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學基礎習題庫及答案_第1頁
水文地質學基礎習題庫及答案_第2頁
水文地質學基礎習題庫及答案_第3頁
水文地質學基礎習題庫及答案_第4頁
水文地質學基礎習題庫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文地質學基礎習題庫第1章(1一個地區的年降水量,是用什么表示的,包括哪些組成部分?答:以雨量計降雨量,以某一地區某一時期的降水總量平鋪于地面得到的水層高度mm數表示。(2某山區的地表水系如下圖所示,由分水嶺圈閉的流域面積為24km2,在8月份觀測到出山口A點的平均流量為8.0?104m3/d,而8月份這個地區的總降水量是700mm。試求出該流域8月份的徑流深度和徑流系數,并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徑流系數小于1.0;A點的平均流量中是否包括地下徑流。解:Q=8.0?104m3/d,F=24km2,X=700mm(3空氣濕度和風速如何影響蒸發量?答:水面蒸發的速度和量取決于氣溫、氣壓、濕度、風速等

2、因素。主要決定于氣溫和飽和差(飽和差=飽和水汽的含量-絕對濕度)飽和差愈大,蒸發速度也愈大。風速是影響水面蒸發的另一重要因素。(4地球上水的循環包括水文循環和地質循環,它們有哪些區別?水循環的大氣過程屬于其中哪一種?答:水文循環與地質循環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環。水文循環通常發生于地球淺層圈中,是H2O分子態水的轉換,通常更替較快。水文循環對地球的氣候、水資源、生態環境等影響顯著,與人類的生存環境有直接的密切聯系。水的地質循環常發生于地球深部層圈水與表層圈水之間,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轉換速度緩慢。(4地下徑流與地表徑流的特征有哪些不同點?答:徑流可分為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兩者具有密切聯系

3、,并經常相互轉化。降落到地表的水通過下滲環節,對降水進行地表與地下徑流的分配。(5沙漠地區降雨量很少,但是也能發現大量的地下水或者泉水,為什么?(P14答:它們或者是從周圍高山冰雪融水獲得補充,實際仍是周他體降水的轉化補給;或者是在長期地質歷史時期積聚起來的,是多年水文循環的積累。第2章(1對比以下概念:空隙和孔隙;孔隙度和孔隙比;孔隙和裂隙;(2在一個孔隙度為30%的礫石堆積體中,充填了孔隙度為60%的粉質粘土,試估算該堆積體的實際孔隙度。(3請對以下陳述作出辨析:A.地層介質的固體顆粒越粗大,孔隙度就越大;A分水嶺mm103.3102431108.010FQTY3-43-=?=?=15.0

4、7003.103弋=XYaB.分布有裂隙的巖石中,一般不發育孔隙;C.毛細水不受重力作用,只受表面張力作用;D.松散巖層的給水度雖然經驗上被認為是固定的參數,但實際上也隨時間變化,并且總是小于孔隙度;(4潛水含水層的給水度和承壓含水層的給水度存在很大的區別,你知道為什么嗎?(5某巖石的裂隙中,有的充填了細砂,有的充填了粘土,有的沒有充填,試分析各種情況下巖石的透水性;(6當潛水的水位下降時,水面下巖石的固體骨架有效應力將如何變化?而水面上的巖石含水量如何變化?(7對于上海市的地面沉降,有人認為是抽取地下水引起的,也有人認為是高層建筑不斷興建引起的,試分析這些論斷所依據的原理和可能的論證方法。(

5、8請分析一下孔隙度與飽和體積含水量之間的關系?第3章和第5章(1對比以下概念:毛細水帶與包氣帶;隔水層與弱透水層;排泄區與補給區;上層滯水與潛水;(2請對以下陳述作出辨析:A.在排泄區,地下水不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B,只有測壓水位高于地面的地下水才叫承壓水;C.地面的污染物可以通過包氣帶擴散到潛水中,但不會影響承壓水;D.包氣帶中有結合水,而飽水帶沒有結合水。(3在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上,承壓含水層具有哪些特點?(4結合水與重力水的最根本的區別是結合水()a.不能轉化為氣態水;b.具有抗剪強度;c.不能運動;d.結合水層薄。(5請根據下圖中的潛水等水位線(m圖分析河流與地下水的關系?(A,

