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速公路瀝青砼上面層施工過程控制_第1頁
淺談高速公路瀝青砼上面層施工過程控制_第2頁
淺談高速公路瀝青砼上面層施工過程控制_第3頁
淺談高速公路瀝青砼上面層施工過程控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高速公路瀝青砼上面層施工過程控制    摘要:高速公路上面層是影響路面質量最直接的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要提高路面的工程質量,上面層的施工質量必須保證,筆者將從連云港-霍爾果斯高速公路星星峽-哈密段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瀝青砼上面層施工過程控制入手,談談保證高速公路路面上面層工程質量的施工過程控制要點。 關鍵詞:高速公路;施工;控制 中圖分類號:U412.36+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連云港-霍爾果斯高速公路星星峽-哈密段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共長36.65031Km。設計速度為120Km/h,上面層為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16C)

2、。 二、機械組織 根據本工程情況投入中大DT1600瀝青攤鋪機1臺,用于現場攤鋪; BW雙鋼輪壓路機1臺,SAKAI雙鋼輪壓路機1臺,戴納派克雙鋼輪壓路機1臺, XP261型膠輪壓路機1臺、XP301膠輪壓路機1臺用于瀝青混合料的壓實,ZL50裝載機5臺,日工NBA320瀝青拌合站1座用于混合料拌和。 20T運料車20輛用于混合料運輸,DSZ-2水準儀2臺、全站儀1臺用于現場測量、放樣等。 三、施工準備: 3.1準備下承層 提前進行下承層的檢查和驗收,確保驗收路段各技術指標滿足規范要求;達不到規范要求的路段,及時報請監理工程師,在監理工程師指導下及時處理,使其滿足規范要求,確保正常施工。 3.

3、2進行測量放樣 恢復中樁和邊樁,邊樁比設計寬度寬25cm,灑出醒目的邊界線。 3.3清掃 把下承層清掃干凈,做到表面無浮土、雜物,保持潔凈干燥。 3.4設置禁行標志 在施工路段兩段設置道路施工提示標志及禁行標志。 3.5材料 (1)瀝青 混凝土面層用瀝青按設計圖紙和相關規范確定的標號和技術要求采購;瀝青在儲存、運輸過程中采用良好的防水處理,保證雨水或加熱管蒸汽不進入瀝青罐中。 (2)粗集料碎石 瀝青混凝土面層粗集料進場進行強度、磨光值、壓碎值、磨耗值、粒徑及粘附性等各項指標試驗,合格并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才能使用。 (3)細集料 石屑巖性為凝灰質砂巖。細集料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并有適當的顆

4、粒級配,保證砂子的清潔度和粒級,其粒徑與質量符合技術規范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使用。 (4)填料 瀝青面層混合料中所用填料是用石灰巖或巖漿巖中的強基性巖石等憎水性石料經磨細得到的礦粉,干燥、潔凈,能自由的從礦粉倉中流出,其質量符合技術規范要求。 3.6瀝青混合料生產配合比 配比瀝青采用90號(A級)道路石油瀝青;采用礦料比例 2030mm:1220mm:612mm:3-6mm:03mm:礦粉=19:20:18:16:23:4,選用最佳油石比:3.6%,抗剝落劑用量為瀝青用量的0.2%。 四、施工 4.1測量放樣、掛線 按設計要求進行中線放樣。右幅的兩側每10m設一樁,中間每5米設一樁,各樁點用紅

5、漆標出。將下封層兩側按每10米一個斷面,每個斷面3個點進行高程測設,中間處加密至每5米一點。根據以往經驗試驗段擬采用1.2的松鋪系數進行高程控制。兩側采用鋼絲繩掛線,在內、外側距下面層邊緣50cm處打鋼釬(鋼絲繩距攤鋪機熨平板的水平距離大于20cm),距內側下面層邊緣6米處設支撐鋁合金桿(鋁合金桿長5米)。基準線鋼絲繩直徑為3mm,其鋼絲繩張拉力應不小于800N,豎向撓度不得大于1mm。基準線鋼絲繩支架間距直線段為10米,曲線段為5米。基準線支架與基準線鋼絲繩之間連接牢固,以免發生上下或左右松動現象。路基放線寬度12.5m。 4.2 拌和 瀝青混合料用1臺日工NBA320拌和機拌制,額定拌和能

6、力320t/h,實際按280t/h控制。拌和機能分口、分級上料、計量準確、拌和均勻、自動調控、自動打印記錄。 瀝青采用導熱油加熱,瀝青加熱溫度控制在150160范圍內,礦料加熱溫度170190,混合料出料溫度控制在140160,高于190或低于140的瀝青混合料堅決廢棄。 項目部試驗室,及時對拌和出的瀝青混合料進行試驗。 (1)正式拌和前先進行試拌,全面取樣進行馬歇爾穩定試驗,檢驗礦料級配及瀝青含量的合格性,如不符合要求進行調整。 (2)正式拌和后,取樣進行試驗,檢驗礦料級配、瀝青含量,馬歇爾穩定度、流值、密度、空隙率、飽和度等。 (3)派專人檢查瀝青拌和料質量,對于生產出的瀝青混合料溫度每車

