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九)“遺傳類”綜合大題課后強訓卷_第1頁
檢測(九)“遺傳類”綜合大題課后強訓卷_第2頁
檢測(九)“遺傳類”綜合大題課后強訓卷_第3頁
檢測(九)“遺傳類”綜合大題課后強訓卷_第4頁
檢測(九)“遺傳類”綜合大題課后強訓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8頁共18頁檢測(九)“遺傳類”綜合大題課后強訓卷A卷1.孟德爾以豌豆為實驗材料進行雜交實驗,并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請回答下列問題:(1)用豌豆做遺傳學實驗材料容易取得成功,因為豌豆具有以下特征:(2)豌豆的花色和花的位置分別由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為AaBb的豌豆植株自交獲得的子代表現型及比例是紅花頂生:白花頂生:紅花腋生:白花腋生=9:3:3:1。由此可以看出,豌豆的花色和花的位置中顯性性狀分別是和,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3)將紅花腋生與白花頂生豌豆植株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的F2表現型及比例

2、是白花頂生:紅花頂生:白花腋生:紅花腋生=15:9:5:3,則F1的基因型是。若對上述F1植株進行測交,則子代表現型及比例是:紅花頂生:紅花腋生:白花頂生:白花腋生=。解析:(1)由于豌豆具有自花傳粉、閉花受粉的特點,自然狀態下一般為純種;另外豌豆具有穩定的易于區分的性狀,因此用豌豆做遺傳學實驗材料容易取得成功。(2)基因型為AaBb的豌豆植株自交,子代中紅花:白花=3:1,頂生:腋生=3:1,則豌豆的花色和花的位置中顯性性狀分別是紅花和頂生。由于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是紅花頂生:白花頂生:紅花腋生:白花腋生=9:3:3:1,則說明控制花色和花的位置的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

3、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3)紅花腋生(A_bb)與白花頂生(aaB_)雜交得到F1,F1自交,F2中紅花:白花=3:5,頂生:腋生=3:1,則對于花的位置來說,由于F2中頂生:腋生=3:1,則F1的基因型為Bbo若親本中紅花為AA,則F1為Aa,因此F2中紅花:白花=3:1,但F2中紅花:白花=3:5,說明親本中紅花為Aa,貝U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2AaBb、1/2aaBb。若對F1植株進行測交,即1/2AaBb與aabb雜交,后代為1/8AaBb、1/8Aabb、1/8aaBb、1/8aabb,1/2aaBb與aabb雜交,后代為1/4aaBb、1/4aabb,因此測交后代表現型及

4、比例是紅花頂生(1/8AaBb):紅花腋生(1/8Aabb):白花頂生(3/8aaBb):白花腋生(3/8aabb)=1:1:3:3。(2)紅花頂生遵循答案:(1)自花傳粉、閉花受粉具有穩定的易于區分的性狀AaBb、aaBb1:1:3:32 .果蠅的缺刻翅是由染色體上一個片段缺失導致的,紅眼(R)與白眼(r)由位于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紅眼缺刻翅雌果蠅與白眼正常翅雄果蠅雜交,子一代表現為白眼缺刻翅雌蠅:紅眼正常翅雌蠅:紅眼正常翅雄蠅=1:1:1。請回答下列問題:(1)果蠅發生的可遺傳變異,除染色體結構變異外,還有(2)染色體結構變異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3

5、)上述雜交結果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該片段缺失發生在(填“常”或“X”)染色體上,并且。(4)子一代中白眼缺刻翅雌蠅與紅眼正常翅雄蠅雜交,子二代的表現型及比例是解析:(1)果蠅發生的可遺傳變異中,除染色體結構變異外,還有染色體數目變異、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2)染色體結構變異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生改變。(3)根據題干可知,正常翅與缺刻翅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說明控制該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且X染色體片段缺失的雄果蠅致死。(4)若用X表示片段缺失的X染色體,則F1中白眼缺刻翅雌蠅(XrX)與紅眼正常翅雄蠅(XRY)雜交,F2的表現型及比例是紅眼正常翅雌果蠅(XRXr):紅眼缺刻翅雌果蠅

