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星書法吳章波)120個書法常識和用語_第1頁
(東方星書法吳章波)120個書法常識和用語_第2頁
(東方星書法吳章波)120個書法常識和用語_第3頁
(東方星書法吳章波)120個書法常識和用語_第4頁
(東方星書法吳章波)120個書法常識和用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20個書法常識和用語 1,書法 我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之一。指用圓錐形毛筆書寫漢字(篆、隸,正、行、草)的法則。技法上講究執(zhí)筆、用筆、用墨、點畫、結構、分布(行次、章法)、風格等。一般要求如:執(zhí)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布要錯綜變化,疏密得宜,通篇貫氣;并崇尚個性、風貌和意趣。書畫藝術同源于線條,各具有氣(剛性)韻(柔性)生動的美感。繪畫有線條,有形象與色彩;書法則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線條,故其線條的氣質和韻致的表現(xiàn)更求強烈,因此晉唐間稱書法為“書勢”。書法藝術要求有微妙疊見的變化,能達到“戈戟銛銳可畏,物象生動可奇”(轉引

2、沈尹默書法論叢)。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須講究筆法、筆勢、筆意,才能達到盡美。書法藝術,有三千多年歷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藝術性;秦篆、漢隸、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豐采多姿。著名書法家如東晉王羲之創(chuàng)妍美流便新體,又備精諸體,為歷代書學者所崇尚;唐代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四大家,而懷素、張旭之狂草亦別具藝術魅力;宋代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四大家;清代分為碑派(崇尚碑刻)與帖派(崇尚字帖);“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融合真、草、隸、篆,創(chuàng)有“板橋體”;現(xiàn)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2,法書 書法術語。指有較高藝術水平的書法作品。古代將

3、書寫于縑楮紙帛而有法度的書法作品均稱“法書”,或稱“書”。書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詩句。今通稱所作之書法作品為法書,還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3,翰墨 義同”筆墨”。原指文辭。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書法和中國畫。宋史·米芾傳:“特妙于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4,金石 古銅器、石刻的總稱。金,指鐘鼎銅器之類;石,指碑碣石刻之類。是撰文于金石上,記創(chuàng)造,勒箴銘,頌揚功德等而產(chǎn)生的一種鐫刻品。史記·秦始皇本紀:“群臣相與誦皇帝功

4、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jīng)。”鐘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則創(chuàng)于秦代。兩漢金石并盛,漢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則造像勃興,金器更少傳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輯歷代金石文字,編為目錄,則始于北宋歐陽修之集古錄;摹其形狀集為圖譜,則始于呂大臨之博古圖。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風尤盛,顧炎武,葉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發(fā)明六書指要,成為新興的專門學科。 5,真跡 真實可靠的手跡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偽造。唐代張懷瓘書斷:“開元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付集賢院。” 6,墨跡 用墨書寫的手跡。唐代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學書求墨跡,釀酒愛朝和”詩句。宋書·范曄傳也有“上示以

5、墨跡,曄乃具陳本末”的記載。 7,拓本 從碑刻、銅器上墨拓下來的書跡或圖像。實物最早見于唐代。方法用宣紙受濕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紙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時用豎紋紙,油煙墨,拓后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稱“烏金拓”;用橫紋紙,松煙墨,色青而淺,不和油臘的,稱“蟬翼拓”。又以朱紅色拓出的稱“朱拓”;碑石初成,或剛出土時所拓的稱“初拓”。 8,刻石 專指鐫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畫。如秦代會稽刻石,東漢石門頌摩崖刻石。桓譚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處,而可識者七十二。” 9,碑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后漢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聘禮鄭注曰:宮必

6、有碑,所以識日景,分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林,宮廟以石,窆用木。禮記·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按豐碑斫大木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稱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先立石,故知豎石者,碑之本義。”王注:“古碑有三用:宮中之碑,識日景也;廟中之碑,以麗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紀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漢以后之語也。”樹碑用以歌功頌德始于秦而盛于漢。在晉代曾嚴禁立碑。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稱:“普義熙初,裴世期表言:碑銘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異德,無以允應茲典。俗敝偽興,華煩已久,不加禁裁,其敝無已。則知當

