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出 自師說)3、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 果”、“假使”。今行而無信(出自荊軻刺秦王)雖一毫而莫取(出自赤壁賦)鍥而舍之(出自勸學)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出自師說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城入趙而璧留 秦/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出自廉頗藺 相如列傳

4、)4、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而且”、“又”、“和” 或不譯。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秦王必 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然則 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出自荊軻刺秦王)勞苦而功高如此(出自鴻門宴)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侶魚蝦而友糜鹿(出自赤壁賦)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其下平曠,有泉側 出,而記游者甚眾/來而記之者已少/于人為可譏,蟹六跪而二螯(出自勸學)皆明智而忠信/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 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天下 云集而響應/序八州而朝同列(出自過秦論

5、)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秦王與群臣相 視而嘻/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5. 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接著”或不譯。今急而求子/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朝濟而夕設版焉(出自燭之武退秦師)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又前而為歌曰 /是荊軻 遂就車而去/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 軻(出自荊軻刺秦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而人之所罕至焉/后世之謬 其傳而莫能名者(出自游褒禪山記 )7、表目的或結果。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出自荊軻刺秦王)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出自鴻門宴)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出自寡人之于國也)而在己

6、為有悔(出自游褒禪山記)師逡巡而不敢進/振長策而御宇內/履至尊而制六外連衡而斗諸侯/會盟而謀弱秦/爭割地而 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叩關而攻秦/九國之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陳利兵而誰何/之/故聽之(出自鴻門宴)不能喻之于懷(出自蘭亭集序)轉而攻秦(出自過秦論)(二)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三)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二、之(一)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7、作賓語或兼語, 不作主語。公從之/許之/將焉取之/唯君圖之/使杞倚歌而和之/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出自赤壁賦)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 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臨穴窈然, 入之甚寒/謂之后洞/入之愈深/ 遂與之俱出/而余亦悔其隨之/至于幽暗昏惑而無子、逢孫、楊孫戍之/子犯請擊之/因人之力而 物以相之/其孰能譏之乎/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敝之/亦去之(出自燭之武退秦師)臣愿得謁之/秦王購之金千斤 /愿足下更慮 之/為之奈何/太子聞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 首,函封之/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 /太子遲 之/疑其有

8、改悔,乃復請之曰/今太子遲之,請辭 決矣( 代第一人稱“我” /皆白衣冠以送之/唯 大王命之/秦王聞之,大喜/秦武陽色變振恐, 群 臣怪之/軻既取圖奉之/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以 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 搏之/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 以報太子也。(出自荊軻刺秦王)今人有大功而擊之/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深思而慎取之也(出自游褒禪山記 )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未之有也(出自寡人之于國也)青,取之于藍/冰,水為之/輮使之然也/ 鍥而舍之(出自勸學)商君佐之/聚之咸陽/生乎吾前,其聞道也 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出 自師說)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

9、/秦昭王聞之/不 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代詞,“我”得璧,傳之美人, 以戲弄臣(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 性定語。感慨系之矣/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出自蘭亭集 序)而卒葬之(出自游褒禪山記)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出自過秦論 ) 均之二策(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 不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出自師說)(二)動詞,往,到去。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出自鴻門宴 ) 及其所之既倦(出自蘭亭集序)(三)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

10、譯為”的”,有的可不譯。是寡人之過也/因人之力而敝之(第一個“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出自燭之武退秦師)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 /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傷長者之意/今聞購將軍之首/可以解燕國之 患/而報將軍之仇者/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 廟/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荊軻和而歌,為變 徵之聲/持千金之資幣物(出自荊軻刺秦王)悟言一室之內/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 俯仰之間/后之覽者/暮春之初

11、/會于會稽山 陰之蘭亭/足以極視聽之娛/ 每覽昔人興感之 由(出自蘭亭集序)壬戌之秋/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誦 明月之詩/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固一世之雄也/漁樵于江渚之上/駕一葉之扁 舟/且夫天地之間/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 婦/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渺滄海之一粟/惟江 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出自赤壁賦)今所謂慧空禪院者, 褒之廬冢也(出自游予 之力尚足以入/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而世之 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出自游褒禪山記 )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謹 庠序之教/斯天下之民至焉(出自寡人之于國 也)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出自勸學)秦孝公據崤

