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地報酬和土地資源利用_第1頁
第三章土地報酬和土地資源利用_第2頁
第三章土地報酬和土地資源利用_第3頁
第三章土地報酬和土地資源利用_第4頁
第三章土地報酬和土地資源利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v第一節第一節 土地報酬規律土地報酬規律v第二節第二節 土地集約利用土地集約利用v第三節第三節 土地規模利用土地規模利用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一節第一節 土地報酬規律土地報酬規律一、土地報酬遞減規律一、土地報酬遞減規律二、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二、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經營土地報酬與土地經營 1、從土地利用的全過程來看,土地報酬是隨著單位面積土地上勞動和資本的追加投入,先遞增然后遞減,如果出現科技與社會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使土地利用在生產資源組合上進一步趨于合理,則又會轉向遞增。而當技術與管理水平穩定下來,將會

2、再度趨于遞減。一、土地報酬遞減規律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 2、從土地肥力與土地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趨勢來看,在土地合理利用條件下總的趨勢是遞增的,但若利用不當也會趨于下降和衰退,關鍵在于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主導作用。一、土地報酬遞減規律重要概念:重要概念:1 、總產量總產量TP (total production)2 、平均產量平均產量AP (average production) AP=TP/X X:變量資源的投入量3 、邊際產量邊際產量MP (marginal production) 每增加一單位變量資源所能增加總產量的數量。 M

3、P=TP/X二 、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重要概念:4 、報酬、報酬R (return ):生產中某項變動要素的生產力生產中某項變動要素的生產力5、 土地報酬土地報酬LR (land return)指土地的產出與土地投入的指土地的產出與土地投入的對比關系,對比關系,即在一定技術條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積即在一定技術條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積土地上所獲得的收入。土地上所獲得的收入。v土地肥力土地肥力 :是指土地生產某種產品的潛在能力,是土地:是指土地生產某種產品的潛在能力,是土地的自然屬性。的自然屬性。 6、生產彈性、生產彈性:指邊際產量與平均產量的比例關系指邊際產量與平均產量的比例關系 MP/AP=

4、(TP/X)/(TP/X)=(TP/TP)(X/X)二二 、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TPPAPPMPP第三階段第二階段第一階段XPMDQRINTI0土地報酬三階段曲線圖二、 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1、第一階段、第一階段 從原點從原點O至平均產量最高點對應的至平均產量最高點對應的Q點點總產量總產量(曲線曲線):I點為拐點,OI曲線下凸,生產彈性,由1增至最大,總產量增長較快, 為報酬遞增階段;IN曲線上凸,生產彈性由最大減至1,總產量增長趨緩,為報酬遞減階段;邊際產量邊際產量(曲線曲線):邊際產量遞增達

5、到最高點M,此后遞減至D點;平均產量平均產量(曲線曲線:由O點遞增至最高點D;三、 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2、第二階段、第二階段 從從Q點至點至R點點總產量總產量(曲線曲線):由N點遞增至最高點T,生產彈性由1逐漸降至為0;邊際產量邊際產量(曲線曲線):由D點遞減至R點為0;平均產量平均產量(曲線曲線):由最高點D開始遞減.三、 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3、第三階段、第三階段 R點以后點以后總產量總產量(曲線曲線):由最高點T遞減,生產彈性為負數;邊際產量邊際產量(曲線曲線):由0變為負數;平均產量平均產量(曲線曲線):繼續下降.三、 土地報酬三階段分析 1、在第一階段,每投入一單位變量資源都能使產量急

6、劇增加,使總報酬、平均報酬遞增,由于投入的變量資源與固定資源(土地)在配合上數量的不足,影響了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故在變量資源充裕條件下,應追加投資。分析結論: 2、在第二階段,雖然邊際報酬和平均報酬同時遞減,但總產量卻不斷上升,投資對生產沒有妨礙,故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變量資源的適應范圍應在此階段。分析結論: 3、在第三階段,變量資源投入過多,超出了土地的受容力,不僅邊際報酬負增長和平均報酬進一步遞減,而且總報酬亦遞減,投入產出效果上已無利可圖,為投資終止階段分析結論: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經營土地報酬與土地經營 4、變量資源與固定資源在配合比例上的協調程度,

