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_第1頁
大自然的語言_第2頁
大自然的語言_第3頁
大自然的語言_第4頁
大自然的語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目標】1、掌握生字、生詞,以及說明文的寫作方法。2、運用課文中提到的科學方法,在寫作中熟練運用說明文的寫作方法。3、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學習重點、難點】1、生字、生詞以及課文中出現的說明文的寫作方法。2、研究并掌握說明文的寫作順序和方法。【學習方法指導】通過篩選信息、完整表述、聯系鞏固、對比體會等過程方法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最主要的語言特點。【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理清說明的順序。 2、把課文中的字詞寫到筆記本上,讀準“衰草連天、連翹”這些詞語的讀音(見下面)。3、搜集一些民間的諺語。【學習過程】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大自然是我們

2、的朋友,在自然中我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自然現象,下面就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自己發現了哪些自然現象,這些自然現象都說明了什么問題?二、速讀課文,理解文意(一)學習字詞1、請給下面加粗的字注音。衰草連天( ) 鬢毛衰( ) 連翹( )翹尾巴 ( )差異 ( )差遣 ( )差勁( ) 參差( )觀測( ) 道觀( ) 播種( ) 耕種( )落葉 ( )丟三落四( )落枕( )翩然( )銷聲匿跡( )孕育( ) 農諺( )緯度( )(二)智能檢測讀了課文請你回答下面的問題,然后理清課文的層次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3、三、精讀課文,思考討論1、自主學習: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按照以前學的關于說明文的知識速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第一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自然現象,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第一段用了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2、合作探究:你發現文章的語言有哪些特點了嗎?下面就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對課文的語言進行精彩的點評。選擇點評的角度很多,可以從運用詞語的角度,也可以從修辭的角度等等,讓我們在點評中共同學習說明文的語言特色吧。精彩點評:四、背讀課文,熟記成誦。文章第一段寫的很精彩,下面讓我們一齊來背誦這段課文,動動腦,運用剛才學過的知識看看有沒有

4、幫助我們快速背誦的好方法?五、歸納總結,課外延伸課外你肯定搜集了很多諺語,下面就請同學們把你課外的積累拿出來跟同學們一起分享,看看在你的這些諺語中包含了哪些物候知識?例:關于火燒云的一則農諺:“早燒陰,晚燒晴。”(早晨出現燒云,第二天陰天;晚上出現火燒云,第二天晴天。)你的積累:學習反思與評價】(設計: 楊松葉)16 大自然的語言參考答案:【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理清說明的順序。說明順序小貼士: 1時間順序。即按照事理發展過程的先后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如說明生產技術、產品制作、工作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等,都應以時間為序。 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方

5、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于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如建筑物等),常用這種順序。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等等一一介紹說明。不管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器物等,還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都適用于以邏輯順序來說明。凡是闡述事物、事理間的各種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按邏輯順序寫作最為適宜。3、搜集一些民間的諺語。一、有關風向和天氣的諺語 東風急,備斗笠。 風靜悶熱,雷雨強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6、。 二、有光,電、聲現象與天氣的諺語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氣。 星星明,來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三、有關生物反應與天氣的諺語 泥鰍跳,雨來到。 泥鰍靜,天氣晴。 青蛙叫,大雨到。 雞進籠晚兆陰雨。 燕子低飛要落雨。 螞蟻搬家早晚要下。 一、速讀課文,理解文意(一)學習字詞Shui cu qio qio ch chi ch c Gun gun zhng zhng lu l lo pin N yn yn wi (二)智能檢測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

7、用在農業生產上,避免損失。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三、精讀課文,思考討論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變化靈活。不能。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 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精彩點評: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

8、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作者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五、歸納總結,課外延伸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當時。(播種棉花,清明節太早了,而小滿時又太遲,谷雨時節正好。群雁南飛天將冷, 群雁北飛天轉暖鴻雁是一種喜溫的候鳥。它的生活地區,隨著季節的轉變而遷移。夏天生活在北方,冬天生活在南方。秋分過后,雁飛離北方,向南飛去,表明秋去冬來“天

9、將冷”。春分前后,它從南方飛來,再往北方飛去,表明冬去春來“天轉暖”。) 17 奇妙的克隆【學習目標】1、理解本文從不同側面說明克隆技術的寫法,體味這樣安排文章結構的好處。2、推敲語言,體會、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學習重點、難點】1、了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2、學習科學家在科學道路上鍥而不舍、不斷攀登的精神。【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查找資料,通過上網、查閱書籍來了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學習過程】一、神話故事,導入新課孫悟空,是同學們喜歡的藝術形象。他神通廣大,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一精彩描述,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關于克隆的設想

