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_第1頁
北京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_第2頁
北京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_第3頁
北京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_第4頁
北京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建設部分-試行)2018年5月目 錄前 言1(一)修訂背景及依據1(二)修訂的主要內容31 總 則52 建設規模62.1 辦學體制及規模62.2 學生、教職工人數73 選 址74 建設用地84.1 一般規定84.2 建筑用地84.3 體育用地94.4 綠化用地104.5 廣場、院落及道路、停車場用地104.6 建設用地指標114.7 其他用地125 建筑設置125.1 主要教學用房125.2 辦公及管理用房185.3 生活服務用房195.4 其他建筑空間205.5 建筑面積指標215.6 未定標空間216 建設綠色學校226.1 環境質量226.2 節地、節能、節水

2、、節材236.3 資源共享247 建設智慧學校24附表1 各類學校體育項目設置表28附表2 各類學校的建設用地指標29附表3 各類學校的建筑面積指標30附錄一 小學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31附錄二 初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37附錄三 高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43附錄四 完中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49附錄五 九年制校主要用房及用地配置55前 言(一)修訂背景及依據1 背景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簡稱原標準)頒布于2005年,至今13年。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及北京市不斷加大教育改革工作力度。中小學校的教學方式、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標準、考試招生制度和學校管理機制等都在深刻地變革中,這些對中小學校的硬件

3、設施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原標準已不能適應當前教育教學需求,急需修訂(修訂后的標準簡稱標準)。為適應新時代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新趨勢,標準將原城鄉不同建設標準的指標合一,實現城鄉統一建設標準。國家在標準化體制改革方面提出了“提高建筑標準”的要求。為適應教育教學新需求,標準在普通教室、科學教室、實驗室、勞技教室、音體美教室等主要教學用房的使用面積、形狀及設施方面提高了部分標準,并增設了分層次教學及選修走班課教室等教學用房。標準中完善了體育場地的設置。國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要求“政府投資的學校建設,自2014年起必須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標準中增加了“建設綠色學校”部分。為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適應未來教

4、育新需求,標準中增加了“建設智慧學?!辈糠帧J拱踩?、教學、管理、信息服務、創新活動等校園內外相關教育教學活動及管理工作全部納入智慧化管控系統,提高辦學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同時也可作為學生學習智慧化管控知識的實體教材,啟迪學生跨界思維,培養創新能力。2 依據 國家義務教育法 國家及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簡稱綱要)國家及北京市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5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公報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 教育部等10部委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校舍綜合防災能

5、力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11/T 825)綠色校園評價標準(CSUS/GBC 04)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 50314)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中小學校設計規范(GB50099)中小學校體育設施技術規程(JGJ/T 280)(二)修訂的主要內容1 安全與健康1.1 依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調整了建筑、消防通道和室內外通道的設置。1.2 依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增加了對學校建筑的抗震要求。1.3 增加了體育場地

6、的通行及安全保障用地。1.4 增加了中小學校作為避難場所的建設要求。1.5 增加了停車場的設置。1.6 增加了學生衛生間的設置。2 適應教育教學新需求2.1 增加升旗廣場的設置。同時兼供學生日常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和部分體育活動。2.2 依國家關于學生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增設體育場地。2.3 為適應分層次教學的新需要,增加普通中、小教室及外語中、小教室的設置。2.4 為滿足選修課走班制教學模式的需求,結合特色辦學的需求,增設不同課程的選修課專用教室及輔助用房。2.5 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造交流融合的環境,增加了圖書室的閱覽座位數、電子閱覽功能及研討空間。2.6 增加了學生實踐動手能

7、力的場地及建筑。2.7 增加了學生社團活動的輔助用房。 3 綠色學校3.1 增加了綠色學校的設置要求,學校建設應達到綠色二星級及以上的標準。3.2 強調了選址及對環境質量的評價要求。3.3 明確了環境噪聲的限值及學校教學活動不得對周邊環境形成噪聲污染的規定。3.4 強調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以節約用地的要求(如游泳館等可置于地下)。3.5 給排水設施考慮了雨水匯集及水資源循環利用。3.6 學校建筑應節能,并創造采用被動式技術的條件。3.7 依政策規定,明確中小學校建筑應采用鋼結構、裝配式建造體系。4 智慧學校學校設置智能化管控中心,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通過GIS

