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登鸛雀樓重難點解析提要:多少年來,關于“白日依山盡”的解釋眾說紛紜,有的說寫的是“朝陽”,有的說寫的是“夕陽”,還有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也有的稀里糊涂、模棱兩可,這給小學語文教學登鸛鵲樓一詩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在小學師生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本文作者通過多角度的剖析,確認“白日依山盡”寫的是“夕陽”,從而解決了一個長期以來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關鍵詞:王之渙 鸛鵲樓 中條山 黃河 蒲州 白日依山盡 朝陽夕陽 旁證 夢溪筆談 插圖正文:每年筆者都要帶師范生到小學實習, 而幾乎每次都有人問: 王之渙登鸛鵲樓一詩中的“白日”寫的是夕陽還是朝陽?老師們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筆者對此進行了調查。經
2、過了解我們發現:現在老師手中有好多種參考書,它們對“白日依山盡”一句的解釋很不統一。有的說:此句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陽” , “依”是“從” , “山”乃“中條山” , “盡”是“山的盡頭”,整句詩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陽從中條山的盡頭升起”。有的說:此句中的 “白日” 是“太陽,本課指夕陽” ,“依” 是“靠著” ,“盡”是“沒”,這樣整句詩的意思變為“夕陽靠著西山(注意:此說法未說詩中的山是中條山)漸漸下沉,最后看不見了?!?(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案( 5),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的小學語文備課大全第二編 ,南海出版公司 1991 年出版的唐詩
3、三百首精華賞析 等)。有的既承認詩中 “白日” 為“黃昏時的太陽” ,“依”是“靠著、挨著”,“盡”是“太陽即將全部西沉”,同時又承認詩中的“山”是“中條山”,結果整句詩的意思又成了: “太陽沿著中條山慢慢落下去” (如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唐詩合選,山東人民出版社 1979 年出版的唐代絕句選,以及少年兒童出版社 1979 年出版的唐宋詩選講等)。毫無疑問,按第一種解釋,“白日依山盡”寫的是朝陽;按第二種解釋,此句寫的是夕陽;第三種解釋則犯了 “自相矛盾” 的兵家之忌(其中道理后述) 。那么,權威的小學語文教學參考書上是怎樣解釋的呢?請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五年制小學語文教學參考書(
4、第四冊),它說:“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陽本身”,“依”是“順著、隨著”,“山”指“中條山”,“盡”是“盡頭”,整句詩的意思是“明亮的陽光照著遠處連綿不斷的中條山,一直到天邊”(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年出版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教案( 4)秉承了這種說法)。多有意思,它竟然回避了這樣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既不說它是朝陽也不說它是夕陽,你把它理解成“朝陽”也行,理解成“夕陽” 也未嘗不可。 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使廣大的小學語文教師無所適從,使各地教師對此詩的解釋大相徑庭。當然,還得感謝他們,因為他們畢竟還在該書的資料中點了一句,說對“白日依山盡”的解釋有幾種說法,但誰是誰
5、非它未提供任何證據, 也未作任何評論。看來“朝陽夕陽之爭” 仍大有討論之必要。在討論“朝陽夕陽問題”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鸛鵲樓和中條山的位置。筆者翻閱了多種版本的唐詩注釋, 一般都講:中條山,位于山西省永濟縣東南部,為太行山之支脈;鸛鵲樓,位于山西省永濟縣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后被大水沖垮。從方位上看,中條山在東南,鸛鵲樓在西南,這一點在解釋“白日依山盡” 一句時不容忽視。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 辭海在“蒲州”條中說:蒲州,古州名,位于晉、陜交界,黃河東岸,永濟境內,黃河從其西側自北向南流,中條山在其東面,故“面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應理解為東朝中條山,西臨黃河,或者說黃河與中
