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研究_第1頁
1461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研究_第2頁
1461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研究_第3頁
1461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研究_第4頁
1461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研究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研究沈坤榮李劍*(南京大學商學院,210093 )摘要組織結構的本質是由經濟中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要素決定。這種要素之所以占 支配地位,是因為它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本文通過分析經濟增長的兩個階段(Solow階段和Romer階段),指出經濟增長階段的變化具有內生性,且不同的 增長階段有不同的推動力。因此支配要素的變化也具有內生性,從而證明了組 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關鍵詞組織結構 資本知識Romer階段Solow階段1引言現代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組織結構和過去傳統工業時代的組織結構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對于組織結構的這種變化的研究卻大都停留在變化結果和趨勢的探索上,并沒有深入研究變化的內

2、在動力。例如,眾多文獻立足于西方發達國家呈現的信息化趨勢,概括了幾條組織結構變化的趨勢,諸如扁平化、柔性化和網絡化趨勢。 至于信息和知識到底怎樣促使組織結構 變化,這些文獻都沒有探討。 所以,一些認為知識經濟可能是泡沫的學者進而懷疑組織結構 變化的這些趨勢是否具有現實性和普遍性。本文則從最基本的生產技術出發,揭示了一個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兩種不同的階 段:Solow階段和Romer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增長動力分別來自資本積累和知識創新。因而 從邏輯上推出資本在 Solow階段占支配地位,知識在 Romer階段占支配地位。在此基礎上, 文章闡述了當經濟體跨越不同發展階段的時候,支配要素的變化引

3、起了組織結構變化。從而論證了組織結構變化的內在動力是源于經濟體自身,即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2 Solow階段和Romei#段為了證明一個經濟體中資本和知識要素的支配地位的變化,我們使用了一些通常的假設:整個社會只生產一種最終產品。它可以被消費,也可以被投資;勞動力在每期都具有無彈性的供給L;如用K-1表示t-1期沒有被消費的最終產品,則K-1將被轉化為在t期的投資。為了考察知識要素在生產中的地位,我們不能使資本心直接進入生產函數,而用一系列的中間產品代替資本 Kt-1進入生產函數。中間產品的種類增加就代表了知識和技術的進步。此項研究得到國家社科基金資助(00CJL010),沈坤榮,1963年

4、生,經濟學博士、中國社科院博士后。現為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劍,1978年生,南京大學商學院碩士生。地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南京大學國際商學院郵編:210093電話:(025)3602215 Email: skrfjpwj因而,生產函數可以寫成以下形式1/ N (t)11/-Y(t) =AL ' 上注 X(t, j)(1)其中b e (1, +8); Y(t)為t期的最終產品的產出;L為勞動投入;X(t, j)為t期第j種 專業化中間產品的投入;N(t)為t期的中間產品的種類。類似地,N(t-1)為t-1期的中間產品的種類。因而,N(t)-N(t-1) 就是t期的知識進步

5、所表現出來的新創造的中間產品的種 類。假定中間產品可以用共同的物質單位來度量,則由于中間產品是對稱進入生產函數的, 故生產函數可以簡化為如下形式Y(t) = AL1/二N (t)X (t)1/二(2)如果每一種中間產品的生產成本為a單位資本,創新的成本為常數q >0,資本的價格為常數r。創新者的新產品隨著時間的變化會被別的競爭者模仿。因而最初新產品的壟斷地位會逐漸喪失而變成完全競爭。在此模型中,從 1到N(t-1)種中間產品已成為完全競爭產品。但是,t期新創造的N(t)-N(t-1)種中間產品卻處于壟斷地位。因此我們研究的外部環境是一個壟斷和競爭復合的市場結構,在這種復合市場結構中的生產

6、函數可以分為兩部分Y(t) = AL1/0N (t -1)X c(t)1,2 + AL12N (t) N (t 1) X m(t)1-1/a (3)其中乂 表示在完全競爭市場上一種中間產品的數量,共N(t-1)種;Xm(t)表示在壟斷市場上一種中間產品的數量,共 N(t)-N(t-1) 種。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根據MR=MC可以得到 X(t)的價格為Pc=ar。在壟斷市場上,創新者制定壟斷價格 Pm以追求壟斷產品的未來利潤貼現值最大化。一種創新產品的未來壟斷利 潤貼現值為oO mmr(v-t)V(t) = (P -ar)X (t)e dv(4)最終產品的生產者的利潤為 c cmmE(t) =Y(

7、t) -wL - N(t-1)P X (t) -N(t) - N(t -1)P X (t)由于最終產品的生產者是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故視工資和資本的價格為給定。根據邊際產品等于要素價格,我們可以得到Xc(t) =aL(1 1/仃產尸飛)七(6)X m(t) = A”(1 1/o)Pm(t)內將(7)式代入(4)式,對V(t)最大化就可以得到創新者制定的壟斷價格Pm=arb/(o1)(8)根據式(6)、(7)和(8),我們可以得到此處所用分析框架主要來自Kiminori Matsuyama(1999)Xc(t)/Xm(t) =Pc(t)/Pm(t)二=(1 -1/c)(9)創新者在t期的壟斷利潤

