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調設計規范_第1頁
暖通空調設計規范_第2頁
暖通空調設計規范_第3頁
暖通空調設計規范_第4頁
暖通空調設計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 般 規 定第2.1.1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應設置空氣調節:一、對于高級民用建筑,當采用采暖通風達不到舒適性溫濕度標準時;二、對于生產廠房及輔助建筑物,當采用暖通風達不到工藝對室內溫濕度要求時.注:本條的"高級民用建筑",系指對室內溫濕度、空氣清潔程度和噪聲標準等環境功能要求較嚴格,裝備水平較高的建筑物,如國家級賓館、會堂、劇院、圖書館、體育館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上述各類重點建筑物。第2.1.2條  在滿足工藝要求的條件下,應盡量減少空氣調節房間的面積和散熱、散濕設備。當采用局部空氣調節器或局部區域 空氣調節能滿足 要求時,不應采用全室性空

2、氣調節。層高大于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條件允許時,可采用分層空氣 調節。第2.1.3條  室內保持正壓的空氣 調節房間,其正壓溫度值不應大于50Pa(5mmH2O)。第2.1.4條 空氣調節房間應盡量集中布置。室內溫度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氣調節房間,宜相鄰布置。第2.1.5條 空氣調節房間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應根據建筑物的用途和空氣調節器的類別,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但最大傳熱系數,不宜大于表2.1.5所規定的數值。圍護結構最大傳熱系數W/(m².ºC)Kcal/m².h.°c 表2.5.1圍護結構名稱工藝性空氣調節  

3、60;  舒適性    空氣調節室溫允許波動±0.10.2±0.5>=±1.0   屋  蓋  -  -0.8(0.7)1.0(0.9)   頂  棚0.5(0.4)0.8(0.7)0.9(0.8)1.2(1.0)   外  墻  -0.8(0.7)   1.0(0.9)1.5(1.3)內墻和樓板0.7(0.6)0.9(0.8)1.2(1.0)2.0(1.7)注:1:表中內寺和樓板

4、的有關數值,僅適用相鄰房間的溫差大于3ºC時.2:確定圍護結構 的傳熱系數時,尚應符合本規范第3.1.4條的規定.第2.1.6條  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當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小于基等于±0.5ºC時,其圍護熱情性指標,不宜小于表2.1.6的規定.   圍護結構最小熱情性指標   表2.1.6圍護結構名稱  室溫允許波動范圍(ºC)±0.10.2    ±0.5外墻     -   4屋蓋和頂

5、棚      4   5第2.1.7條   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的外墻、外墻朝向及其所在層次,應符合表2.1.7的要求。                                  &#

6、160;        外墻、外墻朝向及所在層次   表2.1.7室溫允許波動范圍(ºC)外墻外墻朝向層次>=±1.0宜減少外墻宜北向宜避免頂層±0.5不宜有外墻如有外墻壁時,宜北向宜底層±0.10.2不應有外墻  -宜底層注:1: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小于或等于±0.5ºc的空氣調節房間,宜布置在室溫允許波動范圍較大的空氣調節房間之中,當布置在單層建筑物內時,宜設通風屋頂.  2:本條和本規范第2.1.9條規定的"

7、北向",適用于北緯23.5º以北的地區;北緯23.5º以南的地區,可相應地采用南向.第2.1.8條  空氣調節房間的外窗面積應盡量減少,并應采取密封和遮陽措施。舒適性空氣調節房間和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大于或等于±1.0ºc的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部分窗扇宜能開啟.注: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外窗宜采用雙層玻璃窗;舒適性空所調節器房間,有條件時,外窗亦可采用雙層玻璃窗.第2.1.9條  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當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大于±1.0ºC時,外窗應盡量北向;±1.0ºC時,不應有東、西向外窗;&

