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高中歷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高中歷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高中歷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高中歷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獨立思考,理解“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菜籃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內涵和意義;(2)通過歸納、比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yǎng)歸納發(fā)展特征的能力。通過思考“為什么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培養(yǎng)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3)理解中國近代一些風俗習慣的進步,是人們追求進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現(xiàn)。掌握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并分析其原因。2、過程與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問題,歷史對比,專題討論。(1)課前同學通過上網查資料、社會調查等方式,課堂上通過材料

2、學習法和觀察學習法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2)通過思辨學習法分析中國人民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原因。最終建構知識體系,學會學習;(3)引導學生從身邊事例中列舉一些社會現(xiàn)象并進行歸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覺到歷史就在身邊。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是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認識到進步的文明終將取代落后的習俗。(2)深刻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才真正實現(xiàn)新生活新風尚。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從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基本史實難

3、點:結合上學期學過的歷史必修1的內容,認識影響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教學方法:這一課初中已接觸了部分內容,學生有一定的基礎,而且內容與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學生很容易直觀感受,具有較濃厚的興趣。大量的使用圖片,或以采訪年長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但學生往往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材分析:社會的變化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而生產方式的變化,最終導致人們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現(xiàn)在,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習俗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這節(jié)課,從兩個方面描述了這一變化

4、。第一目“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描述了我國近代大城市人們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與風俗習慣方面的變化。第二目“新中國的新生活新風尚”,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城鄉(xiāng)人們物質生活和風俗習慣變化狀況,特別強調了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現(xiàn)和一些新風尚的涌現(xiàn)。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圖片,教學時要促使學生看圖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問題,并要求學生從身邊的事例中梳理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教學過程及要點:導入新課:【方法一】聽著懷舊的經典老歌,翻開一張張發(fā)黃陳舊的照片,過去的人物,逝去的風尚又跳到眼前。面對過去的二十世紀,我們卻似中途進場的電影觀眾,盡管片中的高潮讓我們看得很過

5、癮,但對沒看到影片的開頭感到深深的遺憾。我們的爺爺奶奶,他們的孩提生活、青春年華,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愛好,他們那個年代的流行和我們有什么不同,讓我們一起來參觀一下吧!【方法二】播放搖滾歌手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演示導言)“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自從中國步入近代。中國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會習俗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卻仍未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民迫切要求改變這種貧窮落后面貌,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人民窮了幾千年了,現(xiàn)在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時候了。”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指引下,全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終于實現(xiàn)了這一愿望,在20世紀末總體上已達到小康

6、水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學完這課后,我們將會很明白,這世界為什么變化快。先看看不同時期中國人有代表性的穿著打扮吧。【方法三】由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導入新課師:同學們都知道,趙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國著名的小品演員,他們合演的許多小品膾炙人口,深受大家喜愛。由他們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國男女老少樂翻了天。下面,我選取其中一段,讓大家欣賞一下。(多媒體課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選段師:好,小品就欣賞到這兒。不知大家從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中國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和生活習慣在改革開放前后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師:的確如此。如果我們再把視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

7、在社會生活相對于一百年前發(fā)生的變化更是巨大。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本單元的第1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來對比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今天”與“昨天”的變化。一、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1、變化原因:(1)鴉片戰(zhàn)爭打破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2)西方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響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西方殖民者給中國的通商城市帶來了建立在近代科技發(fā)展基礎上的生活方式。如在電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們就看到舊上海租界里有留聲機、自鳴鐘、霓虹燈、西式轎車、電報、西式餐廳、舞廳、銀行和操各種語言的多種膚色的外國人,這對閉關鎖國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響很大。與此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一些與城

8、市工商業(yè)發(fā)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礎設施興起了,它包括電燈照明、火車運輸、自來水供應和寬闊的馬路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出現(xiàn),勢必影響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來舊的生活習慣。(3)辛亥革命的影響: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當時人們崇尚新禮儀、追求新風尚。2、表現(xiàn):衣、食、住、風俗(1)衣(服飾):1)特點:樣式變化不大,寬松肥大,遮蓋了女性的曲線;反映了晚清時期,在封建倫理道德之下,人們的思想拘謹、保守、呆板;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連,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guī)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但也反映了當時的民族特色;是手工產品,歷代服飾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水平。也反映我國的文明文化的歷程