10、。他想象的依據是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進科學的領域去尋找答案吧。二、課前預習展示你在課外肯定搜集了很多關于動、植物繁殖的例子,下面就請同學們把你搜集的成果展示一下與大家共同分享吧。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一)自主學習自學要求:自學“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將文中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等知識依照一定的順序設計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二)合作探究1、問題探究:請同學們思考下面的問題(1)克隆是什么?(2)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你能舉例來說明嗎?(3)“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

11、什么好處?四、科學探討,組織辯論。1、閱讀思考。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2、組織辯論。要求: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觀點鮮明,論據充足;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3、教師小結。想阻止科學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終要進取。(齊讀結尾這段話。)五、拓展學習,能力訓練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你能學有所用嗎?下面就請同學們借助生物書

12、,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吧。【學習反思與評價】(設計:付晨鳳 楊松葉)17 奇妙的克隆參考答案:動、植物繁殖的例子,下面就請同學們把你搜集的成果展示一下與大家共同分享吧。自然界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各種水果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等。“克隆”與克隆的科研成果說明對象說明順序類別研究成果時間說明方法克隆無性繁殖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產出的一群個體生物進化 低高魚類鯽魚1979年下定義作詮釋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鯉鯽魚兩棲類爪蟾蜍1962年黑斑蛙1978年哺乳類鼠多利羊1996年克隆是什

13、么?克隆即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你能舉例來說明嗎?(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4、1科學進步會給人類帶來許多新的技術,比如克隆技術可以

14、造福人類。人類如果熟練地掌握了克隆技術,克隆人體器官,可以是某個器官壞死的人因替換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許多痛苦,這就是給人類帶來的“喜”。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起許多有關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如用克隆技術來克隆人就違背了人類生命的倫理,以此大多數人就對此持反對意見,這就是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悲”的一面。克隆的好處:最大的好處是培養大量品質優良的家畜,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使畜牧業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還可提供某些藥物原料以提高人類免疫功能等。一是利用克隆等生物技術,改變農作物的基因型,產生

15、大量抗病、抗蟲、抗鹽堿等的新品種,從而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二是培育大量品種優良的家畜,如培養一些肉質好的牛、羊和豬等,也可以培養一些產奶量高,且富含人體所需營養元素的奶牛。三是對醫療保健工作產生重大影響,如依靠分子克隆技術,搞清致病基因,提出疾病產生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將一頭奶中含有治療血友病的藥物蛋白的轉基因羊進行克隆,則可以較好地滿足血友病人食療的需要;為器官移植尋求更廣泛的來源,將人的器官組織和免疫系統的基因導入動物體內,長出所需要的人體器官,可降低免疫排斥反應,提高移植成功率。四是為保護環境和瀕危動植物,以克隆技術再現物種。五是為醫學研究提供更合適的動 1) 克隆技術可解除那些不能成為

16、母親的女性的痛苦。 2) 克隆實驗的實施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為“制造”能移植于人體的動物器官開辟了前景。 3) 克隆技術也可用于檢測胎兒的遺傳缺陷。將受精卵克隆用于檢測各種遺傳疾病,克隆的胚胎與子宮中發育的胎兒遺傳特征完全相同。物,大大提高試驗的精確度和安全性。 可以使一些瀕臨滅絕的動物得以種族延續。 像大熊貓、金絲猴等都是我國的珍稀保護動物,但是它們的數量有限,我們必須保護它們。唯一的途徑就是 克隆一群珍稀動物,使它們免受滅絕。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學習目標】1、了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2、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3、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17、【學習重點、難點】1、 理解科普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2、 反復朗讀,領會文章的科學理論。【學習方法指導】1、 抓住第一則短文的第一句話,尋找后文與它的聯系,把握文章的思路。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2、揣摩作者的獨具慧眼。用聯系的觀點,擴大思維的空間。學會把不同領域的問題結合起來思考的思維方式。3、抓住具體語句,體會語言簡明精練、幽默風趣的特點。【課前預習】1、 查工具書,讀準字音;2、 通過上網查資料了解一些關于恐龍的知識。【學習過程】一、激趣導入大家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吧,一定會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畫面所震撼。那