8、#177;0.5ºC時,不宜有外窗,如有外窗時,應北向。第2.1.10條  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的門和門斗,應符合表2.1.10的要求.舒適性空氣調節房間開啟頻繁的外門,宜設六斗必要時,可設置空氣幕。門和門斗   表2.1.10室溫允許波動范圍(ºC)外門和門斗內門和門斗>=±1.0不宜有外門,如有經常開啟的外門時,應設門斗門兩側溫差大于等于7ºC時,宜設門斗±0.5不應有外門,如有外門時,必須設門斗門兩側溫差大于3ºC時,宜設門斗±0.10.2    -門不宜

9、通向室溫基數不同或室溫允許被動范圍大于是±1.0ºC的鄰室  注:外門門縫應嚴密,當門兩側的溫度大于或等于7º時,應采用保溫門.負 荷 計 算2.2.1條 空氣調節房間的夏季得熱量,應根據下列各項確定 :一、通過圍護結構傳入室內的熱量;二、透過外窗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熱量;三、人體散熱量; 四、照明散熱量;五、設備、器具、管道及其他室內熱源的散熱量;六、食品或物料的散熱量;七、滲透空氣帶入室內的熱量;八、伴隨各種散濕過和產生的潛熱量。第2.2.2條 空氣調節房間的夏季冷負荷,應根據各項得熱量的種類和性質以及房間的蓄熱特性,分別進行計算。 通過圍護結構進入室

10、內的不穩定傳熱量、透過外窗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熱量、人體散熱量以及非全天使用的設備、照明燈具的散熱量等形成的冷負荷,宜按不穩定傳熱方法計算確定;不宜把上述得熱量的逐時值直接作為各相應時刻冷負荷的即時值。第2.2.3條 計算圍護結構傳熱量時,室外或鄰室計算溫度,宜按下列情況分別確定;              一、對于外窗,采用室外計算逐時溫度按本規范第2.2.10條式(2.2.10)計算;二、對于外墻和屋頂,采用室外計算逐時綜合溫度,按下式計算:tzs=tsh+(J/W)(2.

11、2.3-1)式中tZS  -夏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逐時綜合溫度(ºC)tsh  -夏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逐時溫度(ºC),按本規范第2.2.10條式的規定采用;-圍護結構外表面對于太陽輻射熱的吸收系數;J-圍護結構所在朝向的逐時太陽能總輻射照度(W/m²),按本規范附錄四采用;W-圍護結構外表面換熱系數W/m².ºC。注:舒適性空氣調節屋間和室溫允許被動范圍大于或等于±1.0ºC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其非輕型外墻,室外計算日平均綜合溫度,按下式計算: tzp=twp+JP/W    

12、;  (2.2.3.-2)式中 tzp-夏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日平均綜合溫度(ºC);JP-圍護結構所在朝向太陽總輻射照度的日平均溫度(ºC),按本規范附錄四采用;twp-夏季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日平均溫度(ºC),按本規范第2.2.9條的規定采用;、W -同式(2.2.3-1)。三、對于隔墻、樓板等內圍護結構,當鄰室為非空氣調節房間時,采用鄰室計算平均溫度,按下式計算:tls=twp+tls (2.2.3-2)式中tls-鄰室計算平均溫度(ºC)twp-同式(2.2.3-2)tls-鄰邦室計算平均溫度與夏季空氣調節室外

13、計算日平均溫度的差值(ºC),宜按表2.2.3采用。溫度的差值 表2.2.3鄰室散熱量a很少(如辦公室和走廊)12<23W/m²323116W/m²20100kcal/m².h)5第2.2.4條   外墻和屋頂傳熱形成的逐時冷負荷,宜按下式計算:CL=KF(twl-tn)  (2.2.4-1)式中 CL-外墻和屋頂傳熱形成的逐時冷負荷(W);K-外墻壁或屋頂的傳熱系數W/m².ºC;F-外墻或屋頂的面積(m²);twl-外墻可屋頂的逐時冷負荷計算溫度(ºC),根據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朝向和構

