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tài)學知識點梳理_第1頁
景觀生態(tài)學知識點梳理_第2頁
景觀生態(tài)學知識點梳理_第3頁
景觀生態(tài)學知識點梳理_第4頁
景觀生態(tài)學知識點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斑塊:思考題:1、什么是斑塊?斑塊的特征?斑塊的起源有哪些?斑塊有哪些類型?各類型有什么特點?1)定義:依賴于尺度的、與周圍環(huán)境(基質)在性質上或者外觀上不同,表現(xiàn)出較明顯邊界,并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實體。該定義強調了斑塊的尺度性、空間非連續(xù)性和內部均質性。廣義上,斑塊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無生命的;而狹義上,斑塊僅指動植物群落。2)特征:版塊的大小,形狀3)起源:一場大火后的早晨,我們迫不及待地去考察漆黑一片的景觀。這是一個可怕的景象!但最令人感興趣的是景觀上零星分布的許多種斑塊,兩處孤立的火已燃起。附近一處小斑塊已化為灰燼,而且大火已向遠處蔓延。經對其考察,發(fā)現(xiàn)幾個雖有火焰躍過但依然

2、保留有植被的斑塊。我們返回未燃燒的地方時,要穿過一小片沼澤。這個斑塊由于土壤過濕,具有完全不同的動植物。隨后,來到一片開墾地,并眺望一塊微風吹拂的谷物斑塊。在這次考察中,至少發(fā)現(xiàn)了幾種起源基本不同的斑塊類型。這些斑塊的主要成因機制或起源包括干擾、環(huán)境異質性和人類種植。若干年后,如果再觀察這些斑塊,其物種動態(tài)的差異會變得更加明顯。Forman和Godron(1981,1986)根據斑塊的起源或成因機制將常見的景觀斑塊類型分為4種:干擾斑塊、殘存斑塊、環(huán)境資源斑塊和引進斑塊。干擾斑塊(disturbancepatch)概念:由基質或者先前的斑塊中局部性干擾造成的小面積斑塊稱為干擾斑塊。起源:自然干

3、擾和人類干擾。一般由短期局部性干擾形成;也可由長期持續(xù)干擾形成,主要是由人類干擾引起的;有時,長期自然干擾也能夠形成干擾斑塊。特點:基質未受干擾,而斑塊受到干擾。種群大小、遷入率和滅絕率等在初始劇烈變化,隨后進入平穩(wěn)演替階段;當基質和斑塊融為一體時,干擾斑塊消失(圖)具有最高的周轉率,持續(xù)時間最短,通常是恢復最快的斑塊類型。但長期持續(xù)干擾斑塊也能保持穩(wěn)定,持續(xù)時間較長殘存斑塊(remnantpatch)概念:景觀中由于大面積干擾所造成的、在局部范圍內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或者某一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片斷。起源:基質受到大面積自然干擾和人類干擾的影響,在其局部范圍內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或其片

4、斷,其成因機制與干擾斑塊相反。特點:基質受干擾,而斑塊未受到干擾。種群大小、遷入率和滅絕率等在初始劇烈變化,隨后進入平穩(wěn)演替階段;當干擾消失后,在自然界同化作用下能很快地融合在基質內,殘存斑塊消失。斑塊具有較高的周轉率(圖)。與干擾斑塊在外部形式上似乎有一種正反對應關系。環(huán)境資源斑塊(environmentalresourcepatch)概念:由于環(huán)境資源條件(土壤類型、水分、養(yǎng)分及地形有關的各種因素)在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造成的斑塊。如森林中的沼澤地、沙漠中的綠洲等。起源:根本原因是景觀內環(huán)境資源分布的空間異質性。由于斑塊的環(huán)境條件或資源不同,斑塊內的生物與周圍基質的生物也不同。特點:由于環(huán)境

5、資源的分布邊界往往不太明顯,所以斑塊和基質隔開的群落交錯區(qū)極其寬廣,并形成一個逐漸變化的梯度。由于資源的分布相對持久,所以斑塊也相對持久而穩(wěn)定,抗干擾能力強,而且斑塊的周轉率相當低,能長期地存在于與基質相異的環(huán)境中。弓I進(入)斑塊(introducedpatch)概念:由于人們有意或無意的將動植物引入某些地區(qū)而形成的局部性斑塊。種植斑塊起源:人們有意或無意地將動植物引入某些地區(qū)而形成的局部生態(tài)系統(tǒng)。特點:在斑塊內,物種動態(tài)和斑塊周轉速率主要取決于人類的管理活動。如果不進行管理,那么基質的物種就會侵入斑塊,并發(fā)生演替,最終斑塊消失。但引進斑塊中的物種可能長期占優(yōu)勢,從而延緩了演替過程再生斑塊指

6、在先前遭干擾破壞的地段上再次出現(xiàn)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大面積干擾的情況下,再生斑塊具有殘存斑塊的外貌,但其演替中物種動態(tài)的格局卻與干擾斑塊相似。短生斑塊指由于生物相互作用或環(huán)境因素正常而短暫的波動而引起的、持續(xù)期很短的斑塊。也就是說,短生斑塊中生物相互作用和非生物環(huán)境變化是經常性的,而且其變化強度較小,以致一些物種逐步適應了這種變化。2、如何理解斑塊大小對能量、營養(yǎng)物質分配的影響?斑塊大小對物質和能量的影響一般地說,斑塊內的能量或養(yǎng)分總量與斑塊的面積成正比,大斑塊的能量和養(yǎng)分含量較小斑塊多得多。(1.然而,斑塊內的能量和養(yǎng)分含量不僅與斑塊的大小有關,還與斑塊內部和邊緣帶的比例(內緣比)有關(圖)。2