6、B,C為水文站)(6當潛水水位下降時,支持毛細水和懸掛毛細水的運動有什么不同特點?(7在無入滲補給而有蒸發排泄的條件下,如果潛水含水層地下水水位逐漸下降,其上部包氣帶的含水量將,而地下水蒸發強度將,這時潛水面(填是”或者否”)還可以看作流面。第4章(1請對比以下概念滲透流速與實際流速;滲透系數與滲透率;水頭與水位(2請對以下陳述作出辨析:A.潛水面如果不是流線,則流線可能向下穿越潛水面,也可能向上穿越潛水面;B.地下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C.含水層孔隙度越大,則滲透系數越大;D.均質包氣帶中巖石的滲透系數隨著巖石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滲透系數是含水量的函數;E.當有入滲補給或蒸發排泄時,潛水

7、面可以看作一個流面;(3請思考一下穿越多個含水層且無襯砌的水井中井水位的含義。(4畫流網(包括流線和等水頭線)(5畫流網(包括流線和等水頭線)/(6一般情況下,可以用滲透流速除以孔隙度得到實際流速,這個實際流速與水質點的流動速度有什么聯系?(7達西定律有哪些適用條件,分析一下該定律在裂隙含水層中應用時需注意哪些問題?(8以下圖(a)、(b)、(c)所示為三個含水層剖面示意圖,假定地下水為穩定運動,試繪出各自的地下水位(水頭)曲線示意圖(b)“不1v&砥&4m以*2”“yi>»*.1*1*1*11*r«P11.«*,.11«H*f-.

8、i111,11*,141|4111*I.:.K=常數.t*1111衿H2.1«4|1>*i«1:J*1*11li*.*.1111«1.111.,1t*117/zzzzzzxzzHi-s認fFR*人*人公*i"大(c)(9某土柱滲流試驗如下圖所示,土樣A和B被透水石隔開,土柱頂部水位保持恒定,當底部排水流量穩定為Q時,所測得的測壓管水位H已經在圖中標出,用KA和KB分別表示A和B的滲透系數,則KB是KA的倍。(10畫出下面降雨入滲條件下河間地塊剖面的流網(畫出流線、等水頭線,標出鉆孔中的水位)(11地表水(河、渠等)的橫斷面的濕周必定是一條()a.等

9、水頭線;b,流線;c.零通量線;d,最大通量線第6章(1請對比以下概念溶濾作用、濃縮作用、混合作用;溶濾水、沉積水、內生水;水溶液的酸度、硬度和礦化度。(2A,地下水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補給地下水的降雨;二氧化碳應該為氮氣B,通常深部地下水處于還原環境,而淺部地下水由于氧氣較為豐富,處于氧化環境;C,當含有NaCl和MgSO4的地下水發生濃縮作用時,NaCl首先析出;X(參考表6-1,MgSO4的溶解度比NaCl小)D.(溶濾作用應為蒸發作用E,鹽類在水中的溶解度都是隨著溫度的增加而增加。X(3溶解了大量CO2的地下水在溫度升高或壓強降低時將發生脫碳酸作用。(4由深循環地下水補給的、溫

10、度較高的泉水中,陽離子通常以Na+為主,這是由于(脫碳酸作用)的結果。a,溶濾作用;b,脫硫酸作用;c,濃縮作用;d.脫碳2=60cmH=53cmH=23cmQ酸作用。(4在某含水層的局部地區,沿著地下水流動方向,-24SO-濃度顯著下降,-3HCO濃度則顯著升高,試回答以下問題:p60(A什么樣的化學作用可能引起這種變化?答:脫硫酸作用可使-24SO袱度顯著下降,而使-3HCO濃度顯著升高,(B與此相對應,地下水中其它水化學組分可能發生哪些變化?答:脫硫酸作用可使-24SO袱度顯著下降,出現H2S,而使-3HCO濃度顯著升高,水的pH值升高。-3HCO濃度增加和pH值升高,使一部分Ca2+、