14、造、外表面顏色和粗糙程度以及空氣調節房間的蓄熱特性,可按本規范第5.2.3條確定的T 值通過計算確定;tn-夏季空氣調節室內計算溫度(ºC)注: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大于或等于±1.0ºC 的房間,其非輕型外墻傳熱形成的泠負荷,可近似接下式計算:CL=KF( tzp-tn )(2.2.4-2)式中 CL -個墻傳熱形成的冷負荷(W);K,F,tn-同式(2.2.4-1);tzp-同式(2.2.3-2).第2.2.5條 外窗溫差傳熱形成的逐時冷負荷,宜按下式計算;CL=KF( twl-tn )(2.2.5)CL-外窗溫差傳熱形成的逐時冷負荷(W);tw

15、l-外窗的逐時冷負荷計算溫度(),根據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空氣調節房間的蓄熱特性,可按本規范第2.2.10條確定的T 值,通過計算確定;K,F,tn -同式(2.2.4-1).第2.2.6條 空氣調節房間與鄰室的夏季溫差大于3  時,宜按下式計算通過隔墻、樓板等內圍護結構傳熱形成的冷負荷:CL=KF(tls-tn)(2.2.6)式中CL-內圍護結構傳熱形成的冷負荷(W);K,F,tn -同式(2.2.4)tls-同式(2.2.3-3).第2.2.7條 舒適性空氣調節房間,夏季不可計算通過地面傳達室熱形成的冷負荷。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有外墻壁時,宜計算距墻壁2M范圍內

16、的地面傳熱形成的冷負荷。第2.2.8條 計算透過玻璃窗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熱量時,應考慮空氣調節房間內、外遮陽設施以及附近高大建筑物或遮擋物的影響。第2.2.9條 透過下班窗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熱形成的冷負荷,宜按遮陽設施的類型和空氣調節房間蓄熱特性等因素,分別計算確定。第2.2.10條 確定人體、照明和設備等散熱形成產冷負荷時,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用適宜的群集系數、負荷系數和同時使用系數,有條件時,應有要用實測數值。當上述散熱形成的冷負荷占室內冷負荷的比率較小時,可不考慮房間蓄熱特性的影響。第2.2.11條 空氣調節房間的夏季計算散濕量,應根據下列各項確定:一、人體散濕量;二、滲透空氣帶入室內

17、的濕量;三、化學反應過程的散濕量;四、各種潮濕表面、液面或液流的散濕量;五、食品或其他料的散濕量;六、設備散濕量。第2.2.13條 空氣調節房間的夏季冷負荷,應按各項逐時冷負荷的綜合最大值確定。空氣調節系統的夏季冷負荷,應根據所服務房間的同時使用情況、空氣調節系統的類型及調節方式,按各房間逐時冷負荷的綜合值或各房間夏季冷負荷的累計值確定,并應計入新風冷負荷以及通風機、水泵、冷水管和水箱溫升引起的附加冷負荷。第2.2.14條 空氣調節系統的冬季熱負荷,宜按本規范采暖第二節計算;但室外計算中心溫度,應按本規范第2.2.5條的規定采用。系 統 設 計第2.3.1條 選擇空氣調節系統時,就根據建筑物的

18、用途、規模使用特點、室外氣象條件、負荷變化情況和參數要求等因素,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第2.3.2條 建筑物內負荷特性相差較大的內區與周區設置空氣調節系統。第2.3.3條 工藝性空氣調節系統的劃分,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室濁允許波動范圍大于±0.5ºC和相對濕度允許波動范圍大于±0.5%的各房間相互鄰近,且室內溫濕度基數、單位送風量的熱擾量、班次和運行時間接近時,宜劃為同一系統;二、室溫允許波動范圍為±0.10.2ºC的房間,宜設單獨的系統,當 ±0.10.2ºC 的房間較小,且附近有溫濕度基數和使用班次相同的空氣調節房間時,

