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_第1頁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_第2頁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_第3頁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_第4頁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 代 中 國 的 農 業 經 濟一、教學目標【內容標準】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知識與能力】(1) 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進而了解古代中國就有了 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2) 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過深入了解農業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進來明白工具的 變革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3) 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進和發展。 進而知道古代中國的農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負擔。(4) 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問題,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兩個不同的階級; 了解中國古代的土地集中現 象和幾種典型的土地制度。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水利

2、事業的發展,并結合課本中的歷史圖片認識幾種 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5)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理解古代中國農業占據主導的經濟地位的原因。從而鍛煉歷史分析和歷 J J/ /.嗯/1 I史概括的能力。'1 J |' 1(6)通過對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的了解,理解工具變革在生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從而 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入理解古代中國賦稅和徭役的內在關系,以及徭役過重在歷史更替中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 的歷史探究能力。(8)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過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來 培養學生的歷史聯想能力和人文素養。【過程與方

3、法】(1)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并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2)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問題探究,避免 “灌 輸”。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始終進行及時和恰當的評價。【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 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

4、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2)通過對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 人文素養。二、本課重點和難點重點: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難點:理解中國古代依附于土地的兩個不同階級的深層次關系;理解土地集中與農業經濟發展和 民眾暴動的關系;理解生產工具的革新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三、教學課時二課時四、教學過程:導言部分: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曾以其輝煌燦爛的文明令世人矚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國 有著發達的農業,先進的手工業和繁盛的商業,從而為文明的萌生和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要了解中國古代文明輝煌燦爛的原因就必須了解古代中國

5、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學習新課:(一)、運用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1、根據第一目“神農傳說”內容解決下列問題:(1)、在遠古時代,開始占據經濟主導地位的是哪個生產部門?(2)為什么“神農”在中國早期神話傳說中有特殊的地位 ?中國自遠古時代起,農業就開始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農業經濟正常發展的基礎之上。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二 X 二"尸據說,神農氏創制了原始農具耒(lei)、相(si),教導民眾耕作,還進行了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實踐,這一切對農業經濟的貢獻是巨大的。2、根據第二目“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內容

6、解決下列問題:(3)、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生產工具有沒有變化?(4)、國語晉語記載:“夫范、中行氏將耕于齊,宗廟之牲為吠畝之勤。”當時有些人還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再耕宇伯牛,又有司馬牛名犁,晉國有個力士叫牛子耕。這些現象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哪些問題 ?體現了牛耕在春秋時期的開始興起, 也說明了人們對當時農業生產的重視。 應該說.牛耕的興起是 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但也應當看到:牛耕作為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之一, 自出現以來,歷千百年而無根本性的變化,至今仍是大部分農業區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從一個側 面反映了我國農業生產的長期落后。3、根據第三

7、目“泰半之賦”和第四目“沉重的力役”內容解決下列問題:(5)中國古代的賦稅和徭役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中國古代的賦稅和徭役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抑,從而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引發的社會動亂,往往成為王朝覆滅和社會經濟文化凋殘的直接原因。4、根據第五目“貧者無立錐之地”內容解決下列問題:(6) “貧者無立錐之地”反映了怎樣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概述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過程?5、根據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繼承者”內容解決下列問題:(8)、我國古代興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 (二)、重點講解以下問題1、中國古代農

8、業的耕作方式的發展變化原始農業的產生巳)距今七八千年前,相耕、石器鋤耕,中國農業I I 2、牛產工具的演變匚。商周時期,青銅農具、小射曲8方百二,%秋兆期-斕期耕環國古代(2)從工藝方面:吊-磨制-冶煉,鑄造(3)從牽引動力方面:人力-畜力(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 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 漢代已在全國范圍普遍推廣牛耕, 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 犁梢(犁柄)、犁床、犁轅、犁箭、犁錘和橫杠(犁衡)六部分組成,耕犁上安裝了翻土碎土用的 犁壁。當時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兩頭牛抬著犁衡,挽拉一張長轅

9、犁,一人扶犁并驅趕耕牛。元丈二主要的鐵農具還有整地用的番,鑲(鋤),有的地方稱鎬,戰國,秦漢使用普遍,適用于刨地翻土。鐵搭(鐵耙),唐、宋以后出現,長江下游最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適于粘 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時的農具主要有鏟、鋤(耨”、“德”)0在考古發掘中,戰國時期開始出 現鐵鏟、鐵鋤。收割的主要農具有鐮。在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已有石鐮,最早的鐵鐮是戰國時期的。錢鐮,使用時需雙手執之,可以說是一種大型鐮刀,適用于收割撒播的麥子和牧草等。西漢樓車,是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創造的一種畜力播種機。該機由樓架、樓斗、樓腿等幾個部分組成。樓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牽。樓斗是放種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儲種籽