6、(XRXr):白眼正常翅雄果蠅(XY)=1:1:1,而XrY果蠅致死。答案:(1)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數目變異(2)數目或排列順序(3)X缺少正常X染色體的個體致死(4)紅眼缺刻翅雌蠅:紅眼正常翅雌蠅:白眼正常翅雄蠅=1:1:1X、Y表示染色3 .如圖為雌雄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和基因示意圖。其中n、出、W、體,D、d表示控制長翅、殘翅的基因。據圖回答問題:雄性(小)(1)由圖可知,雄果蠅的一個染色體組可表示為(2)若圖中兩果蠅雜交,后代長翅:殘翅=3:1,則說明D、d基因控制長翅、殘翅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定律。(3)已知果蠅有控制黑檀體和灰體的基因,將黑檀體長翅果蠅(純合體)與灰體殘翅果蠅

7、(純合體)雜交,獲得的Fi均為灰體長翅果蠅。將Fi雌、雄果蠅自由交配,若F2雌雄果蠅群體中表現型均為灰體長翅、灰體殘翅、黑檀體長翅、黑檀體殘翅,且其比例接近于9:3:3:1,則說明控制黑檀體和灰體的基因不在染色體上。(4)若黑檀體(b)和灰體(B)位于出號染色體上,正常腿(T)和短腿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任取兩只雌、雄果蠅雜交,如果子代中灰體殘翅短腿個體的比例是3/16,則這兩只果蠅共有種雜交組合(不考慮正、反交),其中親代中雌雄不同的基因型組合是解析:(1)染色體組是指細胞內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圖中雄果蠅的一個染色體組可表示為H、m、IV和X或H、m、IV和Y。(2)圖中兩只雜合果蠅(Dd

8、)雜交,后代長翅:殘翅=3:1,則說明D、d基因控制長翅、殘翅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3)將黑檀體長翅果蠅(純合體)與灰體殘翅果蠅(純合體)雜交,將F1雌、雄果蠅自由交配,F2果蠅群體中雌雄均表現為灰體:黑檀體=3:1,說明控制黑檀體和灰體的基因不在X染色體上,其性狀表現與性別無關。(4)若黑檀體(b)和灰體(B)位于出號染色體上,正常腿(T)和短腿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則這兩對基因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子代中灰體殘翅短腿個體的比例是3/16(可以表示為3/41/41或3/41/2M/2),則這兩只果蠅共有4種雜交組合(BbDdttxBbDdtt、BbddTtxBbddTt、BbDdTt

9、xBbddtt、BbDdttxBbddTt),其中親代中雌雄不同的基因型組合是BbDdTtXBbddtt、BbDdttXBbddTt。答案:(1)H、出、IV和X或H、出、IV和Y(2)分離(3)H號、性(X、Y)(4)4BbDdTtxBbddtt、BbDdttxBbddTt4.(2019屆高三天津六校聯考)研究發現某種豚鼠毛色的遺傳涉及4個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體上),其中Cb、Cs、Cc、Cx分別控制黑色、銀色、乳白色和白色。為確定該組基因間的顯隱性關系,某科研小組做了如下幾組雜交實驗:P西(臭色)X 丁 (白色)廣Fi 黑色:ft!色I票駐二P版(銀色)乂辛(咒白色)I1'1褪色

10、:乳白色:白色 2:1:1,其遺傳方式遵循P甲(黑色)X乙(黑色)|j星色:白色3:1-V戊f乳白色)黑己(5L白色)F1乳白色:月色3:1實就三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分析回答下列問題:由實驗一可知,豚鼠毛色中黑色與白色為(2)據圖分析,如果一個個體的表現型為黑色,則其基因型可能有種。乙和丙雜交后代中,銀色個體占。(3)已知復等位基因之間可相互突變。若發育成實驗一中的豚鼠甲(黑色)的受精卵發生了基因突變,但并未改變表現型。為探究該個體突變的方向,請設計簡單的實驗,并完成結果預測及分析:實驗思路:讓該只黑色雄性豚鼠與多只豚鼠交配,觀察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結果預測及分析:若子代全為黑色,則說明突變后個體

11、的基因型為;若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則說明突變后個體的基因型為CbCs;若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則說明突變后個體的基因型為O解析:(1)豚鼠毛色中黑色與白色為相對性狀,實驗一的Fi中黑色與白色的比例為3:1,由此可知黑色對白色為顯性,其遺傳方式遵循分離定律。(2)根據實驗二可知,黑色對銀色為顯性;根據實驗三可知,乳白色對白色為顯性;根據實驗四可知,銀色對乳白色為顯性。4個基因的顯隱性關系為Cb>Cs>Cc>Cx,一個黑色個體,其基因型可能有CbCb、CbCs、CbCc、CbCx4種。乙(CbCx)和丙(CbCs)雜交后代中,銀色個體占1/4。(3)發育成實驗一中的豚鼠甲(黑色