19、可劃為同一系統。三、有消聲要求的房間,不宜和產生噪聲的房間劃為同一系統。注:室內溫度左數不同或熱濕擾量相差較大的房間,劃為同一系統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設局部處理裝置。第2.3.4條  集中式空氣調節系統,宜采用單風管式的,當房間負荷變化較大,采用變風量系統能滿足要求時,不宜采用定風量再熱式系統。第2.3.5條   空氣調節房間較多,且各房間要求單獨調節器的建筑物,條件許可時,宜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第2.3.6條 空氣調節房間總面積不大或建筑物中僅個別房間有整體式空氣調節機組。 要求全年空氣調節的房間,當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宜采用熱泵式空氣調節機組。注:選擇整體式空氣調

20、節機組時,應進行風量、風壓,冷量和熱量的校核計算。第2.3.7條   全年使用的集中式空氣調節系統,當室內散濕量較小或相對濕度允許波動范圍較大時,宜考慮變動一、二次回風比或采用旁通的可能性;當不允許選用較大的送風溫差時,可采用固定比例的二次回風。在可用新風作冷源的經濟運行期內,應最大限度地使用新風。冬、夏季在保證最小新風量的條件下,應采用最大的回風百分比。注:1、僅作夏季降溫用的系統,不應采用二次回風。2、要求全關閉的閥門應嚴密。3、采用回風時,應符合國家現行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及本規范第4.6.1條的規定。第2.3.8條 空氣調節系統的新峋 ,應符合下列規定:一、民用建筑宜按表達2

21、.3.8采用;民用建筑最小新風量 表2.3.8房間名稱每人最小新風量吸煙情況影劇院、博物院、體育館、商店8無辦公室,圖書館、會議室,餐廳37無醫院的門診部和普通病房  旅館客房30少量注:旅館客房等的衛生間,當其排風量大于按本表所確定 的數值時,則新風量應按排風量采用。二、生產廠房應按補償排風、保持室內下壓或保證每人不小于30m³/h的新風量的最大值勤確定。第2.3.9條 新風進風口的面積 ,應適應季節新風量變化的需要。進風口處宜裝設能嚴密關閉的閥門,其位置應符合規范第4.4.4條的規定.第2.3.10條  空氣調節系統,特別是無窗建筑物或過渡季節使用大

22、量新風的空氣調節系統,應有排風出路,且應滿足新風量變化的需要.第2.3.11條  集中式空氣 調節系統,符合下列情況之一量,宜設回風機;一、不同季節的新風量變化較大,其他排風出路不能適應風量變化的要求時;二、系統阻力較大,裝設回風機技術經濟合理時.第2.3.12條 空氣調節系統風管內的風速,應符合本規范第8.1.4條的規定.第2.3.13條 設計風機盤管的水系統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全年運行 的空氣調節系統,僅要求按季節進行冷卻和加熱轉換時,應采用兩管制閉式系統;當冷卻和加熱工況交替頻繁或同時要求冷卻和加熱時,可采用四管制閉式系統;二、水系統的豎向分區,應根據設備和管道及附件的承壓

23、能力確定,兩管制系統尚應按建筑物朝向分區布置;三、風機盤管凝結水盤的泄水管坡度,不宜小于0.01;第2.1.14條 空氣調節設備、管道及附件的保溫,就符合下列要求:一、可能影響室內參數、形成表面結露、增加系統冷熱損失的設備和管道,應保溫;二、冷表面保溫時,外表面不應結露,且應設隔汽層;三、不應采用易腐、易蛀的保溫材料。注:保溫材料的選用,尚應符合本規范第4.6.35條的有關規定。氣 流 組 織第2.4.1條 空氣調節房間的氣流組織,應根據室內溫濕度參數、允許風速和噪聲標準等要求,并結合建筑物特點、內部裝修、工藝布置以及設備散熱等因素綜合考慮,通過計算確定。第2.4.2條 空氣調節房間的送風機及