7、.斑塊與基質之間、斑塊與斑塊之間存在著過渡帶,即所謂的生態(tài)交錯區(qū)(也稱為邊緣)。3 .生態(tài)交錯區(qū)(邊緣)是相鄰兩種景觀要素直接相互作用的場所,這部分的物質、能量密度及物種組成特征也與兩側的景觀要素的內部有較大的差異。生態(tài)交錯區(qū)對能量、營養(yǎng)物質、物種分布的影響稱為邊緣效應。4 .斑塊內部面積與邊緣面積之比可稱為內/緣比,即D=A內/A外對于形狀一樣,大小不同的斑塊來說,它們的內/緣比是不同的。如果各斑塊的邊緣寬度相對一致,斑塊的內/緣比與斑塊面積成正比,即斑塊面積越大,斑塊的內/緣比越大。5 .當邊緣效應為聚集效應時,有:大斑塊,內緣比大,能量、物質在邊緣的比例也就小。相反,小斑塊,內緣比小,能

8、量、物種在邊緣的比例就大。在斑塊的邊緣部位,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的產量、數量明顯高于或多于斑塊內部。例如森林中邊緣的林木生長旺盛,下層的灌木、草本也多,甚至各層中花果產量也明顯比內部高。由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使得小斑塊單位面積上的能量和營養(yǎng)物質含量明顯高于大斑塊相反,如果邊緣效應為負效應時,則小斑塊的能量與營養(yǎng)物質的含量要小一些因此,斑塊的大小對能量、營養(yǎng)在斑塊中的分配有明顯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就單個斑塊而言,大斑塊的能量、物質總量大于小斑塊,對于主要生活在單個斑塊的物種而言,大斑塊能提供更充分的能量和物質。)斑塊大小對物質和能量的影響小結:斑塊大小及與其密切相關的內緣比對斑塊內能量和養(yǎng)分含量

9、的影響非常復雜:1)邊緣帶和內部的能量和養(yǎng)分含量關系本身很復雜。2)大斑塊單位面積和總面積上的能量和養(yǎng)分含量既有可能高于小斑塊,也有可能低于小斑塊。3)一些物種對斑塊大小十分敏感,在大斑塊上分布得較多。4)根據能量和養(yǎng)分特性對不同大小的斑塊進行對比研究還不多,還有很多研究課題尚待探索。3,斑塊大小的測度指標有哪些(如何描述景觀中斑塊的大小)?如何理解斑塊大小與物種數量的關系?斑塊的大小通過什么方式影響斑塊中的物種數量?1)指標:斑塊大小的表達斑塊大小用斑塊面積表示。傳統(tǒng)的測度方法有方格法和求積儀法,現(xiàn)代測度方法主要采用GIS軟件。斑塊面積的測度指標有:斑塊平均面積、最大斑塊面積、最小斑塊面積、

10、斑塊面積標準差和變動(異)系數、斑塊內部生境面積、斑塊粒級結構等。斑塊粒級結構:對長沙市天心區(qū)綠地景觀格局進行研究時,劃分綠地斑塊面積等級所用的標準,即w500m2時為小型綠地斑塊,500-3000m2為中型綠地斑塊,3000-10000m2時為大中型綠地斑塊,>10000m劾大型綠地斑塊2)島嶼斑塊:一般地說,物種多樣性隨著島嶼面積的增加而增加陸地斑塊:一般地說,陸地物種多樣性隨著斑塊面積的增加而增加。(陸地景觀與島嶼有所不同,斑塊的邊界并不明確,并且隔離程度的重要性降低)3)斑塊與自然保護區(qū)(大、小保護區(qū)的爭論,烏建國p32)自然保護區(qū)是目前物種多樣性保護最重要的途經,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11、及地球環(huán)境亦有重要的意義。一般而言,保護區(qū)面積越大,能夠保護與維持的物種也越多,但客觀條件限制了保護區(qū)的面積,所以在設計保護區(qū)時,從斑塊大小的生態(tài)學意義分析,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一個大的自然保護區(qū)要比小的自然保護區(qū)保存物種多;一個單一的大自然保護區(qū)要比總面積與其相當的幾個小自然保護區(qū)為好;若設計多個小自然保護區(qū),應使它們盡量靠得近一些,以減少隔離程度;使幾個保護區(qū)呈簇狀配置,要比線狀配置為好;將幾個保護區(qū)用廊道連接起來,可便于很多物種擴散;應盡可能使保護區(qū)成圓形。大斑塊的生態(tài)學價值:1.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種的生存;2.為大型脊椎動物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3.為景觀中其它組成部分提供種源;能維持更

12、近乎自然的生態(tài)干擾體系;4.在環(huán)境變化的情況下,對物種絕滅過程有緩沖作用。小斑塊的生態(tài)學價值:作為物種傳播的生境以及物種局部絕滅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腳石”(stepping-stone),從而增加了景觀的連接度;為許多邊緣種、小型生物類群以及一些稀有種提供生境4.如何計算斑塊的形狀系數?從斑塊形狀的生態(tài)學意義來理解,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為什么要求配置多種形狀的斑塊?答:1)斑塊形狀系數:斑塊的形狀對生物與非生物流動有較大影響,在面積相等的情況下,規(guī)則形狀的斑快邊界的有效性較大,這對生物的擴散和遷移有重要的作用。斑塊形狀系數為斑塊周長L與具有該斑塊同等面積A的圓周長之比;或為斑塊周長L與具有該斑

13、塊同等面積A的正方形面積開方根之比的四分之一。通常有以下兩種計算方法:(1)以圓作為參考幾何形狀時:式中:D為斑塊的形狀指數,L為斑塊的周邊長度(邊緣長度),A為斑塊的面積。D值說明某一斑塊周邊長度與面積同該斑塊相等的圓的圓周長之比。當D=1時,說明該斑塊為圓形,具有最小的周長與面積比值,D值增大,斑塊逐漸呈長條狀或不規(guī)則狀(2)以正方形作為參考幾何形狀時:同樣,D=1時,斑塊逐漸接近正方形,D值增加,斑塊逐漸呈長條形狀或不規(guī)則的形狀。斑塊的形狀對生物的擴散和尋找食物也有重大的影響,當斑塊面積相等,周邊長的斑塊則有利于生物與外界環(huán)境的接觸和尋找食物,相反,則不利于生物的擴散和尋找食物。2)生態(tài)