12、)的受精卵(CbCx)發生了基因突變,探究該個體突變的方向,應讓該只黑色雄性豚鼠與多只白色雌性豚鼠交配,觀察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結果預測及分析:若子代全為黑色,則說明突變后個體為顯性純合子,其基因型為CbCb;若突變后個體的基因型為CbCs,則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黑色:銀色=1:1;若突變后個體的基因型為CbCc,則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黑色:乳白色=1:1。答案:(1)相對性狀分離定律(2)41/4(3)白色雌性CbCb黑色:銀色=1 :1黑色:乳白色=1:1CbCc5 .果蠅的眼色受多對等位基因的控制。野生型果蠅的眼色是暗紅色,現發現三個隱性的突變群體,眼色分別為白色、朱紅色、棕色。以上群體

13、均為純合子,相關基因均位于常染色體中的非同源染色體上。(1)實驗中發現,隱性的突變群體中,任何兩個隱性突變群體個體間的雜交后代都是暗紅眼,說明眼色至少受對等位基因控制。(2)現有一暗紅色眼雄果蠅,控制眼色的基因型是雜合的,但不知有幾對基因雜合,現將該果蠅與多只隱性的雌果蠅(控制眼色的基因都是隱性的)進行測交,請預測測交后代結果,并做出雜合基因有幾對的結論。如果測交后代,說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一對雜合;如果測交后代,說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兩對雜合。解析:(1)由題干可知野生型果蠅的眼色有四種表現型并且都為純合體,假設是受兩對基因控制,AABB(表現型為暗紅眼卜AAbb、aaBB、aabb可對應白眼、

14、朱紅眼、棕眼。但是當aaBBxaabb或者AAbbxaabb,后代就不是暗紅眼,由此判斷不是受兩對基因控制。假設是受三對基因控制,AABBCC(表現型為暗紅眼卜aaBBCC、AABBcc、AAbbCC表現型為白眼、朱紅眼、棕眼,經過驗證滿足上述條件,可知眼色受三對等位基因控制。(2)暗紅眼雄果蠅,控制眼色的基因型是雜合的,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一對雜合子,假設是AaBBCC,與aabbcc個體進行測交,則后代暗紅眼占1/2;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有兩對雜合子,假設是AaBbCC,與aabbcc個體進行測交,則后代暗紅眼占1/4。答案:(1)3(2)暗紅眼占1/2暗紅眼占1/46 .(2018鄭州模擬

15、)如圖是雄性果蠅的染色體組成示意圖,A、a、B、b表示位于染色體上的基因。請據圖回答:(1)基因A(長翅)對a(殘翅)顯性,基因B(紅眼)對b(白眼)顯性。該圖代表的果蠅與另一雌性個體雜交。子代中,若長翅與殘翅各占一半,雄性個體均為白眼,那么該雌性個體的基因型是,子代中出現白眼雌蠅的概率是(2)一只雜合長翅雄果蠅與一只殘翅雌果蠅雜交,產生一只n號染色體三體長翅雄果蠅。其基因組成可能為AAa或Aaa。AAa產生的原因為為確定該三體果蠅的基因組成,讓其與殘翅雌果蠅測交(假設染色體組成正常的配子均可育,染色體數目異常的配子50%可育)。如果后代表現型比例為,則該三體果蠅的基因組成為Aaa。如果后代表

16、現型比例為,則該三體果蠅的基因組成為AAa。(3)一只野生型果蠅與一只突變型果蠅雜交,F1表現為野生型,F1個體自由交配,F2為1593只野生型和107只突變型。由此推斷該對相對性狀受對基因控制,遵循定律。解析:(1)果蠅的長翅與殘翅由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該圖代表的果蠅與另一雌性個體雜交,子代中若長翅與殘翅各占一半,說明雌性親本的基因型是aa;雄性個體均為白眼,說明親本雌果蠅只產生一種含有Xb的配子,因此親本基因型是aaXbXb。子代雌果蠅都含有XB基因,因此都表現為紅眼。(2)雜合長翅雄果蠅的基因型是Aa,殘翅雌果蠅的基因型是aa,當二者雜交產生基因型為AAa的三體時,a來自母本,因此AA