8、及(BIM)跨界融合,建設對安全、教學、環境、服務、管理全面智慧化的新時代需要的智慧學校。1 總 則1.0.1 立足于北京“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促進本市基礎教育高標準、高質量、均衡發展,提高中小學辦學條件的現代化水平,使中小學校建設更加適應教學課程設置、教育教學及管理模式等改革的需求,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建設更加符合全面育人要求的中小學校,特修訂標準。1.0.2 標準是本市各級政府規劃、設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學校(以下簡稱“中小學?!保┑闹匾罁弧藴室幎ǖ母黜椶k學條件標準是本市建設中小學校應當執行的基本標準。專門學校(如工讀學校)的建設不適用此標準。1.0.3 標準的建設指標適用于新建

9、中小學校,改建、擴建中小學??蓞⒄請绦???紤]到城市土地資源不均衡的實際情況,標準的用地指標按中心城區及中心城區以外地區分別執行,其中:中心城區、中心城區外建成區規劃新建中小學校,以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指標為基本標準,在有條件的地區按照本標準設置。建成區以外新建中小學校須以本標準為基本標準。1.0.4 中小學校建設應安全、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應結合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周邊環境、微氣候特點,并應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應遵守下列原則:1 學校本質安全,校園具備防災避難能力。2 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素質全面提高。3 滿足教學功能需求,適應教學改革新變化,適度超前。4 構筑綠色

10、學校,創建能夠培養學生綠色行為的綠色校園。5 采用網絡化管理模式,建立智慧管控中心,實現學校智慧化全覆蓋。1.0.5 學校建設必須科學推進:先規劃,后建設;重質量,求品質;著眼于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的經濟性和先進性。把學校的建設成果打造成教學育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實體教科書。1.0.6 標準用以指導新建中小學校,不能作為評價現狀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是否達標的依據。2 建設規模 2.1 辦學體制及規模2.1.1 農村非完全小學為四年制。適宜規模為4班。不宜建設超過8班規模的學校。2.1.2 完全小學為六年制。適宜規模為24班。不宜建設超過36班規模的學校。2.1.3 初中為三年制。

11、適宜規模為24班、30班。不宜建設超過48班規模的學校。2.1.4 高中為三年制。適宜規模為24班、36班。不宜建設超過48班規模的學校。2.1.5 完中為六年制。適宜規模為24班、36班。不宜建設超過48班規模的學校。2.1.6 九年一貫制校為九年制。適宜規模為36班。不宜建設超過54班規模的學校。2.2 學生、教職工人數2.2.1 依北京市規定,各類學校班額如下:非完全小學,每班不超過30名學生;完全小學、初中及九年一貫制學校,每班不超過40名學生;高中每班不超過45名學生;完中一年級三年級(初一初三年級)每班不超過40名,四年級六年級(高一高三年級)每班不超過45名學生。2.2.2 教職

12、工人數依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及本市有關文件規定設置。2.2.3 各校需增加的特色課教師及工匠的配置人數另行計算。 3 選 址3.0.1 學校設置應符合所在區域教育設施專項規劃及各類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規劃。3.0.2 學校應選擇在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場地干燥、排水通暢、地勢較高、市政基礎設施完善的適宜地段建設。用地內應有合理布置運動場地的條件。3.0.3 中小學校嚴禁建設在地震、地質塌裂、滑坡、泥石流、暗河、洪澇等自然災害及有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等人為風險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標的地段。用地環境評估的各項指標(含電磁波輻射、土壤含氡量等)及校

13、園與污染源的距離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3.0.4 學校應遠離殯儀館、傳染病院、醫院的太平間、游樂場、集貿市場、公安看守所、垃圾轉運站等場所。3.0.5 無寄宿條件的中小學校服務半徑,小學不宜超過500m,中學不宜超過1000m。3.0.6 學校周邊應有學生安全出入的交通條件,有條件時宜設置臨時停車場。與學校主入口毗鄰的城市主干道應設置安全跨越的設施。3.0.7 教學區(含操場)的日照、聲、光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標準規定,且在建成后不對周邊鄰里造成干擾。3.0.8 用地范圍內嚴禁高壓電線、長輸天然氣管道、輸油管道、市政道路穿越或跨越。校園周邊若有敷設,其安全防護距離及防護措施必須符合國家相

14、關法規、標準的規定。4 建設用地 4.1 一般規定4.1.1 建設用地包括建筑用地、體育場地、綠化用地和廣場、院落及道路、停車場用地。4.1.2 學校的規劃設計應合理布局,為集約節約用地,應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屋頂空間及架空空間。4.1.3 有寄宿需求的學校,學生宿舍用地需單獨測算。標準未含宿舍用地。4.1.4 教職工住宅不應建設在校園內,也不得計入學校建設用地。4.2 建筑用地4.2.1 建筑用地包括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辦公用房和生活服務用房等全部建筑的用地(未含宿舍用地)。4.2.2 應依北京市規劃規定及教育建筑的相關規定確定適宜的容積率。4.2.3 依國家規定:各類小學的主要教學用房不得設

