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201510075-復合系統視角的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外審修改_第1頁
wt201510075-復合系統視角的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外審修改_第2頁
wt201510075-復合系統視角的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外審修改_第3頁
wt201510075-復合系統視角的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外審修改_第4頁
wt201510075-復合系統視角的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外審修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復合系統視角的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村的案例【內容摘要】市場化取向改革和城鄉分離城鎮化的推進,使我國部分地區農村發展面臨經濟衰退、生態惡化、社會矛盾叢生的綜合性系統危機,影響美麗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廣西紅巖村的案例表明,將村莊視為一個由經濟、生態、社會子系統擬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利用村莊系統的開放性,從外部環境吸收資金、技術、人才等物質能量;發揮村莊成員的非均質性優勢,使村莊呈非線性發展并遠離平衡態;強化村莊生態保護和社會和諧,提高村莊各子系統的協同性,使村莊與外界環境的能量交換形成負熵流,可以促進村莊系統耗散結構的形成,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央政府對提升農業功能、優化產業

2、組織、改善技術條件等方面給予農村的種種支持,為村莊系統進入耗散結構狀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是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遇期。【關鍵詞】復合系統;美麗鄉村;耗散結構;可持續發展;紅巖村一、問題提出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013年的中央1號文件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美麗中國在農村的具體體現。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建設離美麗鄉村要求相距甚遠:在發達地區,一些村莊的經濟發展伴隨著嚴重環境污染;在欠發達地區,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則出現農業凋敝村莊衰落現象(朱啟臻等,2014)。美麗鄉村建設最終要實現農民生活質量提升,農村經濟環境、社會環

3、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然而,我國市場取向的改革,打破了農村傳統的自給自足發展格局,強調個人權利的政策、制度和法律進村,形成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對農村的沖擊,農村居民個體主義價值觀得以形成與強化。消費主義裹挾下的農民,有限收入和無限消費欲望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賀雪峰,2009),使村莊集體經濟與私人經濟不斷分化,不僅影響村莊經濟系統的結構,也改變著村莊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重塑著村莊的社會關系,使村莊發展面臨經濟、生態、社會的綜合性系統危機,阻礙著美麗鄉村建設進程。那么,如果把鄉村看作是由經濟、生態、社會擬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如何才能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此進行探討。紅巖村是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

4、縣蓮花鎮的一個喀斯特地形小山村,村內共有103戶農戶,417人,占地1100畝。上世紀90年代前,紅巖村以耕地種田謀生,經濟非常落后,是典型的“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生產靠救濟”的貧困村。先后經歷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為依托的發展,紅巖村先后榮獲了“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中國村莊名片”、“廣西新農村示范建設十佳標兵村屯”等榮譽稱號,現已成為廣西乃至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2015年7月,本課題組進入紅巖村調研,通過農戶訪談、干部交流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對紅巖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了較為完整清晰的認識二、復合系統視角下美麗鄉村發展的障礙在中國

5、,村莊作為最基層的區域行政單位和村民生產生活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是聯結人與自然的關鍵節點和透視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所以,美麗鄉村建設大多是以村莊為具體實施操作對象。如果將村莊視為一個由經濟、生態、社會子系統擬合而成的復合系統,那么,美麗鄉村目標的實現,就有賴于村莊內部經濟、生態、社會各子系統自身的良性發展及相互之間的協調互動。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許多地區的村莊發展面臨著諸多障礙。(一)城鄉分離的城鎮化導致鄉村經濟系統衰退。村莊作為一個復合系統,其核心要素是人,包括村民個人及其群體與組織,他們之間存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復雜關系,其中經濟關系占主導地位。然而,由于我國長期實施城鄉分離的

6、城鎮化政策,導致鄉村經濟系統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關系處于結構失衡狀態:一是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嚴重沖擊農業生產。馬克思指出,勞動者是生產過程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但是,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截至2014年,農民工數量已達2.7億人,其中40歲以下的占56.5%,平均年齡為38.3歲(農民工監測報告,2015)。農村青壯年的流失使農村勞動力的整體能力弱化,導致農田水利設施失修老化,農業科技推廣困難,只能以簡單粗放,效率低下的方式維持農業的簡單再生產;二是農業生產的衰退,導致村莊與外部環境物質能量交換失衡。村莊作為復合系統,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與外部系統進行持