11、Mg2+與HCO3-作用生成CaCO&MgCO3沉淀析出,Ca2+、Mg2+離子減少。水中Ca2+、Mg2+離子的減少,水與淤泥間陽離子吸附平衡破壞,淤泥吸附的部分Ca2+轉入水中,水中部分Na+被淤泥吸附。(5試用掌握的地下水化學知識解釋以下現象:(A油田儲層地下水中+42NHS,H濃度較高,而-3-24NO,SQ含量很低;答:油田儲層是封閉的地質構造,是產生脫硫酸作用、反硝化作用的有力還原環境。由于脫硫酸作用、反硝化作用的發生,使得油田儲層地下水-3-24NO,SQ含量很低,而+42NHS,H濃度較高。(B某抽水井抽出的地下水進入水池后,開始為透明無色,不久出現紅色絮狀懸浮物;答:

12、氧化作用,水中的Fe2琪化形成紅色的Fe(OH3絮狀懸浮物。(C灰巖地區的泉口出現鈣華。答:灰巖地區的泉水流出泉口時,由于壓力降低,CO2氣體逸出,發生脫碳酸作用,在泉口形成CaCO3、MgCO3沉淀,即鈣華。第7章(1請對比以下概念:捷徑式下滲與活塞式下滲;蒸發與蒸騰。(2A.降雨強度越大,地下水入滲補給強度也越大;XB.河流中的水分除了降雨直接轉化而來外,還有地下水的貢獻;XC.溢流泉屬于上升泉;XD.潛水埋深越小,蒸發越強烈,降水入滲補給系數也越大;XE.入滲系數只對潛水含水層有意義。XF.在地下水的排泄區,發育的泉數量越多,說明含水層的透水性越強,補給條件也越好。X(3承壓含水層中地下

13、水的補給和排泄主要有哪些方式?答:承壓水則是依靠大氣降水與河湖水通過潛水補給的。承壓水則轉化為潛水,主要以泉水的形式排泄。(4簡述影響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的因素。P66(5分析:黃河作為地上懸河,與周圍潛水的補給和排泄關系如何?如果在黃河兩側開采地下水,將引起這種補排關系如何變化?p80(6分析:水庫的興建可能對地下水的補給和排泄條件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答:水庫的修建使庫區周圍地下水獲得新的補給,抬升潛水地下水水位,潛水埋深變淺,蒸發增加。總之,水庫修建,使庫區周圍地下水的補給和排泄都增強。(7某承壓含水層被開采時,其上部的潛水含水層水頭也逐漸下降,請解釋這種現象?p71圖7-10、11答:如圖7

14、-10、11中所示,當承壓水補給潛水,或潛水補給承壓水時,當承壓含水層開采量大于天然補給量時,由于承壓水水位的降低,其上部的潛水含水層水頭也逐漸下降。在某河流的一次水文試驗觀測中,記錄了兩個距離不遠的斷面的河流流量差變化曲線?Q(t,以及地下水向該河泄流量的變化曲線Qw(t,觀測過程中有一次強降雨從t0開始,在t1結束,降水強度為W,這次強降水引起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升降,直到t2恢復初始狀態,初始徑流量為?Q0o已知觀測段對應的流域面積為A。分析以下問題:(a觀測時期地下水與河流的關系?(p77答:當河流切割含水層時,地下水沿河呈帶狀排泄,稱作地下水的泄流。觀測時期,地下水泄流補給河水,或者

15、地下水通過河水泄流排泄。(b地表、地下徑流量的峰值出現時間為何不同?(p99)答:大氣降水補給河流不具有時間延長和滯后,所以兩個斷面流量差隨著降雨持續而增加,隨后隨降雨結束,具值逐漸減小。而大氣降水補給潛水首先要入滲地面并在包氣帶下滲,然后到達地下水面,增加地下徑流,所以地下水泄流量的峰值出現在?Q(t=Q2-Q1的峰值之后。(c基流量?Q0主要由哪些部分組成?地下水泄流量Qw為何先增大,后減小?答:基流量?Q0主要是地下水泄流補給河水的量。由于降水入滲補給存在延遲以及降水的結束,地下徑流量增加以波形形式反映,所以地下水泄流量先增加,隨降水的結束而后減小。(d計算一下本次強降水的入滲補給系數本

16、次降水量=w(t1-t0A入滲補給地下水量=(12020ttQdttQttW-?-?本次強降水的入滲補給系數a=(12020ttQdttQttW-?-?/w(t1-t0A(e如果?Q(t<0,則意味著出現了什么情況?答:如果?Q(t<0,河水在該河段補給地下水,而使Q2小于Q1。第8章(1請對比以下概念地下水含水系統:是指由隔水或相對隔水巖層圈閉的,具有統一水力聯系的含水巖系地下水流動系統:是指由源到匯的流面群構成的,具有統一時空演變過程的地下水體含水層、透水層;透水層、隔水層(2在某些地區,穿越潛水含水層的水井也出現自流現象,請分析其原因。P8801QQ答:勢能包括位能與變形能(