7、決定了土地報酬(收益)和生產力,即土地利用和各變量資源利用效果的大小。v討論:討論:資源利用和配合的最適度點究竟應在第二階段的哪一點?分析結論: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經營土地報酬與土地經營第二節第二節 土地集約經營土地集約經營土地集約經營: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質土地集約經營: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質與勞動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經營方與勞動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經營方式。式。 一一. 集約度集約度二二. 集約經營集約經營三三. 土地受容力土地受容力四四.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

8、利用 集約度(集約度(the degree of intensity):每單位面積上所投勞動和資本的多少。 用公式表示:I=I=(A+K+ZA+K+Z)/F/FvI:經營集約度;vA:工資費用;vK:資本消耗;vZ:經營資本所需支付的利息;vF:用地面積 一、 集約度 1、集約經營(、集約經營(intensive management): 單位土地面積上使用高比率的變量投入2、集約邊際(、集約邊際(intensive margin): 集約度最高的限度。3、粗放經營(、粗放經營(extensive management): 大面積土地投入變量低比率的經營。二 、集約經營4、粗放邊際(、粗放邊際

9、(extensive margin): 集約度最低的限度。5、耕作邊際(、耕作邊際(margin of cultivation): 精耕邊際:在優等地上加深耕作集約度所應有的界限。 粗耕邊際:在劣等土地或邊際土地上所進行的粗放耕作,亦有一種限度。二、集約經營土地肥沃度不同與生產成本之變化表土地肥沃度不同與生產成本之變化表土地等級耕作費用耕作費用總收獲量總收獲量邊際報酬邊際報酬邊際成本邊際成本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元)(公斤)(公斤)(元)(元)上等地1010.010.01.0001.0002024.614.60.6840.8133045.020.40.4900.6674060.015.00.965

10、0.6665071.711.70.8560.6976079.57.81.2820.7547083.54.02.5000.838中等地 108.08.01.2501.2502020.012.00.8331.0003035.015.00.6660.8574046.711.70.8560.8565054.57.81.2820.917下等地105.55.51.8181.8182015.510.01.0001.2903023.37.81.2821.2824026.83.52.8571.492 1、土地受容力(、土地受容力(land capacity):指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土地資源與其它生產資源最佳

11、配合比例所能受容的其它變量資源的數量。 2、土地生產效率(、土地生產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指土地資源與其它生產資源配合至最佳比例時,所獲報酬與所費成本的比例。 三、 土地受容力 3、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合理的集約利用水平的確定: 一是要考慮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程度、農業技術發展水平和投入能力; 二是考慮土地本身的肥力,包括土壤化學結構、有機質含量、土地位置、交通條件等。 三、 土地受容力四、確定合適的集約度及實現途徑農業用土地:(一)、如何確定合適農業土地利用的集約度v1、依據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程度,農業技術發展水平和投入能力。v2、依據土地本身的肥

12、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條件。v3、具體的經營目標。(二)、提高農業用地集約利用的途徑v1、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v2、增加單產,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v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潛在生產力v4、多層次利用光能空間,進行立體開發,提高單位面積的光能利用率 四、確定合適的集約度及實現途徑v城鎮土地:(一)確定合適的城鎮土地利用集約度 利用集約度的指標:人口密度、投資強度和容積率。(二)、提高城鎮土地地集約利用的途徑1、適當提高上述指標;2、更新觀念,立體開發;3、目前重點是:農村居住區的改造、城市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廠礦區改造、城鄉結合部的開發等。第三節第三節 土地規模經營土地規模經營v土

13、地的規模經營:指把集體所有的土地的規模經營:指把集體所有的土地,采取農戶經營、大戶經營或土地,采取農戶經營、大戶經營或集體經營的方式,形成相對較大的集體經營的方式,形成相對較大的土地經營規模,降低經營成本,提土地經營規模,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高經營效率。 一、規模經濟一、規模經濟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三、城市土地規模利用三、城市土地規模利用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1、規模經濟、規模經濟 指土地使用者和生產經營者按照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可能獲得的經濟利益。v2、土地規模經濟、土地規模經濟v土地規模的擴大所能獲

14、得的經濟利益。土地規模的擴大所能獲得的經濟利益。v表現為伴隨土地經營規模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不斷降低。一、 規模經濟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土地報酬與土地資源利用3、土地規模經濟的來源土地規模經濟的來源 :v1)、內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企業經營實體規模擴大而在企業內部產生的效益。v它來源于固定生產要素的不可分性(從財務上看,表現為固定成本不可分割造成的分攤成本的降低),各生產要素間相互聯系的不可分性和平均交易成本的降低。v2)、外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各經營企業之間因規模變化而互相影響產生的效益。包括外部企業規模變化、市場規模變化帶來