15、在四層以上;各類中學的主要教學用房不得設在五層以上。各類辦公用房設置不限。4.2.4 建筑用地應計算至散水、臺階、坡道之外緣。4.3 體育用地4.3.1 體育用地的設置必須保障安全,符合教育部課程標準及教材的基本需求,并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在校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所需場地。4.3.2 確定體育場地內容、數量及占地面積的因素主要為:1 需計算每節體育課同時上課的班級所需場地。依規定: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節;小學三年級初中三年級,每周3節;高中每周2節。2 根據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需計算按每日每節課同時進行體育鍛煉的班級數,每班1片(乒乓球按每班2臺)設置場地。3 設400

16、m環形跑道時,宜設8條直跑道及看臺。4 每校應設足球場,且每班每周必須有一天能安排大球(足球、籃球、排球)訓練或比賽。即:各校應每5班設置不少于1片大球場。5 依場地條件,可設手球場、腰旗橄欖球場、冰球場、棒球場、壘球場、攀巖墻及快樂體育園地等體育設施。6 附近沒有游泳設施的學校宜設游泳池(館)。設置位置宜便于向周邊社會開放。中小學校均不得設深水區。7 各片場地間的安全隔離設施用地及通向該場地的甬道面積均應計入體育用地。4.3.3 體育用地中每一片場地都應平坦。場地形狀應符合安全及健康的相關規定。田徑場長軸應南北向。南偏東不得大于20°;南偏西不得大于10°。4.3.4 田

17、徑場需容納全校進行課間操。每生占地一般為:小學生為 2.88;中學生為3.88。場地設置需提供與周邊社區共享的條件。4.3.5 田徑場用地計至跑道外1m處,其他場地計至安全區外邊線。4.3.6 各類學校體育項目的設置見附表1。4.4 綠化用地4.4.1 綠化用地包括集中綠地、綠帶、零星綠地、活水水面,及供教學實踐的種植園和小動物飼養園。4.4.2 保護并利用建設用地上原有的綠植資源。未經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不得砍伐及移植原有樹木。4.4.3 新建學校的校園綠地率不得低于30%,中心城區外宜為35%及以上。4.4.4 綠地應復合栽種喬木、灌木、草。應依照北京市綠化條例計算綠地面積。4.4.5 體育

18、場地不計入綠化用地面積。4.4.6 鼓勵屋頂綠化、立體綠化等多種綠化方式。4.5 廣場、院落及道路、停車場用地4.5.1 應在校園前部進校處的顯要位置設置旗桿、旗臺及可容納全校學生列隊升國旗的升旗廣場。廣場占地面積約為2.5-3人/,同時兼供學生日常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和部分體育活動使用。4.5.2 學校主要出入口不應設在城市主干道上。校園應設2個及以上出入口。宜設置機動車專用出入口,宜在校門處及校內實現人車分流。4.5.3 學校主要出入口處應設置緩沖場地及家長接送學生的上下車臨時停車用地。該用地在建設用地紅線以內的面積計入學校用地。4.5.4 當學校建筑不能全部借助城市的相鄰道路進行消防撲救時,

19、校園內必須設置消防車道。4.5.5 校園道路寬度應按每百人0.7m設置。每一路段的通行人數按應急疏散時通達該路段的建筑物及場地所容納的總人數計算,且寬度不宜小于3m。4.5.6 校園道路均應進行無障礙設計。4.5.7 有條件的校園宜設置院落及小場地,供學生及學生社團主辦各種交流活動。4.5.8 不得在校園內設置面向社會開放的停車場。應按“平戰結合”的使用原則,充分利用地下人防空間解決校內機動車停車問題。地面上可設一定數量的臨時停車位,其上限為教職工人數的10%。4.5.9 停車場內宜預留充電基礎設施安裝條件,具體要求參照相關標準執行。4.5.10 機動車停車庫不得與中小學校的教學用房氣流相通。