24、送風口的選型,應符合下列要求;一、一般可采用百葉風口或條縫型風口等側送,有條件時,側送氣流宜內貼附.工藝性空氣調節房間,當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小于或等于±0.5ºC 時,側送氣流應貼附;二、當有吊頂可得用時,應根據房間高度及使用場所對氣流的要求,分別采用圓型、方型和條縫型散流器和孔板送風,當單位面積送風量較大,且工作區內要求風速軟件包小或區域溫差要求嚴格時,就采用孔板送風。三、空間較大的公共建筑和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大于或等于±0.1ºC 的高大廠房,可采用噴口或旋流風口送風。注:1、工藝設備對側送氣流有一定的阻礙或單位面積送風量較大,使工作區的風速成不能滿足要

25、求時,不應采用側送。2、電子計算機房,當其設備散熱大且上都有排熱裝置時,可采用地板送內方式。3、設置窗式空調器和風機組時,不宜使氣流直接吹向人體。第2.4.3條 采用貼附側送,應符合下列要求:一、送風中上緣離頂棚距離較大時,送風口處應設置向上傾斜1020的導流片;二、送風口內應設置使射流不致左右偏斜的導流片三、射流流程中不得有阻擋物.第2.4.4條 采用孔板送風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孔板上部穩壓層的高度,應按計算確定,但凈高不應小于0.2m;二、向穩壓層內送風的速度,宜采用35M/S;除送風射程較長的以外,穩壓層內可不設送風分布支管,在送風口處,宜裝設防止送風氣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導流片或擋板.

26、第2.4.5條 采用噴口送風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生活區或工作區宜處于回流區;二、噴口直徑可采用0.2-0.8M;三、噴口的安裝高度,應根據房間高度和回流區的分布位置等因素確定,但不宜低于房間高度0.5倍;四、兼作熱風采暖時,應考慮具有改變射流出口角度的可能性。第2.4.6條  分層空氣調節的氣流組織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空氣調節區宜采用雙側送風,當房間跨度小于是18M時,可采用單元側送風,回風口宜布置在送風口的同側下方;二、側送多股平行射流應互相搭接,采用雙側送風時,兩側相向氣流尚應在生活區或工作區以上搭接;三、應盡量減少非空氣調節區的熱淚盈眶轉移,必要時,就在非空氣調節區的

27、熱轉移,必要時,應在非空氣調節區設置送排風裝置.注:送風口的構造,應能滿足改變射流出口角度的要求。第2.4.7條 空氣調節系統的夏季送風溫度,應根據送風口類型、安裝高度和氣流射程長度以及是否巾附等因素確定。在滿足舒適和工藝要求的條件下,應盡量加大送風溫差。舒適性空氣調節,當送風高度小于或等到于5m時,不宜大于是10ºC;工藝性空氣調節,宜按表2.4.7采用.送風溫差 表2.4.7室溫允許波動范圍(ºC)送風溫差(ºC)>±1.0<=15±1.0610±2.036±1.00.223注:生活區或工作區處于下送氣流的擴

28、散區時,送風溫差應通過計算確定。第2.4.8條 空氣調節房間的換氣次數,應符合下列規定:一、舒適性空氣調節,每小時不宜小于5次,但高大房間應按其冷負荷通過計算確定;二、工藝性空氣調節,不宜小于表2.4.8所列的數值.換氣次數 表2.4.8室溫允許被動范圍(ºC)每小時換氣次數注±1.05高大房間除外±0.58±0.10.212工作時間不送風的除外第2.4.9條 送風口的出口風速,就根據送風方式、送風口類型、安裝高度、室內允許風速和噪聲標準等因素確定。消聲要求較高時,宜采用25M/s,噴口送風可采用410M/S。第2.4.10條 回風口的布置方式,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回風口不應設在射流區內和人員長時間停留的地點,采用側送時,宜設在送風口的同側;二、條件允許時,可采用集中回風或走廊回風,但走廊的斷面風速不宜過大。第2.4.11條 回風口的吸風速度,宜按表2.4.11選用?;仫L口的吸風速度 表2.4.11回風口的位置吸風速度房間上部4.05.0房間下部不靠近人經常停留的地點時3.04.0靠近人經常停留的地點時1.52.0用于走廊回風時1.01.5空 氣 處 理第2.5.1條 冷卻空氣時應根據不同的條件和要求,分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