17、來自父本,原因是父本減數第二次分裂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進入同一個精細胞。由題意知,該三體果蠅的基因型是Aaa或AAa,為確定該三體果蠅的基因組成,讓其與殘翅雌果蠅測交;如果基因型是Aaa,產生的配子的類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染色體數目異常的配子50%可育,因此可育配子的類型及比例是A:aa:Aa:a=2:1:2:4,測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aa:aa=2:1:2:4,長翅:殘翅=4:5;如果該三體果蠅的基因型是AAa,產生的配子的類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染色體數目異常的配子50%可育,因此可育配子的類型及比例是AA:a:Aa:A=

18、1:2:2:4,測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aa:Aa=1:2:2:4,長翅:殘翅=7:2。(3)一只野生型果蠅與一只突變型果蠅雜交,F1表現為野生型,F1個體自由交配,F2為1593只野生型和107只突變型,突變型:野生型=1:15,由此推斷該對相對性狀受2對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答案:(1)aaXbXb0(2)父本減數第二次分裂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進入同一精細胞長翅:殘翅=4:5長翅:殘翅=7:2(3)2基因的自由組合7 .科學家在研究果蠅的羽化(從蛹變為蠅)晝夜節律過程中,克隆出野生型晝夜節律基因per及其三個等位基因pers、perL、perol。實驗證明

19、該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野生型果蠅的羽化節律周期為24h,突變基因pers、perL、perol分別導致果蠅的羽化節律周期變為19h、29h和無節律。請回答下列問題:(1)不同等位基因的產生體現了基因突變的性。(2)純合pers突變體果蠅與純合野生型果蠅進行正交和反交,Fi果蠅的羽化節律周期一定不同的是(填“雄蠅”或“雌蠅”)。(3)果蠅的小翅和大翅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大翅為顯性。假設正常節律基因為顯性、無節律perol基因為隱性。一只大翅正常節律的雌果蠅與一只小翅無節律的雄果蠅雜交后代中,大翅正常節律:小翅正常節律:大翅無節律:小翅無節律=1:1:1:1。根據雜交結果,(填“能”或“不能

20、”)證明翅型基因在常染色體上,請作出解釋:解析:(1)基因突變產生其等位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的出現說明了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2)純合pers突變體雌果蠅(XpersXpers)與純合野生型雄果蠅(XperY)雜交,后代雌果蠅基因型為XperXpers,雄果蠅基因型為XpersY;純合pers突變體雄果蠅(XpersY)與純合野生型雌果蠅(XperXper)雜交,后代雌果蠅基因型為XperXpers,雄果蠅基因型為XperYo由此可見,正反交后代中雌性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均相同,而雄性的基因型和表現型不同,即Fi果蠅的羽化節律周期一定不同的是雄蠅。(3)根據題意分析,實驗結果是大翅正常節律:小翅

21、正常節律:大翅無節律:小翅無節律=1:1:1:1,其遺傳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說明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而節律基因在X染色體上,所以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答案:(1)不定向(2)雄蠅(3)能根據實驗結果可知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能自由組合(或者符合自由組合規律),說明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或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而節律基因在X染色體上,所以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8 .果蠅體色黃色(A)對黑色(a)為顯性,翅型長翅(B)對殘翅(b)為顯性。研究發現,用兩種純合果蠅雜交得到F1,F2中出現了5:3:3:1的特殊性狀分離比,請回答以下問題:(1)同學們經分析提出了兩種假說:假說一:

22、F2中有兩種基因型的個體死亡,且致死的基因型為。假說二:。(2)請利用以上子代果蠅為材料,設計一代雜交實驗判斷兩種假說的正確性(寫出簡要實驗設計思路,并指出支持假說二的預期實驗結果)。解析:(1)兩種純合果蠅雜交得到F1,F1自交,F2中出現了5:3:3:1的性狀分離比,說明F1的基因型為AaBb,按自由組合定律,后代性狀分離比應為9:3:3:1,表現雙顯性的基因型應為4種,即:4/9AaBb、2/9AABb、2/9AaBB、1/9AABB,F2中出現了5:3:3:1性狀分離比,其中雙顯性表現型少了4/9,則說明致死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假說二:雄配子或雌配子有一方中AB基因型配子致死