20、不得在體育場地下設置非封閉的機動車停車場。4.6 建設用地指標各類學校的建設用地指標見附表24.7 其他用地4.7.1 隨智慧化水平的提高,設備機房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因各校周邊市政基礎設施差異較大,不同地域、不同規模、不同辦學特點及設備負荷均不同,設備機房的設置需求不同,故此標準未含設備機房用地,配置時應視具體情況確定。部分機房可置于地下。配置時須遵照國家及北京市相關規范及標準處理出入途徑及防護距離。4.7.2 標準用地指標未含部分學校的辦學特色(如現代農業、農機等)用地。5 建筑設置5.1 主要教學用房5.1.1 普通教室1 各校依規模,每班設1間,并增設2間備用教室。2 應遵循國家義務教育

21、法,在每間普通教室的前部且方便輪椅出入的部位,為隨班就讀的殘障學生設置不少于1個專用座位。并宜在教學樓中設置無障礙電梯。3 完全小學的普通教室需加大教室面積,以適應圍合研討或分組活動等新教學模式,創造課間調整桌椅等教具布局的條件,每間教室不小于84。農村非完全小學需隨辦學規模及特點進行調整。4 中學普通教室的使用面積為:初中不小于61;高中不小于 69。為方便調劑使用,完全中學的普通教室均為69。5 為適應分層次教學的需要,高中需設置容納人數為1315人的中教室及容納人數約5人的小教室。初中設少量中教室。教室面積:中教室宜為36,小教室宜為25。設置間數按語文及數學課時計算。6 依各校的辦學理

22、念和教學模式可自行確定教室的組合構成。7 各教室間宜采用隔音且易組裝的隔斷裝置,提高空間組合的靈活性,為未來隨教學模式改革調整空間形狀及組合提供方便。8 教室內或教室附近設置學生儲物柜及雨具擱置設施。9 各層或各教室組旁宜設置任課教師課間休息室。使用面積按相關教師數確定,人均使用面積為3.5。5.1.2 專用教室 1 小學應設: 語言教室、語言課輔助用房; 科學教室、儀器室、藥品室、標本陳列空間、實驗員室、任課教師準備室; 計算機教室、計算機課輔助用房; 美術教室、書法教室、美術書法資料室,唱游課教室、唱歌課教室、樂器存放室,舞蹈教室(兼體操),視聽教材資料室、管理員室等藝術課輔助用房; 風雨

23、操場、體育器材室、衛生間、更衣室、管理員室; 勞技教室、勞技課資料室、勞技課輔助用房、管理員室; 校本課教室; 宜設語言活動室、手工藝教室、游泳館。2 初中應設: 語言教室、語言中教室、語言課輔助用房; 物理1(力學)實驗室、物理2(熱學)實驗室、物理3(聲、光、電)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1(觀察)實驗室、生物2(解剖)實驗室,綜合實驗室,演示實驗室,雙邊實驗室,各科儀器室、藥品室、標本陳列空間、實驗員室、任課教師準備室; 歷史教室、地理教室(或史地教室)、史地資料室、管理員室; 計算機教室、計算機課輔助用房; 美術教室、書法教室、美術書法資料室,音樂教室、樂器存放室,舞蹈教室(兼體操),及

24、藝術課相關輔助用房; 風雨操場、體育器材室、衛生間、更衣室、管理員室; 金工教室、木工教室、勞技選修課教室,輔助用房、管理員室; 校本課教室; 宜設語言活動室、現代藝術展演廳及家政課教室、游泳館等。3 高中應設: 語言教室、語言中教室、語言小教室、語言課輔助用房; 物理1(力學)實驗室、物理2(熱學)實驗室、物理3(聲、光、電)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1(觀察)實驗室、生物2(解剖)實驗室,綜合實驗室,演示實驗室,雙邊實驗室,各科儀器室、藥品室、標本陳列空間、實驗員室、任課教師準備室; 歷史教室、地理教室(或史地教室)、史地資料室、管理員室; 美術教室、書法教室、美術書法資料室,音樂教室、樂器

25、存放室,舞蹈教室(兼體操),及藝術課相關輔助用房; 風雨操場、體育器材室、衛生間、更衣室、管理員室; 信息技術課教室、信息技術課輔助用房,通用技術教室、通用技術課輔助用房; 宜設語言活動室、現代藝術展演廳、游泳館。4 完中應兼備初中及高中的各種專用教室。九年一貫制學校應兼備小學及初中的各種專用教室。5 勞技、金工、木工教室及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教室的要求:(1)小學勞技教室以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及手工藝制作為主,教室需有一定的活動空間。每間使用面積不小于96。(2)初中勞技課應分別設置金工與木工專用教室。為保障安全,每班宜分為2批上課,每個工位供2名學生操作。每間的使用面積不小于96。(3)高中技