12、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戰之具/東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甕牖繩樞 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仁義不施,而 攻守之勢異也(出自過秦論)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出自師說)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何者?嚴大國之威 以修敬也(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 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 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出 自詩經兩首)臣之壯也/鄰之

13、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來/ 君之所知也/秦之遇將軍/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出自鴻門宴 )夫人之相與/不知老之將至/后之視今/亦 猶今之視昔/縱一葦之所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郎者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茍非吾 之所有/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 適/不知東方之既白(出自赤壁賦)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出自游褒禪山記 )寡人之于國也/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出自寡人之于國也)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

14、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出自師說)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3、 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后置定語(可為補語)之間,可譯為”得"。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出自蘭亭集序)凌萬頃之茫然(出自赤壁賦)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出自游褒禪山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出自勸學)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出自過秦論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出自師說)4、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 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何厭之有(出自燭之武退秦師)雞豚狗彘之畜(出自寡人之于國也)5、音節助詞。用在三個字

15、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 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或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只起調整音節 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頃之未發(出自荊軻刺秦王)珍寶盡有之(出自鴻門宴)扣舷而歌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出自赤壁賦)填然鼓之(出自寡人之于國也)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三、其(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用作第三人稱,“他、她、它(們)”,或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她、它(們)的” 。以其無禮于晉(代詞,代指鄭國)/共其乏困(代詞,他們,指秦國)/又欲肆其西封( 代詞, 代指晉國)/失其所與(代詞,代指晉國)(出自燭 之武退秦

16、師)盡收其地(代詞,代指趙國)/臣左手把其 袖,而右手揕其胸(代詞,代指秦王) /疑其有 改悔(代詞,他,指荊軻)/劍長,操其室(代 詞,代指劍)/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代 詞,代指群臣)/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代詞,代指夏無且)/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代詞,代指荊軻)/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代詞,代指荊軻)(出自荊軻刺秦王)亠z , > r t f . r,ryr.人t t.口令人望其氣 /其意吊在沛公也 / 樊噲復其盾于地(出自鴻門宴)(出自蘭亭集序)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而不知其所止/其聲嗚 嗚然/何為其然也/方其破荊州/蓋將自其變者 而觀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出

17、自赤壁賦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 之也/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其下平曠/問其深/然視其左右/蓋其又深/后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 在也。(出自游褒禪山記)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出自寡人之于國 也)其曲中規(出自勸學)趙奢之倫制其兵(出自過秦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 人,其出人也遠矣/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彼童 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 未見其明也/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 貽之(出自師說)列坐其次/錄其所述/

1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出 自廉頗藺相如列傳)武帝嘉其義/答其善意/置煴火,覆武其上/ 蹈其背以出血(出自蘇武傳)2、活用作第二人稱。相當于“你(的)”,“你們(的)”。其往欲何云(出自孔雀東南飛)3、活用作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 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4、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 ”那""那個""那些 ""那里”。也可近指。其人居遠未來(指示代詞,那)/太子及賓客知 其事者(指示代詞,這)(出自荊軻刺秦王)以故其

19、后名之曰“褒禪” /距其院東五里/則 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則其至又加少矣/而其見愈奇/則或咎其欲出 者。(出自游褒禪山記)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出自寡人之于國 也)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出自師說)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出自廉頗藺相 如列傳)其一人夜亡/其冬,丁令盜武牛羊(出自蘇武傳)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二)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 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 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

20、語氣,還是)(出自燭之武退秦師)其孰能譏之乎?(表反詰)(出自游褒禪山記)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測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表感嘆)(出自師說)(三)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 ” 還是"。(四)句中語氣助詞,無意義。咥其笑矣(出自詩經兩首)雖九死其猶未悔(出自離騷)既其出(出自游褒禪山記)四、乎(一)語氣助詞。1、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將軍豈有意乎(出自荊軻刺秦王 )壯士!能復飲乎?(出自鴻門宴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而又何羨乎(出自赤