7、續均衡的物質能量交換。然而,由于村莊農業生產的簡單粗放和效率低下,使其能夠向外部系統輸出的物質十分有限,交易頻率相對較低,甚至許多原本在村莊生產的物質都需要從外部系統輸入,強化了村莊經濟活動的對外依賴性,也導致村莊資源大量閑置,阻礙了村莊經濟繁榮。三是村莊與外部系統物質能量交換的失衡,導致農村收入來源外部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的老人農業,使農戶總收入中農業收入占比日趨下降,外出務工獲取的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收入來源外部化趨勢,進一步削弱了農業生產的地位。四是農業生產地位的弱化及農民收入來源的外部化,削弱了農村消費能力。這是因為,農業生產地位的弱化,削弱了農村多元化經營的

8、可能性,使農戶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僅僅局限在農藥化肥上,生產消費結構單一。與此同時,農村在外獲取非農收入者基本上是最具消費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他們在外獲取收入的過程也是將消費滯留于村莊系統外部的過程,因此,農戶收入來源的外部化直接導致生活消費的外部化。綜上所述,城鄉分離的城鎮化,使村莊經濟子系統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過程中,與外部系統的物質能量交換失衡,村莊對外部系統依賴性增強,逐步失去持續發展的基礎,最終導致鄉村的衰落(程必定,2013)。(二)經濟系統的衰退導致鄉村民生福祉受損社會行為失范。人們在村莊地域范圍內共同勞動和生活,構成有別于家庭的村莊社會系統,它的功能以提高村民民生福祉、推進村莊

9、社會和諧為指向。但是,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村民民生福祉和村莊社會和諧,都需要堅實的經濟條件做支撐。鄉村經濟系統的衰退,可能導致鄉村民生福祉受損社會行為失范。從民生福祉的角度看,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包括私人消費和公共消費兩部分,前者依賴于農民個人可支配收入水平,后者依賴于農村公共品的供給狀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就業和收入的多元化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也改善了他們的消費水平和結構。但是,村莊經濟系統的衰退以及集體村治模式的改變,使村莊集體經濟不斷走向式微,無力顧及村莊道路、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公共品的供給,嚴重影響了鄉村居民的社會福祉。從社會行動規范的角度看,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進城

10、務工,一方面造成村莊精英流失,動搖了鄉村社會基層組織的根基,在市場經濟沖擊下,傳統價值信仰的消解,導致鄉村出現“混混當家”,“鄉痞治理”的現象(黃海,2014),在鄉村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鄉痞治理”使得農村爭奪有限資源的行為逐漸失去公平公正原則,甚至出現強勢占有,社會規范約束力弱化;另一方面,隨著村民大規模外出,封閉的村莊開始解體,邊界逐漸模糊。由于外出村民的主要活動空間不在村莊,世代遵從的禮俗鄉約和讓人心生敬畏的“內心道德律”對村民的約束力在經濟利益面前日漸式微,信仰出現功利化趨勢(劉洋,2009),使村民的經濟行為變得更加無序化。凡此種種的村民社會行為失范,導致鄉村治理陷入困境,破壞了鄉村

11、社會和諧。(三)鄉村經濟衰退與村民行為失范使村莊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村莊既是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基本構成單位,同時也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鄉村生態系統能否良性發展,與村莊經濟發展模式密切相關。村莊土地利用、產業結構、居民收入來源、消費習慣等因素對鄉村生態物質產品提供、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棄物處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丁彬等,2015)。在我國城鄉分離的城鎮化政策驅動下,鄉村生態環境面臨巨大挑戰。一是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進城務工,村莊農業勞動者能力弱化,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穩定農業收入依靠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耕地污染嚴重,地力退化;二是集體經濟的衰退弱化了村莊集

12、體權威,誘發村民行為失范,村莊“混混治理”、“鄉痞治理”的出現,使亂砍濫伐,攫取資源獲利的行為時有發生,形成村莊生態系統破壞的隱患;三是農民進城務工促進了城市文明下鄉進村,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消費方式。比如在許多農村,農戶自產的傳統零包裝生活消費品正逐漸被工業制造的精致包裝生活消費品取代,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傳統的農村舊居翻新,新房建造,帶來大量建筑垃圾,但農村缺乏與城市一樣的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導致農村垃圾成災。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耕地畝均化肥用量21.9kg,遠超世界平均水平的8kg,每年至少要產生30多億噸畜禽糞便、2.8億多噸生活垃圾、90多億噸生活污水(劉明越,李云艷,2015),農村各類