10、,小格相當于播種調節門,有一個帶閘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種速度,均勻地播撒。樓腿是開溝的鐵鏟,樓犁按 播種幅寬、行數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較多。樓犁能一次完成 開溝、播種、覆土、壓土等多項工作,提高了播種的質量與效率,是當時較高水平的播種機,也是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播種機。3、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井田制的基本特點一切土地屬于國王之外的土地,分封給諸給卿大夫。受田者只有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承擔義務。諸侯、卿大夫強迫奴 支配所有的勞動產品; 西周時期,耕地阡陌 井田。歷史時期土地制度表現形式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商周)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

11、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會(戰國以來)以私有制為主體的 多種土地所有制國有士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所有。國王把直接控制 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 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讓與買賣,并要向國王隸和庶民集體耕種,并縱橫,形同井字,稱為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由于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魯國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促使了:-.S - IX /'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國大部

12、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到封建國家和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封建政府和皇帝還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紛紛喪失土地,加之天災連年和租稅沉重,釀成明末農民戰爭,”均 田免糧” 口號的提出,反映了農民獲得土地愿望,說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桎梏。(2) 土地兼并導致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因為自耕 農是國家各種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土地兼并導致自 耕農大量破產,使國家喪失收入來源。引起社會動蕩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脹導致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會導致 階級矛盾激化,引發農民起義,危

13、及王朝的統治。自耕農破產成為佃民,導致租佃關系的出現并日趨普遍化。4、古代水利建設概況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春秋戰國:中原地區已普遍采用桔棒灌溉農田; 楚國孫叔放修的芍陂是有史記載的最早水庫; 戰 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 56公里。秦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 227年創建,是 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 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 1000多萬畝。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 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水堤、

14、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洪道三大工程組成。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二一秦:靈渠、江南運河。兩漢P10隋煬帝在歷代運河的基礎上,于 605610年,開通了大運河。大運河全長四五千里,以洛陽 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二 X 二"尸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 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僅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就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5、幾個重要問題闡釋(1)古代農民的生活境況和社會貢獻?中國傳統社會的農業人口中,地主和農

15、民是兩個基本階級,地主占有土地剝削農民;農民沒有土地,是被剝削階級,所受壓迫非常嚴重。殘酷的土地兼并會使大量的小農破產。由于農民是勞動者,進行了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改進和革新,并且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推 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所以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創造者。 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 磨滅的偉大貢獻。(2)正確看待小農經濟的特點、地位和影響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己基本生活的 需要和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與此同時, 小農經濟作為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興衰榮辱直接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

16、榮和封建政權的 安危。為此,歷代明智的封建統治者都采取重農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但是, 歷代王朝后期封建剝削的加重、災荒疾疫的發生等,都對小農經濟具有毀滅性的沖擊。自給自足的 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中占據統治和主導地位, 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 重要原因之一。(3)中國社會長期停滯不前的原因,中國自然經濟延續的時間達兩千多年;中國古代戰亂頻繁;每個王朝的中后期都會出現大規模的土地兼并; 統治者實行了一套“重農抑商”的政策; 統治者對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極其嚴厲等。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變。我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 以生產工

17、具的發展為標志,把它劃分為刀耕火種、相耕(“石器耕鋤)和鐵犁牛耕三個階段。與之 相適應,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則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隸主貴族國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 地所有制。I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促進了小農經濟的形成,它是中國封 (,二 X 二"尸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 而精耕細作技術則是中國傳 IX /統農業的主要特點,也是中國古代農業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也使我國傳統農業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但是到了近代小農經濟也成為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五、學案1、單項選擇題(1)西漢時的南方

18、地區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A火耕水耨R普遍使用鐵農器和牛耕C、荒無人煙而無人耕種 D使用鈴犁墾荒(2)中國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過()A、動用軍隊修建工程B、通過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G花錢招募工人D有專門的匠戶從事這些大型建筑(3)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是()A農耕B、水利C、畜牧業 D紡織(4)歷史上的“泰半之賦”指的是()A、統治者對農民征收的除正常賦稅之外的一種賦的名稱B、農民要將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家C、賦稅沉重簡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D除賦稅外農民還要承擔的各項力役(5)基本解除黃河水患的是()A、李冰主持修建白都江堰B、關中農民創造的“井渠”G東漢的王景治7D治河專篇河渠書的指導作用2、問答題:概述古代中國從原始時期至兩漢時期農業耕作技術的進步發展過程,這種發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答案】1、單項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