7、日視立碑為異數(shù)矣。”故歷來晉碑難得。 10,碣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后漢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鐫刻于鼓形圓石上,內容為歌詠秦國君主游獵之事,故也稱“獵碣”。 11,碑額 碑刻術語。碑頭的通稱。碑版廣例:“碑首或刻螭、虎、龍、鶴以為飾,就刳其中為圭首,或無它飾,直為圭首,方銳圓橢,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稱為額,額書篆字稱為篆額,書隸字稱為題額。” 12,篆額 碑刻術語。漢代以后的各種碑刻之上端,稱碑頭或碑額,因碑額上所題字多用篆書,遂稱“篆額”。漢碑如張遷碑、韓仁銘等篆額,書風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13,篆蓋 碑刻術語。唐代的墓志銘,通常有石蓋,因

8、蓋上文字多用篆體,故名。篆蓋與篆額內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綜例稱:“篆蓋,即篆額。” 14,碑陰 碑刻術語。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將門生、故吏或出資建樹者的姓名鐫刻于背面,故稱。 15,碑版 泛指碑志之屬。碑版廣例:“開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賢大師身塔記,末有碑版所詳,不復多載語,后魏昌馮王新廟碑,有碑版湮滅語;后人碑版名稱,殆自此始。參見“碑學”。 16,碑學 亦稱“碑版學”。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問。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學書崇尚碑刻風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南派帖學之分。 17,勒石 碑刻術語。指將法書鉤摹本背面加朱復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專款記載勒石者

9、,如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碑末有“諸葛神力勒石”字樣。 18,朱背 亦稱“背朱”。即“勒石”。 19,摩崖 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如漢碑中之石門頌,魏碑中鄭道昭之云峰山題詩、題名等。宣和書譜·正書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書,其摩崖碑在西洛龍門。” 20,剝蝕 指古代碑刻年久風化石有剝落。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漢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鋩。” 21,法帖 亦稱“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跡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書(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書學士 王著編次摹刻秘閣所藏法書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樣,總稱淳化秘閣法帖。“法帖”的名稱,相

10、傳由此始行。法帖譜系稱:“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歷代所藏真跡,命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此歷代法帖之 祖。” 22,帖學 損崇尚魏晉以 下,如 鐘繇、王義之、顏真卿等書風體系的學派。以區(qū)別于碑學。 指研究考訂法帖源流、版本優(yōu)劣、字跡真?zhèn)蔚囊环N學問。盛行于清代。 23,南帖 碑帖術語。清代阮元分書法為南北兩派,以南朝碑碣絕少,而多為啟牘之帖,故名。參見“南北派”。 24,書丹 碑刻術語。指用朱砂直接將文字書寫在碑石上。隸釋:“石經(jīng),蔡邕書丹,使工鐫刻。”南宋姜夔續(xù)書譜:“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力奇,而圓熟美潤常有余,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稱書墓志銘為書丹。 25,臨

11、摹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復寫的稱“摹”,或稱“影書”。小學生習字,用描紅本子,也屬摹。丹鉛總錄引岳珂語稱:“臨摹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欀桷,雖具準繩,而締創(chuàng)既成,氣象自有工拙;臨帖如雙鵠并翔,青犬浮云,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續(xù)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jié)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也。”臨摹之外,尚有“鉤”法,用油紙蒙碑帖或真跡上,以極細之筆畫將油紙下字跡雙鉤下來,再用墨填滿雙鉤內空處,稱“鉤填”。

12、26,響拓 碑帖術語。復制法書的一種方法。由于法書墨跡因年代久遠,紙色沉暗,字口難辨,故在模制時,須向光照明,以紙覆帖,鈞勒其原字筆畫,然后再以墨筆填充。響拓亦曰“影書”、“影覆”。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今石刻辨記述較詳。 27,骨法 亦稱“骨力”。書法術語。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是表現(xiàn)神情的依憑。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唐太宗李世民嘗謂: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中首先提出,畫有六法,其二為“骨法用筆”。論者認為:骨法用筆,能把筆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提按起倒,挺拔矯健,渾身都是解

13、數(shù)才行,乃從長期懸肘中鍛煉得來。 28,鉤填 書法術語。復制法書的一種方法。以較透明的紙蒙于法書上,先以細筆雙鉤,后用墨廓填,故稱。亦稱“雙鉤廓填”。南宋姜夔(續(xù)書譜)謂,“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 29,洗碑 碑刻術語。古碑因風化剝蝕或人為磨損,后人依據(jù)原有舊畫加以剔刻,謂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畫精神難免大遜,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顏真卿書顏家廟碑)即是被洗者。 30,篆書 字體名。1 泛指漢代隸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2指春秋戰(zhàn)國時通行于秦國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的小篆;漢代的繆篆。如王莽時六書,“三曰篆書,即小篆”。 31,籀文