13、垃圾產生量居高不下,農村亂砍濫伐非法牟利案件增多,正在侵蝕著許多地區農村的青山綠水。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村富裕勞動力“鄉村-城市”轉移為核心的農村城市化制度設計,使農村經濟由傳統的依賴村莊內源性發展轉換成依賴“打工經濟”的外源性發展。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運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規模外流導致農村產業衰退,集體經濟式微,消費觀念改變,道德約束乏力,村民行為失范。其結果是,鄉村治理無序化加劇,鄉村生態面臨惡化風險,許多鄉村陷入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的沖突陷阱,與美麗鄉村建設背道而馳。可見,村莊作為一個復合系統,其治理需要從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才

14、能維持可持續發展。三.復合系統視角下美麗鄉村發展的典型案例剖析(刪除,內容糅合到四)。四4.美麗鄉村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機制那么,紅巖村美麗鄉村發展的案例中,村莊復合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機制是什么呢?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當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閥值時,經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的混亂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空上或功能上有序的狀態,開放系統這種遠離平衡態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結構就稱為“耗散結構”(普里戈金,1986),達到耗散結構狀態的系統處于一種穩定化的自組織結構,因而具有可持續性。顯然,村莊復合系統如果要達到上述的“

15、耗散結構”狀態,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村莊復合系統的開放性,使其能夠持續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二是村莊內部各子系統的協同性,使其在耗散過程中能夠形成負熵流。(1) 村莊復合系統的開放性及其遠離平衡態的實現。上世紀90年代初,紅巖村主要以水田種稻谷,旱地種玉米為主要收入來源,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由于地處喀斯特山區,農民砍柴燒飯,刨地種糧,導致土地、山林可利用資源日益減少,環境威脅日益加大。從系統演化的視角看,我國美麗村莊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經歷兩個階段:一是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的轉變,走出平衡態。耗散結構理論認為,對于一個孤立的系統,其演化的結果必然是達到熵最大的平衡態,這時系統與外界既沒有

16、物質交換,也沒有能量傳遞,處于平衡態,要想使系統朝著有序方向發展,系統開放是必要條件。政府開始引導村民發展沼氣,由此引發紅巖村的產業革命:第一步是發展養豬業,并由原來的散養變為集中圈養,目的是利用豬糞發酵產生沼氣,由此帶來三個明顯的變化,即養豬增加了副業收入、沼氣替代燒柴保護了青山植被、原本上山砍柴的勞動力解放出來用于田間勞作。據了解,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產沼氣380立方米,能滿足35口人的家庭一年的生活燃料需要,每年可節約薪柴1.5噸,相當于一年可節省燃料和電費1000元左右。然而,沼氣池里排出的沼渣沼液用往何處?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投往哪里?由此引發紅巖村產業發展的第二步,發揮村莊種植業傳統

17、優勢,利用沼氣池排出的沼渣、沼液作為生態肥種植月柿。紅巖村村民墾荒種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月柿面積從1990年的不足50畝,猛增到2014年近700畝,人均產果8000多公斤,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0元,成了桂林恭城縣的月柿生產示范基地。養豬種果改變了農戶的收入狀況,也提升了村民的消費水平,按照農村的傳統習慣,首先考慮的就是改善住房條件。為了克服農村住房建設無序狀況,2001年紅巖村在政府引導下開始推行“新村運動”, 新村建設的重點放在將農民居住條件改善、農民收入增加、富余勞動力本土化轉移結合起來,于是確立了產業發展的第三步,發展鄉村旅游。我國村莊發展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城鄉隔離、統購統銷等制度

18、安排,使村莊經濟形成結構單一的產品經濟封閉體系,人民公社體制割裂了村莊與外界的聯系,村莊成為一個孤立的系統,陷入“低水平陷阱”的平衡態之中。始于1978年的市場取向改革,架起村莊與外界聯系的橋梁,村莊與外部環境有了物質能量交換,尤其是允許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帶來的收入增長,極大地改善了村莊居民的生活狀況,使村莊系統由封閉走向開放,逐漸走出平衡態。二是從近平衡態向遠離平衡態轉變,實現有序化。盡管市場化改革沖破了城鄉要素流動的藩籬,使農村勞動力可以進入城市務工改善收入狀況。但是,城鄉分離的城鎮化政策,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造成農村人力資本流失、消費能力萎縮,結果導致村莊經濟衰退、環境惡化,社會矛