26、術教室應分設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教室,每間使用面積不小于100。(4)高中的通用技術課專業可選擇面很寬,不同專業所需的空間差異極大。標準指標定位為每間使用面積100,各校可依實際需要及建設條件在選修課教室的總指標內調整。6 專用教室及其輔助用房宜多學科共用。7 增設選修走班課教室。面積可按各課程教學用房使用面積總和增加30%-50%計算,在總增量不變的條件下,增加的間數和各間的面積可進行調整。5.1.3 公共教學用房1 應設合班教室、圖書室(館)、學生社團工作室、體質測試室、心理輔導室、德育展覽空間、資源教室、任課教師辦公室、錄課室。宜設心理活動室、科技活動室,可設大報告廳(多功能)、現代藝術展

27、演廳等。設置位置便于向周邊社會開放。2 合班教室(1) 需容納一個年級的師生。規模較大的學校一個年級可分2批或3批上課。(2) 為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合班教室應設置外網接口。(3) 容納4班以上的合班教室需進行聲學設計及處置,利于多功能使用。較大的合班教室宜設置在靠近校園入口處,便于供社區共享。3 圖書室(館)(1)圖書室(館)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性學習、交流融合、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圖書室(館)位置要使學生易達,且便于供社區共享。圖書室(館)應包括借閱空間(含個人借閱及集體借閱)、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視聽閱覽室、報刊閱覽室、書庫(含開架及閉架)、編目和修整辦公室及前廳展覽空間、研討

28、空間。宜設展覽制作室。(2)學生閱覽室座位數的下限為:小學、初中每10名學生1座;高中每8名學生1座;完中每8名學生1座;九年一貫制校每10名學生1座。(3)教師閱覽室座位數的下限為:小學、初中、九年一貫制校均按教職工人數的30%設座;高中按教職工人數的40%設座;完中按35%設座。(4)視聽閱覽室座位數的下限為:小學、初中每25名學生1座;高中每20名學生1座;完中每23名學生1座;九年一貫制校每25名學生1座。(5)報刊閱覽室座位數的下限為每班1座。(6)藏書量計算下限為:開架 小學、初中、九年一貫制校每生18冊; 高中每生28冊;完中每生23冊。閉架 小學、初中、九年一貫制校每生17冊;

29、 高中每生27冊;完中每生22冊。在圖書館向社區開放的情況下,藏書量尚需加大。加大的建設量因學校所處周邊環境不同而不同,差異大,標準未含與社區共享的增量。(7)圖書室(館)入口外宜設置展覽空間,提供新信息展示。4 體質測試室依教育部規定,每年定期為每一名學生進行體質和體能的測定。若與風雨操場(體育館)貼鄰而建,部分設施可不單獨設置。男女生分別測試,應設等候空間。小學、初中的面積約為4072;高中、完中約為74;九年一貫制校約90(均含等候空間)。5 心理輔導室依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教育部規定,除沙盤測試及談心空間外,依學校規模設置一定數量的個人電腦咨詢輔導。宜設置心理活動室,適應開展微型心理劇

30、教學模式及團體心理輔導的需要。6 資源教室遵循義務教育法,為給予隨班就讀的殘障學生創造學習與康復條件,增設對相關師生進行輔導的資源教室。面積為6068。7 現代藝術展演廳為適應現代藝術的發展和開拓藝術教育空間,有條件的學校宜設置使聲、光、電、音樂、繪畫、雕塑融合表現的現代藝術展演廳。廳內需配置必要的設備設施。8 科技活動室為進行項目式教育,加強校內外的科技創新活動交流,宜在方便與外界共享的位置設置200300的科技活動室。9 錄課教室(演播室)見5.6.1。5.1.4 各種教學用房的設置需具有前瞻性和靈活性,以適應未來教學改革對教學空間需求的變化。5.2 辦公及管理用房5.2.1 辦公及管理用

31、房應包括各類行政辦公室、打印室、檔案室、智慧管控中心、廣播室、傳達室、衛生室(保健室)、會議室、維修用房及總務倉庫等。5.2.2 智慧管控中心為全校教學及智慧管理的核心樞紐,面積依學校規模而異。一般使用面積為90135。管控內容為:學校應設周界、與校外共享區和非共享區間,以及校園內關鍵節點處的視頻監控系統及反欺凌求助平臺。應設外網接口接入當地公安機關監控平臺。安防監控與消防監控均納入智慧管控中心合并進行管控,實現綜合值班、師生求助、消防報警、視頻監控、應急指揮的綜合管理??荚囇膊槭强紙鲆曨l顯示、存儲、報警處理、考務指揮的綜合管理中心。多媒體教學管理中心實現教室視聽多媒體課件運用管控、教學督導、