17、壓能)兩部分。地下水在向下流動時,除了釋放勢能以克服粘滯性摩擦外,還將一部分勢能以壓能形式儲存起來。而在做上開運動時,則又通過水的體積膨脹,將以壓能形式儲存的勢能釋放出來以做功。在作水平運動時,由于上游的水頭高度要比下游高一些,因而也是通過水的體積膨脹釋放勢能的。潛水含水層中,在其勢源匯之間形成流動系統,在其上升水流部分同樣承壓的,水頭可以高于靜力壓力,只要有合適的地形條件,穿越潛水含水層的水井可以出現自流現象。(3發育在同一含水層中的上升泉與下降泉,礦化度一高一低,試用地下水流動系統理論說明其機理。P92答:同一含水層或含水系統的水,可以分屬于不同的流動系統或不同級次流動系統。水動力特征不同

18、,水化學特征自然也不相同。一個承壓含水層,在補給區為潛水,適當部位形成由潛水補給的下降泉;承壓區,存在導水斷層,沿著導水斷層會出現由承壓水補給的上升泉。在同一含水層發育有上升泉和下降泉。下降泉由局部流動系統補給,流程短,水循環交替迅速,礦化度低;上升泉由區域流動系統補給,流程長,水循環交替緩慢,礦化度高。(4試論人類對地下水的開采行為,會對地下水含水系統和流動系統產生什么影響。答:地下水含水系統是指由隔水或相對隔水巖層圈閉的,具有統一水力聯系的含水巖系。地下水流動系統是指由源到匯的流面群構成的,具有統一時空演變過程的地下水體。控制含水系統發育的,主要是地質結構;而控制地下水流動系統發育,主要是

19、水勢場。在天然條件下,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水文、氣候)控制著勢場,因而是控制流動系統的主要因素。流動系統受人類影響大,而含水系統受人類影響小。如人類的開采活動,會產生新的勢匯,破壞原來的地下水流動系統,形成新地下水流動系統。(5圖1中有一個由隔水斷層和弱透水層圍成的均質各向同性孔隙含水層,補給區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區域內發育泉A和B,而鉆孔W1W4的濾水管均位于孔底。請完成(p92)(1)比較W3和W4鉆孔水位高低;答:鉆孔W3的水位低于鉆孔W4中的水位。(2)指出泉A和B屬于上升泉還是下降泉;答:泉A由承壓水補給,是上升泉;B由潛水補給,是下降泉(3圖2中的兩個泉流量曲線分別屬于泉A和B,請指

20、出哪一個(實線或虛線)屬于泉A,哪一個(實線或虛線)屬于泉B;答:實線屬于泉B,虛線屬于泉A。(4)如果在W4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質,在W1和W2中哪個孔最先觀察到?答:如果在W4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質,在W1中最先觀察到。第9章(1請對比以下概念正均衡:某一均衡區,在一定均衡期內,地下水水量(或鹽量、熱量等)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現為地下水儲存量(或鹽儲量、熱儲量等)增加,稱作正均衡。負均衡:某一均衡區,在一定均衡期內,地下水水量(或鹽量、熱量等)的收入小于支出,表現為地下水儲存量(或鹽儲量、熱儲量等)減少,稱作負均衡。蒸發型動態:出現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平原或盆地。地下水徑流微弱,以蒸發排泄為主。動態變化

21、特點:年水位變幅小,各處變幅接近,水質季節變化明顯。發展趨勢是地下水鹽化,土壤鹽漬化。徑流型動態:分布于山區及山前。地形高差大,水位埋藏深,蒸發排泄可以忽略,以徑流排泄為主。動態的特點:年水位變幅大而不均(由分水嶺到排泄區,年水位變幅由大到小,水質季節變化不明顯,趨于淡化。(2辨析以下陳述(A地下水水頭上升,則含水層的貯水量一定增加。X(p95)(B在相同的水文和氣象條件下,含水層的滲透性越大,則地下水水頭的動態變幅越大;在相同的水文和氣象條件下,含水層的滲透性越大,厚度越大,含水層的給水度越小,則波及范圍越遠,則地下水水位的動態變幅越小;(C只要地下水的開采量小于天然補給量,地下水很快就可以