8、為 PmXm(t) -raX m(t)+q,如果t期的壟斷利潤為負,即aXm(t):二(二-1)q(10)創新者就沒有足夠的刺激去創新,因而 N(t) N(t 1)=0 ;當出現創新產品的時候即 N(t)>N(t-1),自由市場的力量使得創新者處在臨界點,超額利潤為零,即aX m(t)=(二-l)q把上述條件總結一下就是'aXm(t) M(o i)q,'JN(t)之 N(t -1),>(11)JaXm(t) -(仃-1)q N(t) - N(t -1) =0,在t期的資源約束條件為K(t -1) =N(t -1)aXc(t) +N(t) -N(t -1)aX m(t

9、) + q(12)利用(9)和(11)式,該約束條件就可以寫成aXc(t) =a(1 -1/tr)-aXm(t) =mink(t-1)/N(t 1),6oq:、N(t) =N(t -1) +maxb,K(t -1)/(aq) -6N(t -1)(13)其中0 = (1-1/ b) 1-二在1 , e取值。卞據(11)和(13)式生產函數就可寫成Aa1/CTJLN(t)1/仃L1/,K(t -1)1 山仃K(t-1),當 K(t -1) <0aqN(t-1)(14)當 K(t -1) >0aqN(t-1)我們發現當K(t -1) we<iqN(t-1)時,相對于已有的中間產品種

10、類而言,經濟資源K(t-1)顯得太小,因而沒有知識技術的創新基礎,從其生產函數來看,經濟體具有典型的 Solow特征,增長主要推動力是要素的積累。這種情況對應于傳統的工業經濟階段。這一階段中資本的積累起著關鍵作用,因而資本要素在傳統的工業經濟階段占據支配地位。當K(t -1)之日仃qN(t 1)時,相對于已有的中間產品種類而言,經濟資源K(t -1)足以支撐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因此創新活動盛行。從其生產函數來看,經濟體的增長具有內生 性。增長的源泉為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因而具有典型的 Romer特征。這種情況對應于現代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以知識和創新為驅動力的經濟階段。這一階段中知識要素起著關鍵

11、作用,因而知識要素在這一經濟階段占據支配地位。在不同的國家中,由于經濟參數的不同, 支配要素的轉變特征也不同。而且即使在同一個國家,支配要素的支配地位也不是不變的。正如下文所分析,支配要素的變化必然引起組織結構的變化。3經濟體的動態變化引起的組織結構變化為了分析組織結構的變化,我們將組織結構分解成制度結構、層級結構和文化結構。制度結構用來描述整個群體共有的正式關系;層級結構用來描述組織中個體之間的正式關系;文化結構用來描述組織中的非正式關系陳傳明(1999)。1/甘A aL其中?= I 。a 4-q我們假定積累率為一個固定常數 s。根據Kiminori Matsuyama (1999)的研究,

12、經濟體 動態變化有三種情況:1. s ?> 0 1時,經濟體單調收斂于 Romer階段;2. s ?<1時,經濟體 單調收斂于 Solow階段;3. 1<s ?< 0 1時,經濟體在Solow階段和Romer階段之間徘徊。卜面我們根據這三種情況,具體分析經濟體的動態變化如何引起制度 結構、層級結構和文化結構的動態變化。當s?>。 1時,經濟體的穩態在 Romer階段。因此,經濟體如果最初處在資本主宰的 Solow階段,由于積累率 s比較高,因而能支撐后續的巨大創新成本。經濟體的內在力量會 拉動經濟體單調收斂于 Romer階段。所以,資本的支配地位最終被知識自然取代

13、,所以組織制度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因為企業中不同參與者通過提供企業經營所必需的某種要素實現他 們對企業的貢獻,而要素的相對重要性就決定了制度結構的特點。所以占支配地位的要素決定了制度結構最本質的特點。因而經濟體的這種演變決定了支配要素的演變,進而制度結構也發生自然演變。這表現為知識所有者取代了資本所有者的統治地位,分配重心也轉向了知識所有者。從直觀上看,當知識向資本挑戰時,資本只能接受知識的領導。因為如果資本拒 絕接受知識的領導, 那么知識就會尋找別的自愿被領導的資本。在Romer階段,知識的喪失是無法和資本的本性相融的。因為資本的本性就是增殖。經濟體從Solow階段單調收斂于 Romer階段

14、的過程同樣引起了層級結構的變化。層級結構是描述和反映組織中個體之間的正式關系。個體之間最重要的關系是信息的流動。Solow階段(如傳統工業時代)的層級結構是金字塔形的。它呈現出的主要特點是:直線指揮,分 層授權;分工細致,權責明確;標準統一,關系正式。這些特征表明信息在金字塔中的流動 不可能是迅速而及時的。這種缺陷在工業時代并沒有特別顯著地表現出來。這是因為信息的緩慢流動和Solow階段資本的緩慢積累并不矛盾。但是當經濟體收斂到 Romer階段后,知識占居支配地位,企業獲得知識的速度以及知識創新的速度對其市場競爭力產生了決定性的作 用。因此在Romer階段,信息的流動呈現出高速特征。這種高速特