9、。2)變化: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裝”漸漸進入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睞。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服裝五花八門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學生裝、歐式裙子。(2)食:1)傳統(tǒng)飲食中餐南方飲食:米飯、海鮮北方飲食:面食、肉類滿漢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2)變化:西餐傳入的時間、原因: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蜂擁而入,來中國的洋人與日俱增,從而把西餐烹飪技術帶入中國。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影響:西餐中常用原料進入餐桌,經營西式食品的食品廠出現(xiàn)。 【合作探究】中西餐飲食文化有什么區(qū)別?烹飪方式、食品種類、就餐環(huán)境、禮節(jié)要求存在明顯;中方飲食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

10、以味為核心”;西方飲食以營養(yǎng)為最高準則,講求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蛋白質、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3)住:1)原因:受外國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的使、領館區(qū)建筑式樣的影響2)特點:傳統(tǒng)民居和歐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現(xiàn)3)代表:北京四合院、圓明園(4)風俗:短發(fā)易服、廢止纏足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斷發(fā)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孫中山先生對此稍作改制,后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襪。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11、。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民國初頒布的服制規(guī)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禮服,是對封建服式等級制的徹底否定。孫中山還提出“適于衛(wèi)生,便于動作,宜于經濟,壯于觀瞻”作為改良服飾的指導思想,這一與現(xiàn)代文明接軌的服裝觀念在中國的實施,使得人人須臾不可離身的服裝,徹底擺脫封建倫理的規(guī)范,向著實用、經濟、衛(wèi)生、美觀的方向發(fā)展,這是服裝史上的重要轉折。婦女纏足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婦女處于對男子的從屬和依附地位,纏足大小成為男子品評女性美的一種畸形尺度,不僅在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而且成為文人筆下描繪和宣揚的對象,這種對女性身體的摧殘反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女性的特征。而

12、主張斷發(fā)反對纏足這種純粹的個人行為,在中國反對封建的進程中成為思想啟蒙的先聲。近代社會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廣大農村依然存在著舊式的生產和生活習俗,處于落后、封建的狀態(tài)。小結:近代物質生活和習俗發(fā)生了哪些演變?原因是什么?物質生活方面:環(huán)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礎設施發(fā)生變化;服飾斷發(fā)易服;飲食西式餐飲出現(xiàn)并逐步為老百姓接受居住西式住宅不斷增加社會風俗方面:婦女解放廢止纏足、倡導婚姻自由婚喪禮儀由鋪張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社交禮儀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級界限鮮明的跪拜禮,“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貴賤森嚴的“老爺”“大人”。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jié)日。原因:西方國家對中國侵略的客觀影響;歷屆政

13、府的影響;近代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影響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和先進的中國人主動吸收西方文明。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1、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生活的變化:(1)原因:人民當家作主是建國后發(fā)生變化的重要原因。勤儉節(jié)約、無私奉獻成為社會風尚的主流。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和城市居民的勞動就業(yè)問題,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建國初期,黨和政府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通過“銀元之戰(zhàn)”“米棉之戰(zhàn)”打擊不法商販的投機倒把活動,穩(wěn)定物價,得到群眾的擁護,統(tǒng)一財經的措施解決了供求、勞資等矛盾;合理調整工商業(yè),調動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積極性;進行了增產節(jié)約運動。(

14、2)表現(xiàn):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總體比較低許多生活必需品都憑票證供應,定量供應(計劃經濟的特征) 【合作探究】國家當時為什么要發(fā)放這些購物票證呢?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購物時又不用這些票證呢?這些票證主要適用于當時城鎮(zhèn)有商品糧戶口的居民。由于當時城鎮(zhèn)人口急劇膨脹,使得商品糧的需求量迅速增長,而其時國家的糧食產量有限,于是,國家就對糧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糧油需求迅猛增長,另一方面保證人民物質生活的基本需要。改革開放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提高,我國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糧、棉、油完全可以滿足廣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經沒有必要用糧票、油票和布票來限制人們的需求

