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限時訓練(4)_第1頁
歷史限時訓練(4)_第2頁
歷史限時訓練(4)_第3頁
歷史限時訓練(4)_第4頁
歷史限時訓練(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限時訓練(4)24孔子主張“仁”與“禮”,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孟子主張“政在得民”,這些主張產生的共同的社會背景是                                       

2、0;    A 社會動蕩,矛盾尖銳               B 百家爭鳴趨于合流C 奴隸制度全面崩潰                 D 封建制度逐步發展25希羅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提出:“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它按地區劃分它的國民。第二個不

3、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反映材料所說的變化的改革是A 梭倫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C 伯里克利統治前期的改革           D 伯里克利統治后期的改革261861年年初的一天,美國北方紳士巴特勒在華盛頓和一位

4、南方的領導人就戰爭的可能性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南方領導人傲慢地說:“北方不可能開戰,在北方我們有很多盟友。”巴特勒氣憤地反駁道:“是的,在北方你們有很多盟友,如果你們只是在聯邦的體制內爭吵,他們會繼續站在你們一邊。但是,當你們向聯邦的旗幟開槍時,人民就會團結起來同你們作戰。而且,我向你保證:如果戰爭發生,奴隸制就會終結。”從這段材料看,雙方的根本分歧是A 黑人奴隸制的存廢                  B 權力的相互制約C

5、分裂還是統一                      D 戰爭還是和平2720世紀30年代,國共兩黨在陜北拜祭黃帝陵,共產黨的祭文是:中華民國某年某月某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于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曰:遼海燕冀,漢奸何多!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民族陣線,救國良萬,四萬萬眾,堅決抵抗”這一天應該是A 中華

6、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B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四月五日C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五月四日D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五月四日281980年4月,向陽人召開了選舉大會,選舉產生了人民代表,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鄉長,副鄉長,隨即摘下了“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牌子,掛上了“廣漢縣向陽鄉人民政府”的牌子。由此,向陽因在全國第一個摘下人民公社牌子,而后被譽為中國第一鄉蜚聲海內外。向陽人A 開創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        B 邁開了農村改革重要一步C 勇敢嘗試城市政治體制改革     

7、   D 真正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29清人陶熙在租核中曾說:“上自紳富,下至委巷工賈胥吏之儔,贏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這一狀況A說明商業資本日益沒落             B 限制了新生產關系的輻射力C 提高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D 保證了小農經濟的迅速發展30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說:“更確切地說,德意志帝國的建筑材

8、料是煤和鐵,而不是鐵和血。”這段話的含義是                                              

9、60;      A 否定武力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作用     B 重工業發達是德意志帝國的突出特色C 否定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的領導作用   D 工業革命是推動德意志統一的根本動力31據統計,“1965年,美國最大的100家工業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經理控制的占64”。材料表明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  A 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政府干預下私人壟斷受到打擊 B 企業生產科技含量增加和生產過程復雜,出現“經營者革命

10、” C 生產力的發展,股票不再為少數資本家擁有 D 經營管理人員的不斷增加,“新中間階層”出現32對下表四個階段數據的分析,不正確的是18711978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國別18711913(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時期)19141949(兩次大戰期間及二戰后初期)19501973(二戰后的“黃金時代”)19731978(轉入“滯漲”時期)日 本9.24.814.11.1西 德3.92.17.60.9意大利2.21.86.72.0法 國2.20.46.11.3美 國5.03.34.32.5英 國1.51.53.10A 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B

11、 戰爭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 C 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利于經濟發展 D 經濟危機是阻礙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33中國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并不是人權與自由的啟蒙意識,而是這種為民族生存而激發的以務實地擺脫危機為目標的避害趨利意識。“世俗理性的覺醒”是指A 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 B 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C 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主張 D 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主張34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寫道:“中國人的生活完全以禮儀為指南,但他們卻是地球上最會騙人的民族。,每個商人有三種秤,一種是買進用的重秤,一種是賣出用的輕秤,一種準確的秤,這是和那些對他有戒備的人們交易使用的。”對此