14、 也叫“籀書”、“大篆”。因見于史籀篇得名。字體多重疊。春秋戰(zhàn)國間通行于秦國。今存*石 鼓文即其代表。 32,甲骨文 亦稱“契文”、“卜 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貞卜 文字”。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鐫刻、書寫于龜甲、獸骨之上,故名。殷商時,常采用龜甲獸骨,寫刻卜辭及與占卜 有關的紀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商都城遺址,也叫殷墟),光緒二十四年(1898)始被發(fā)現(xiàn)。光緒三十年,孫詒讓首先考釋甲骨文,著成契文舉例1928年后,經(jīng)多次 考古發(fā)掘,先后出土十余萬片,為盤庚遷殷后至紂亡二百七十三年間之物。單字總數(shù)約四千六百字,可識文字達一千七百字。文字結構已由獨體趨向合體,

15、并有大批形聲字;但多數(shù)字的筆畫和部位還沒有定型。文字象形簡古,勁健挺秀,具有根高藝術性。 33,契文 甲骨文之別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龜甲、獸骨上 , 故名。清代孫詒讓著有契文舉例)二卷,為考釋甲骨文之始。 34,科斗文 亦稱“科斗書”、“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見于漢末,盧植上書稱“古文科斗,近于為實”。鄭康成尚書贊稱:“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元代吾丘衍論證科斗書形體的形成是:“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 35,金文 亦稱“鐘鼎文”。即古

16、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多鑄或刻在金屬器皿(如鐘、鼎之類)上,故名。書體由甲骨文演變而成,圓渾古樸,富有變化。周代金文多為有關祀典、錫命、征伐、契約等記錄。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銘辭字數(shù)亦少,不若周代有長達五百字者。至秦統(tǒng)一六國,通行小篆,遂廢。清乾隆嘉慶(17361820)后文字訓詁之學漸興,金文考證不斷深入,成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習字者臨習的重要字體一。如散氏盤、毛公鼎、史頌敦等銘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36,大篆 字體名。狹義專指籀文。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zhàn)國時通行于六國的文字。 37,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17、183;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瑯琊臺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宋代劉奉世稱:“爰書者,蓋趙高作爰歷教學隸書時,獄吏書體蓋用此記錄囚犯供詞的文書),故從俗呼為爰書也。” 38,刻符 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用于符信。”段玉裁注:“魏書·江式表符下有書字符者,周制六節(jié)之一,漢制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這類篆體專刻于符節(jié)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畫近于平直,形體近于方正,如

18、現(xiàn)存陽陵虎符上的文字。 39,鳥蟲書 亦稱“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鐘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秦書八體,“四曰蟲書”;新莽六書“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段玉裁注:“幡,當作旛,書旛,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jié)。”說明此類書體 多用于旗幟和符信,在漢印中也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 40,繆篆 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稱:“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yōu)榍p繞。具綢繆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則將漢魏

19、印采用的多體篆文統(tǒng)稱為“繆篆”。亦稱“摹印篆”。 41,玉筯篆 亦稱“玉箸篆”。篆書的一種。其書寫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筯(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齊已謝曇 城大師玉筋篆書詩稱:“玉筋真文久不興,李斯傳到李陽冰。”后人論書,將用筆圓渾遒勁的其他字體亦稱為“玉筋”。如明代王世貞評論顏真卿書:“家廟、 茅山碑正 書中玉筯筆者。” 42,鐵線篆 小篆的一種。由秦代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等玉筯書風中脫出。用筆圓活,細硬似鐵,劃一首尾如線,故名。后世稱唐代李陽冰的篆書為“鐵線篆。” 43,草篆 書體名。飛白的別稱。東漢蔡邕稱:“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緒論:“一曰飛 白,篆貌隸

20、骨,雜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指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書史會要稱:“(趙)宦光篤意倉史之學,創(chuàng)作草篆,蓋天璽碑而小變焉,繇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跡。”傅山等都擅長草篆書。 44,隸書 亦稱“佐書”、“史書”。字體名。形體扁平方折,便于書寫。始于秦代,通用于漢魏。唐代張懷瓘書斷引東漢蔡邕圣皇篇:“程邈刪古立隸文。”普代衛(wèi)恒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胥吏)佐書,曰隸字。”程邈將當時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創(chuàng)隸書之說。秦隸出于秦篆,字形構造仍有較多的篆書形跡,后在漢代通用中不斷發(fā)展完善,成為筆勢、結構與秦篆完全不同的字體。隸書的出現(xiàn)