15、征要求原先的層級結構做出相應的變化。因此金字塔型的層級結構就開始出現扁平化趨勢、柔性化趨勢和網絡化趨勢。“扁平化趨勢”是指管理層次的減少和管理幅度的擴大。 扁平化使得企業大大縮減了組織中原有的信息傳輸和處理的中間層次,以減少信息流動的障礙。 “柔性化趨勢”表現在組織結構上不設立固定的和正式的組織結構,而代之以臨時性的、以任務為導向的團隊式組織。顯然柔性化使得企業組織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更具有適應能力。企業的信息處理中心也從原先的一元化(金字塔結構的信息處理中心在塔頂)轉向多元化(網絡組織的特征),以便能對千變萬化的信息進行及時處理,這便是“網絡化趨勢”。從資本到知識的內生性轉變還引起了組織文化結構

16、的變化。文化是用來指導組織成員的非正式關系。它是在制度和層級不能觸及的地方發揮作用。組織文化的這種性質就決定了它的作用必須和制度結構、層級結構保持一致,而不可能是背道而馳的。因為它們都必須反映支配要素所有者的意志。在 Solow 階段, 資本占支配地位以及金字塔結構特征使得組織文化呈現出一元化和記憶型特征。組織文化結構的一元化是指在歷史上形成的組織文化倡導一種被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以及由這種價值觀所決定的行為準則。異種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是被排斥的。 這種一元化特征是和工業時代中的等級指揮、統一標準相呼應;記憶型特征是指組織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業組織的記憶,是通過歲月流逝逐漸積累而成的。這種記憶型特征是

17、和工業時代中資本的緩慢積累和信息緩慢流通一致的。但是當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后,信息的高速流動使得企業不能再像傳統工業時代中那樣緩慢積累而形成企業文化,企業必須積極主動地學習其他的文化,必須不斷創新。這就使組織文化由記憶型轉向了學習型。學習型特征表明組織文化不再具有排它性,因此也不再具有一元化特征。所以組織文化也由一元化轉向多元化。當s?<1時,經濟體單調收斂于 Solow階段。經濟體不能收斂于 Romer階段最主要的原因是積累率s 太小。 因為創新活動的成本q 通常是非常大的,太小的積累率無法支撐創新活動的巨大成本。所以經濟體永遠也不會進入 Romer階段。這就決定了經濟體中的生產要

18、素資本 永遠占支配地位,組織結構不會發生本質的變化,它永遠體現資本所有者的利益。當1<s?<0 1時,經濟體在Solow階段和Romer階段之間徘徊,不存在穩態。這其中的原因是積累率不是太小,沒有低到s?<1,因而經濟體不會收斂于 Solow階段。經過一段時期的資本積累就會出現創新活動,進入Romer階段。但是積累率也不是太大,沒有大到s?> 0 1 ,因而資本還沒有雄厚到的足以支撐長期的創新活動,在一段時期的經濟資源消耗后,經濟體又會從Romer階段走向Solow階段。如此不斷徘徊。這種不穩定的特征決定了支配要素會產生周期性的變化,所以組織結構也會產生周期性的變化。至

19、此, 我們論證了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要復雜得多,不同的領域就可能有不同的收斂特征。有一些傳統領域可能會收斂在Solow 階段, 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可能會收斂在Romer階段,還有一些領域則可能出現徘徊。因而整個經濟體中的組織結構會發生多種多樣的變化。所以有一些人懷疑新經濟中組織結構變化趨勢的現實性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組織結構的徘徊也是有可能的。這不是人造的泡沫,而是經濟體自身驅動的結果。4 結論本文主要揭示了復合市場結構中組織結構變化的內生性,即組織結構變化的內在動力是經濟體內生的。這是由于經濟體的發展過程存在兩種不同的階段:Solow階段和Romer階段。它們分別以資本積累和知

20、識創新為經濟增長的源動力。所以資本在Solow 階段占支配地位,知識在Romer階段占支配地位。當經濟體跨越不同發展階段的時候,支配要素的變化引起了組織結構變化。所以經濟體的動態變化就決定了組織結構的動態變化,而動態變化的特征則與經濟參數有關:當s?> 0 1時,經濟體單調收斂于 Romer階段,組織結構最終將具有Romer階段的特征。當s?<1 時 , 經濟體單調收斂于Solow 階段,組織結構最終將具有Solow 階段的特征。當1<s?<。1時,經濟體在Solow階段和Romer階段之間徘徊,組織結構會呈現 出徘徊的特征。參考文獻1 陳傳明 . 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組織的結構化調整. 經濟與管理科學, 1999(4)2 顧衛東 . 管理組織結構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 經濟學動態,1999(12)3 Kiminori Matsuyama. Growing Through Cycle.Econometrics,1999, 67(2):3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