7、抽查一次,保證使所有集料顆粒全部裹復瀝青結合料,并以瀝青混合料拌和均勻為度;并目測每車料質量,一旦發現花白料、焦料及離析現象就立即停止拌和,找出原因并予以處理,對不合格的瀝青混合料堅決廢棄。 (4)用拌和樓打印的各料數量,以總量控制,以各倉用量及各倉級配計算平均施工級配、油石比與施工厚度和抽提結果進行校核。 (5)在生產過程中,操作人員根據計量、溢料等情況,及時適當地調整配料皮帶的轉速,但不能擅自調整微機內輸入的生產配合比數據。微機內輸入值根據試驗室檢查結果適當調整,絕不允許操作人員隨意調整計量值。 4.3運輸 瀝青混合料運輸采用20T以上自卸汽車,自卸車的數量根據拌和站生產能力、實際運輸車速

8、、運距等情況綜合考慮,合理配置20部自卸車。自卸車均配備防雨蓬布,用以保溫、防雨、防污染。運料前先對自卸車車廂進行徹底清掃,并對車廂側板與底板, 噴灑1:3油水混合液,以防混合料粘貼在廂板上,但不得有余液積聚在車廂底部。 采用數顯插入式熱電偶溫度計來檢測每車瀝青混合料的出場溫度和運輸到攤鋪現場的溫度。溫度計插入深度要大于150mm,為方便溫度檢測,必須在運料車側面中部設專用的檢測孔,孔口距離車廂底部約300mm。 運料車進入攤鋪現場時輪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臟物,不得在封層上急剎車、急彎掉頭,運輸能力滿足施工需要。運料車應有良好的篷布覆蓋措施,以便保溫和避免污染。 4.4 瀝青混合料

9、攤鋪 瀝青混合料攤鋪采用1臺攤鋪機進行全斷面攤鋪,按基準線行駛控制高程,并有足夠的功率推動運料車前進,具有可加熱的振動熨平板及振動夯等初步壓實、熨平裝置。攤鋪溫度不低于130度,不超過165度,攤鋪機后有專人測量溫度。 上面層攤鋪時,攤鋪機按基準線行駛來控制高程、橫坡度,不平的地方在攤鋪下面層時用人工篩灑細料找平。 攤鋪時每臺攤鋪機前方有不少于3輛自卸車等候卸料,連續攤鋪過程中,自卸車在攤鋪機前1030cm處停住,避免撞擊攤鋪機。卸料過程中自卸車掛空檔,靠攤鋪機推動前進。 拌和站拌和速度按280t/h控制,瀝青下面層全寬每延米約2.09t,攤鋪速度按2.5m/min的速度行進,試驗段期間選用2

10、0輛載重20t的自卸車運輸,以使拌和速度、運輸能力、攤鋪速度相匹配。 攤鋪現場人員安排:測量掛線4人, 4人負責攤鋪前測量放樣及掛線;溫度測量1人,料車到場后進行溫度測量記錄,出現特殊情況時將信息告訴現場負責人;機前處理4人,負責指揮車輛,機前處理;收邊2人,負責處理攤鋪機兩側攤鋪邊緣處處理;機后處理6人,其中2人負責處理縱向接縫,1人負責測量攤鋪溫度和松鋪厚度,3人負責局部處理;壓實指揮2人;收面2人,1人指揮壓路機,1人負責使用6米直尺測量平整度;2人負責交通管制。 4.5 碾壓 攤鋪后的混合料采用三臺雙鋼輪振動壓路機、兩臺膠輪壓路機、進行碾壓,壓路機配有霧狀自動噴水降溫設施,嚴禁向壓路機

11、灑水、 柴油或潑水。 初壓:雙鋼輪壓路機碾壓一遍,前靜后振,振動采用高頻低幅。 復壓:雙鋼輪壓路機高頻低幅振動碾壓兩遍,膠輪壓路機碾壓三遍。 終壓:采用雙鋼輪壓路機靜壓至少兩遍,直至消除輪跡。 為避免碾壓時混合料推擠產生擁包,碾壓時應將驅動輪朝向攤鋪機;碾壓路線及方向不應突然改變;壓路機啟動、停止必須減速緩行,不準剎車制動。壓路機折回不應處在同一橫斷面上。 對于雙鋼輪壓路機,為防止鋼輪粘附瀝青及混合料,碾壓時應啟動自動噴水裝置,噴水要形成霧狀噴水。 在當天碾壓的尚未冷卻的瀝青混凝土層面上,不得停放壓路機或其他車輛,并防止礦料、油料和雜物散落在瀝青面層上。 對松鋪厚度、碾壓順序、壓路機組合、碾壓遍數、碾壓速度及碾壓溫度應設專崗管理和檢查,使面層做到既不漏壓也不超壓。 4.6檢測 當碾壓結束后,應及時測定下面層的壓實高程,根據松鋪高程和下封層高程,計算各測點松鋪系數。同時根據不同的碾壓組合和碾壓遍數,記錄相應的壓實度,以總結壓實度與碾壓遍數的關系。采用定點測量法,先測出下封層高程,再測出下面層的松鋪高程,每10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