15、的效益。 一、 規模經濟4、外部、外部規模不經濟規模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ics ): 指經營規模的擴大也可能會引起招工困難、動力不足、交通運輸緊張、地價猛漲、環境污染等,從而導致企業經營收益的減少。一、 規模經濟一、一、 規模經濟規模經濟v5、集聚經濟、集聚經濟空間意義上的規模經濟空間意義上的規模經濟v1、集聚經濟它是將生產經營活動集中在某一地點所得到的空間意義上的規模經濟。v2、產生集聚經濟的主要原因:規模擴大中大數規則的作用;勞動力供給的互補性和生產的互補性;企業間交通、通訊費用的節約;消費的多樣性;公共產品的存在。 一、 規模經濟經營規模MMXCO本成均平 1、

16、適度規模經營:、適度規模經營: 指取得最佳土地規模效益的土地經營規模。 2、農地適度規模、農地適度規模 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農用地適度規模農用地適度規模1)農用地適度規模特征)農用地適度規模特征v地區性:不同地區土地資源豐缺程度決定適度經營規模的數量級;v動態性:經營規模的適度值是多種自然因素和經濟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隨時間與條件的變化適度值隨之變化;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v適應性:不同經營項目有不同的土地適度經營規模;v層次性:農業機械、勞動力等生產力要素的數、質量不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不同,有不同的適度經營規模;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農用地適度規模農用地適度規模 2)農用地適度經營規模的標

17、志:)農用地適度經營規模的標志: 首先,以能否最佳經濟效益為標志:即長期平均成本最小時的規模或一定時期內取得最大純收益時的規模; 其次,規模應與勞動者的經營能力相適應。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農用地適度規模農用地適度規模3)農用地適度經營規模評價指標)農用地適度經營規模評價指標產出評價指標類:產量、(凈)產值、純收入等商品生產評價指標類:商品量、商品率、銷售額等勞動生產率評價指標類:人均年產量(值)、人均年凈產值、人均年純收入等土地生產率評價指標類:資金產值率、資金利潤率、成本產值率、成本利潤率等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類:土地肥力、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等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4)農用地適度經營規模評價:)農用

18、地適度經營規模評價:vA、當效益限定為純收益時,適度經營規模就是在一定時期內能取得最大純收益的規模。v評價方法:生產函數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vB、當把土地規模效益確定為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綜合時,需要一指標體系評價。 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對比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a.選擇幾個代表性較強的評價指標作為比較指標; b.以土地面積規模為標志進行分組,并計算各組樣本點各指標的平均值; c.以組別列成平行數列比較表,比較各組指標值的大小,進行綜合權衡,選擇某一規模組為土地適度經營規模組。二、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土 地地 經經 濟濟 學學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報酬與土地經營土地報酬與土

19、地經營農用地適度規模評價方法農用地適度規模評價方法土地規模效益比較表土地規模效益比較表小規模小規模中規模中規模大規模大規模特大規模特大規模0.380.770.771.540.38公頃公頃公頃1.54公頃戶數(戶)2069101土地生產率(元/公頃)3341335228662115勞動生產率(元/人年)788.621185.401347.001441.00單位費用產出(元)3.432.882.773.22糧食商品率(%)39434776人均純收入(元)298.19320.11371.23589.25 綜合評價法:綜合評價法:首先根據各評價指標相對于總評價準則的重要性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然后,對農戶

20、調查的資料按規模分組整理,計算指標值,并把各評價指標值從最差到最好劃分為五個級別,分別賦予1 、2 、 3 、4 、5分,以此為評分標準可得到各單項指標評分值;最后,利用加權求和計算各規模組的綜合評分值,最大值者為土地適度經營規模組.二、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農用地適度規模評價方法農用地適度規模評價方法土地規模效益比較表土地規模效益比較表小規模小規模中規模中規模大規模大規模特大規模特大規模0.380.770.771.540.38公頃公頃公頃1.54公頃戶數(戶)2069101土地生產率(元/公頃)3341335228662115勞動生產率(元/人年)788.621185.401347.001441.