21、,沖破六書的造字原則,奠定楷書基礎,標志漢字演進史和書法史上的轉折。魏晉時曾混稱楷書為隸書,因別稱有波磔的隸書為“八分”,湖北云夢出土的秦律簡和漢五鳳元年十二月簡,即是秦漢手寫隸書的代表作。 45,漢隸 漢代隸書的統(tǒng)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為“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別于“唐隸”。 46,八分 即“隸書”。魏晉至唐代,楷書也稱隸書,原先有波磔的隸書,則被稱為“八分。”南朝宋朝王愔稱,“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稱:“四曰八分,謂石經(jīng)碑碣所用。”清代劉熙

22、載謂:“小篆,秦篆也;八分,漢隸也。秦無小篆之名,漢無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為大,故小秦篆,以正 書為隸,故八分漢隸耳。”清代包世臣藝 舟雙楫載:“蔡邕變隸而為八分,八宜訓背,言勢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稱,伸縮無施不可。”近有學者考證:因隸字草創(chuàng)為新隸書(楷書),對于舊隸字須給予異名或升格,加以區(qū)別,故稱“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體或雅體。 47,佐書 即“隸書”、“史書”,亦作“左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為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篆、鳥蟲書。并注明左書即秦隸書。又漢書·藝文志載:”漢王莽居攝,書有六體,為古文、奇

23、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隸書稱之佐書。段玉裁認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來學者進一步認為隸書之名隸,是起于徒隸所書;佐書之佐,或是起于書佐漢代職掌起草和繕寫的低級官吏)所書,故名。 48,今隸 正書的古稱。正書 由漢隸發(fā)展演變而成,在唐代仍把正書沿稱為“隸書”。如唐六典載:“校書郎正字,掌讎 校典籍,刊正文字。其體有五:五曰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隸書”即指當時通用的正書。為區(qū)別于漢魏時代通用的隸書,又別稱正書為“今隸”。明代李贄疑耀稱:“唐以后之楷書稱為今隸,因謂漢隸為古隸。”陸深書輯所稱”鐘王變體,謂之今隸”,則又泛指魏晉以來之楷書而言。 49,草隸 草書的

24、別稱。南史·劉孝綽傳載:“綽兼善草隸,自以書似父,乃變?yōu)閯e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義之子獻之,“少有盛名,風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今人也有稱漢代竹木簡上的隸書為草隸的。 50,草書 字體名。別稱“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體,凡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漢興有草書”。漢初通行的手寫體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后逐漸發(fā)展成“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蘊有隸書波磔的筆畫和字字不相聯(lián)綴的形跡,成為偏旁相互假借,筆畫連綿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稱的草書。至東晉王義之而臻于完善。唐代中期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為放縱奇詭,筆走

25、龍蛇,被稱為“狂草”,以別于“今草”。 51,藁書 草書的別稱。漢書·董仲舒?zhèn)鬏d:“草藁未上”,可證草書之先,因于起藁,藁書之名與草書同義。唐代張懷瓘 書斷稱:“藁亦草也。”杜操(度)善草書,故南朝梁周興嗣所撰千字文有“杜蒿鍾隸”之句。 52,章草 早期的草書。始于漢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與”今草”的區(qū)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其得名有幾說:一、書苑菁華引唐代蔡希綜說:“章草興于漢章帝。”認為由漢章帝創(chuàng)始。二、書斷卷上引唐代韋續(xù)說:“因章帝所好名焉。”認為由漢章帝愛好而得名。三、書斷載后漢北海王受明帝命草書尺牘十首,章帝命杜度草書上事。認為

26、 因用于章奏而得名。四、書斷引王愔語:“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云,漢俗簡墮,漸以行之。”認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有學者考證,“章”含有字體結構彰明嚴格之義,故名。 53,今草 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于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回繞,文字之間有聯(lián)綴,書寫簡約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fā)揚完善。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獻之嘗對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更加縱放的“狂草”為“今草”的發(fā)展。 54,狂草 亦稱“大草”。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擺脫東晉王羲之一路草書溫文爾雅風格,筆勢連綿奔突,字形變化多端,極龍飛