21、壁賦)其孰能譏之乎(出自游褒禪山記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出自師說)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況大國乎(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2、表示測度語氣,相當于“吧” 有時相當于“地”。形容詞詞尾,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師說)3、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出自師說)4、表示商量語氣,相當于“嗎”,“吧”。5、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注意 下文。延佇乎吾將反(出自離騷)將往觀乎四荒(出自離騷)知不可乎驟得(出自赤壁賦)(二)介詞,同“于”。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出自離騷)相與枕藉乎舟中(出自赤壁賦)生

22、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出自師說)(三)結構助詞,作形容詞后綴,單獨不能翻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郁乎蒼蒼(出自赤壁賦)五、以(一)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 “依據”“按照” “用(憑)什么身份”等。敢以煩執事/以亂易整(出自燭之武退秦 師)可以解燕國之患/使工以藥淬之/荊軻奉樊 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侍醫夏無且以其 所奉藥囊提軻/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出 自荊軻刺秦王)不然,籍何以至此/請以劍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出自鴻門

23、宴)所以游目騁懷(出自蘭亭集序)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出自游 褒禪山記)請以戰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斧斤以時入山 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出自寡人之于國也)嘗以十倍之地 /然秦以區區之地(出自過 秦論)以勇氣聞于諸侯/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何 以知之/以勇氣聞于諸侯/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 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擊柱 /藺相如徒以口舌為 勞/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出自廉頗 藺相如列傳)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即謀單于,何以復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出自廉頗藺相如/空以身膏草野 /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出自蘇武傳)以精銅鑄成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驗之以事(出自張衡傳)2、起提賓

24、作用,可譯為“把”。秋以為期/以我賄遷(出自詩經兩首)余獨好修以為常(出自離騷)若余鄭以為東道主(出自燭之武退秦師)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出自鴻門宴 )引以為流觴曲水(出自蘭亭集序 )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出自寡人之于 國也)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然后以六 合為家(出自過秦論)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以其無禮于晉(出自燭之武退秦師)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方 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 /以故荊軻 逐秦王(出自荊軻刺秦王)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出自蘭亭集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

25、法同“于”,可譯為“在”“從”。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出自蘇武傳)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 “跟”;有時可譯為“率領” “帶領”。(二)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 不能用于轉折關系。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 “又”“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長太息以掩涕兮(出自離騷)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 褒禪山記)2、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 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 去。乘彼垝垣,以望復關(出自詩經兩首)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

26、裳(出自離騷)忽反顧以游目兮/舉匏樽以相屬(出自赤壁賦)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 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 “以致”等。焉用亡鄭以陪鄰/越國以鄙遠/闕秦以利晉(出自燭之武退秦師)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 /不 敢興兵以拒大王/使使以聞大王/遂拔以擊荊存(出自游褒禪山記) 軻,斷其左股/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出自荊軻刺秦王)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 項王乎? /軍中無以為樂(出自鴻門宴)亦足以暢敘幽情/足以極視聽之娛(出自蘭亭集序)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不隨以止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

27、怠(出自游褒禪山記)5、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 為“因為”。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出自游褒禪山記)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予之力尚足以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位在廉頗之右/以先1111入,火尚足以明也/然力足以至焉(出自游褒禪 山記)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以致天下之士 /以愚黔 首/以弱天下之民(出自過秦論)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出自師 說)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 秦望/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寧許以負秦 曲(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漢亦留之以相當/蹈其背以出血(出自蘇 武傳)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出自張衡傳)

28、4、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皆白衣冠以送之/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樊 噲側其盾以撞/挾飛仙以遨游(出自赤壁賦)由山以上五六里(出自游褒禪山記)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三、助詞。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 間、方位、數量、質量、范圍之類的界限。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出自赤壁賦 )四、副詞。通“已”,已經。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出自荊軻刺秦王) 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出自蘇武傳)六、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 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 多種組合關系。(一)弓I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