32、評估和教學資源存儲。5.2.3 廣播室廣播室的位置與窗的設置應使工作人員能通覽田徑場,使用面積約為20左右。5.2.4 傳達室傳達室設置數量及面積因學校規模而異。宜附設衛生間及夜間值班床位。使用面積一般為2230。5.2.5 衛生室(保健室)1 應設在首層,并朝南向。應臨近體育場地處,且應方便急救車輛就近???。2 衛生室的面積及形狀應能滿足常用醫療設備的設置及視力檢查的要求,每間使用面積不小于15。小學可設1間,中學需分設相通的2間。3 宜附設使用面積不小于20的等候空間。5.3 生活服務用房5.3.1 生活服務用房應包括飲水處、衛生間、體育及舞蹈老師淋浴間、食堂、停車庫。寄宿制學校還應包括學

33、生宿舍、夜間值班教職工宿舍、學生浴室、洗衣間。青年教師單身宿舍另計。5.3.2 飲水處1 應在教學用房的每層設飲水處。按每1個飲水水嘴服務于40人45人設置。2 飲水處前應設等候空間。等候飲水的人群不得擠占走道等疏散空間。3 平均每1個水嘴需設置飲水處的使用面積為34。5.3.3 衛生間衛生潔具的設置數量的下限為:1 男女學生應分設衛生間,分設前室。洗手池可設在前室內。每40人45人設1個洗手位(1個洗手盆或0.6m長盥洗槽)。2 男生每40人設1個大便位(1個大便器或1.2m長大便槽);每20人設1個小便位(1個小便斗或0.6m長小便槽)3 女生每20人設3個大便位。4 每個衛生間內(或就近

34、)設污水池。5.3.4 食堂1 每校必須自設符合餐飲衛生法規的食堂(含廚房)。使用面積計算應按:廚房不小于0.85×全部就餐人數。師生餐廳面積不小于0.85×每批就餐人數。2 廚房需設進貨及粗加工空間(可在室外有界墻的院落內)。3 食堂不得與教學用房合并設置或貼建。5.3.5 停車庫1 機動車停車庫的設置見第4.5.8條第4.5.10條。2 非機動車庫(棚)小學只設置教職工的停車空間。中學需設置教職工及少量學生(12歲以上)的停車空間。3 中小學生不得利用滑板等作為上學的交通工具,不予停放。4 校門外宜就近設置社會共享單車停車位。校內不得設置社會共享單車停車位。5.3.6

35、學生宿舍1 每間宿舍容納學生不得超過6人,每人使用面積不得少于4(含平日使用衣物的儲藏空間)。2 宿舍應設置公共盥洗室、衛生間。不得在臥室內附置衛生間。3 需就近設置洗衣設施及晾曬空間。也可設小型洗衣間。4 男女生宿舍應分設出入口,分別管理服務。5.4 其他建筑空間5.4.1 走道、樓梯間是必要通道,同時必須符合應急疏散設置要求。5.4.2 依新教學要求,需為學生設置大小多樣的研討空間和作業、作品展示空間,間數及面積不作統一規定。為方便學生利用課間休息時間交流,走道宜適當加寬或局部加寬。5.4.3 宜利用屋頂空間,為學生創造延伸教學內容的活動空間,提高學生的創造力。5.5 建筑面積指標各類學校

36、的建筑面積指標見附表3。5.6 未定標空間5.6.1 各校均需設置錄課室(演播室),但目前因師資配置及辦學特色不同,所需空間及使用面積差異很大,難以確定,故暫未納入標準的指標。5.6.2 有條件的學??稍O置天文觀測臺、現代農業研試點等,其所需面積、用地及經費較大,均未列入標準指標。各校視學校條件設置。5.6.3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成立的社團,各校不等。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需為社團設置一定數量和大小的工作室。個數和面積很難預估,故僅在公共教學用房中配設了少量812的房間,供社團儲藏及準備活動用,尚不能滿足需要。在確定項目時需根據實際需求調整。5.6.4 各校所在地區的市政條件差異很大,各

37、類機房數量不等,智能化管理水平不一,對機房和管線的建設需求不同。標準對其建設指標未作出規定。每一項目均需按實際情況確定。但在市區及近郊區,一般設備機房所需建筑面積約為總建筑面積的5%左右。6 建設綠色學校依新時代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本市新建中小學校均應不低于綠色建筑評價二星級標準。6.1 環境質量6.1.1 室內外空氣質量應依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等相關標準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苯、二甲苯。苯并a芘、甲醛、各種懸浮可吸入顆粒物、菌落、氡等有害物的標準。為此,應配置空氣質量監測裝置,宜裝設空氣凈化裝置。6.1.2 學校環境的電磁波影響不得超過國家標準的規定。6.1.3 校內風環境不