19、盾叢生。2003年,恭城縣決定在紅巖村平江河的兩岸重新規劃新村,統一設計建設鄉村民居。月柿種植使村民有一定經濟基礎,加上在當地銀行的貸款,第一期有20多戶村民按照規劃建造了鄉村別墅。這些鄉村別墅連同村里的秀美山川、民族風情、果樹田園一起,構成了鄉村旅游的豐富元素,支撐起紅巖村的鄉村旅游產業。目前,紅巖村建有80多棟獨立別墅,擁有客房300多間,餐飲近40家,旅游黃金時期單月游客接待量超過1萬人次。歷經近20年的發展,紅巖村始終以特色產業為抓手,構建起“三位一體”的農村生態產業體系,最終實現以鄉村旅游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如圖1所示)開放雖然使村莊離開平衡態,但只是進入近平衡態。根據熱力學

20、定義,系統在平衡態或者近平衡態不可能有發展活力,只有遠離平衡態,系統處在力和流的非線性區,才可能演化成一個開放的有活力的系統。村莊中的個體即村民,存在特質、資源、信息和能力上的不平衡,每個村民都擁有自己的特定優勢,并根據這種優勢在村落中建立起自己的相應地位。如果能夠從外界獲取相應的足夠多的物質、信息與能量,讓村民的不同優勢得到發揮,才能使村莊內產生非線性相互作用,遠離平衡態,從而使村莊從雜亂變得有序。比如,案例中的紅巖村在改革開放前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80年代初,時任村長的黃光林自己開發出沼氣,隨后得到政府政策扶持、技術幫助和資金支持,在紅巖村發展“養殖+沼氣+種植”的生態農業模式,隨著生

21、態農業的發展,一些善于經營的村民在此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最終使紅巖村遠離平衡態,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生態食材沼氣養殖業鄉村飲食文化沼渣沼液鄉村旅游業種植業田園風光圖1:紅巖村“三位一體”生態產業體系(2) 村莊內部各子系統的協同性及其耗散結構的形成。 地處喀斯特石山地區的紅巖村農民,在創造一種以養殖業、種植業和旅游業“三位一體”的生態產業體系基礎上,瞄準發展經濟目的的同時,不斷強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1)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紅巖村通過沼氣等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不僅消除了原來依靠燒柴生活時,青山被砍光,農屋煙熏火燎的景象,而且形成人、畜分離,廚、圈分離,圈、廁分離的居住環境新格局,徹

22、底改變了“糞土亂堆、畜禽亂跑”的鄉村面貌,實現農村家庭清潔文明的生產生活;(2)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廣西環保廳等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紅巖村進行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建起了垃圾中轉站、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設施等,2009年投資105萬元的污水處理設施投入使用,使紅巖村成為廣西第一個擁有污水處理站的自然村;(3)完善環境保護制度。一是開展“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三清潔”運動,規定生活生產垃圾的處理標準;二是制定“保潔制度”,強化村民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與監督;三是實行垃圾分類,明確生產生活垃圾的處理流程與方法。紅巖村通過持續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制度措施的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村環

23、境整治典型模式:即通過建立“三位一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改變村莊生產方式,輔之以環境保護的相關制度約束,改變村民的環境行為,同時完善村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實現村莊環境的改變(如圖2所示)。根據耗散結構理論,村莊復合系統的開放性僅僅是其實現遠離平衡態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我們知道,系統的維持需要耗掉一定的能量,這個耗掉的能量稱為“熵”,當熵達到最大值就意味著系統的能量耗盡走向毀滅。但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從外界得到的既可能是正熵流,也可能是負熵流,正熵流會加速系統的無序化進程,但開放系統可以通過從外界取得負熵流的辦法來抵償系統本身內部的熵的產生,使系統總的熵

24、的變化為零甚至為負值,維持系統向有序化方向演化。環境行為制度約束三位一體產業體系行為方式改變生產方式改變村莊環境改變基礎設施建設圖2:紅巖村環境整治模式(3) 自然與人和諧相處得美麗鄉村治理及其鄉村生態模型中國城鄉分離的城鎮化導致的村莊經濟系統衰退凋敝現象,可以看作是村莊與外部的物質能量交換形成了正熵流。村莊發展要避免正熵增加導致的混亂狀態,就必須依靠負熵的導入。只有在負熵的增加大于正熵增加的情況下,村莊整體的熵才會小于零,當負熵的流入超過閥值,發生突變,才能使其進入理想的耗散結構。產業發展和環境整治,改善了紅巖村農民的生活狀況和居住環境,在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的基礎上,紅巖村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文