22、達到新的平衡態。x(3當潛水埋深變淺時,可能是哪些因素引起的?答:修建水庫,利用地表水灌溉,增加了新的補給來源而使地下水位抬升,使潛水埋深變淺。(4在某平原地區,不論開采井還是觀測孔,不論淺層地下水還是深層地下水,平均水位都出現了多年持續下降的情況,并且發生了地面沉降,請分析一下這些現象的可能原因和水文地質機理。答:在某平原地區,不論開采井還是觀測孔,不論淺層地下水還是深層地下水,都觀測到水位的變化,說明水位的變化是真變化。原因:采水量過大,天然排泄量的減量與補給量的增量的總和,不足以補償人工排泄量,因而不斷消耗含水層儲存水量,導致地下水位出現持續下降的情況。而水位的深降,會導致地面沉降。地面

23、沉降的水文地質機理:充盈于巖土空隙中的地下水,與巖土共同構成一個力學平衡系統,孔隙水壓力與巖石骨架的有效應力共同與總應力相平衡。開采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后,由于孔隙水壓力降低,而總應力未變,故有效應力增加,巖土骨架將因此發生泉流量圖1含水系統示意圖圖2泉流量示意圖鉆孔濾水管層釋水壓密。砂礫層基本呈彈性變形,地下水位復原時地層回彈;而粘性土層則為塑性變形,地下水位恢復時粘性土層的壓密基本不再回彈。因此,開采孔隙承壓含水系統會導致土層壓密,相應地在地表表現為地面沉降,即地形標高的降低。(5在一個靠近黃河的灌區,沒有直接引用黃河水灌溉,而是打井抽水灌溉,地下水多年平均水位長期穩定。根據水均衡原理新增的

24、補給量及減少的天然排泄量與人工排泄量相等,含水層水量收支達到新的平衡請分析一下該灌區新增的補給量”和減少的天然排泄量”是如何產生的?近年來該灌區決定發展工業,規劃大量開采地下水,根據你的認識,需要注意那些問題?答:黃河河道由于占據高位形成地下水勢源,與相鄰低地間形成局部性地下水流動系統,從而補給灌區潛水。黃河灌區地下水的補給源包括大氣降水和黃河水補給,排泄為蒸發。在一個靠近黃河的灌區,沒有直接引用黃河水灌溉,而是打井抽水灌溉,隨著地下水抽取,水位降低,原先潛水埋藏淺降水入滲受限的地段,因水位埋深加大而增加降水入滲補給量。所以,該灌區新增的補給量”來自于增加的降水入滲補給量,減少的天然排泄來自于

25、蒸發的減少,新增的補給量及減少的天然排泄量與人工排泄量相等,含水層水量收支達到新的平衡,維持多年水位長期穩定。近年來該灌區決定發展工業,規劃大量開采地下水,要注意限制開采水量。如果采水量過大,天然排泄量的減量與補給量的增量的總和,不足以補償人工排泄量時,則將不斷消耗含水層儲存水量,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6畫出間歇性河流對潛水的補給過程的橫斷面示意流網圖,并說明間歇性河流變化規律對潛水含水層動態的影響。答:間歇性河流對潛水的補給過程的橫斷面示意流網圖見教材p68的圖7-6。間歇性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過程:汛期開始,河水浸濕包氣帶并發生垂直下滲,使河水潛水面形成水丘。河水不斷下滲,水丘逐漸抬高與擴

26、大,與河水連成一體。汛期結束,河水撤走,水丘逐漸趨平,使一定范圍內潛水位普遍抬高。(7等第10、11、12章(1對比以下概念:孔隙水、裂隙水;非均質性、各向異性(2在洪積扇地區,從山前到平原區,含水層的結構、滲透性和地下水運動特征如何變化?答:在洪積扇地區,從山前到平原區,由于水動力條件的變化,扇頂,多為礫石、卵石、漂礫等,沉積物不顯層理,或僅在期間所夾的細粒層中顯示層理。向外,過渡為礫及砂為主,開始出現粘性土夾層,層理明顯。沒入平原的部分,則為砂與粘性土互層。水動力條件變化,使洪積扇顯示良好的地貌巖性分帶:巖性上由粗變細、分選由差變好。地貌巖性分帶性又決定了地下水的分帶性。由山口扇頂向平原(