14、學意義:a.對形狀的分析能夠深入揭示物種動態(tài)(物種分布是穩(wěn)定、擴展、收縮、還是遷移甚至以了解遷移路線);b.斑塊形狀對有機物的傳播和覓食很重要;c.物種遷移的路徑或路線也可以根據形狀來分析;d.在采樣理論中,樣區(qū)形狀也是重要的內容;e.斑塊的形狀與環(huán)境變化及更新過程有關;f.園林設計,采取不同斑塊形狀,收到不同的藝術效果5 .邊緣與邊緣效應定義:1)邊緣是指兩個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相交而形成的狹窄地區(qū)。2)斑塊的邊緣部分有不同于內部的物種組成和過渡,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邊緣效應。3)特點:由一種環(huán)境條件組合、過渡為另一種環(huán)境條件組合,由一類動植物組合過渡為另一類動植物組合,不僅包括兩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的成分

15、并且有其特有的成分。4)邊緣的類型:(1)固有邊緣(inherentedge):環(huán)境資源上的差異造成的邊緣。特點:過渡緩慢、連續(xù)性強、變化很小。舉例:森林和沼澤之間的邊緣(2)誘導邊緣(inducededge):天然或人為干擾造成的邊緣。特點:過渡顯著、存在時間短。舉例:森林與火燒跡地之間的邊緣5)影響邊緣寬度范圍的主要因子:a太陽輻射角,面向赤道方向超過面向兩極方向的寬度;b.溫帶地區(qū)的邊緣帶通常比熱帶地區(qū)寬;c.在活躍期或生長季節(jié),盛行風向所形成的邊緣帶通常要比其他側寬得多;d.斑塊和基質在垂直結構上差異越大,則邊緣寬度越大;e.干擾邊界隨群落的發(fā)展會逐漸消失。6)根據對邊緣或內部的反應,

16、將生物分為:邊緣種(edgespecies)和內部種(interiorspecies)7)邊緣種和內部種將生物分成三類:a對兩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均有要求b對邊緣的特殊生境有特殊的要求c主要與一種生態(tài)系統(tǒng)有關系,但可擴展到邊緣6 .內緣比率:由于不同形狀的斑塊具有不同的內緣比率,而斑塊內部和邊緣帶的動植物群落和種群特征不同,由此可估計出景觀內斑塊形狀的重要性。因此,內緣比率似乎可以作為斑塊某些生態(tài)條件的有用指標。較高的內緣比率可促進某些生態(tài)過程,而較低的內緣比率可增強其它一些重要過程(圖)。7、舉例說明斑塊大小和形狀各有什么意義?答:大斑塊的生態(tài)學價值:1.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種的生存;2.為大型脊椎動物提

17、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3.為景觀中其它組成部分提供種源;能維持更近乎自然的生態(tài)干擾體系;4.在環(huán)境變化的情況下,對物種絕滅過程有緩沖作用。小斑塊的生態(tài)學價值:作為物種傳播的生境以及物種局部絕滅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腳石”(stepping-stone),從而增加了景觀的連接度;為許多邊緣種、小型生物類群以及一些稀有種提供生境斑塊形狀的生態(tài)學效應(小結)1)斑塊長寬比或周界面積比越接近方形或圓形的值,其形狀就越“緊密”。緊密型形狀的斑塊有利于保蓄能量、養(yǎng)分和生物;而松散型形狀的斑塊易于促進斑塊內部與外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對能量和物質的交換、植物的擴散和動物的遷移有重要作用。2)另外,斑塊形狀的功能效

18、應還取決于景觀內斑塊長軸的走向,因為它代表著某些景觀流的走向,而且斑塊的形狀和走向對生物的擴散和覓食具有重要作用。8 .幾個典型的斑塊形狀的類型:環(huán)狀斑塊形狀很特殊的斑塊特點:內部/邊緣低,內部種少舉例:環(huán)繞北極地區(qū)分布格局、高山環(huán)繞山體、繞湖周圍9 .半島(peninsula)1)景觀中呈狹長狀或凸狀外延的斑塊。在半島的頂端,動物路徑密度較大,顯示出漏斗效應;半島對其兩側斑塊也起到一種屏障。2)半島上的物種多樣性往往低于大陸,而且一般地說,從半島基部到頂端,物種多樣性是逐漸降低的。這種格局形成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幾種假說或模型:侵入-滅絕假說、內緣比率假說和環(huán)境異質性假說(圖)10 .如何表

19、示景觀中的斑塊數量結構?描述斑塊相關性(斑塊空間構型)的指標有哪些?答:斑塊數量的表示方法:在研究某一景觀時,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來表示斑塊的數量結構:群落類型或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群落類型數目);景觀中各個斑塊的起源類型(成因類型數目);各斑塊面積的大小等級及相應數量(斑塊大小類型數目);景觀中各斑塊的形狀類別(斑塊形狀數目)。斑塊數量的指標:斑塊相關性指標(1)單個斑塊的隔離度(isolation)式中ri是斑塊i的隔離度;n是所研究的鄰近斑塊數目;dij是斑塊i與任意相鄰斑塊j間的距離。(2)斑塊間的易達性(accessibility)式中ai是斑塊i的易達性指標;dij是斑塊i和n個相鄰斑塊中任

20、一斑塊j之間沿連線如廊道的距離。(3)斑塊間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式中Ii是斑塊i與相鄰n個斑塊間的作用度;Aj是任一相鄰斑塊j的面積;dij是斑塊i與任一斑塊j邊緣間的距離。(4)斑塊總隔離度:式中(r2x,(T2y分別為x、y坐標的方差。5)多個斑塊的分散度(dispersion)式中Rc是分散度指標;dc從一個斑塊中心到其最近的斑塊間的平均距離;入是斑塊平均密度。當Rc=1時,斑塊隨機分布;Rc<1時,斑塊呈聚集性分布;Rc>1時,斑塊呈均勻分布。斑塊數量的指標:斑塊破碎化指標(斑塊密度、邊緣密度)景觀內單位面積中的斑塊數量稱為斑塊密度(patchdensity