27、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張旭、懷素。傳世的張旭古詩四帖及懷素自敘帖即為代表。 55,正書 亦稱“楷書”、“正楷”、“真書”。字體名。為了端正草書的漫無準則和減省漢隸的波磔,由隸書發(fā)展演變而成。始于漢末,為魏晉通用至今的一種字體。筆畫平整,形體方正, 故名。宣和書譜稱:“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漢之末,隸字石刻間染為正書。降及三國鍾繇,乃有賀克捷表, 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jīng),一出于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 56,行書 亦稱“行押書”。書體名。相傳為漢末劉德升所創(chuàng)。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

28、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云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認為行書“以筆老為貴,少有誤失,亦可暉映。所貴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tài)俱備。” 57,榜書 亦稱“榜署”。泛指書寫于匾額上之大字。古稱“署書”。漢代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闕。今亦稱“擘窠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58,擘窠書 大字的別稱。古人寫碑為求勻整,有以橫直界線劃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顏真卿乞

29、御書放生池碑額表稱:“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jīng)久, 臣今謹據(jù)石擘窠大書。”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 、 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鐙,大筆大書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59,漆書 書體名。 以漆書寫的文字。相傳在孔子住宅的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文經(jīng)書,以漆為之,故名。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漆書壁經(jīng)。” 書法形體。清代金農(nóng)把字的點畫破圓為方,橫粗直細,似用漆帚刷成。 60,飛白 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進修飾鴻都門 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

30、到啟發(fā)而作飛白書。唐代張懷瓘書斷載:“飛白者,后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并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北宋黃伯思稱“取其若絲發(fā)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明代趙宦光稱:“白而不飛者似篆,飛而不白者似隸。”今人將書畫的干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 61,瘦金書 亦稱“瘦金體”。楷書的一種。宋徽宗趙佶楷書學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腴潤灑脫的風神,成一家法,自號“瘦金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初為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近人葉昌熾語石稱其書:“出于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稱

31、瘦金書也。”存世作品有楷書千字文、神霄玉清宮碑。今之仿宋體,亦是從此中脫出。 62,指書 亦稱“染指書”。用手指蘸墨作書,故稱。北宋時已有。馬永卿懶真子載,“溫公(司馬光)私第在縣宇之西北,褚處榜額皆公染指書。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頭;指頭微曲,染墨書之。”學習指書須在筆書具有相當造詣后攻習。 63,院體 書法術語。用以對書法氣格的品評,一般含有貶意。北宋黃伯思題集王書圣教序稱:“書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時都城諸釋諉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劇跡咸萃其中。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纖微克肖,書苑之說信然;然近世翰林侍書輩多學此碑,學弗能至,了無高韻,因自曰其書為院體。唐昊通微昆弟

32、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學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嘗俗也。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語此。” 64,經(jīng)生書 書法術語。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經(jīng)敬奉,佛經(jīng)多以端正工穩(wěn)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寫佛經(jīng)的人被稱為”經(jīng)生”,其字則你為“經(jīng)生書”。這類手抄的經(jīng)卷,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已相當普及。但后人襲稱之“經(jīng)生書”,則含有貶意。 65,六分半書 清代鄭燮(板橋)法書的別稱。鄭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面筆出之,自成面目。此書體介于楷隸之間,而隸多于楷,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送燮謔稱自己所創(chuàng)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 66,南北派 南宋趙孟堅論書“晉、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

33、多樸,有 隸體,無晉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則明確分正書、行草為南北兩派,稱:“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南派由鍾繇、衛(wèi)瓘及王羲之,獻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鍾繇、衛(wèi)瓘 、索靖及崔悅、戶諶、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丁道護等,以至 歐陽詢、褚遂良。南派不顯于隋,至貞觀始大顯。”又稱:”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北派則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并稱:“至唐初,太宗獨善王羲之書,虞世南最為親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時王派雖顯,縑楮無多,世間所習猶為北派。趙宋閣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說,在晚清頗具

34、影響,但據(jù)近代考古發(fā)現(xiàn)的南北朝書跡,雖體勢多樣,性情有別,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異。然自阮元倡南北書派之說后,遂有人稱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67,執(zhí)筆法 寫毛筆字以手指執(zhí)筆管的方法。執(zhí)筆,是進行寫字活動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幾點:如雙苞(即*雙鉤)、單苞(即*單鉤)、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傳自鍾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zhí)筆法”(即擫、壓、鉤、格、抵)。經(jīng)歷代書法家長期書寫的實踐,咸認為是符合生理機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確方法。 68,撥鐙法 運筆的一種技法。鐙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zhí)筆運指如挑拔燈芯的。主要有二說。一、書苑菁華引晚唐林韞撥鐙序語:“鐙,馬鐙也,蓋以筆