6、條山分別位于蒲州或鸛鵲樓的西側與東面, 而不在蒲州城或鸛鵲樓的同一方向上,記住這一點也很重要。不難理解,如果既承認此句寫“夕陽”,又承認詩中的“山”是“中條山”(把整句理解為 “太陽沿著中條山慢慢落下去” ),則說明注釋者自己對鸛鵲樓、中條山的相對方位模糊不清,其解釋僅憑直覺而已(當然,在欣賞詩詞時,這種直覺是很重要的),免不了要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再者,如果王之渙詩中的 “山”確實是指中條山,而且詩中明確地含有“升起”的意思,那么此詩寫朝陽無疑。然而,遺憾的是王之渙并未注明他此詩中的“山”乃指中條山。相反,一句“白日依山盡”卻極鮮明地流露出詩人對美好時光的惜戀,似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7、之意,讀后給人心頭罩上了一層淡淡的陰影,使人產生一種近于消悶、沉重之感,似乎在人眼前勾繪出一副落日西沉的蕭條景象,使人感覺到太陽正在下落,美好的時光已經不多了(職工教育出版社1987 年出版的詩海采珠中有類似說法)。試問,如果詩人看到的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陽”或“陽光普照大地”,他會寫出如此之情感嗎?情與景能融在一起嗎?不會,任何一首借景抒情、觸景生情之作都不會落此敗筆。換句話說,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夕陽,那么他在詩中流露出的那種情感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字面上看,“白日依山盡”總共五個字,其中沒有一個字含有“升起”的意思,顯然“朝陽”論大有主觀臆測之嫌;同理,五個字中也沒有一個含有“照著
8、什么”“一直到天邊”的意思,所以人教社的解釋不免顯得生硬、主觀、蒼白無力;相比之下,倒是“夕陽說”更令人信服,你看: “盡”是“沒、下落、沉”的意思, “依”是“靠近、依傍、挨著”的意思,解釋成“夕陽靠著西山(而非中條山)漸漸下沉”豈不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嗎?我們還可以根據本詩的前兩句來分析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登上鸛鵲樓, 險要的地勢使作者產生了居高臨下的感覺。 他極目遠眺, 看到了遠方的群山及落日的余輝這是天空景、 遠方景、西望景,然后由遠及近又看到了腳下奔騰的大河,繼而目送大河經樓前腳下滾滾南去,在遠方折向東流,歸入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 由近處望到遠方、 由西方望到南方、 望到東方,并
9、由眼前景虛化為意中景。不難發現,這整個觀察過程是連續的,而且是站在鸛鵲樓上向西(黃河的對岸),然后向南再向東觀察的。單就“白日依山盡”而言,系“西望景”,這就意味著此句寫的是夕陽。這種推測還可以從小學語文教材上的插圖得到印證。 就是說:為原詩配插圖的人亦認為此詩是夕陽(見后邊的分析)。據查,唐代絕句選唐詩鑒賞辭典的作者也持這種觀點。大家盡可以想象, 如果作者先到東邊看中條山,再到西邊看黃河, 那么勢必造成觀察過程的中斷,前后兩句之間那種一意貫連的邏輯關系就難以解釋了。再從寫法上看,詩的前兩句極力造成一種沉重、空虛、悵惘的氣氛(這也是作者當時的切身感受它來自對自然景象的直覺),雖然不失壯闊、雄渾
10、,但卻把人帶進了一個“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界(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落日夕陽,他絕不會有這種感受, 有這種直覺,他手法再高明,也不會渲染出這樣的氣氛) 。而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則急轉直下、即景生意,形成一個大的起伏,讓人的心情豁然興奮,突然由失望轉為希望,向讀者展示出一片新的天地,讓人嘗受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欣喜,而且它以寫眼前的事物極其自然地道出了一個富有哲理的問題 (這是作者理性的反映) ,這種手法別出新意, 出人意表,讀完使人耳目一新,意興縱橫,余情不盡,特別是后兩句,因為有了前兩句烘托的氣氛,更顯得含義精微、意味雋永,讀來使人精神振奮,昂揚奮發,也許這正是這
11、首詩寫法上的精妙之處。我們還可以引用二點旁來說明“白日依山盡”寫的是“夕陽”。其一,大量地翻閱唐詩宋詞會給人留下極強烈的印象: 唐朝的詩人們似乎都有賞晚景、看日落(再就是對月思吟) 的嗜好,因而留下的詩篇中不乏 “夕陽、日暮”(再就是詠月)之作,如:暮江吟(白居易)山行(杜牧)樂游原(李商隱)晚次樂鄉縣(陳子昂)日暮長江里(儲光羲)晚泊潯陽望廬山(孟浩然)山春房事其二(岑參)渭川田家(王維)襄陽歌(李白)黃鶴樓(崔顥)暮過山村(賈島)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韋應物)堤上行其一(劉禹錫)南國十三首其一 (李賀)駱谷晚望(韓琮)咸陽城西樓晚眺(許渾)落日帳望(馬戴)等等;與此相反,寫“朝陽
12、”“日出”的詩篇卻不多見;其二,翻開權威性的著作看看,幾乎眾口一詞,都講“白日依山盡”是寫“夕陽”。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生詞語手冊(修訂本),中華書局出版的唐人絕句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新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 中國文學史(二)等。人教社教學參考書上的解釋雖然理解為朝陽、 夕陽都可以,但從文字表述(見前)上看應該說理解為夕陽更合適。試想,如果是朝陽從東邊照過來,只能照亮中條山的東坡, 在鸛鵲樓逆光而看, 又如何看到 “明亮的陽光照著遠處的連綿不斷的中條山,一直到天邊”呢?反過來,如果是夕陽從西邊照過來,在鸛鵲樓上看,“明亮的陽光照著遠處