18、么你們知道恐龍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呢?恐龍的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二、檢查預習1、請你給加點的字注上拼音(1)鳥臀(2)褶皺(3)潮汐(4)劫難(5)追溯(6)遺骸2、請你正確解釋下面的詞語(1)遺骸:(2)追溯:(3)劫難: (4)致密:(5)天衣無縫:3、我國的“恐龍之鄉”是四川的(地名)4、你還知道多少恐龍的情況?請說一說。三、研讀課文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么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一遍課文,小組討論下面的問題。1、這篇短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按什么順序

19、說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結論的?2、課文的說明內容涉及到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3、阿西莫夫善于駕馭語言和概念。你能從文中找出語言表達平實而又生動的句子嗎? 三、發現問題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不少恐龍的知識,就用你的慧眼來發現更多的問題,用你們小組的智慧來解釋更多的疑問吧!問題:南極發現恐龍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小組解釋:四、拓展延伸說說學了本文之后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啟示一:看問題從多個角度去研究【學習反思與評價】(設計:付晨鳳 楊松葉)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參考答案:【學習方法指導】2、 抓住第一則短文的第一句話,尋找后文與它的聯系,把握文章的思路

20、。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一、1(1)tn (2)zh (3)x (4)ji (5)s (6)hi2(1)遺體、遺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3)災難、災禍 (4)細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詩文渾然天成,沒有一點雕琢的痕跡。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沒有一點破綻或缺點。3自貢4可從恐龍的種類和其他的滅絕說法來談,答案略。三、研讀課文1通過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學說。(這是一篇科普論文) 發現問題:南極發現恐龍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陸在

21、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 “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后來“泛大陸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2、恐龍的滅絕: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地質學。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確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作者主要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白己的觀點,行文嚴謹。3、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

22、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尋找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的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四、啟示二:敢于大膽聯想和猜測人們仿生蝙蝠造出了雷達長頸鹿的血液循環系統為人類的載人航天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蛋殼型的建筑悉尼歌劇院被壓扁的沙子【學習目標】1、了

23、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2、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3、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學習重點、難點】1、理解科普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2、對比閱讀,領會文章的科學理論。【課前預習】查工具書,讀準字音。【學習過程】一、導入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現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系呢?讓我們來學習這篇短文。二、理解課文(一)質疑討論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下面的問題1、在被壓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能找出來嗎?

24、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2、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據又是什么?(二)對比閱讀這篇文章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點撥:你可以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 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角度:說明語言: 三、知識鞏固1、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了。這表明,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也不同。3、 在下面的橫線上填上適當的關聯詞語斯石英并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后又變為普通沙子。,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致密,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數百萬年。四、能力提高文章的

25、作者提出“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其實我們中學生所學的各門學科之間也是互相聯系的,請你從自己的體會入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不少于200字)五、拓展練習通過學習課文,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啟發?六、總結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學習反思與評價】(設計:付晨鳳楊松葉)被壓扁的沙子參考答案理解課文(一)質疑討論 1、“撞擊說”和“火山說”。2、“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一

26、: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龍。(二)a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b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

27、頓地區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別。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c說明的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d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2、大陸漂移假說 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得出的結論3、然而由于 所以 從而19 生物入侵者【學習目

28、標】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3、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學習重點、難點】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3、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學習方法指導】速讀課文,通過篩選信息、分析段落間的關鍵語句,理清作者在說明生物入侵者這一問題時抓住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說明順序,進而迅速把握文章內容。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分析體味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表達效果【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讀通文意。 2、查找

29、有關“生物入侵”現象的資料。【學習過程】一、話說環境問題,導入新課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你能說出你知道的環境問題嗎?你知道“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嗎?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生態環境問題,今天,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了解一下,去尋找答案。二、速讀課文,理解文意(一)讀通課文,理清順序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劫掠棲息藩籬歸咎厄運失衡扼制繁衍醞釀鳥巢2、篩選信息,分析段落間的關鍵語句,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a、以“從文中我了解到了”為句式搜集信息,每組不少于3條。b、下

30、面請同學們列出本文的結構提綱,并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展示給大家。 引出話題: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c、明確說明順序: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著擺出現象,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討論對策。基本上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二)找出文中的說明方法。三、品味語言,感悟課文。1、品一品,品出語言的味道。本文用語準確、生動。請同學們找出文中運用的成語,并體會其妙處;找出文中的修辭,體味其表達效果。2、議一議,探究出文章的內涵。圍繞“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這