38、妨礙室外行走及體育鍛煉。6.1.4 室內熱、濕環境舒適度及換氣量應達到國家及本市對校內各部位的規定。6.1.5 普通教室冬至日滿窗日照不應少于2h。學校至少應有1間科學教室(小學)或生物實驗室(中學)的室內能在冬季獲得直射陽光。6.1.6 學校周邊建筑及設施不得對教學用房及體育場地構成光污染(如玻璃幕墻可見光發射炫光、室外夜景強照明等)。6.1.7 依國家標準,保障各空間的光質量,以利于學生視力發育及教學效果。6.1.8 學校的聲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及本市有關標準。教學用房的噪聲環境不得大于50dB(A聲級) 。教學用房的外窗與鐵路的距離不得小于300m,與高速公路、地上軌道交通或城市主干道的距

39、離不得小于80m。6.1.9 操場擴音不得對周邊25m內的鄰里造成聲污染。6.2 節地、節能、節水、節材6.2.1 應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重視利用原地形進行豎向設計。6.2.2 宜采用被動式節能技術,以零能耗為目標。宜設置太陽能、風能、地源熱能、空氣源熱能、生物質能等綠能采集應用裝置,為節能及開展環境科學實體教學創造條件。6.2.3 應實現天然采光。6.2.4 外窗可開啟部分的比例宜達到30%以上,以獲得良好的自然通風。6.2.5 為降低學校的熱島強度,采用適當的路面及屋面做法,并在活動場地種植喬木,或設置構筑物遮陰。6.2.6 制定水資源利用方案,統籌循環利用中水等各種水資源。6.2.7 匯集

40、、凈化、再利用校內雨水。應將雨水系統作為學生環境教育課的實體教學載體。6.2.8 應采用節水器具。6.2.9 宜設置地下綜合管廊,以提高運行、維護保養的水平,并便于采集運行數據。6.2.10 中小學??拐鹪O防為乙類(重點設防類)。6.2.11 建筑面積大于2萬的項目,應采用鋼結構、裝配式結構體系。6.2.12 宜采用智能化管控系統,節約資源,并可作為實體教學的載體,提高綠色教育及智慧化教育的教學效果。6.2.13 建筑造型及景觀應簡約、規則、有趣味,且避免設置大量無功能性的裝飾構件。6.2.14 外墻不得采用幕墻體系。也不得貼掛瓷磚、石板等飾面。6.2.15 利用可重復使用的隔墻等構件創建靈活

41、空間,以適應教學功能變化對空間變化的需求。6.2.16 宜實現土建工程與裝修一體化設計、建造。6.3 資源共享6.3.1 大田徑場、風雨操場、大合班教室、圖書館等均宜在課余時間向社會(含家長)開放,實現資源共享。6.3.2 開放部分與不開放部分應設置安防監控設施,保障安全。6.3.3 鼓勵利用周邊社區的停車場地,實現有償錯時停車。 6.3.4 學校的場地與各類用房宜可兼用,多功能化,提高使用效率。6.3.5 建筑空間及設備、設施宜靈活可變,可適應不同的教學需求。7 建設智慧學校7.0.1 為推進中小學教育現代化,學校應建設成為智慧學校?;趯W校的教學、管理、服務等各個領域信息化應用,集架構、

42、平臺、應用、管理及優化組合為一體,通過感知、分析、預測、主動、實時、響應、協同決策、綠色的合力,造就安全、綠色、高效、和諧、便利、充滿活力及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學校。7.0.2 智慧學校的總體架構為云平臺架構。智慧學校建設立足于教育、教學活動需求,采用“平臺+系統”,“平臺即服務”的先進理念和原則,對學?;顒舆M行全面的梳理和分類整合。7.0.3 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智慧學校中的創新應用,構建以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環境、智慧服務為支撐的平安、綠色、和諧的新時代智慧學校。 7.0.4 智慧環境建設是以構建結構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穩定、安全保密的基礎網絡,推進“無