27、扇前緣)巖層透水性由好到差;隨之,排泄由徑流為主轉化為以蒸發為主(特別是在干旱半干旱氣候下);地下水位的變動(變幅)也由大到小。(3山前沖洪積扇中地下水從山前向平原具有鹽分增多的分帶現象,試分析其原因。(P107)答:由山口向平原(盆地),由于水動力條件控制著沉積作用,洪積扇顯示良好的地貌巖性分帶:地貌上坡度由陡變緩,巖性上由粗變細、分選由差變好。地貌巖性分帶性又決定了地下水的分帶性。由山口扇頂向平原(扇前緣)巖層透水性由好到差,地下水位埋深由大變小,補給條件由好到差;隨之,排泄由徑流為主轉化為以蒸發為主(特別是在干旱半干旱氣候下),水化學作用由溶濾到濃縮,礦化度由小到大,出現鹽分增多顯現。(

28、可以照原書答)(4黃土的垂向滲透系數遠大于水平滲透系數,試分析一下這對黃土高原地下水的影響。答:黃土均發育垂直節理,其垂向滲透系數常比水平方向大幾倍到幾十倍,隨著埋藏深度加大,黃土中大孔隙減少,滲透性明顯降低。在流水侵蝕下,縱橫的溝谷把黃土高原切割成由松散沉積物構成的丘陵。黃土地區的地貌形態有堀、梁嵬,黃土杖(撐)地。割切較弱的黃土堀,賦存地下水比較豐富。黃土梁、嵬由于地面起伏大,不利于降水入滲和地下水的賦存,水位埋深大。黃土杖地:賦存有水量較小、水位較淺的地下水。黃土高原地下水水量不豐富,地下水位埋深大,水質較差(5有人用等效多孔介質的方法研究裂隙含水層,分析一下其原理和適用條件。答:原理:

29、等效多孔介質方法就是用連續的多孔介質理論來研究非連續裂隙介質問題。裂隙水流運移與迂回曲折的裂隙網絡中,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虛擬一個等效的多孔介質場來近似代替復雜的裂隙介質場,不要求兩個水動力場完全相似,只要求某些方面相近。嚴格運用條件:等效時含水系統的補、徑、排條件不變;等效是兩種介質在特定功能上的等效。(6根據云南永仁地質隊的調查,砂巖的平均粒徑和裂隙率越大,單位涌水量也越大,試分析一下其原理,并思考單位涌水量的含義。答:云南永仁三疊紀煤系地層為砂巖,非泥質膠結的砂巖是脆性巖石,構造裂隙稀疏,但張開性好,延伸遠,導水能力好。這類巖石多構成含水(或透水)層。巖石顆粒越粗,裂隙越容易發育,張開性越

30、好,滲透性越大(如圖11-3)。粗顆粒的砂礫巖,裂隙張開性優于細粒的粉砂巖。云南永仁三疊紀煤系地層,由南向北由礫巖、粗砂巖漸變為細砂巖,裂隙率、裂隙寬度、鉆孔用水量也由大變小。單位涌水量是井抽水水位降深換算為1m時的單井出水量;(7巖溶發育應該具備那些條件?答:巖溶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水作為營力對可溶巖層的改造過程。巖溶發育必不可少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巖層具有可溶性及地下水具有侵蝕能力。或前蘇聯學者索科洛夫曾提出巖溶發育應具備四個條件:可溶巖的存在、可溶巖必須是透水的、具有侵蝕能力的水以及水是流動的。(8具有侵蝕性的地下水在碳酸鹽巖含水層中流動時,將使碳酸鹽巖中的礦物逐漸溶解,形成溶蝕結構,請分析哪

31、些因素會影響地下水的溶蝕能力?答:CO2含量。一方面當CO2溶入水中形成碳酸,或水含有其它酸類時,水才對碳酸鹽類具有明顯的侵蝕能力;另一方面,水中溶解CO2越高,越有利于碳酸鹽溶解。地下水對CaCO3的飽和指數SI:當地下水中的飽和指數大于1時,地下水對CaCO3不具有侵蝕能力;當SI=1時,地下水對CaCO3達到溶解平衡;當SI<1時,地下水對CaCO3具有侵蝕能力。水的流動:具有一定侵蝕能力的水如在碳酸鹽巖中停滯而不與外界發生交替,水的侵蝕能力終將因碳酸鹽溶入水中成為飽和溶液,而喪失其侵蝕性(封閉體系);因此,水的流動是保證巖溶發育的充要條件(9論述裂隙水的基本特點。答:裂隙水的特點

