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梅斯特序列_第1頁
霍夫梅斯特序列_第2頁
霍夫梅斯特序列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物理化學史上的一顆明珠霍夫梅斯特序列(Hofmeister Series)復雜現象背后隱藏著簡單的模式,簡單的模式背后隱藏著基本的道理。一棵蘋果,掉在牛頓頭上,就產生了萬有引力,和現代力學;正是因為牛頓發現并精準定義了這種模式:重物向“下”落,而不向上飛;才導致這種模式背后規律,萬有引力的發現。科學發展史上也有很多這種“蘋果”,孟德爾看到了紅花,白花,粉花的開花的統計規律,開創了遺傳統計學,并導致了后來DNA的發現;門捷列夫把元素和化學性質排成表格,發現了元素周期律;路易斯發現了穩定化合物中元素成鍵的8電子配對律,并發展出了價鍵理論;此外,把一些復雜的現象總結成為簡單

2、的模式或者概念,可以大大幫助我們理解一些規律,比如,化學基團的親電性和親核性,物質的親水性和疏水性。所以,發現一種模式,就像發現了科學的礦井一樣,可能挖掘出重大的理論或概念。不過,還有很多模式或者現象還尚未被理解或解釋,比如,最近科學網上討論的熱水比冷水先結冰的現象,還有,這里要談的物理化學發展史上的霍夫梅斯特序列。100多年前,葡萄牙科學家Hofmeister發現了一個與蛋白質變性劑有關的規律。我們知道,煎雞蛋時,蛋清會成為蛋白,就是因為煎鍋熱使蛋白質失去它的天然結構,轉變成為了不透明的肽鏈聚合物。這種轉變就稱為蛋白質變性。此時蛋白質失去特有的結構和功能。不僅加熱可以使蛋白質變性,加某些鹽、

3、糖、或者有機小分子比如尿素,也能使蛋白質變性,稱為化學變性。你說通常往雞蛋清里加食鹽(NaCl)并沒有看到蛋清變渾濁啊?是的,不同的鹽有不同的變性效果。有的鹽,加一點就可以使蛋白質變性,比如硫氰化鈉(NaSCN),鹽酸胍(GdmCl), 有的鹽,則需要加很多才能起效,或者在達到最大溶解度時也不能使蛋白質變性,比如NaCl, Na2SO4。我們也知道,鹽溶解于水會成為離子,因此,加鹽使蛋白變性的過程必然是離子起的作用,那么,把這些離子按照它們變性能力,或者說起變性作用時的濃度,按照大小排個序,這就是Hofmeister Series,霍夫梅斯特序列。霍夫梅斯特發現的序列是這樣的,SO42- Cl

4、- NO3- Br- I- ClO4- SCN-為什么只有陰離子呢?陽離子序列也是存在的,只不過,Hofmeister發現起變性作用的,主要是陰離子的功勞。隨后發現,Hofmeister發現的這個序列,對涉及離子的很多現象適用,比如,鹽離子不僅影響蛋白質膠體的穩定性,而且影響其溶解度,即稀的鹽溶液可以增加或減小蛋白質的溶解度。那么在同等濃度下,按照對蛋白質的溶解度大小的改變排列,可以發現相同的離子序列。除了蛋白質溶液,離子對其它大分子膠體溶液的穩定性和溶解度,也有類似的序列;除了膠體溶液,鹽離子對純的鹽溶液的性質,也有相同序列。比如,加鹽可以改變水的粘度和表面張力,對離子的這種能力列表,可以發

5、現類似的Hofmeister序列。在過去的100年中發現的數十種序列中,雖然有小部分反例,但大多數序列中離子的位置是一致的。這說明在此序列背后,存在類似的規律決定了離子對液體水的性質的改變,和對蛋白質,多肽和DNA等對膠體溶液的性質的改變。當然,正如有的人反駁的那樣,這些序列存在不能說明這些性質都是有相同的規律支配的。但是,至少可以肯定,在與離子有關的一些熱力學和動力學規律中,離子某種性質起了主要或大部分作用。畢竟,靜電作用(指離子-離子,離子-偶極)是離子溶液中所有分子間作用中最強的作用,其它作用包括溶劑水分子之間的偶極-偶極作用,所有種類之間的短程排斥,和色散、誘導作用。在水溶液中,后面這