21、,PD。斑塊總數和類斑塊數(1)斑塊總密度的表達式為:PD為斑塊總密度,表示景觀整體的破碎化程度;ni為第i類斑塊的數量;A為景觀總面積;m為景觀要素類型數。(2)類斑塊密度的表達式為:式中,PDi為第i類斑塊密度指數,表示第i類斑塊的破碎化程度;ni為第i類斑塊的數量;A為景觀總面積。斑塊密度的生態(tài)意義:a.它反映了景觀的空間異質性,斑塊密度大的景觀孔隙性高;b.可以反映景觀的破碎化程度,可能影響一系列的生態(tài)過程。如決定一個空間上散布的種群的亞種群數目,而亞種群數目會影響整個種群的動態(tài)和穩(wěn)定,并可能影響物種間交流的穩(wěn)定性。11.斑塊的大小(面積)、形狀、數量和空間組合關系是斑塊的主要特征,這

22、些斑塊特征對景觀結構、景觀格局、景觀多樣性、景觀異質性以及生態(tài)流、生物多樣性等各種生態(tài)過程和現(xiàn)象具有深刻的影響,斑塊面積和隔離度還影響物種滅絕和定居,生境的破碎化限制了小斑塊中物種數量的增加。廊道:一、名詞解釋1、廊道:是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huán)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1.它既可以呈隔離的條狀,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與周圍基質呈過渡性連續(xù)分布,如某些更新過程中的帶狀采伐跡地。2.廊道兩端通常與大型斑塊相連,如公路、鐵路兩端的城(鎮(zhèn)),樹籬兩端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等等。廊道的起源與斑塊的起源相似。)2、廊道效應:指廊道產生的各種自然、經濟、社會綜合效應。3、自然廊道效應: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

23、放、降低和緩解城市污染,減少中心市區(qū)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促使土地利用集約化、高效化。4、補:人工廊道效應:從單純經濟角度出發(fā),城市景觀結構是在市中心與交通干線形成的多邊形實際梯度場向同心圓理想梯度場趨同的動態(tài)過程中形成的。5、廊道密度:廊道密度指數:是指景觀中單位面積內廊道的長度。主要用表示廊道的疏密程度。(用公式表示為:D=廊道的長度(l)/景觀的面積(km2)1)景觀內各類廊道的長度總和與景觀總面積的比值2)某一類廊道的長度與景觀總面積的比值3)景觀破碎化程度4)單位面積中廊道愈長,景觀破碎化程度愈高5)彌補斑塊密度計算中同一種景觀類型破碎化程度被忽視的一面6、景觀連接度:指廊道在空間上如

24、何連接或如何連續(xù)的量度。(可簡單地用單位長度上間斷點或斷開區(qū)(gaps)的數量來表示。)7、斷點二、簡答題按廊道的結構和性質可將廊道分為哪些類型?答:按寬度:線狀廊道與帶狀廊道。按組成廊道的內容或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植被廊道(包括防護林帶、樹籬、綠化帶等)、河流廊道和道路廊道。按形態(tài):直線性廊道(網格狀分布的道路)、樹枝狀廊道(具有多級支流的流域系統(tǒng))。按廊道的功能:輸水廊道(溝渠)、物流廊道(道路)、防御廊道(城墻)、信息廊道(電話線)、能流廊道(輸電線路)、河流廊道。按廊道的生態(tài)功能:綠色廊道(街道綠化帶)、藍色廊道(河流)、灰色廊道(街道、公路)按起源:環(huán)境資源廊道:由環(huán)境資源在空間上的異質性

25、線性分布形成。干擾廊道:由帶狀干擾所致。殘存廊道:是周圍基質受到干擾后的結果。種植廊道:由于人類種植形成。再生廊道:受干擾區(qū)內的再生帶狀植被(廊道本身的持續(xù)性或穩(wěn)定性以及廊道內的物種動態(tài)直接產生于廊道的起源或成因機制。除環(huán)境資源廊道外,多數廊道的持續(xù)存在主要取決于人類長期輸入的能量,特別是化石燃料。這些輸入既可以在廊道區(qū)域內,也可以在其毗鄰的區(qū)域內。)廊道有哪些重要生態(tài)功能?答;(廊道除了與斑塊一樣具有棲息地(hab讓at)、源(source)和匯(sink)的功能之外,另外重要的功能是作為通道(conduit)、屏障(barrier)和過濾器(filter)。)廊道的生態(tài)功能:資源功能(源、

26、匯、生境)、通道功能(物質、信息、能量、物種流動和交換)屏障功能(雙重性質:分離和連接;屏障和過濾器)防護功能(抵御和防護)美學功能(歷史與文化)簡述廊道的特征及其生態(tài)學意義。三、論述題試述如何利用廊道效應使城市空間擴展趨向合理。試述廊道的寬度效應。答:廊道為線性結構,生境的質量和物種的數量都受到廊道寬度的影響;當寬度較小時,廊道寬度對物種數量影響較小,甚至可以說沒有影響。達到一定寬度閾值后,寬度效應才會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產生邊緣效應(edgeeffect)的地區(qū)補充:1 .線狀廊道是指全部由邊緣物種占優(yōu)勢的狹長條帶(寬常為12m以下)。如道路、堤壩、灌渠、輸電線、樹籬、排水溝等。景觀中,綠道(

27、greenway)的生態(tài)效應已引起廣泛關注(肖篤寧和李秀珍,1995)。在農業(yè)景觀中,道路則往往因就地取土而與溝渠伴堤壩(如沿河流走向的堤壩和沿海岸線修筑的堤壩),沿河流走向的堤壩因束縛了水的自然漫溢;而沿海岸線修筑的堤壩(如遼河三角洲地區(qū))則會因阻斷了潮汐通道而破壞了原有的生態(tài)澗游路線,以致造成嚴重的生態(tài)后果。特點:1)狹長條帶;以邊緣環(huán)境為主,內部環(huán)境很少;由邊緣物種占優(yōu)勢。2)沒有一個物種是完全局限于線狀廊道的,相鄰基質或斑塊的環(huán)境條件、人類活動、物種和土壤對線狀廊道的內部環(huán)境和物種影響較大。3)對于除樹籬以外的其它幾種線性廊道,由于長期干擾的結果,大多有一個動植物相對缺乏的中心地帶,其