21、00單位費用產出(元)3.432.882.773.22糧食商品率(%)39434776人均純收入(元)298.19320.11371.23589.25土地適度經營規模的評價: 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指標分級指標分級:評價指標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 單位費用產出糧食商品率人均純收入權重(%)3020201515分級(分)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 單位費用產出糧食商品率人均純收入121002352788.62919.102.702.8639.046.4298.0356.4223522604919.101049.572.863.0246.453.8356.4414.8326042856104

22、9.571180.053.023.1853.861.2414.8473.24285631081180.051310.243.183.3461.268.6473.2531.65310833601310.241441.003.343.5068.676.0513.6590.0 綜合評分綜合評分: 大規模組綜合評分值最高,為農戶土地適度經營規模大規模組綜合評分值最高,為農戶土地適度經營規模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單位費用產出糧食商品率人均純收入綜合評分值30%20%20%15%15%小規模515113.00中規模542113.00大規模451223.00特大規模154553.603、中國農地適度經營規模的

23、特定含義v從解決現實矛盾的角度,以提高收入和生產水平 為標志,則形成中國農業土地適度經營規模的特定含義: 指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物質裝備程度和指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物質裝備程度和生產技術結構相適應,保證土地生產率有所提高,生產技術結構相適應,保證土地生產率有所提高,并能使農業專業勞動收入達到或略高于其他行業同并能使農業專業勞動收入達到或略高于其他行業同等勞動力收入水平時,一個務農勞動力所能經營的等勞動力收入水平時,一個務農勞動力所能經營的耕地面積。耕地面積。v同時要求:經營規模應與勞動者的經營能力相適應;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生產率同時提高;在生產水平提高的同時,經營者的收入也必須達到相當的水平

24、。 4、中國農地規模經營的特殊性v(1)中國是在超小型土地經營基礎上,適當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達到規模經營.v(2)農業土地經營規模變動所產生的規模經濟,不能只從企業的純收來衡量,還必須從企業的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方面來衡量.v(3)中國土地的規模效益,除表現為企業的內部效益外,還表現為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擴大農業土地經營規模的經濟機制和條件、擴大農業土地經營規模的經濟機制和條件(一)擴大農業土地經營規模的經濟機制v1、縮小收入差距,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v2、擺脫小規模經營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購銷階段的規模經濟。v3、充分利用農業機械,獲得生產階段的規模經濟。(二)擴大農業

25、土地經營規模的條件v1、非農產業發達v2、農機化水平的提高v3、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加強v4、經營者素質的提高 6、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組織形式、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組織形式 v1、家庭經營型 v它包括種植專業戶和家庭農場。v2、集體經營型v它包括村辦集體農場,廠辦農業車間、社區型土地股份合作經營三種形式。v3、企業經營型v4、規模服務型7、實現農地適度經營規模的途徑、實現農地適度經營規模的途徑v我國擴大農業土地經營規模,重點在于如何我國擴大農業土地經營規模,重點在于如何在在完善土地集中制的前提下完善土地集中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建立起合理有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效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通過,通過

26、農戶之間的農戶之間的土地轉包土地轉包,實現,實現土地使用權的轉移與集中土地使用權的轉移與集中。 三、城市土地規模利用三、城市土地規模利用v1、城市規模與土地利用、城市規模與土地利用v由于集聚經濟的存在,城市規模越大,經濟效益就越高。v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均創造的GDP不斷提高;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積不斷節約。v適度城市規模:城市人均效用水平最高時的適度城市規模:城市人均效用水平最高時的規模。規模。v大于適度城市規模的城市規模是穩定的市場均衡。v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實的城市規模,就是由集聚經濟和集聚不經濟的平衡關系所決定。 2、房地產開發與土地規模利用、房地產開發與土地規模利用v1

27、)、公共設施的不可分性與土地規模利用v房地產開發中,存在一個能夠滿足開發項目功能 發揮所需的基本公共設施建設的要求并使得基本公共設施得以充分利用的最低的合理用地規模.v以居住小區開發為例,其合理用地規模主要的制約因素為:公共設施服務經濟性和服務半徑;交通條件;社區活動和管理方面的影響。2、房地產開發與土地規模利用、房地產開發與土地規模利用v2)、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外部性與土地規模利用v由于房地產具有與特定土地固定相連、一旦建成無法移動等特點,決定了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存在外部性。v許多外部不經濟的產生是由于開發土地規模太小造成的。解決措施是采取集體行動,通過擴大開發規模使外部性問題“內部化”。 復習思考題v1、結合土地報酬遞減規律,試分析如何確定合理、結合土地報酬遞減規律,試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