13、的連綿不斷的中條山, 一直到天邊”似乎更說得過去??偠灾?,“白日依山盡”寫夕陽言之成理,言之有理,無可辨駁。那么,為什么會有“朝陽”一說呢?原來,大凡選錄登鸛鵲樓者無不引用宋代沈括著的夢溪筆談中的幾句話為鸛鵲樓作注: “河中府鸛鵲樓, 三層,前瞻中條(山),下瞰大(黃)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三首能狀其景”。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筆者注)之鸛鵲樓共有三層,登樓遠眺可以看到雄偉的太行山支脈中條山, 向下俯視則可看到一瀉千里、 奔騰洶涌的黃河,唐代詩人在這里留下詩賦者很多,其中只有李益的七言律詩(即: “鸛鵲樓西百尺檣,汀州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
14、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知長,風煙并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筆者注)、王之渙的五言絕句(即:“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惫P者注)及暢諸的五言絕句(即:“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惫P者注)能寫出鸛鵲樓的旖旎風光。不難看出,“朝陽”一說正是由“前瞻中條(山),下瞰大(黃)河”而來。因為中條山位于鸛鵲樓的東面,如果王之渙詩中的 “山”是指中條山, 那詩中的“白日” 一定是東方的 “朝陽”。但如前所說,王之渙并未注明他此詩中的山是中條山,況且,王之渙寫詩在前,沈括著夢溪筆談在后, 夢溪筆談中的幾句話也并非專門為王之渙的詩作注,所以,他們兩人
15、誰都未說此山即彼山。可見,單憑夢溪筆談中的幾句話并不能認定“白日依山盡”中的“山”就是中條山。否定了王之渙詩中的山是中條山這一推理基礎, “朝陽說”便不攻自破了。提出朝陽說的人還有一條理論根據,那就是課本插圖,他們認為畫面上有“日”也有“光”,根據地理位置看,是一輪旭日(見華中師范大學 1987 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學語文備課手冊)。大家知道,課本插圖是后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上的, 它本身不能作為解釋原詩的依據,即使可以,也得不出“朝陽”的結論。如前所述,鸛鵲樓所在的古蒲州城位于黃河東岸,其對岸必定是西岸。從插圖上看,太陽位于對岸遠方的群山叢中,與鸛鵲樓隔黃河遙遙相對。 由此可以推斷, 這時的太陽是夕陽, 圖中的群山是鸛鵲樓西面亦即黃河西岸的山地而非中條山 (中條山位于鸛鵲樓的東面) ,這說明畫插圖的人亦認為王之渙詩中的山不是中條山, “白日依山盡”寫的是夕陽。再有,這是一幅景觀圖, 是不能用平面地圖上確定方向的一般法則 (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定向的。如果說這幅圖有問題的話,筆者以為,它的問題在于黃河流向。我們已經知道:鸛鵲樓在黃河東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數學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2025年初三畢業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肥城市泰西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教學質量監測化學試題含解析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院線經營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六盤水幼兒師范高等??茖W?!吨嗅t藥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金華市磐安縣2025年數學三下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鋼琴伴奏與彈唱》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江北區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語文試題基地校初三畢業班總復習平面向量、復數形成性測試卷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50以內加減法練習題
-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培訓課件模板(可編輯)
-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
- 印刷廠常用生產工藝、設備作業指導書一整套
- 小班語言《輕輕地》課件
- 甘肅省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人才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安全生產投入臺賬(模板)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講解
- 電力配網安全培訓課件
- 試驗檢測單位安全培訓課件
- 清華大學領軍計劃語文試題強基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