28、維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2 .帶狀廊道:是指含豐富內部物種的內部環(huán)境的較寬條帶。我國北方地區(qū)沿鐵路或高速公路栽植的白楊林帶,以及東南沿海地區(qū)較寬的防護林帶。特點:較寬條帶;每邊都有邊緣效應,足可包含一個內部環(huán)境;除有邊緣種外,內環(huán)境中還可能含有較豐富的內部種。3 .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圍基質的植被帶。它包括河道邊緣、河漫灘、堤壩和部分高地,其寬度隨河流大小而變化河流到高地的環(huán)境梯度比較明顯。功能:a.河流廊道具有控制水流和礦質養(yǎng)分流動的作用;b.河流廊道植被對水生生物也有直接影響;c.河流廊道作為陸地動植物在景觀中的遷移路徑。這一作用目前尚知之甚少。4 .廊道的典型類型1)

29、、綠色道路廊道(2)高速公路綠化應注意如下問題:用較寬的綠帶將道路隔開,綠帶上種植矮小的灌木和花卉,不可種植喬木,綠帶寬度最少4米;干道兩側要各留出2030米的安全防護帶,依次種植草坪或宿根花卉、灌木、喬木,由低至高,既起防護作用,又不妨礙行車視線。(3)鐵路綠化應注意如下問題:兩側種植喬木時,要離開鐵路外軌至少10米,種植灌木時,至少6米;邊坡不能種植喬木,可采用草本或矮小灌木護坡,以防水土沖刷,保證行駛安全;通過市區(qū)或居民區(qū)時,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留出較寬地帶種植喬灌木,以減少噪聲對居民的影響;公路與鐵路平交時,應留出50米的安全視距,距公路中心400米以內,不可種植遮擋視線的喬灌木;鐵路轉彎

30、處內徑小于150米,轉彎處不得種植喬木,可種植小灌木和草本。2)、農田防護廊道農田防護林是防護林體系的主要林種之一,是指將一定寬度、結構、走向、間距的林帶栽植在農田田塊四周,通過林帶對氣流、溫度、水分、土壤等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來改善農田小氣候,減輕和防御各種農業(yè)自然災害,創(chuàng)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以保證農業(yè)生產穩(wěn)產、高產,并能對人民生活提供多種效益的一種人工林。大量實踐和研究證明,農田防護林對農作物的增產效果明顯。3)、河流廊道:河岸帶植被具有重要的功能。(1)物種源和棲息地(2)調節(jié)氣候(3)養(yǎng)分一一能量源(4)凈化水質(5)農、林、牧業(yè)基地5 .廊道的效應V-人工廊道梯度場效益(經濟效

31、應)E-自然廊道梯度場效益(環(huán)境效益)D-距人工廊道距離F-效益分界點D1-兩種廊道的效益最佳分界點距離6 .廊道面積與數目:廊道面積與長度(帶狀廊道、河流廊道)a.長度與寬度可以表述廊道的線性特征:長度可以確定廊道同基質接觸的程度,寬度可以確定廊道對基質的干擾和對動植物阻隔的程度。b.廊道的周長面積比:廊道的周長面積比是判斷廊道結構的主要指標。可用廊道的長度與該廊道的面積之比來描述。c.廊道數目:有利于物種空間運動和維持、兩條廊道比一條要好多少沒有明確規(guī)定、生態(tài)廊道的數目通常被認為越多越7 .連接度:廊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連接度或間斷點的存在。廊道連接度指廊道在空間上如何連接或如何連續(xù)的量度

32、。可簡單地用單位長度上間斷點或斷開區(qū)(gaps)的數量來表示。結點:廊道交叉處尤為常見,可以提供許多物種源。間斷區(qū):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活動所致。功能連接度:所研究的生態(tài)學對象或過程特征來確定的連通性結構連接度指景觀單元在空間上表現(xiàn)出來的表觀連通性。結構連接度是反映景觀連接度的基本指標,以網絡連接度的丫指數來描述,即網絡的連接線數與最大可能連接線數之比。基質:一、名詞解釋基質:景觀中面積最大、連通性最高并且在景觀功能上起著優(yōu)勢作用的景觀要素類型。如廣闊的草原、沙漠、連片分布的森林等等。孔隙度:景觀基質中所含閉合斑塊密度的量度,【即單位面積基質內的邊界閉合(不接觸所研究空間或景觀的周界)的斑塊數目

33、,與研究對象的尺度和分辨率有關,與斑塊大小無關。】邊界密度:生態(tài)交錯帶:是相鄰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過渡帶,具有由特定時間、空間尺度以及相鄰生態(tài)系統(tǒng)相互作用程度所確定的特征。【生態(tài)交錯帶概念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就在于它強調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lián)系。】景觀邊界(也稱為生態(tài)交錯區(qū)):在特定時空尺度下,相對均質的景觀之間所存在的異質性過渡區(qū)域。【即相鄰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過渡區(qū),往往也是尺度較大的不同景觀類型之間的邊界地帶,如沙漠邊緣,海陸交錯帶,山地與平原的交錯地帶等等。】區(qū)分:生態(tài)過渡帶和景觀邊界在實際含義上沒有嚴格的區(qū)別,在特征上都要受到時間和空間尺度,以及相鄰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作用強度的影響。因此在景觀生態(tài)

34、學領域里已基本通用二、簡答題基質具有哪些生態(tài)學意義?如何判斷景觀中的基質?答:1.相對面積,面積是基質在景觀中作用大小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常采用相對面積(relativearea)作為定義基質的第一條標準,如果某種景觀要素占景觀面積的50%以上,那么它就很可能是基質。但是,景觀要素的面積不是判定基底的唯一標準。在異質性很強的鑲嵌景觀中,可能任何一種景觀要素的面積都不會超過50%。這時候就需要用其他標準來判定了2.連通性(結構上連通)如果景觀中某一要素連接得較為完好,并環(huán)繞所有其他景觀要素時,可以認為是基底,如具有一定規(guī)模農田的林網、樹籬等。【這類基質通過連接不同的景觀要素,把整個景觀聯(lián)系在一起