15、,所以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廢除了這些購物票證。到1987年,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上解決了。政府下令取締了賣淫嫖娼、販毒吸毒等丑惡現(xiàn)象;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婦女,提高了婦女的地位。來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構建了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的范式,也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jù)。這部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1980年9月10日,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新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2001年4月28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修訂,新修訂的婚姻法同日起施行。右圖是20世

16、紀50年代初北京市的基層干部在街頭書寫宣傳婚姻法的板報。樸實而又帶有革命色彩的衣著:20世紀50年代:女孩子喜歡穿布拉基(連衣裙);男孩子以列寧裝、中山裝為主流;“文革”時期:以著綠軍裝、戴軍帽為榮,綠色成為流行色。 2、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1)原因:黨和政府把實現(xiàn)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沿海到內地形成開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表現(xiàn):服飾:顏色由灰藍色調為主變?yōu)槲宀世_紛,從單一

17、款式走向多樣化。衣著的變化不但說明人們富裕了,也說明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也在悄然變化,而且服裝材質豐富,設計新巧,工藝水平也提高了。這些充分說明我們國力在增強。飲食:經濟體制改革后,糧食產量增高,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取消實行了幾十年的票證。政府還倡導“菜籃子工程”,飲食多樣化。住房:人民的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簡易樓房90年代以后國家啟動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職工的住房福利。1991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七平方米,2001年已經達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時間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國城鄉(xiāng)住宅竣工面積已經達到13億多平方米,房地產業(yè)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重要產業(yè)。人們的居住質量也在進一

18、步改善,不僅滿足于寬敞舒適,在環(huán)境優(yōu)雅、價格適當、個性裝飾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為使城市建設更趨于合理化、規(guī)范化,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強城鄉(xiāng)規(guī)劃的監(jiān)管。同時,中國的住宅建設更加注重人性、生態(tài)和環(huán)境保護。社會風俗: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五一”“十一”長假,成為人們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黃金周。休閑方式多樣化:休閑度假、郊區(qū)游、出境游以及娛樂健身等逐步成為市民生活的新內容,體現(xiàn)了生活質量的提高。新的社會時尚:關心自己、關愛他人、關注社會;注重環(huán)保、講究衛(wèi)生、賑濟災區(qū)等社會風尚,正在逐步形成。小結:現(xiàn)代物質生活和習俗發(fā)生了哪些演變?原因是什么?物質生活:新中國成立后:農民分得土地,城

19、市解決了勞動就業(yè)問題;統(tǒng)購統(tǒng)銷,穩(wěn)定了物價。改革開放以來: “吃”1987年基本實現(xiàn)溫飽;實施“菜籃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擁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樣化 “住”農村住房不斷更新并樓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實施社會習俗方面:取締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聚眾賭博、反動會道門等丑惡現(xiàn)象廢除包辦婚姻制度,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黨和政府提倡節(jié)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社會風氣發(fā)生根本變化。實行雙休日,延長節(jié)日休假時間,休閑方式多樣化;并注重環(huán)保、講究衛(wèi)生等社會新風尚也在逐步形成。原因: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開展了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黨和政府切實解決人民困難。(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穩(wěn)定

20、物價政策)黨和政府把實現(xiàn)“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實行了改革開發(fā)政策教學總結(1)我國衣著服飾變化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鴉片戰(zhàn)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征為中式與西式、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服飾并存男裝: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女裝:旗袍(新式與舊式)第二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征為衣著樸素,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男裝:列寧裝、中山裝、綠軍裝女裝:列寧裝、布拉基、綠軍裝第三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階段特征為與世界接軌,異彩紛呈;具體表現(xiàn)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現(xiàn)在的服裝是色彩鮮艷、款式多樣,什么牛仔服、休閑服、西裝、T恤衫、晚禮服,真是不勝枚舉。每年服裝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斷改變,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遠領導著時裝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廣告和模特大賽已成為人們穿著方面不可缺少的內容。(2)列表比較我國近代以來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時期服飾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