6、些作用相比靜電作用要弱的多。那么,有沒有理論能解釋這個某個現象的Hofmeister序列呢?還沒有。比如,預測經典稀溶液活度系數的德拜-休克而離子強度理論,描述膠體穩定性的DLVO理論,均認為溶液性質只與離子的電荷和濃度有關,卻并不包括“同種電荷離子具有不同Hofmeister效應”的參數項。把離子的大小考慮進來,能夠顯著改進現有理論,這就是所謂的“電荷密度解釋”。但是,只考慮“電荷密度”也不能完全解釋Hofmeister序列,畢竟,水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目前,理論界關注的焦點是離子的溶劑化效應,即關注離子-水之間的作用。當前的一些現有理論,不管是離子強度理論,還是電荷密度理論,都把溶劑水看

7、成連續的,均勻的,不變的。但是,我們早就知道,離子溶于水以后,會和水分子結合形成溶劑殼層(Hydration shell)。這種殼層結合會減少自由活動的水分子,或者減少可供大分子表面結合的溶劑分子數量。此外,離子在水中運動,會帶著自己的溶劑殼層一起運動。當然,溶劑殼層中的水分子,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以一定的頻率與外界的自由水分子進行交換。溶劑化效應至少從密度和擴散兩個方面影響著整個液體水的性質,即含離子的水不再是均勻的,連續的。要想構造一個理論,來考慮這種不均勻性,至少要搞明白離子對溶劑殼層的水分子有什么影響,對殼層之外的水分子有什么影響,這種影響能夠持續多遠。目前,對于離子-蛋白質穩定性/

8、溶解度序列的解釋,主要有兩種粗糙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離子對溶劑水的影響局限在殼層內,對殼層外的水分子沒有任何影響,因此離子對蛋白質等膠體大分子穩定性的影響,通過與膠體分子直接接觸起作用;這種觀點稱為“直接作用模型”;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離子不僅影響殼層內的水分子,而且影響殼層外的水分子,所以無需直接接觸大分子,即可影響膠體大分子的溶解度或者穩定性。這種觀點稱為“間接作用模型”。支持直接作用模型的,主要是Bakker等發展的介電響應光譜發現殼層外的水分子的重取向運動(轉動周期)與離子的存在沒有任何關系。支持“間接作用模型”的實驗主要是一些紅外光譜,發現了水的氫鍵網絡模型受到離子的影響,盡管這種影

9、響的幅度有爭議。在這個領域,要想提出一個合理解釋和一個理論模型,就要盡可能搜集所有實驗事實,然后進一步設計實驗驗證。但是,在分子尺度上研究其結構和動力學很難,因為水分子太小了,氫原子的量子效應也比較強;此外,要想解釋已有的實驗現象也很難,因為很多實驗現象本身也很有爭議。比如,絕大多數實驗都是在陰陽離子共存的溶液中做的,在分解貢獻時都難免采用含混不清的近似理論。最近幾年,UC Berkeley的Evan R. Williams課題組用質譜打出只包含一個離子的水分子簇并結合紅外光譜(IRPD)進行研究,能夠排除這個問題,但是紅外光譜能夠獲取的信息還是很有限的。按說,使用分子模擬方法應該很容易研究溶劑化效應,在實際中的確如此,比如用中子散射確定溶劑殼層中的水分子個數,一般要和模擬得到的結果做對比,因為實驗本身的分辨率很低。不過,能夠用來模擬水溶液的適用理論的準確度都不高:用經典力場吧,它們的參數都是擬合宏觀實驗值的,不保證微觀結構的準確性;用密度泛函理論(DFT)吧,色散成很大問題,導致熔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