23、或無受精能力,則雙顯性個體會減少4/9,F2中也會出現5:3:3:1的性狀分離比。(2)如需驗證兩種假說的正確性,必須進行測交,即讓F1(AaBb)與F2中黑色殘翅個體(aabb)雜交,觀察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按假說二推論,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則F1(AaBb)只能產生三種配子,且比例為1:1:1。因此測交后則只出現三種表現型,且比例為1:1:1。即若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黃色殘翅:黑色長翅:黑色殘翅=1:1:1,則假說二正確。答案:AaBB和AABb基因型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2)實驗思路:用F1與F2中黑色殘翅個體雜交,觀察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預期結果:若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黃色

24、殘翅:黑色長翅:黑色殘翅=1:1:1,則假說二正確9 .(2019屆高三昆明四校調研)某昆蟲為XY型性別決定,其種群中五彩翅和褐色翅為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的相對性狀。如圖表示此昆蟲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結構,下表為兩組雜交實驗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實驗組別父本翅色母本翅色F1翅色雜交實驗A褐色翅五彩翅褐色翅雜交實驗B五彩翅褐色翅褐色翅聯系表中實驗結果可知翅色基因A、a不可能位于圖中的n1片段,理由是若通過分析證明翅色基因A、a位于常染色體上,該昆蟲種群中,AA個體占16%,aa個體占36%,則該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后代中A基因的頻率為。(2)昆蟲的紅眼(B)對白眼(b)為顯性,為伴X遺傳,殘

25、翅性狀是由3號常染色體上的隱性突變基因(a)控制,現有純合殘翅紅眼品系和純合長翅白眼品系,欲通過雜交方法,在F2獲得純合殘翅白眼品系,則可選用兩個親本雜交,然后從F1中選用雜交,在F2中選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品系。(3)野生型昆蟲的翅形表現為長翅,殘翅和小翅都是隱性突變性狀,關于小翅基因的位置,有兩種推測:控制小翅的基因位于另一對染色體上;控制小翅的基因與3號常染色體上A、a也是等位基因關系。現有長翅、殘翅和小翅三種純合品系(不包含雙隱性品系),通過一次雜交實驗加以判斷,則選擇的親本雜交組合為。若子代,則推測成立;若子代,則推測成立。解析:(1)褐色翅(A)對五彩翅(a)為顯性性狀,若基因A、a位

26、于n片段,則雜交實驗A的子一代中應有兩種翅色,且雌性全為褐色翅,雄性全為五彩翅,因此該對等位基因不可能位于圖中的n1片段;根據題意分析,AA個體占16%,aa個體占36%,則Aa個體占48%,隨機交配不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其產生的后代中A的基因頻率為16%+1/2X48%=40%。(2)根據題意分析,若想在F2獲得純合殘翅白眼品系,應該先獲得含有兩種隱性基因的雌雄性個體,因此應該選擇長翅白眼雌(AAXbXb)與殘翅紅眼雄(aaXBY)雜交,產生的子一代為長翅紅眼雌(AaXBXb)、長翅白眼雄(AaXbY),子二代會出現純合殘翅白眼品系(aaXbXb、aaXbY)。(3)根據題意分析,野生型昆蟲

27、的翅形表現為長翅,殘翅和小翅都是隱性突變性狀。為了判斷控制長翅、殘翅和小翅的基因是在一對染色體上的復等位基因,還是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選擇雜交的純合親本應表現為殘翅和小翅,若子代出現長翅性狀,說明控制小翅的基因位于另一對染色體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即推測成立;若子代不出現長翅性狀,則推測成立。答案:(1)若基因A、a位于n1片段,則雜交實驗A的子一代中應有兩種翅色,且雌性全為褐色翅,雄性全為五彩翅40%(2)長翅白眼雌(AAXbXb)、殘翅紅眼雄(aaXBY)長翅紅眼雌(AaXBXb)、長翅白眼雄(AaXbY)(3)殘翅和小翅出現長翅性狀不出現長翅性狀1 .(2019屆高三南昌六校聯考)

28、果蠅的眼色有紅色、紫色和白色,受兩對基因A、a和B、b控制。野生型果蠅眼色色素的產生必須有顯性基因A,而顯性基因B使色素呈紫色(但它處于隱性地位時眼色仍為紅色),不產生色素的個體的眼睛呈白色。育種工作者選用兩個純系雜交得F1,F1雌雄交配得F2,結果如圖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P紅眼雌果蠅X白眼雄果蠅Fi紫眼雌果蠅X紅眼雄果蠅F23/8紫眼、3/8紅眼、2/8白眼(1)A、a和B、b分別位于、染色體上,它們的遺傳遵循定律。(2)親本白眼雄性的基因型是,F2紅眼果蠅中與親本基因型相同的占(3)F2中表現型為紅眼的雌雄果蠅隨機交配,后代中白眼果蠅的概率為。(4)育種時,常常選用野生型純合白眼的雌