25、明互助為導向,構建村莊文明和諧的人際關系:(1)制定村規民約,引導文明行為。紅巖村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村規民約共有10條,內容涉及遵紀守法、團結互助、移風易俗、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以此規范村民的道德行為,塑造村民文明健康的精神風貌;(2)健全基層黨組織管理制度,建立黨群干群互信關系。村黨支部通過“四議兩公開”,建立環境衛生“門前三包”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管理透明;通過強化“三級聯創”工作機制,組織群眾素質培訓,號召黨員帶頭創業等措施,促使黨群干群聯動,奠定黨群干群互信;(3)規范村民自治組織工作制度。在遵守村規民約的前提下,紅巖村村民理事會制度規定理事會的具體職責,內容涵蓋組織村民學習黨的政策

26、、路線、方針,以及上級政府的各項規章制度,指導村民了解和使用村莊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標準、處理方法和操作流程,籌集和管理村莊環境保護所需的各項費用及其支出等;村委會通過傳播文明理念,建設農家書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文藝隊、龍獅隊、籃球隊,舉辦各種文體活動,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營造友好相處,互幫互助的鄰里關系。概括起來說,紅巖村通過建立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黨群干群互信,通過完善村民自治組織強化村民之間的互幫互助,從而形成以制度為先導,以組織為橋梁,以活動為載體,構建村民行為規范,黨群干群互信、村民互幫互助的和諧村莊新模式(如圖3所示)。村規民約村民行為規范村民互幫互助

27、黨群干群互信和諧村莊村民自治組織基層黨組織圖3:紅巖村社會和諧的形成模式從現實來看,村莊系統能否從外界取得負熵流,一方面取決于村莊系統的開放性能否使其持續地從外部獲得物質、信息等要素,并與村莊內非均質性的個體相結合,形成村莊成員不同優勢,使村莊內部子系統產生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取決于村莊內部各子系統能否產生協同效應。村莊作為一個由經濟、生態、社會子系統擬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它的演化必然是各子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村莊的持續發展并不以一個完美的線性方式出現,而是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和反饋的結果。因此,村莊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多變量的非線性系統(鄭準等,2012)。(四)鄉村城鎮內外部系統的美

28、麗鄉村社會以及政府鄉村行動協同在現實中,村莊的經濟發展始終處于基礎性地位,因此從外界輸入的物質能量首先也是經濟要素,比如資金、技術、人力資本等,這些要素的輸入與村莊的異質性成員相結合,推動村莊經濟多元化發展。如果這種發展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并通過經濟的繁榮帶動社會文明進步,則外界輸入的物質要素通過村莊內部各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形成協同效應,形成的負熵流會不斷得到強化。當村莊各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使某一參量達到閥值,遇上某關鍵事件形成村莊系統整體的漲落,就會產生突變,最終使村莊進入耗散結構。紅巖村與中西部地區許多農村發展路徑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在城鄉分離的城鎮化進程中,沒有依靠村民大規模外出獲取外源性收入

29、增長,而是立足于本地創業的就業創造效應(莊晉財等,2015),實現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本土化轉移。紅巖村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為推廣使用沼氣而發展養豬業,90年代大力發展月柿種植,2003年開始進行新村建設,2005年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里開始借勢發展鄉村旅游,村民人均收入從當初的不足400元,現在依靠本地的月柿種植和鄉村旅游,收入突破2萬元;村莊環境從原來的“晴天到處臭,雨天下腳難”到現在變成“和諧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整潔的農家別墅”交相輝映的休閑之地,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富裕村的華麗轉身,成為廣西“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典型。

30、。村莊經濟繁榮外部環境協調機制村莊社會和諧村莊環境改善圖4:美麗鄉村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在紅巖村的案例中,上級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技術、人才的輸入,使紅巖村產生了許多經濟能人,包括養豬專業戶、果樹種植專業戶、運輸專業戶等,使原本處于平衡態的村莊開始從穩定走向不穩定,經濟不斷繁榮。在這一過程中,經濟的發展不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恰恰是以環境保護為基礎,“養殖+沼氣+種植”的生態農業模式,形成村莊的經濟子系統與環境子系統的良好互動,使整個村莊進入非線性發展狀態。但是,正如村民朱明成所說,“當初建設村子的時候并沒有想到能發展旅游,旅游開發是后來的事。”(景碧鋒,唐日明,2013),隨著村莊月柿種植