43、線學?!苯ㄔO,實現主要教學區無線網絡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建立高標準的數據共享中心和統一身份認證及授權中心,統一門戶平臺及集成應用軟件平臺,構建課堂教學、教師科研、學生學習、管理評價、家校溝通、學校安全管理等一體化、智能化的智慧學校環境。校園網應閉環化管理,通過網絡安全管理設備進行信息系統的安全建設和監管管理。7.0.5 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及“建筑信息模型”(BIM)數據融合進行中小學校規劃、設計、施工及運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室內外、地上地下設施設備的可視化管理,為學校建設及維護過程中的可視化應用提供數據與平臺基礎。7.0.6 智慧監控中心的設置應包括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及應用設施

44、三部分。(1)基礎設施為環境設施及機房設施。分項含公共安全、信息通信、建筑設備管理和機房?;A設施一般宜包括基礎云平臺、數據中心系統、信息接入系統、綜合布線系統、移動通信信號覆蓋系統、電信接入系統、安全防范綜合管理(平臺)系統、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入侵報警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電子巡查系統、應急響應系統、家長及其他訪客對講系統、停車庫(場)管理系統及相配套的智能化機房。建筑設備管理系統應包括設備運行監控功能(監控范圍包括冷熱源、供暖通風和空氣調節)及環境監控。(2)服務設施的分項宜包括電話交換系統、無線對講系統、信息網絡系統、有線電視(含多媒體播放)系統、公共廣播系統、會議系統

45、、信息導引及發布系統、時鐘系統等。(3)應用設施的分項宜包括教學服務系統、公共服務系統、智能卡系統、物業管理系統、信息設施運行管理系統、信息安全管理系統、智能化信息集成(平臺)系統、集成信息應用系統。7.0.7 智慧教學是以構建先進適用的網絡教學平臺,整合、豐富智慧教學資源,創造主動式、協同式、研究式、交互式的智慧學習環境,建立師生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7.0.8 智慧教學主要包括:(1)全覆蓋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電子班牌、電子課表、傳感感應裝置等;(2)遠程教育及市、區教育教學資源接口;(3)錄課室及網絡教學平臺;(4)教學資源庫系統;(5)導學管理系統;(6)備課管理系統;(7)課堂互動系統;

46、(8)在線檢測系統;(9)課后作業系統;(10)實驗實訓系統。7.0.9 智慧管理含教務管理和校園管理。智慧管理系統主要包括:(1)學生管理系統。含學籍管理、素質評價、作業留檔及分析、試卷分析、成績記錄及分析、社團活動情況、家?;拥龋唬?)教職工管理系統。含人事管理、業務信息、研修及專業發展記錄;(3)教務管理系統。含排課選課、備課管理、資源管理、德育管理、體衛管理、在線考試等;(4)辦公事務管理系統。含流程控制、考勤、檔案管理、圖書館等公共活動空間管理、師生食宿管理、招生事務管理及收繳費管理等。7.0.10 物業管理系統應包括能耗能效信息記錄、調控及顯示,并包括校產的管理維護等。7.0.1

47、1 為實現智慧服務應構建便捷、高效、文明、健康的智慧服務環境和電子服務平臺。7.0.12 智慧學校平臺整合與學校生活相關的智能手環、一卡通、門禁閘機、紅外測溫、電子圖書館、視頻監控等硬件設施,形成智慧學校生活平臺,提供平安、方便的智能化學校。7.0.13 智慧管控中心宜設在首層。建筑空間宜分作機房、值班區和功能區(分巡查、觀摩、督導)三部分。使用面積依規模確定。一般適宜規模的學校約為90135。7.0.14 智慧學校的建設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智慧學校的建設也需不斷升級、深化和創新,建設空間需留有余地,以滿足學校教學、教研、管理和服務對信息化的需求。附表1:各類學校體

48、育項目設置表序號類別規模班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乒乓球體操器械游戲區應設用地200m400m1小學121-11111120075852181-21111120080823241-31111130089364301-41111130099875361-522211300117306初中181-21121110093087241-312311150111408301-32241115012585936-1433511200213301048-15436112002279911高中181-212211-994212241-312311-117681330-1322411-201581436-143

49、3511-215461548-1544911-2359016完中181-211111100948917241-311211100112561836-1432211100209501948-15434111502284820九年制校181-212211200932421271-3233113001143022361433411360135212345-1444511360216512454-164461140022725注:“應設用地”依教育部頒發的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2008)設置,依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教育部關于“每生每天在校參加有組織的體育鍛煉1小時”的規定進行調整。附表2:各類學校的建設用地指標(公頃)類別規模(班)用 地生均()類別規模(班)用 地生均()小學122.2045.83完全中學182.7936.47182.4534.03243.3132.45242.8129.27365.6236.73303.2527.08486.5632.16363.7526.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