31、個話題,結合第7段課文內容,展開討論。 (基本觀點:a、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b、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四、歸納總結,課外延伸1、針對“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提出一條或幾條防范措施。2做一做,查找資料,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寫一篇關于我國生物入侵者的調查報告。【學習反思與評價】 (設計: 李海霞楊松葉)19 生物入侵者參考答案熟讀課文,讀通文意引出話題: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擺出現象:生物入侵者與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紹。

32、第24段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鮮水果、蔬菜貿易,跨國寵物貿易。第5段揭示態度:兩種不同態度(截然相反)。第67段采取措施:通過議案、成立部門。第8段(二)找出文中的說明方法。 列數字。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舉例子。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

33、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本身就帶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再如,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生動、更吸引讀者。三品出語言的味道。生物入侵者運用了大量的成語或四字句,準確而簡明。如“安家落戶”、“在劫難逃”、“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為所欲為”、“無動于衷”等

34、成語用得恰到好處,使文章語言生動活潑。1、 比喻、擬人、仿詞(仿擬)“漏網之蟲”是什么修辭手法?(這是一種沒有學過的修辭方法這叫“仿擬”,也叫“仿詞”仿“漏網之魚”為“漏網之蟲”。) “鳥為食亡”改為“魚為食亡”。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改成“國家興亡,我的責任”。“望洋興嘆”望房興嘆望樓興嘆四、歸納總結,課外延伸2、生物入侵的例子: 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

35、平洋地區,一種來源于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在新西蘭,一種來源于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來源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布公告,宣布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20

36、 落日的幻覺【學習目標】1、明確文章的說明內容和順序。2、掌握語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培養閱讀能力,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學習重點、難點】1、掌握說明方法并能分析其表達效果。2、感受課文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3、培養善于觀察、探究身邊自然現象的能力。【學習方法指導】科普說明文的語言可以是平實的,也可以是生動的。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說明的內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動說明,其方法有:多用描寫性語言;善用各種修辭;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詞。因而在品味本文的語言時要善于把握這些方面。【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把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和詞寫下來。【學習

37、過程】一、情境激趣,導入新課唐代詩人王維有詩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同學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你眼中的落日景觀嗎?多媒體展示一組有關落日的圖片。同學們描述的落日景觀是真實的還是一種幻覺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落日的幻覺去找尋答案吧!二、初讀課文,撥開迷霧(一)速讀,找字詞。積累本課出現的生字詞,并把它們字寫在下面的方格內,要一筆一畫的寫啊!(二)默讀,尋信息。默讀課文,用不同符號圈點勾畫重要信息,小組討論,填寫下面的表格。日落時的幻覺產生幻覺的原因西方天空出現迷人的紫光眼睛的疊合效應未說明原因(其實沒有變大)(溫馨提示:要養成良好的讀書動筆習慣,培養迅速篩選信息的能力)三、再讀課文,探求文知。

38、(1)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你能從文中找出典型例子嗎?(2)課文在解釋落日的各種幻覺現象時主要遵循什么順序來寫的?四、三讀課文,賞析語言。從文中找出你認為最生動、最精美的段落或句子,高聲朗讀,細細品味,體會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如:“人們都喜愛觀賞日出,無不贊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無不”雙重否定,強調了人們的贊嘆之情。“它緩緩墜落,接近地平線時竟縮身變扁。”運用擬人的修辭,形象的說明了落日的變化。五、聽讀名篇,拓展遷移1、用心聆聽巴金的配樂經典散文海上的日出,再次神游于那壯麗光輝的日出美景當中。2、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談談聽讀后的感受。六、課后探究,合作爭鳴1、古代詩人對“落日”描寫

39、不一,情有各異,你能否借助網絡去收集一些這樣的資料,并把它們告訴給大家呢?3、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沒有說明原因, 同學們能不能通過網絡,或其他途徑說明其產生的原因?請談談你的見解,同學之間可以展開討論。【學習反思與評價】 (設計:李海霞楊松葉)20 落日的幻覺參考答案三、再讀課文,探求文知。1、就連我們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嗎? 引用 (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2、由于日落日出的時候,陽光所穿透的大氣層增厚,而黃、紅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時太陽看起來深黃、殷紅。 作詮釋 (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質和特點進行適當解說的一種說明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