12、段話論述不正確的是 A 孟氏以偏概全 B 8世紀的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有負面形象C 孟氏所述中國的事是從別人那里得來的D 孟氏的論述為中國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提供依據35人們在研究歷史中由于立場和觀點的差異,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往往會有不同,如關于鴉片戰爭這一事件,過去英國史學家總以英國利益為中心來理解;我國史學家則從民族命運來思考這一戰爭;在當今文明史觀認識下,人們又會有新的結論。能正確反映上述說法的排列是A 英國史學觀文明沖突,中國史學觀侵略戰爭,文明史觀商業戰爭B 英國史學觀商業戰爭,中國史學觀侵略戰爭,文明史觀文明沖突C 英國史學觀侵略戰爭中國史學觀商業戰爭,文明史觀文明沖突D 英國史學觀商業

13、戰爭,中國史學觀文明沖突文明史觀侵略戰爭第II卷(非選擇題 共160分)40. (21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 古代的福利救濟,既有天災人禍后非常時期的救濟,也有平常時期的福利和救濟。僅在平常時期的福利或救濟中,就有著豐富的內容,包括生老病死苦各種情況下的福利或救濟。直接用于福利和救濟的手段包括:賞賜或發放生活必需品,提供棲身之所,提供生產工具或資料,給殘疾人提供工作機會,提供勞動力幫助耕作,提供侍丁或保姆服務,減免賦稅,減免徭役,售賣平價或低價糧食,發放藥品和醫療指導書籍,提供免費醫療,提供喪葬費或服務,免除學費,提供旅行幫助,捉合鰥寡成婚等等。從西周到明清,沒有看到政府在全國性年

14、度賦稅計劃中專列常規性用于救濟的賦稅項目,也沒有真正的長期穩定的這類稅種被執行,沒有看到政府在這一目的上有真正的常規性開支預算。用于福利救濟的錢物,要么來自臨時動用皇室經費或國庫一般庫存, 要么開列專項稅收, 要么特設官辦產業或放貸或流通服務, 要么挪用政府的專項收費,要么直接取自富民,要么接收使用無主財產。用今天的話說,多數是特收特支。 摘編自史永鋒中國古代福利救濟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 19世紀末20世紀初,戊戌變法運動的精神領袖康有為和革命派的領袖人物孫中山也結合其海外經歷,將西方社會福利觀與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社會福利主張。康有為在其變法富國論和理想社會論中,都提出了

15、系統的社會福利主張。他認為救國必須從“扶貧救弱”開始,只有國民走出“窮弱”,國家才能變得強大起來。在大同書當中,他更在批判現實社會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傳統宗族福利保障的狹隘性,認為只有建立“公養”、“公教”、“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類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而孫中山則在三民主義中,集中闡釋了“民生”的含義,構想了一個帶有烏托邦色彩的福利保障社會的藍圖,在這一社會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代表了中國人民對理想大同社會的強烈渴望和向往。 摘編自田毅鵬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勃興(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的福利救濟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國家推

16、行福利救濟制度的原因。(10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康有為和孫中山的社會福利思想。(11分) 41(16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與現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息息相關。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面臨的國際形勢。據此,新中國采取了怎么樣的外交策略?(5分)  材料二 中國對聯合國事務的全面參與1971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84年1988年中國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中的席位得到恢復。中國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成員國。中國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參加聯合國裁軍工作會議;

17、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代表權得到恢復,同時恢復在世界銀行的合法代表權。中國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上當選為人權委員會成員。中國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式成員國。中國成為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成員,并與次年首次派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2)材料二反映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的要作用。中國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三 美國學者哈斯雖然提出了“多極合作時代”這一新概念,但是卻對這樣的時代能否到來充滿懷疑。我認為“多極合作時代”將是21世紀上半葉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處理好“多極時代”的大國關系將是“多極合作時代”能夠成為現實的前提條件。(3)據材料三,

18、“多極合作時代”的提出反映了當今世界哪一發展趨勢?(1分)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多極合作時代”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目前是否具備?為什么?(4分)     請考生在45、46、47、48四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作答時請寫清題號。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順治、康熙、雍正統治時期,政府明確提出“王政之本在于農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強了對農業生產的扶持與鼓勵。正因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時間里,實現了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該時期封建經濟的某種

19、繁榮。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服務,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引自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講大綱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清朝前期推行的經濟發展政策。(2分)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政策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主要影響。(6分) 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針對土地流轉現象而采取的政策。(3分)從上述材料,你能夠得到哪些認識?(4分)    2435 ABCAB BDBDB DB40. (21分)(1)(10分)特點:救濟種類多樣;救濟內容豐富;救濟手段全面;救濟資金缺乏制度保障(具有特收特支的特點)。(4分)原因: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統治者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