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師”與古代“武劇”之起源_第1頁
說“師”與古代“武劇”之起源_第2頁
說“師”與古代“武劇”之起源_第3頁
說“師”與古代“武劇”之起源_第4頁
說“師”與古代“武劇”之起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說“師”與古代“武劇”之起源    【摘要】“師”是先秦時期兼樂官、武官、教官諸職于一身的職官。由于師具有掌教樂舞、執行禮儀、指揮軍隊、演奏軍樂等功能,故與中國古代“武劇”之起源關系相當密切,尤其是與武舞、角、儺儀等關系密切。探討師的情況,將為戲劇起源與形成等重要問題之研究開啟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 師;武劇;武舞;角觝;起源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師”是先秦時期兼樂官、武官、教官諸職于一身的一種職官,具有顯赫的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此職與中國古代“武劇”的起源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因此,了解師的基本情況,探討其與古代戲劇的關系,實為中國戲劇史

2、研究中一項有價值的工作。惜乎前人作專文論述者幾為空白,筆者不揣淺陋,試為探析如下。 一 “師”字在卜辭與金文中已經出現,如川大H11·4甲骨刻辭曰:“師氏受。”1681金文禹鼎鑄曰:“王乃命西六師、殷八師。”2282(1)并可為證。從甲骨史料來看,師在當時是一種職官的名稱。 若再翻閱相關文獻,則可發現這種職官在先秦時期所掌的事務相當復雜。如書·洪范云:“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鄭玄注曰:“師,掌軍旅之官,若司馬也。”3935-936可見,此處的師為軍官。又如毛公鼎銘云:“參有司小子師氏虎臣。”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引徐注云

3、:“小子主祭祀之小事,師氏以三德三行教國子。”4130可見,此處的師為教官。另如師簋銘云:“命女嗣乃祖舊官,小輔眔鼓鐘。”4316此處的師與鼓鐘有關,則明顯是一位樂官。由此可知,師在上古時代具有軍事、教育、掌樂等多種職能。 師在先秦不但具有多種功能,為多種職官之通稱,而且有極高的社會地位,為一國之重臣,(2)制禮作樂的周公就是很好的例證,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5133 上引“周公為師”一句說明

4、,西周初年地位至為顯赫的周公也當過“師”,他既司征伐,又興禮樂,不愧為身兼數職的重臣。至此不禁要問,師為什么會有這種顯赫地位?其來源又是什么呢?許倬云先生以下的解釋很值得參考: 師的原義大約是長老,故可兼具領軍、祭祀與教育諸般功能。后世分化為師旅與教師、樂師三種意義。在西周的朝廷上,音樂人員也以“師”為職名,不必與師旅之師混淆。6226 許氏的解釋可謂明晰。換言之,師的前身是遠古時代的部落“長老”,由于當時的社會分工并不發達,所以這些長老往往集教官、軍官、樂官多種職能于一身。及后,部落長老逐漸轉變為商周朝廷“師”,其原有功能雖逐漸分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保留著遠古長老們兼職的特點,(3)這

5、就是師的來源及其顯赫地位的成因。 至于楊寬先生在西周史一書中曾指出:“西周時教師之所以稱師,就是由于教師起源于軍官。”又指出:“太師原來也不是樂官的稱呼,而是比師氏更高級的武官。”7680-681筆者以為,楊氏關于師源出軍官之說不如上揭許氏之說全面,因為上古之軍官及其軍事活動并不單純為了打仗,而是夾雜著巫術、音樂、舞蹈等其它東西。 巫術問題與本文主旨關系不大,暫不多論,戰爭與樂舞關系緊密則為人類學上常見之情況。例如,史載武王伐紂時,人們“前歌后舞”。(4)林惠祥先生文化人類學一書則指出:“音樂在戰爭上的價值便被普遍認識,原始民族常利用音樂以輔助戰爭,如澳洲土人在出戰的前夜唱歌以激起勇氣。”83