29、果蠅與野生型純合紅眼雄果蠅進行雜交,在其后代中有時可以得到紫眼果蠅,有時得不到紫眼果蠅。請寫出能得到紫眼果蠅的親本的基因型:;不能得到紫眼果蠅的親本的基因型:O解析:(1)依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F2中有色眼:白眼=3:1,說明A、a位于常染色體上,F1中紫眼全為雌蠅、紅眼全為雄蠅,說明性狀的表現與性別相關聯,B、b位于X染色體上,它們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2)結合對(1)的分析可推知:親本紅眼雌果蠅和白眼雄性的基因型分別是AAXbXb和aaXBY,F1的基因型為AaXBXb和AaXbY,F2紅眼果蠅占3/4A_X(1/4XbXb+1/4XbY)=38,其中AAXbXb占1/4AAM/

30、4XbXb=1/16,所以F2紅眼果蠅中與親本基因型相同的占1/16/8=1/6。(3)果蠅眼色的色素的產生必須有顯性基因A,否則為白色,因此求后代中白眼果蠅的概率,只研究A、a即可。F2中表現型為紅眼的雌雄果蠅的基因型分別為1/3AA、2/3Aa,A配子占2/3,a配子占1/3,它們隨機交配產生的后代中,白眼果蠅的概率為1/3X1/3=1/9o(4)野生型純合白眼雌果蠅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兩種,野生型純合紅眼雄果蠅的基因型為AAXbY。當aaXBXB和AAXbY進行雜交時,其后代的基因型為AaXBXb、AaXBY,均為紫眼果蠅;當aaXbXb和AAXbY進行雜交時,其后代的基

31、因型為AaXbXb、AaXbY,均為紅眼果蠅。答案:常X基因的自由組合(2)aaXBY1/6(3)1/9(4)aaXBXB和AAXbYaaXbXb和AAXbY2 .已知某植物果實的形狀受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D、d和Y、y)控制,其表現型與基因組合如下表。用果實為圓形的兩植株為親本雜交,F1的植株全為心形果實。回答下列問題:果實形狀圓形心形三角形基因型D_YY、dd_D_YyD_yy(1)圓形果實親本植株的基因組合是,F1自交后產生F2的表現型及比例是。(2)F2圓形果實的植株共有種基因型。若讓F2中的心形植株間隨機受粉后得到的后代有90株,則F3心形約有株。(3)Fi的種群中出現了一株圓形果實

32、植株,已知是由一個基因突變而導致。請設計雜交實驗來確定突變的基因。實驗方案:。實驗結果及結論:解析:(1)果實為圓形的兩植株為親本雜交,Fi的植株全為心形果實(基因型為D_Yy),說明親本基因型為DDYY、ddyy;F1的基因型是DdYy,F1自交后產生F2的基因型有9種,表現型及比例是圓形(3/16D_YY+1/16ddyy+3/16ddY_):心形(&16D_Yy):三角形(3/16D_yy)=7:6:3。(2)F2圓形果實植株的基因型有DDYYDdYY、ddyy、ddYY、ddYy5種;F2中的心形植株基因型為1/3DDYy和2/3DdYy,產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為2/6DY、2

33、/6Dy、1/6dY、1/6dy,F2中的心形植株間隨機交配,產生的F3中心形植株DDYy占2/9、DdYy占2/9,若F3有90株,則心形植株約有40株。(3)如果因為一個基因突變使F1的種群中出現了一株圓形果實植株,由于F1的正常基因型為DdYy,則該突變的基因可能是y一丫或D-d,即突變的圓形果實植株基因型為DdYY或ddYy,可選擇該圓形果實植株與雙隱性圓形果實植株(基因型為ddyy)測交,如果突變的圓形果實植株基因型為ddYy,測交后代基因型為ddYy、ddyy,全為圓形植株,則是D基因突變為d;如果突變的圓形果實植株基因型為DdYY,測交后代的基因型為DdYy和ddYy,表現為心形