35、。連通性(connectivity)高的景觀要素具有三個方面的作用:該要素可起一種分隔其他景觀要素的物理屏障的作用;當以細長條帶相交形式連接時,景觀要素可起一組廊道的作用,便于物種遷移和基因交換;該要素可環(huán)繞其他景觀要素而使其形成孤立的“生物島嶼"。】3.動態(tài)控制如果景觀中的某一要素對景觀動態(tài)控制(dynamiccontrol)程度較其他要素類型大,也可以認為是基質。【要了解各個景觀要素類型對景觀的動態(tài)影響,人們需要進行野外調查或查閱有關資料,研究各種生物種類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tài)學特性,才能確定各個景觀要素對景觀的影響作用。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往往也控制景觀中的流。基質中

36、的優(yōu)勢種也是景觀中的主要種。基質主要是通過產生未來景觀來控制景觀動態(tài)。例一:采伐跡地針葉林景觀例二:草原-沙地景觀】簡述孔隙度的生態(tài)學意義。答:孔隙度可指示現(xiàn)有景觀中物種的隔離程度和潛在基因變異的可能性,也是景觀邊緣效應總量的一個指標,對野生動物管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物流、能流和物種流也有重要影響。【例如,在針葉林景觀中,田鼠經常出沒在濕草地斑塊上。在某些季節(jié),田鼠會進入森林基質,啃食更新幼苗。當草地斑塊的孔隙度較低時,田鼠對森林的影響很小,當孔隙度高時,田鼠危害則很大。在實際生產活動中,孔隙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義。在城鎮(zhèn)人工建筑景觀中,綠地斑塊有重要的作用。綠地的大小、距離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

37、質量、城市美化與功能的發(fā)揮。在森林采伐中,采伐斑塊的大小與距離直接影響采運木材。因此,孔隙度已作為采運木材的一個重要經濟因素來考慮。】三、論述題試述景觀邊界的特征及主要功能。答:特征:a.異質性:相互滲透、連接、區(qū)分;邊緣種b.動態(tài)性:時空、種間競爭、干擾(突變-非線性;漸變-線性,生態(tài)梯度)c.宏觀性:景觀功能單元d.尺度性:尺度敏感;斑塊水平、類型水平、景觀水平功能:a.通道或廊道(conduitorcorridor):各種流b.過濾器或屏障(filterorbarrier):半透膜c.源(source):邊界兩邊物質能量差異,邊緣種流動d.匯(sink):聚集生態(tài)流(農田與人工林景觀、海

38、陸交替的大陸架)e.生境(habitat):各種環(huán)境特征,多物種的棲息地試述生態(tài)交錯帶在景觀中的作用答:1.穩(wěn)定性:生態(tài)交錯帶的抗干擾能力2.波動:生態(tài)交錯帶干擾后的恢復能力。3.能量:生態(tài)交錯帶的生產力,與鄰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和能量交換。4.功能差異:生態(tài)交錯帶與鄰接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差異的程度。5.通透性:生態(tài)交錯帶對流的通透能力。6.對比度:相鄰生態(tài)系統(tǒng)間差異與突發(fā)性變化程度。7.功能通道作用:生態(tài)交錯帶起著生態(tài)流流通渠道的作用。8.過濾器或屏障作用:生態(tài)交錯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間起著半透膜的作用。9.源和匯:生態(tài)交錯帶既向相鄰生態(tài)9.棲息地:生態(tài)交錯帶是邊緣種的棲息地【補】:1.基質的判定標準有三個:

39、相對面積上的優(yōu)勢、空間上的連接度、對景觀總體動態(tài)的控制程度2 .孔隙度的確定:具有閉合邊界的斑塊數量越多,基質的孔隙度越高3 .景觀邊界(landscapeboundary):邊界的形狀是各式各樣的,可起過濾或半透膜的作用,所以對基質與斑塊間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可推論區(qū)分出三種形狀:(1)擴展形:沿凸面邊界向周圍擴展(2)殘遺形:處于縮減狀態(tài),有凹面邊界(3)穩(wěn)定形:相對平緩波浪邊界4 .景觀邊界的確定方法(定性與定量):由于景觀邊界是兩個或多個相鄰景觀的交錯地帶,它兼有相鄰景觀的特征,如森林一草原交錯帶具有森林和草原的生物學和環(huán)境特征,因此可以根據景觀邊界的這一特點對其進行定性判定。最簡便的

40、方法是利用地形圖和土地利用圖,或植被圖等專業(yè)圖,結合實地踏查勾繪出各景觀單元的邊界。(定性)多元排序法、聚類分析法、判別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空間統(tǒng)計法、地理邊界法、系統(tǒng)網絡人為切割法。(定量)5 .生態(tài)交錯帶1)類型:(尺度效應)a.按時間尺度分:短暫或日計尺度,季節(jié)尺度,永久尺度b.按空間尺度分:微型交錯帶,中型交錯帶,大型,矩型c.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性:水陸交界帶,干濕交替帶,農牧交錯帶,森林邊緣帶,沙漠邊緣帶,城鄉(xiāng)交錯帶,梯度聯(lián)合帶2)特征:a生態(tài)交錯帶具有邊緣效應b生態(tài)交錯帶是一個生態(tài)應力帶(tensionzone)c生態(tài)交錯帶對景觀生態(tài)流的控制作用d生態(tài)交錯帶的敏感性(強調適應性反應,

41、易變性)e生態(tài)交錯帶的生態(tài)風險(強調結果,脆弱性)f生態(tài)交錯帶阻礙物種分布3)描述:結構方面:a大小:生態(tài)交錯帶的面積或體積b寬度:景觀要素的邊緣部分c形狀:線形、圓形或其它形狀d生物結構: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量的分布等e限制因素:生態(tài)交錯帶上生物結構與鄰接生態(tài)系統(tǒng)差異的原因f內部異質性:生態(tài)交錯帶內部的空間異質性g密度:單位斑塊生態(tài)交錯帶的長度h分形維數:生態(tài)交錯帶形狀的復雜程度i垂直性:生態(tài)交錯帶內結構單元的總高度和層次性j外形或長度:生態(tài)交錯帶線性軸線的曲線分布格式k曲合度:直線長度除以總長度4)生態(tài)交錯帶的劃分方法計算步驟(圖):a首先選取城區(qū)的中心為原點(O)。b從原點引出6條輻射線,盡