35、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轉運。手執(zhí)筆管亦欲其淺,則易于撥動矣。推、拖、撚、拽,訣盡于此。”二、桃源手聽引北宋錢若水語:“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壓、 鉤、格、抵,用筆雙鉤,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鐙法。”但唐詩紀事及宣和書譜所記陸希聲五字執(zhí)筆法并無“撥鐙法”字樣。案林韞的運指四字訣和陸希聲的執(zhí)筆五字法系兩種不同含義的方法。不少學者對執(zhí)筆法多主陸說。 69,雙鉤 書法術語。復 制法書的技法。法書上石,沿其筆面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為“雙鉤”,南宋姜夔續(xù)書譜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

36、之本體。”陸游有“妙墨雙鉤帖”詩句。 一種書寫“空心字”的技法。據(jù)載:宋代蒲元,嘗以雙鉤字寫 河上公注道德經(jīng),筆墨精細,若游絲縈繞,孤煙裊風,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shù)字,分布勻穩(wěn),風味有余。執(zhí) 筆法的指法名稱,與“單鉤”相對。北宋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今以食指與中指上節(jié)、中節(jié)之間相疊,鉤住筆管,稱為“雙鉤”。 70,單鉤 書法術語。執(zhí)筆法指法名稱以食指鉤筆管與拇指形成鉗制狀,余指皆墊于筆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鉤,故稱“單鉤”。與“雙鉤”相對。唐代韓方明稱:“若篆書,則可多用單鉤,取其圓直有準。”元代吾丘衍學古編亦稱:“寫篆把筆,只須

37、單鉤,即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不可意。”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單鉤者食指、中指參差不齊,食指鉤向大指,中指鉤向名指,此是單鉤,”世傳北宋蘇軾作書用此法,微偃其筆。 71,枕腕 書法術語。寫字時把左手掌背平墊于右手腕下,稱為“枕腕”。多用于書寫小字,也有使用臂擱(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墊于腕下的。 72,懸腕 書法術語。執(zhí)筆法中的一種。手腕靈活與否對運筆至關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憑空懸起,稱為“懸腕”。寫字僅僅堤腕還不能上下縱橫自如地運筆。懸腕能使肩部松開,全身之力由于無所罣礙,才得集注毫端,點畫方能勁健。 73,回腕法 書法術語,執(zhí)筆法中的一種。腕掌彎回,手指相對胸前,故稱。清代何

38、紹基寫字即采用此法,執(zhí)筆時腕肘高懸,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違常人的生理機能,故一般多不采用。腕平掌豎書法術語。論述執(zhí)筆時的腕掌關系。由“指實掌虛”引申而來。近人沈尹默稱:“掌不但要虛,還得豎起來。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懸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夠靈活運用。”“豎掌”之說,乃書法界中對執(zhí)筆法的一種論點。有人認為“豎掌”作書,書壁則可,俯桌書寫,易影響運筆的靈活。 74,鳳眼 書法術語,執(zhí)筆法的指法名稱,握管時,大拇指節(jié)骨挺直,里側呈微凸伏,與內彎的食指構成狹長形的縫隙,因美其名為“鳳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圓者稱“龍眼”,是另一種執(zhí)筆法。 75,運筆 書法術語。指字的點畫書

39、寫之過程。南宋姜夔續(xù)書譜稱:“大抵執(zhí)之欲緊,運上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zhí)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zhí)。” 76,提腕 書法術語。執(zhí)筆法中的一種。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虛提手腕,多用以寫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雖提而肘部著案,不能盡全身之力,故為大多數(shù)書家所不取。 77,肘腕法 書法術語。書寫時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稱:肘著案而虛提腕者為提腕,懸在空中者為懸腕。元代陳繹曾稱:“枕腕以書小字,提腕以書中字,懸腕以書大字。”鄭杓稱:“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論述肘腕之法不僅強調握筆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紙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稱:“用左手稱翼如之

40、勢。”翁方鋼稱:“今人但知作中須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須從左腕出。”近人康有為認為:“右腕挺開,則鋒正對準,腕懸則肩背力出。左腕挺開貼案,則氣停勻,右腕益虛活。” 78,按提 書法術語。寫字運筆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筆往下頓;提,是筆向上拎,行筆有按提動作,就能保持筆鋒居中。清代蔣和稱:“頓后必須提,蹲與駐后亦須提。提者將筆提起,減于須之分數(shù)及蹲與駐之分數(shù)也。”蔣衡謂:“凡轉肩鉤勒,須提起頓下,然提頓二字相連,捷于影響,少遲,則犯落肩脫節(jié)之病。”劉熙載藝概.書 概稱:“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于起筆處,辨提尤當于止筆處。”“書家于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