32、(與孔隙相比)如下:、裂隙水空間分布不均勻:局部發育,呈脈狀分布,導致同一巖層中相距很近的鉆孔,水量懸殊;滲透的各向異性:一般第三方向不發育,空間展布具有方向性(不同方向發育差異);、水力聯系不統一:裂隙連通性較差,很難形成統一的含水層。當不同方向相連通時一裂隙網絡。、堅硬基巖的裂隙率,要比松散巖石的孔隙度小一到兩個數量級。(10碳酸鹽巖含水系統,往往是孔隙、裂隙、巖溶介質呈組合形式同時存在,請分析其中地下水運動的組合特征。答:P135巖溶水的運動特征(11論述斷層帶的水文地質意義。答:導水斷層帶是有特殊水文地質意義的水文地質體,它可以起到出水空間、集水廊道與導水通道的作用。貯水空間作用:當圍

33、巖裂隙不發育,斷層帶破碎時,斷層角礫巖及裂隙增強帶構成局部的帶狀貯水空間。鉆孔或坑道揭露此類斷層時,初期涌水量及水壓可能較大,但迅即衰減,以至干涸。集水廊道作用:發育于透水圍巖中的導水斷層,不僅是貯水空間,還兼具集水廊道的功能。鉆孔或坑道揭露斷層帶的某一部位時,水位下降迅速波及導水暢通的整個斷層帶,形成延展相當長的水位低槽,斷層帶就像集水廊道似的,匯集廣大范圍圍巖裂隙中的水,因此,涌水量較大且穩定。導水通道作用:導水斷層溝通若干個含水層或(及)地表水體時,斷層帶兼具貯水空間、集水廊道與導水通道的功能。鉆孔或坑道揭露此類斷層時斷層帶將各個水源的巨大貯存水量,源源不斷地導入,涌水量極大且長期保持穩

34、定。隔水屏障作用:當存在厚層隔水層且斷層斷距較大的,原來連通的含水層可被切割成為相對獨立的塊段。由于這種含水塊段與外界的水力聯系減弱,甚至斷絕,故有利于排水疏干而不利于供水。(12請指出地下巖溶集中發育的常見地質構造部位。答:地下巖溶集中發育的常見地質構造部位:含水系統無隔水層覆蓋,有利于接受降水補給與徑流排泄,巖溶最為發育。褶皺軸部尤其是向斜軸部,往往既是張開裂隙發育,又是地下水匯集的部位。斷層帶;在可溶巖與下伏隔水層的接觸面上第13章(1對比以下概念地下水資源:能夠長期穩定地供出一定數量的地下水量;地下水補給資源:含水系統的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補給量;地下水儲存資源;含水系統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

35、位以下的重力水體積。允許開采量:利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在不會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前提下,能從含水層取出的水量。填空:地下水資源具有系統性、可恢復性和調節性等特征地下水資源可分為補給資源和儲存資源兩類。(2辨析論述:只要地下水開采量小于天然補給量,就不會動用地下水的儲存資源?答:開采時含水系統的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其補給量可能大于或小于天然條件下的補給量。補給資源減小:如開采地下水灌溉農田,會使該地區農作物的產量或復種指數提高,農作物很可能將消耗更多的土壤水于葉面蒸騰。包氣帶水分虧缺增大,降水轉化為地下水的份額便變小。含水系統獲得的補給量便小于天然條件下的補給資源。允許開采量減小:當開采地下水后含

36、水系統原來的天然排泄仍有部分保持(如仍有部分泉保留,或地下水位下降不深處仍有蒸發消耗),則允許開采量小于含水系統補給資源。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在遵從地下水開采量小于天然補給量,就很可能動用地下水的儲存資源。補給量可能增大:開采時人工采水代替原有各種天然排泄(如泉的出露,向地表水泄流,向大氣蒸發)成為新的排泄去路,同時使地下水位下降。當地下水位的下降波及地表水體時,原先作為排泄去路的地表水體反過來成為地下水新的補給來源(犧牲地表水資源),含水系統便獲得增補的補給資源(相應地,本區地表水資源減少了地下水泄流及向地下水補給的量),含水系統的允許開采量可能大于其天然補給量。在這種情況下開采地下水,就不會