29、象、方 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 在 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 ""給""由于"等。1、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意義相當于“在”、 “到”或“在方面(上、中)”。常痛于骨髓/燕王拜送于庭/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出自荊軻刺秦王)得復見將軍于此。(出自鴻門宴)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終期于盡/不能喻之于懷(出自蘭亭集序)蘇子

30、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門宴)之間/漁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出自當其欣于所遇/亦將有感于斯文(出自蘭亭集序)赤壁賦)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世之奇偉、瑰怪、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往往有得/于人為可譏/余于仆碑(出自游褒禪山記)相之(出自游褒禪山記移其民于河東/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出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寡人之于國也 )自寡人之于國也)善假于物(出自勸學)余威震于殊俗(出自過秦論)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今之眾人,其下以勇氣聞于諸侯 /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出自師說)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今大王亦

31、宜齋戒五日,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出自張衡傳)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趙王以為賢大夫,使3、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意義相當于 “自”、“由”。“從”或不辱于諸侯(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暫得于己(出自蘭亭集序)為降虜于蠻夷/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陵 月出于東山之上(出自赤壁賦 )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出自蘇武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游于三輔/雖才高于世/權移于下(出自此乎(出自師說)張衡傳)青,取之于藍(出自勸學)2、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 “對于”。,相當于“向”、“對”、4、表示把動作、行為加給對方,相當于托遺響于悲風(出自赤壁賦)且貳于楚也/以其無禮于晉/佚之狐言于鄭

32、5、表示比較對象,相當于“同”、“跟”伯/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出自燭之武退秦師)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出自寡人之于國也)嘉為先言于秦王曰(出自荊軻刺秦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貪于財貨(出自鴻(二)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良曰:"長于臣。”(出自鴻門宴)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出自寡人之于國也) 而青于藍(出自勸學)非铦于鉤戟長鎩(出自過秦論)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出自師 說)(三)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quo

33、t;受”等字和它相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出自赤壁賦)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 "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 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荊軻遂就 車而去(出自荊軻刺秦王)于是項伯復夜去(出自鴻門宴)于是飲酒樂甚(出自赤壁賦)于是余有嘆焉(出自游褒禪山記)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從散約敗/于是廢先王之道(出自過秦論)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趙王2、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

34、quot;屬介賓短語 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 "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 當于”在這""從這”等。七、者(一)代詞。1、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 , 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等,相當于“ 的”或“ 的人(東西、事情、 地方)。”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見燕使者咸陽宮(出自荊軻刺秦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 公也(出自鴻門宴)后之覽者(出自蘭亭集序)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蓋將自其變者而觀 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出自赤壁賦)有怠而欲出者/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一 /來而 記之者已少/則或咎其欲出者/夫

35、夷以近,則游者 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 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 足者亦不能至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 悔矣/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出自游褒禪山記)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出自寡人之于國也)乃齋戒五日(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出自勸學)古之學者必有師/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 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出自師 說)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2

36、、放在數詞之后(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 數詞詞后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四人者:(出自游褒禪山記 )(二)助詞。1、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多放在時間詞之后。今者項莊拔劍舞/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出 自鴻門宴)2、放在后置的定語之后,常與“有”搭配,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出自荊軻刺秦王 )客有吹洞簫者(出自赤壁賦)3、放在名詞性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引出下文, 常表示判斷。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出自荊軻刺秦王)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沛公參乘樊噲者也(出自鴻門宴 )今所謂慧

37、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陽 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言“華”如“華實” 之“華”者,蓋音謬也(出自游褒禪山記)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出自勸學)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出自師 說)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八、何(一)用作疑問代詞。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出自寡人之于國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出自過秦論)何

38、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出自廉頗藺相如 列傳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何厭之有(出自燭之武退秦師)什么”。譯時,”何”要后置。客何為者/大王來何操?(出自鴻門宴) 何為其然也/而又何羨乎(出自赤壁賦)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何可勝道也哉(出 自游褒禪山記)陳利兵而誰何(出自過秦論)(二)用作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出自寡人之于國也)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三)復音虛詞”何如""何以”。1、&