6、45聞一多先生說舞一文也說:“除戰爭外,恐怕跳舞對于原始部落的人,是唯一的使他們覺著休戚相關的時機。它也是對于戰爭最好的準備之一,因為操練式的跳舞有許多地方相當于我們的軍事訓練。”9198-199可見,上古軍事行為與樂舞幾乎是一種共生的關系,不應該片面地說樂官、教官源于軍官、軍事。 二 弄清楚先秦“師”的基本情況之后,則可進一步探討師與中國古代“武劇”之起源的關系。姚華先生在說戲劇一文中曾經指出: 三五之世,其詳不可得聞,意皆武舞。其人好武,所奉之神皆極猛鷙,其事之也武,必盡其容而后神悅;故舞以代,而祭必弄兵。自舜舞干羽而格有苗,舞始有文、武之別。10507 總之,戲原于祭,意寓于,演暢于舞,

7、皆武事也;舞分文武,武舞居先,詼奇于巫祝,浸淫于百戲。今劇有文、武,猶文舞、武舞。宋、元雜劇其致如何,不得見矣。予于昆劇,謂曲猶歌而容猶舞,且備文、武焉。10509 所謂“今劇有文武,猶文舞武舞”,也就是說古代的“武劇”源自于上古的“武舞”。對此,常任俠先生在關于我國音樂舞蹈與戲劇起源的一考察一文中也有類似的觀點: 周禮有舞師,掌教兵舞,舞師即是對群眾的訓練與指揮者。1113 戲劇的起源與武舞關系甚大,是帶著戰斗的意義以俱來的。照戲、劇兩個字的原形上,便可以推測出武舞擬獸舞的形式。1116 常氏之說與姚華相近,均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從“戲(戲)、劇(劇)”二字來看,一從“戈”、一從“刀”,與武舞

8、所執之器具及遠古戰斗之意確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以此推論,上古武舞的表演者和教導者亦必與武劇之起源“關系甚大”。而前文早就說過,師在先秦時期兼樂師、教師、軍官于一身,此三職均與武舞有關;這樣一來,“師”就與古代武劇的起源建立了聯系。 接下來分析一下與武舞有關的幾種“師”,其中一種即前引常任俠先生文中提到的“舞師”,此職兼掌管、教導、表演武樂于一身,乃周禮·地官之屬,基本設置和功能如下: 舞師,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12650 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之事。凡野舞,則皆教之。凡小祭祀,則不興舞。12911-

9、914 可見,“兵舞”是舞師所教并“帥而舞”之的一類舞蹈,屬于古代武舞的范疇。再以象舞為例,禮記·內則說: 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鄭氏曰:“先學勺,后學象,文武之次也。”)13770 可見象舞也是武舞。另據匡卣銘文稱:“隹四月初吉甲午,(周)懿王在射盧,作象舞。”對此,郭沫若先生曾指出:“可知象舞之舉行在射廬,其性質確是武舞。”14310-311那么教象舞的又是些什么人呢?這在周禮·春官中有較清晰的記載: 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小子舞。凡舞,有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薺,車亦如之,環拜以鐘鼓為節。凡射,

10、王以騶虞為節,諸侯以首為節,大夫以采為節,士以采蘩為節。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凡國之小事用樂者,令奏鐘鼓,凡樂成,則告備。詔來瞽皋舞,及徹,帥學士而歌徹,令相。饗食諸侯,序其樂事,令奏鐘鼓,令相,如祭之儀。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樂出入,令奏鐘鼓。凡軍大獻,教愷歌,遂倡之。121795-1812 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祭祀則鼓羽籥之舞。賓客饗食,則亦如之。121903-1905 從上引來看,“樂師”和“籥師”都是周禮·春官的屬下,負責教“國小子”樂舞,而國小子就是“成童舞象”中的“童”(亦即童子),所以象舞之教導者主要是樂師和籥師。特別是樂師具有“帥射夫以弓矢舞”的功能,與金文所