37、動用地下水的儲存資源。(3闡述地下水補給資源的性質和供水意義。答:理論上補給資源是含水系統可能供水的最大水量,是評價一個含水系統供水能力的標志;通常含水系統的補給資源是地下水多年平均的年補給量。供水意義:地下水補給資源保證著作為供水水源所能長期持續提供的水量。含水系統作為供水水源的規模是取決于其補給資源的大小的。(4如果采排地下水一段時間后,新增的補給量及減少的天然排泄量與人工排泄量相等,含水層水量達到新的平衡。在動態曲線上表現為:地下水水位在比原先低的位置上波動,而不持續下降。請畫圖解釋上面的論述。根據論述,說明地下水資源的分類和開采潛力的制約因素。(5答:由本文論述,可知地下水資源可分為補

38、給資源與儲存資源。通常含水系統的補給資源是地下水多年平均的年補給量,補給資源決定了含水系統中地下水資源的可恢復性;儲存資源等于含水系統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體積,儲存資源決定了含水系統中地下水資源的可調節性。地下水的開采潛力,即允許利用的地下水資源量,不僅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還受到技術、經濟、社會乃至法律條件的制約。地下水含水系統作為供水水源必須滿足:能夠持續而穩定地供應某一數量的水,這就要求含水系統能夠獲得外界水的足夠補充,并在含水系統中經常報紙一定水量,即必須同時具有一定數量的補給資源與儲存資源,補給資源可以保持供水的長期持續,儲存資源則保證供水的均衡穩定。開采地下水會引起諸如地

39、面下降、海水入侵等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開采會使含水系統的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等。(6某地區地下水的開采伴隨著地面沉降,請分析該地區地下水資源的屬性;答:地下水過量開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引起地面沉降。充盈于巖土空隙中的地下水,與巖土共同構成一個力學平衡系統,孔隙水壓力與巖石骨架的有效應力共同與總應力相平衡。開采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后,由于孔隙水壓力降低,而總應力未變,故有效應力增加,巖土骨架將因此發生釋水壓密。砂礫層基本呈彈性變形,地下水位復原時地層回彈;而粘性土層則為塑性變形,地下水位恢復時粘性土層的壓密基本不再回彈。因此,開采孔隙承壓含水系統會導致土層壓密,相應地在地表表現為地面沉降,即地

40、形標高的降低。該地區開采的地下水應該包括補給資源和儲存資源,隨著不斷開采,地下水位不斷降低,儲存資源會不斷減少。(7如下圖所示,某海島早期無地下水水源地,后來興建了一個水源地A,經過若干年后,又興建了水源地B,請論述一下這個海島的地下水資源構成以及兩個水源地的地下水資源條件及其變化,說明地下水開采需要注意的問題。該海島地下水的可開采量是否等于天然補給量?答:海島的地下水資源構成:潛水含水層構成一個統一的含水系統,積極參與水文循環,資源具有良好的恢復性。地下水資源包括儲存資源和補給資源。兩個水源地的水資源條件及其變化:地下水資源具有系統性,兩個水源地屬于一個含水系統,主要接受降水補給,向海水泄流

41、排泄。但是水源地B比水源地A更靠近淡水與海水的平衡帶,而且抽水時,形成了更低的勢匯,當水源地B抽水時,更易于造成海水入侵,破壞淡水含水層。地下水開采需要注意的問題:開采時,要考慮到地下水的系統性,考慮到蒸發排泄和有淡水向海水的排泄,該海島的的可開采量必須低于天然補給量,否則會產生海水入侵。第14章、15章(1人類活動可能通過哪三個方面對地下水發生不利影響?答:過量開發與排除地下水;過量補充地下水;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干擾地下水。(2哪些環境地質問題是與地下水有關的,并說明產生這些環境地質問題的機制。答:過量開發或排除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深降,會引起以下環境退化現象:地表徑流衰減,沼澤濕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水入侵、地面沉降等;過量補充地下水也會破壞有地下水參加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