39、quot;何如” “奈何”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何如/為之奈何/無可奈何(出自荊軻刺秦王)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出自鴻門宴)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出自寡人之于國也) 2、"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1111憑什么”等。不然,籍何以至此(出自鴻門宴)九、乃(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 接,可譯為“于是“ ”就"等。乃投水而死(出自孔雀東南飛)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出自燭之武退秦師) 曰/乃為裝遣荊軻 /乃遂

40、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 之/乃令秦武陽為副/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 / 乃朝服,設九賓/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出 自荊軻刺秦王)良乃入,具告以沛公 /乃令張良留謝(出自鴻門宴)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出自過秦論)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乃前曰/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實不可得, 乃謂秦王曰/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出自廉 頗藺相如列傳)乃幽武置大窯中/遂乃研核陰陽/乃知震之 所在/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衡乃詭對而出/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出自張 衡傳)2、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剛剛” ”才"臣乃得有以報太子/乃今得聞教(出自荊 軻刺秦王)度我至軍中,

41、公乃入(出自鴻門宴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 璧(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乃請荊卿曰/乃遂私見樊於期/樊於期乃前(出自張衡傳)見犯乃死,重負國 /羝乳乃得歸/十年乃成3、 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 譯為”卻""竟(然)""反而”等;何乃太區區(出自孔雀東南飛 )4、 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 有""僅僅"等。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出自鴻門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出 自師說)(二)用作副詞。1、相當于”將"&

42、quot;將要”。以手共搏之/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且為之奈何/若屬皆且為所虜(出自鴻門宴)民生各有所樂兮(出自離騷)自廉頗藺相如列傳)3、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君亦無所害/君之所知也(表示“所的事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出自荊軻刺秦王)(二)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 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三)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出自游褒禪山記)今君乃亡趙走燕(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四)”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 "

43、、"如果”等。十、且(一)用作連詞。1、 表示并列關系,譯為"并且”。磐石方且厚(出自孔雀東南飛 )2、 表示遞進關系,譯為“況且”。且貳于楚也/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出自燭 之武退秦師)且夫天地之間, 物各有主。(出自赤壁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出自過秦論 )且相如素賤人/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出不出,火且盡。(出自游褒禪山記)2、”暫且""姑且”。如:馳椒丘且焉止息(出自離騷)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出自孔雀東南飛)十一、若(一)用作代詞。1、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 "你的”。若入前為壽(出自鴻門

44、宴)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二)用作連詞。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若使燭之武見秦君/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若余鄭以為東道主(出自燭之武退秦師)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三)”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 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十二、所(一)用作助詞。1、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 ”所"字結 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 表示”所的人 "

45、;"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情”)(出自燭之武退秦師)顧計不知所出耳(表示“所的辦法”)/荊 軻有所待(“所”字結構置“有”后,作其賓語/起, 取武陽所持圖(表示“所的事物”)/侍醫夏無且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出自蘭亭集序)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出自游褒禪山記)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太子也。(出自荊軻刺秦王)常能為漢伏駑射殺之/子為父死,亡所恨(出以其所奉藥囊提車軻(表示“所的事物”)(出自荊軻刺秦王)毫毛不敢有所近(出自鴻門宴)茍非吾之所有/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出自赤壁賦)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出自游褒禪山記)非漢所望也( 出

46、自蘇武傳)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 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所謂前洞也。(出自游褒禪山記)(二)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 所 "的格式,表示被動。若屬皆且為所虜(出自鴻門宴)皆為陛下所成就(出自蘇武傳)(三)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 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1、一種表示原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此乎(出自師說)2、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所以游目騁懷(出自蘭亭集序)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出自師說)(四)

47、名詞,表處所地方。別有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出自蘇武傳)十三、為"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 也 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 ”做"。還可作 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一)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為之奈何(出自鴻門宴)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阿母為汝求(出自孔雀東南飛)嘉為先言于秦王曰(出自荊軻刺秦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出自荊軻刺秦王)臣為韓王送沛公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前“為”(出自鴻門