42、可能穿越不同的景觀要素類型c.在輻射線上每200m取一條線段,分別計算人工建筑景觀要素和農業(yè)景觀要素的線段數。d.分別計算各線段的信息量。【當剖面線穿越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邊界時,分成的兩段將會有最大的信息量差異,據此可以劃定城鄉(xiāng)交錯帶。】注:各線段的信息量計算公式:a為剖面線上某線段景觀要素的信息量,實際上不是該線段本身的信息量,而是以該線段為界的某景觀要素分布的信息量。b.P為概率,即以該線段為界的某景觀要素的異質性分布形式的概率,即以該線段為界的某景觀要素的組合形式的概率。cIl為該線段左側某景觀要素的組合形式數;Ir為該線段右側某景觀要素的組合形式數;It為某景觀要素在剖面線上總的組合形

43、式數。dHt為某景觀要素在剖面線上總的信息量;Hl為某景觀要素在給定段左側的信息量;Hr為某景觀要素在給定段右側的信息量。e.S為剖面線上被分割的線段數;F為該景觀要素所占有的線段數6 .生態(tài)交錯帶的經營與管理:a.目前生態(tài)系統(tǒng)經營在景觀水平上的策略,正由傳統(tǒng)“盡量創(chuàng)造景觀中林緣的比例”的觀點向“盡量減少林緣比例”的方向轉變。b.這是因為散布式采伐帶來許多不良后果,隨著景觀破碎化程度的提高,森林斑塊在景觀中的比例線性遞減。同時,景觀中產生了大量對比度很高的林緣并影響景觀中很大區(qū)域,使森林內環(huán)境急劇變化,危及林內物種,沿林緣林木的死亡率提高。c.因此,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過修正采伐方式,模擬

44、森林早期人為干擾較小,而以風、火等自然干擾為主的景觀結構。其中建議包括設立較大面積(2萬-5萬hm2的無采伐保護區(qū),延長輪伐期至100-200年,設計景觀廊道網絡,以及建立群聚景觀結構。由于很難在自然景觀中進行實驗,目前多數采用計算機模擬和實際景觀相結合的方法,并以木材產量和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衡景指標。景觀格局一、名詞解釋鑲嵌性:一個系統(tǒng)的組分在空間結構上互相拼接成一個整體。【類型:生物鑲嵌性、非生物鑲嵌景觀的空間異質性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梯度與鑲嵌鑲嵌度指數:描述景觀中相鄰生態(tài)系統(tǒng)(斑塊)之間的生態(tài)學對比度。聚集或分散-明確邊界-中斷和突變】粒級:景觀組分規(guī)模大小的量度,主要用于空間測量,是一個與

45、尺度密切相關的概念。素的平均直徑或面積細粒(小于1hm2、中粒(1-100hm2)、粗粒(大于100hm2】景觀對比度:相鄰的不同景觀單元之問的相異程度。【類型:低對比度、高對比度低對比度:自然景觀高對比度:自然景觀或人工景觀景觀對比度只是描述景觀外貌特征的一個指標,其對比度高低無絕對的優(yōu)劣之分。(個別物種生境的保護)景觀的對比度存在季節(jié)上的差異(我國溫帶大部分地區(qū),春秋高,冬夏低)】網絡:網絡結構包括由廊道相互連接形成的廊道網絡,和由同質性和(或)異質性景觀斑塊通過廊道的空間聯(lián)系形成的斑塊網絡。【通常意義上的網絡是指廊道網絡。廊道網絡可分為兩種形式:分枝網絡(branchingnetwork

46、);環(huán)形網絡(circuitnetwork)網絡在結構上的重要特點有:結點類型、網狀格局、網格大小、連通性、閉合性(環(huán)度)及網絡中的廊道密度等】結點:【網絡結點常見的類型:十字型、T型、L型和終點(與斑塊連接)“交叉效應”中繼點(站)】網眼大小:可用網絡線間的平均距離或網絡所環(huán)繞的景觀要素的平均面積的大小來表示網格的大小。【網格大小有重要的生態(tài)、經濟意義。例如:景觀功能研究景觀網絡中網眼大小與物種粒度的關系特別重要。】景觀格局:空間異質性、空間相關性、空間規(guī)律性【研究主要包括:a景觀的組成和結構特征b.景觀內各斑塊的空間相互作用;景觀格局動態(tài)變化c.景觀的等級結構d.景觀格局與功能】景觀生態(tài)安

47、全格局:。將景觀中某些潛在的空間格局,稱為景觀生態(tài)安全格局或景觀安全格局【它們由景觀中的某些關鍵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間聯(lián)系所構成。在一個明顯的異質性景觀中,景觀生態(tài)安全格局組分對控制生態(tài)過程的戰(zhàn)略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主動優(yōu)勢、空間聯(lián)系優(yōu)勢、高效優(yōu)勢。以生物保護為例,一個典型的景觀生態(tài)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幾個景觀組分:源、緩沖區(qū)、源間連接、輻射道、戰(zhàn)略點】二、簡答題簡述研究景觀格局的重要意義。簡述景觀空間格局分析的步驟。答:1.收集處理景觀數據2.收集的景觀資料數據化(數字化景觀)3.選擇適當的方法4.解釋、綜合分析結果【景觀數量化的兩種方法:矢量化數據和柵欄化數據】簡述景觀生態(tài)安全格局組分對控制

48、生態(tài)過程的戰(zhàn)略意義簡述網眼大小的生態(tài)意義。答:網格大小有重要的生態(tài)、經濟意義。例如:景觀功能研究景觀網絡中網眼大小與物種粒度的關系特別重要。采伐作業(yè)、農田耕種道路網絡的網眼大小對一些野生動物的覓食、筑巢和遷移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城市規(guī)劃道路系統(tǒng)的影響三.論述題試述景觀結構形成的主要自然要素及其景觀類型。試述景觀粒級的生態(tài)意義結合專業(yè)特點舉例說明常見的景觀格局類型及其特點試述Forman”理想景觀格局模式”的中心思想及其優(yōu)點。查閱相關的景觀生態(tài)安全格局文獻。【補】1.影響景觀形成的因素:a.非生物環(huán)境的變異b.生物間的相互作用c.人類定居和土地利用的歷史與現(xiàn)狀d.自然干擾的頻率e.植被演替f