41、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參見“行筆。” 79,運腕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由于毛筆性能柔軟,因此書寫漢字,除要有正確的執(zhí)筆法,還需要有正確的運腕法。北宋黃庭堅稱謂“腕隨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調正筆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寫出的筆道,才堅勁圓渾,富有質感。 80,啄 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短撇為“啄”。啄筆的書寫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謂:“啄須臥筆疾罨。”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載:“啄,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稱:啄“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亦言其畫行以漸,而削如鳥啄也”。 81,磔 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捺筆為“

42、磔”。古代祭祀時裂牲稱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筆亳盡力鋪散而急發(fā)。又,斜捺叫磔,臥捺稱波。唐太宗李世民筆 法訣稱:“磔須戰(zhàn)筆外發(fā),得意徐乃出之。”“貴三折而遺亳。”寫時虛勢向左逆鋒落筆,著紙折鋒翻筆,有控制地盡力鋪亳下行,等到長度合適時捺出。 82,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筆法。相傳:“(唐)太宗工隸(楷書),以( 虞)世南為師,常患難于戈法,一日書戩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筆填之,以示魏徵,徵稱:仰觀目圣作,惟戩字戈法頗逼真,上深嘆魏為藻識。”戈畫較長,寫時如不從容行筆,必然頭尾重,中間輕薄。漢隸戈法*落筆 顧右,楷從隸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稱:“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83,中鋒

43、書法術語。指行筆時將毛筆的主鋒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以區(qū)別于偏鋒。用中鋒寫出的錢條圓渾而有質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宋徐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84,聚墨痕 書法術語。中鋒運筆,因筆鋒常在點畫中間行迸,筆畫的中央線著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濃重的墨線痕跡,故名。南宋除陳槱負暄野錄稱:“常見(李陽冰)真跡,其字畫起止處,皆微露鋒鍔。映日觀之,中心一縷 之墨倍濃,蓋其用筆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鋒常在畫中。”明代董其昌畫禪寶隨筆評蘇軾赤壁賦墨跡稱:“坡公書多偃筆,亦是一病,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

44、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 石刻所能傳耳。” 85,側鋒 書法術語。起筆的一種技法。謂在下筆時筆鋒稍偏側,落墨處即顯出偏側的姿勢。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稱:“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這種筆法最初在隸書向楷書演變時形成。它使方筆字體中增添瀟灑妍美的神情。側鋒多用來取勢,勢成則轉換為中鋒。晉人多用之。 86,折鋒 書法術語。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指筆勢折疊帶方者,以別于轉筆,即筆鋒在轉換方向時,由陽面翻向陰面,或由陰面翻向陽面。南宋姜夔續(xù)書譜稱:“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家之體定于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

45、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折鋒利于點畫方勁和創(chuàng)造姿勢。清代包世臣書劉文清四智頌后,稱其筆法“以搭鋒養(yǎng)勢,以 折鋒取姿。” 87,裹鋒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起筆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圓勢用筆,筆鋒內斂于點畫中間的稱“裹鋒”。如曹全碑、石門銘等多用之。 88,逆鋒 書法術語。運筆的一種技法。為了藏鋒鋪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筆的稱“逆鋒”。用逆鋒作字,往往具有蒼勁老辣的意趣。清代劉熙載稱:“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字訣。勒則鋒右管左,努則鋒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機括如此,著相便非。” 89,蹲鋒 書法術

46、語。蹲,有停留的意思。與“蹲”本為一字。在書法中,蹲鋒、蹲鋒卻為兩法。大致蹲鋒指筆緩行中的蹲勢,蹲鋒則是欲趯先蹲,退而復進。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稱:“蹲鋒,緩亳蹲節(jié),輕重有準是也”;“蹲鋒,駐筆下衄 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90,金錯刀 對書法用筆顫掣波發(fā)筆道的美稱。談薈載:“南唐李后主(煜)善書,作顫筆摎曲之伏,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宣和書譜謂:“后主又用金錯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為一格法。后主金錯刀書用一筆三過之法,晚年變而為畫,故顫掣乃如書法。”字體名。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載有金錯刀書一體。具體形式與風貌今已不可稽查。 91,筋書 書法術語。勁鍵遒麗的點畫謂之“筋書”。東晉衛(wèi)