31、面積擴大并在2003年召開了首屆月柿節,以及沼氣使用的推廣、村莊攔水大壩和風雨橋的建成之后的村莊環境改善,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2005年10月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使紅巖村負熵流的累積達到閥值,迎來漲落,形成突變。從這時起,紅巖村在原本以種植養殖為主的產業結構基礎上,搞起了鄉村休閑旅游。鄉村旅游業發展不僅將紅巖村種植業、養殖業等產業通過與旅游業結合得到極大提升,催生了經濟系統的活力,而且,鄉村旅游業發展所需的環境條件和社會文明規范,促進了環境子系統與社會子系統的提升,從而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紅巖村開始進入“村強民富、村容整潔、村穩民安”的耗散

32、結構狀態。縱觀紅巖村的發展,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即村莊是由“經濟、生態、社會”子系統擬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在這個復合系統良性循環和螺旋式提升過程中,經濟繁榮是基礎,環境改善是保障,社會和諧是歸宿。只有村莊各子系統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協調統一,才能使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如圖4所示)。紅巖村所描繪的“村莊規劃協調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村強民富生活美、村風文明風尚美、村穩民安和諧美”“五美村莊”發展藍圖,以及發展過程中采取的種種措施,始終貫穿著這個邏輯。5. 五、結語綜合上述,我們將美麗鄉村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機制表達為:合理利用村莊系統的開放性,從外界吸收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物質能量

33、,這些物質能量與村莊內非均質性成員相結合,形成村莊經濟發展的動力,以村莊經濟發展為基礎,促進村莊經濟子系統、環境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的良性互動,使村莊與外界物質能量交換形成負熵流,促成村莊發展進入非線性區域,充分挖掘外部環境提供的關鍵機遇形成的漲落,促使村莊進入耗散結構狀態,從而實現村莊向更高級形式有序演化的可持續發展。簡言之,就是利用村莊系統的開放性,增加村莊系統的復雜性,提高村莊系統的協同性,促進村莊進入耗散結構狀態,實現美麗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如圖5所示)。外部環境l 資金l 技術l 人才l 制度l 村莊經濟系統協調機制輸入村莊環境系統村莊社會系統利用村莊系統開放性提高村莊系統協同性增加村

34、莊系統復雜性 (注:圖中實線雙箭頭表示子系統間的正反饋,虛線雙箭頭表示子系統間的負反饋)圖5: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機制目前我國正在推進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廣西桂林紅巖村的案例表明,村莊是一個由經濟、環境、社會擬合而成的復合系統。保持村莊系統的開放性,把握住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重要機遇,通過從外部吸收物質、資源、信息要素,夯實村莊經濟基礎,同時結合村莊生態環境保護,提升農業功能,發揮經濟、環境、社會子系統的協同效應,就有可能使村莊系統的演化進入耗散結構狀態,從而實現美麗村莊的可持續發展。最近,國務院各部委頒發了關于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

35、能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通知、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建議、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從產業功能提升、產業組織優化、銷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給于農村更多的支持。這些政策的落實,將使村莊能夠從外部環境獲得更充足的物質能量,村莊發展應抓住機遇,將休閑農業、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融為一體,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發揮農民創業的示范效應和帶動就業的內生作用(莊晉財,2011),促使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推動村莊內部各子系統的協同發展,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參考文獻1朱啟臻,趙晨鳴,龔春明.留住美麗鄉村鄉村存在的加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9-11.2

36、賀雪峰.中國村治模式實證研究叢書總序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5.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5-04-29 ,4程必定.新型城鎮化不要讓鄉村衰落N,惠州日報,2013年5月28日.5黃海.國家治理轉型中的鄉村社會“灰色化”變遷基于鄉村混混的解讀視角J,中國鄉村發現,2014(3).6 劉洋.村莊發展的社會基礎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245.7 丁彬,李學明,孫學暉,王仁卿,張淑萍. 經濟發展模式對鄉村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保育和利用的影響J,生態學報(網絡版),8劉明越,李云艷.農村垃圾污染的危害與處理J,生態經濟,2015(1).9莊晉

37、財,孫華平.農民工創業的就業創造效應實證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0普里戈金著,曾慶宏等譯.從存在到演化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2.11鄭準,余亞軍,王國順. 戰略性新興產業內企業聯盟網絡的演化機理基于耗散結構論的視角J,財經科學,2012(6).12景碧鋒,唐日明.十年回望恭城新農村建設:三個村落的發展狀況迥異N,桂林日報,2013.12.30.13莊晉財.自主創業視角的中國農民工轉移就業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8).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Countrysid

38、e through CompoundSystem Perspective:Case Study of Hongyan Village in Guangxi ProvinceAbstract: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nd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about urban-rural separation making parts of the rural in china face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crisis of economic downtur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social conflicts,which hinder the 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