48、宴)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自蘇武傳)3、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至H "等。4、表小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慎勿為婦死(出自孔雀東南飛)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出自荊軻刺秦王) 何為其然也(出自赤壁賦)5、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6、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 ”被”。”為” 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 所”。為仲卿母所遣(出自孔雀東南飛)皆為戮沒(出

49、自荊軻刺秦王)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今為之虜矣(出自鴻門宴)皆為陛下所成就(出自蘇武傳)(二)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 ?何辭為?(出自鴻門宴)家婦難為(做)/無能為也已(做)(出自燭之武 退秦師)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給予)/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與“以”結合譯為“把當作”)(出自燭 之武退秦師)為之奈何(動詞,對付)/乃為裝遣荊軻(動 詞,整理)/乃令秦武陽為副(動詞,做”荊軻和 而歌,為變徵之聲(動詞,發出)/又前而為歌曰(動詞,唱)/復為慷慨羽聲(動詞,發出)/愿 舉國為內臣(動詞,做)/秦王方還柱走,卒惶 急不知所為(出自荊軻刺秦王)皆

50、為龍虎/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后“為”)/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君王為人不忍/竊為 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自鴻門宴)向之所欣,俯仰之間,皆為陳跡/齊彭殤為何以汝為見(出自蘇武傳)(三)動詞。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動,做)/余不忍為此態也(做出)/余獨好修以為常(當作)(出自離騷)為詩云爾(寫、做)/十七為君婦(做,成為)/始爾未為久(算)/非為織作遲(是)/君妄作(出自蘭亭集序)耳得之而為聲(出自赤壁賦)獨其為文猶可識 /而在己為有悔(出自游褒禪山記)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動詞,成為)(出自師說)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動詞,擔任

51、)/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動詞,是”拜相如為上大 夫(動詞,擔任)/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 為好(動詞,結為)/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 (動 詞,演奏)/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動詞,做)(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動詞,擔任)/鑿地為坎,置媼火(動詞,做)/君因我降,與君為 兄弟(動詞,做)/ 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動 詞,做為)/為降虜于蠻夷(動詞,做)(出自蘇 武傳)共為不軌(動詞,做” 稱為政理(動詞,做)(出自張衡傳)十四、焉(一)代詞。1、指示代詞,相當于“之”。2、 疑問代詞,“什么”、“怎么”、“哪里”。焉用亡鄭以陪鄰 /將焉取之(出自燭之武退秦師

52、)3、 兼有介詞“于”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 當于“于是”、“于此”。馳椒丘且焉止息(出自離騷)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出自游褒禪山記)(二)副詞。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如:焉能;焉 得;焉敢;焉知;焉用。2、于是,就,乃,則。表示兩件事或數個事接連發 生。(三)連詞。于是。表示前后承接 ,古代漢語中多 與“乃”連用。(四)助詞。1、語氣助詞,用于句中表示停頓 ,相當于“啊”; 用于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于“矣”、“呢”; 用于句尾,表示疑問,相當于“乎”、“嗎”;用于句 尾,表示感嘆,相當于“呢”、“啊”;可不譯出。亦已焉哉(出自詩經兩首)子亦有不利焉/

53、朝濟而夕設版焉(出自燭之武退秦師)于是余有嘆焉。(出自游褒禪山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出自師說)2、表示結構,用于前置的賓語之后,相當于“之”, “是”。3、后綴,表示狀態,用于形容詞、副詞之后,相當 于“然”、“樣子”。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出自赤壁賦 )十五、也(一)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1、表示判斷語氣。是寡人之過也/鄰之厚,君之薄也(出自燭 之武退秦師)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豎 子也(出自荊軻刺秦王)此天子氣也/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沛公參乘樊噲者也/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出自鴻門宴)修禊事也(出自蘭亭集序)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出自赤壁賦)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 陽名之也/所謂前洞也/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 不能窮也/此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出自游褒禪山記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 之始也/非我也,歲也(出自寡人之于國也 )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 非異也/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出自勸學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甕牖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