47、夫人筆陣圖稱:“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力豐筋者圣。書法言筋、骨,均寓褒獎之義,如歷來稱顏真卿、柳公權書為“顏筋柳骨。” 92,一筆書 書法術語。指草書文字間自始至終筆畫連綿相續(xù),如一筆直下而成,故名。漢代張芝首創(chuàng)。唐代張懷瓘書斷稱:“伯英(張芝)章草,學崔(璦)、杜(度)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稱:“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 93,顫筆 亦稱“戰(zhàn)筆”,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科技法,因筆畫呈顫動狀,故名。談薈載:“南唐李后主(煜)善書。作顫筆摎曲之狀,遒勁如寒松

48、霜竹。”亦稱“金錯刀”。宣和面譜·花鳥三載:“唐希雅初學李氏錯刀筆,后畫竹,乃如書法,有顫掣之狀。” 94,懸針 書法術語。書寫直畫下端尖銳,如針之倒懸,故名。與垂露為兩種形體。馮武(簡緣)書法正傳稱:“將欲縮鋒,引而伸之,須要首尾相等。但鋒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懸針始于蘭亭)年字。后人遂以為法。” 95,垂露 書法術語。書寫直畫的一種形態(tài)。其收筆處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鋒的筆勢,不同于“懸針”。唐代孫過庭書譜稱:“觀夫懸針垂露之異。”護尾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指行筆至筆畫尾部而反收其筆鋒。東漢蔡邕九勢稱:“護尾,點畫勢盡力收之。”護尾與藏頭的用筆方

49、法,筆勢逆入而反收,逆則強健得勢,收則顯示筆有余力。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論點,即從“護尾”擴展而來。 96,逆入平出 書法術語。筆畫起落筆和出鋒收筆的一種用筆技法。逆入,指起筆時,筆鋒要朝書寫筆畫的反方向入紙,隨即轉鋒行筆,以達到“藏鋒”于點畫之中,均勻地萬毫齊力,平鋪紙上形成中鋒運筆的勢態(tài)。平出,指筆畫至末不收,勢盡出鋒,回腕空收。 97,疾澀 書法術語。用以對筆勢的評述。筆勢由用筆的速度快慢、力度強弱、筆鋒順逆諸因素產(chǎn)生。疾筆求其勁挺流暢,澀筆求其凝注渾重。東漢蔡邕九勢稱:“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然精于疾澀筆勢者往往寓澀于疾。東晉王

50、羲之記白云先生書訣稱:“勢疾則澀。”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稱:“古人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 98,方圓 指字的用筆和形體上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從用筆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元代劉有定衍極·注稱:“執(zhí)筆貴圓,握管不可不直,直則方。字貴方,得勢不可轉,轉則圓。篆圓也,圓其用而方其體;隸方也,外雖方而內實圓。”從字的形體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南宋姜夔續(xù)書譜稱:“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方中寓圓,圓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統(tǒng)一,才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若“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

51、神氣不潤;方不變謂之斗,圓不變謂之環(huán),此書之大病也”。(變通異訣)故方圓也可用來評價書法藝術的優(yōu)劣。 99,燕尾 指章草中的一種波法。如神龍本蘭亭序“欣”字右下半的“人”,其狀似燕之尾,故名。前人將隸書橫畫出筆的挑腳比喻為燕尾。參見“燕不雙飛”。 100,柳穿魚 書法術語。比喻應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諸字,其右側的豎三撇,須有仰、平、覆三種有變化的筆勢,似三條小魚,用柳枝穿連起來,故名。 101,激石波 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筆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過。這種捺筆稱為“激石波”。如蘭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筆意者即是。 102,牽絲 亦稱“游絲”、“引牽”、“引帶”。書法術語。指書寫點畫時由于筆勢往來留存于先后筆畫之間的纖細筆道。纖細如發(fā)絲,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應、意氣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現(xiàn)出書家功力。 103,一波三折 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一波三折,指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換筆鋒。經(jīng)過三折之后,筆畫才波發(fā)矯健。明代豐坊書訣載:“鍾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即是記載宋翼原先寫波往往犯平拖直過的毛病。經(jīng)鍾繇指導,才獲得正確的用筆方法。北宋黃庭堅晚年的書法具有明顯一波三折的特點。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