11、載懿王“在射廬作象”恰可印證。另據禮記·文王世子稱: 凡學(案,此處“學”與“教”意義相通。)世子及學士,必時。春秋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胥鼓南。13555-556 引文提到的“干”和“戈”,都是武舞之器具;世子、學士,即前面提到的國小子和童子,他們練習樂舞的教官中則包括了“籥師”在內。由此更進一步證明,象舞之教導者必為樂師、籥師無疑。自名稱上又可知,樂師和籥師均從遠古的“師”分化、發展而來。其實,以上情況和先秦文化的發展頗為吻合。因為先秦的學校教育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諸科,所以教學內容中必然包括武藝在內,教師當中也必然含有樂

12、師。 除兵舞、象舞以外,前引周禮·春官的記載中還提到樂師“教愷歌”,愷歌就是愷樂中的歌曲,而愷樂則是軍隊凱旋時表演的樂舞,顯然屬于武舞的范疇,其掌教者亦與“師”有關。據周禮·春官記載: 鎛師:掌金奏之鼓。凡祭祀,鼓其金奏之樂,饗食、賓射亦如之。軍大獻,則鼓其愷樂。凡軍之夜三鼜,皆鼓之,守鼜亦如之。大喪,廞其樂器,奉而藏之。121900-1901 可見,愷樂的演奏者有“鎛師”在內,也是與“師”有關的掌樂之官。至此我們聯想到樂記中提及的大武,它模仿武王伐紂前后的情景,是一種典型的愷樂;另外,它被用于祭祀先王的大典當中,和姚華所說的“戲原于祭、演暢于舞”適相符合。可以肯定,大武的

13、演奏者當中亦有鎛師焉。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戲劇學界的前輩們早就注意到武舞與古代武劇之起源存在著聯系,但對于武舞的掌管、教導、表演者則甚少論及。而從兵舞、象舞、愷樂等例子中則可發現,先秦武舞主要由樂師、舞師、鎛師、籥師等掌管、教導和表演,他們均以“師”為名;從這個意義上講,師與古代武劇之起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三 當然,古代武劇的起源并不只有武舞一個源頭,比如常任俠先生關于我國音樂舞蹈與戲劇起源的一考察一文就曾指出:“角力與戰斗,是戲劇的原始形式。角觝和大儺,便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兩種原始戲劇。”1116由此可見,“角觝和大儺”與古代武劇之起源也有密切關系。所謂大儺,即大儺儀,是先秦時期盛行的巫

14、術儀式,并一直流傳后世,雖然這種儀式一直有宮廷樂官的參與,但與“師”卻沒有太多直接聯系。(5)至于角觝,即角抵戲,它與“師”的關系則比較緊密,以下試申述之。 據清人考證:“漢武故事云:內庭常設角抵戲。角抵者,六國時人所造也。或曰:角抵,楚人造。”15403可見,其流行時間約始于戰國。另據史記·李斯列傳裴骃集解引文穎曰:“秦名此樂為角抵,兩兩相當,角力,角伎藝射御,故曰角抵也。”52560由此可知,角觝與“角力”相近,而且與“射御”等競技活動有關。再據國語·晉語九記載:“少室周為趙簡子之右,聞牛談有力,請與之戲。”韋注云:“戲,角力也。”16496-497這就清楚表明,角觝雖

15、然未發展成為正式的戲劇,但卻具有戲弄、戲耍性質,不妨視為古代武劇的源頭之一。 那么角觝與師的關系又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據漢書·刑法志記載:“春秋之后,滅弱吞小,并為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夸視,而秦更名角觝。先王之禮沒于淫樂中矣。”171085這段記載明確提到,角觝起源于“講武之禮”,自然是指“吉嘉賓軍兇”五禮中的“軍禮”。先秦時期除兇禮以外,禮行則樂行,故軍禮亦與樂官有關。而前文已述,師兼武官、樂官、教官于一身,其與軍禮、軍樂的關系顯而易見。 各種“講武之禮”中,“射禮”大概與師的關系最為密切,也就是史記集解提到的“角伎藝射御”之“射”。甲骨文研究者曾指出: 甲骨卜辭里的“