49、.某些動植物對景觀的改變和控制2 .景觀分異的重要因素。1)氣候因素氣候的意義:光合、呼吸一生長發(fā)育一種類或生態(tài)型一景觀格局巖石風化一地貌形成一景觀格局土壤形成一供水供養(yǎng)-控制水、養(yǎng)分循環(huán)路徑2)地貌因素a.生態(tài)因子數量和質量-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功能一景觀特征b.不同的地貌下一物質、生物流動(質與量)c.影響各種干擾(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物質堆積)比如,沖洪積扇d.內外營力不同:冰川地貌、海浪地貌、風成地貌、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流水地貌、坡移地貌等(圖)3)土壤因素a.生長空間一提供水分、養(yǎng)分一交換場所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組分(土壤系統(tǒng))b.土壤(土地)承載功能c.土壤肥力與景觀生產力d.土壤異質

50、性與景觀異質性e.土壤退化與景觀變化。土壤類型:磚紅壤、赤紅壤、紅壤和黃壤、黃棕壤、黑鈣土、栗鈣土4)植被因素a.生產者、消費者、棲息地b.植被與氣候、地形和土壤相互作用(改變和控制作用)c.植被類型與景觀異質性:植被類型的差異反映群落外貌等特征的差異d.植被的動態(tài)與景觀變化:植被季相和年際變化反映出景觀的變化。植被類型:森林,草原,荒漠,凍原,隱域植被,3 .人類對景觀形成的影響:a.改變了景觀中植物的優(yōu)勢度和多樣性b.擴大或縮小了一些動植物物種的分布區(qū)c.人類活動對景觀結構改變的同時,也為外來物種的入侵提供了機會d.改變了土壤的營養(yǎng)狀況e.人類定居和土地利用改變了景觀鑲嵌格局4 .目前主要

51、的景觀結構模型有:(1)斑塊一廊道一基底模型(2)網絡一結點模型(3)生態(tài)安全格局模型以上三種模型中,以斑塊一廊道一基底模型是為著名。5 -結點構型:網絡結構類型網絡結構包括由廊道相互連接形成的廊道網絡,和由同質性和(或)異質性景觀斑塊通過廊道的空間聯(lián)系形成的斑塊網絡。通常意義上的網絡是指廊道網絡。廊道網絡可分為兩種形式:分枝網絡(branchingnetwork);環(huán)形網絡(circuitnetwork)網絡在結構上的重要特點有:結點類型、網狀格局、網格大小、連通性、閉合性(環(huán)度)及網絡中的廊道密度等6 .網狀格局:網格狀網絡格局、樹枝狀網絡格局、環(huán)圈狀網絡格局7 .景觀空間格局的基本類型:

52、均勻格局景觀、聚集格局景觀、隨機格局景觀組合格局景觀1)均勻格局景觀:指某一特定類型景觀要素間的距離相對一致。【點陣格局、漸變格局、帶狀格局(如城市中的平行主干道及其綠帶等)、交替格局、棋盤格局(如平原湖區(qū)稻田景觀中的魚塘等)、網狀格局(如防護林網)、環(huán)狀格局(如城市環(huán)道及其綠帶)、楔狀格局】2)聚集格局景觀:指景觀要素向某一點或線聚集的景觀類型,也包括景觀要素由某一點或線向外擴展形成的景觀。【群集格局、線狀格局(如城市建筑沿公路零散分布)、交錯格局、交替格局、放射格局(如城市對外交通干道)、水系格局、指狀格局(如城市周邊森林區(qū)以指狀斑塊和廊道向城市內部延伸等)3)隨機格局景觀:指所有或某類景

53、觀要素景觀內按一定的統(tǒng)計規(guī)律隨機分布的景觀類型。【散點格局、散斑格局、鑲嵌格局(如平原上的耕作農田)4)組合格局景觀:指兩種或多種景觀格局類型同時存在的景觀類型;也稱特定組合和空間連接。例:城市綠地空間格局及其環(huán)境效應以宜昌市中心城區(qū)為例【斑優(yōu)格局景觀、斑勻格局景觀、廊道格局景觀散斑格局景觀】景觀生態(tài)學的核心概念1 .景觀結構:景觀的組分構成及其空間分布形式。現(xiàn)階段的景觀生態(tài)學往往不再區(qū)分景觀格局和景觀結構之間的概念差異,既包括空間特征,也包括非空間特征。2 .鑲嵌性:一個系統(tǒng)的組分在空間結構上互相拼接而構成整體。鑲嵌的特征:對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邊界,連續(xù)空間發(fā)生中斷和突變。斑塊(patch

54、)-廊道(corridor)-基質(matrix)模式:斑塊:在景觀的空間比例尺上所能見到的最小異質性單元。廊道:與兩側基質有顯著區(qū)別的狹長地帶。基質:景觀中的一種范圍廣闊、相對同質、連通性最強、占支配地位的斑塊或土地覆蓋類型。3 .生態(tài)過程:強調事件或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的動態(tài)特征。如種群動態(tài)、群落演替、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種子或生物體的傳播、動物的遷移運動、干擾傳播、捕食者-獵物相互作用等等生態(tài)流:生物物種、營養(yǎng)物質及其它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空間組分間的流動。屬于跨生態(tài)系統(tǒng)間的流動。是景觀中生態(tài)過程的具體表現(xiàn)。4 .景觀異質性:景觀異質性指在一個景觀中,景觀要素類型、組合及屬性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變異性。景觀異質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景觀各組成要素及其屬性的不均質性和復雜性;景觀大多是由結構和功能不同的低層次的異質斑塊所構成的鑲嵌體。5 .景觀異質性的分類:空間異質性【某種生態(tài)學變量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及復雜程度,反映一定層次景觀的多樣性信息。包括二維平面空間異質性、垂直空間異質性,以及三維立體空間異質性。】時間異質性【景觀空間結構在不同時段的差異性,與空間異質性構成時空耦合異質性】功能異質性【景觀結構的功能指標空間分布的差異性。一般而言,異質性是指空間異質性,而用動態(tài)變化來表述時間異質性。】6 .景觀空間異質性的表現(xiàn)形式伍業(yè)鋼和李哈濱(1992):空間組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