16、辟”也是一個場所,與宗廟大學的位置相當。解“”為師,可以說是軍事機構所駐偏僻處。可能是射宮的雛形,也可能是后世辟雍的由來。左傳·莊公二十一年云:“鄭伯享王于闕西辟,樂備”,杜注:“為王設享禮于象魏之西偏。”辟、辟闕、西辟正是同類的名稱。1823 所謂“”也就是師,所以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師辟”的設置,它是周朝“射宮”的前身,而射宮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射廬”,乃周懿王作象舞之處。更值得注意的是,“師辟”以“師”為名,其與師的關系已隱喻其中,應當是師教習武藝、演示軍禮之處。 以下再分析一下射禮的具體情況。周朝的射禮主要分大射、鄉射二種,其基本儀節沒有太大區別,但大射由天子主持,所以級別最高。

17、19434-461大射禮舉行的地方是射宮,亦即辟雍,文選·東京賦及韓詩分別提到: 攝提運衡,徐至于射宮。(薛綜注:“射宮,謂辟雍也。”)2074 辟雍者,天子之學,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在南方七里之內,立明堂於中,五經之文所藏處。21260-261 結合甲骨文的記載,“辟雍”顯然是從“師辟”發展而來的。而在辟雍中學習射御者,則是學習象舞的貴族子弟,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國小子”。國子的教育工作大部分由樂師等負責,所以前引周禮中提到的樂師、鎛師等和“燕射”、“賓射”均有關。另外,周禮·春官中還有幾種和射禮有關的“師”: 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

18、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下管播樂器,令奏鼓。大饗亦如之。大射,帥瞽而歌射節。大師,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兇。大喪,帥瞽而,作,謚。凡國之瞽正焉。121832-1856 鐘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夏、驁夏。凡祭祀、饗食,奏燕樂。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首,卿大夫奏采,士奏采蘩。掌鼙,鼓縵樂。121885-1893 笙師:掌

19、教籥竽、笙、塤、籥、簫、箎、篴、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凡祭祀、饗射,共其鐘笙之樂,燕樂亦如之。大喪,其樂器;及葬,奉而藏之。大旅,則陳之。121894-1898 從職官名稱來看,大師、鐘師、笙師都是遠古的“師”分化后而專門司職禮樂之官,其中大師于大射時“帥瞽而歌射節”,鐘師凡射禮則“掌金奏、掌鼙、鼓縵樂”,笙師于饗射時則“共(供)其鐘笙之樂”,皆為射禮中的掌樂者。這就再次表明,師與古代武劇源頭之一的角觝射禮有關。而且以理推測,“稍增講武之禮”一類的工作極有可能也是由上述樂官合作完成的。 以下再通過周朝射禮的具體儀節,看看樂師在這一禮儀過程中所起的若干作用。這在儀禮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20、擇引一段如次: 司射猶挾一個以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馬升,命去侯,負侯許諾,司馬降,釋弓,反位。司射與司馬交于階前,倚撲于階西,適阼階下,北面請以樂于公。公許。司射反,搢撲,東面命樂正曰:“命用樂。”樂正曰:“諾。”司射遂適堂下,北面視上射,命曰:“不鼓不釋。”上射揖。司射退,反位。樂正命大師曰:“奏首,間若一。”大師不興,許諾。樂正反位。奏首以射。三耦卒射。賓待于物如初。公樂作而后就物,稍屬,不以樂志,其他如初儀。卒射如初。賓就席,諸公卿大夫眾射者皆繼射,釋獲如初。卒射,降,反位。釋獲者執余獲進告左右卒射,如初。22345-347 自上引可見,射禮屬于夏官司馬氏所掌的軍禮,行此一類軍禮時必用樂,且又離不開樂師,即引文提到的大師、樂正等職。至此完全可以證實,六國時期的角抵是古代武劇的源頭之一,其更早的淵源則是周朝的講武之禮,尤其與射禮關系為密切,周禮諸樂師在射禮的舉行過程中發揮著教導和演奏等作用,為古代戲劇的起源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