34、:圓形=1:1,則是y基因突變為Y。答案:(1)DDYY、ddyy圓形:心形:三角形=7:6:3(2)540(3)讓該圓形果實植株與雙隱性圓形果實植株測交若子代全為圓形植株,則D基因突變為d;若子代出現心形植株,則y基因突變為Y3 .某動物的Z染色體上有控制紅眼(T)和白眼、棒眼(B)和正常眼(b)等相對性狀的基因,W染色體上沒有這兩對等位基因;該動物的繁殖周期短,子代較多。請回答下列問題:(1)T和t、B和b這兩對等位基因均(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2)基因型為ZTBZtb的雄性個體與相同表現型的雌性個體交配,若不考慮交叉互換,所得子代中雌性個體的表現型為,雄性個體的表現型

35、為。但實際上,雌性子代共有4種表現型,即紅眼棒眼、紅眼正常眼、白眼棒眼和白眼正常眼,其中紅眼棒眼與白眼正常眼的比例約為。4 3)一只紅眼棒眼雌性個體與一只(表現型)雄性個體測交,若子代出現白眼棒眼,則可能是所致。解析:(1)T和t、B和b這兩對等位基因均位于Z染色體上,分別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2)根據題意,基因型為ZTBZ七的雄性個體與相同表現型的雌性個體(即基因型為ZTBW)交配,若不考慮交叉互換,所得子代中雌性個體的基因型為ZTBW和ZtbW,其表現型分別為紅眼棒眼和白眼正常眼;所得子代的雄性個體的基因型為ZTBZTB和ZTBZtb,其表現型均為紅眼棒眼。如果親本雄性個體產生配子時發生了

36、部分交叉互換,則因交換產生的新類型雄配子及其比例為ZTb:ZtB=1:1,同時產生另外兩種雄配子之比也為ZTB:Ztb=1:1,它們分別與雌性個體產生的雌配子(W)結合發育成的雌性個體的表現型(基因型)及其比例為紅眼正常眼(ZTbW):白眼棒眼(ZtBW)=1:1;同時另外兩種配子結合產生的雌性個體的表現型及比例為紅眼棒眼(ZTBW):白眼正常眼(ZtbW)=1:1。(3)一只紅眼棒眼雌性個體(ZTBW)與一只白眼正常眼雄性個體2tbztb)測交,若子代出現白眼棒眼(Z舊亞或ZtbZ舊或ZtbZOB),則可能是親本雄性個體中Z染色體上b基因突變為B基因或者雌性個體中T基因突變為t基因或者雌性個

37、體中Z染色體上含T基因的染色體片段缺失所致。答案:(1)遵循(2)紅眼棒眼或白眼正常眼紅眼棒眼1:1(3)白眼正常眼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片段缺失4.黑腹果蠅的第IV號染色體多1條(IV號三體)或者少1條(IV號單體)都可以生活,而且還能繁殖后代。科學家在一群野生型黑腹果蠅品系中,偶然發現了無眼果蠅。為探究控制無眼性狀的基因是否在第IV號染色體上,利用黑腹果蠅W號單體和W號三體進行如下實驗。組別親本(P)類型F1的表現型和比例甲無眼X野生型單體野生型:無眼=1:1乙無眼X正常野生型野生型丙無眼X野生型三體野生型請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從變異類型看,無眼性狀的產生來源于,三體和單體屬于。(2

38、)若只做甲組實驗,能否依據結果確定控制無眼性狀的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為什么?。(3)科學家利用正常無眼果蠅對乙、丙兩組的F1分別進行測交實驗,進一步證實了控制該相對性狀的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支持該結論的實驗結果是解析:(1)通過基因突變可以產生新的基因,進而產生新的表現型,因此無眼性狀的產生來源于基因突變,而三體與單體分別屬于染色體數目的增加或減少,屬于染色體變異。(2)只做甲組實驗,不能依據結果確定控制無眼性狀的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因為只做該組實驗,不能確定性狀顯隱性關系,若無眼性狀為顯性,甲組無眼為雜合子,假設該等位基因位于W號染色體上或其他常染色體上,甲組雜交實驗均能出現相應

39、的結果,只有先確定無眼性狀的顯隱性關系,然后才能判斷其位于幾號染色體上。(3)無眼果蠅與正常野生型果蠅雜交,后代全為野生型,說明無眼性狀由隱性基因控制,而野生型性狀由顯性基因控制。假如控制這對性狀的等位基因為A、a,則乙組的親本的雜交組合為aa(無眼)XAA(正常野生型),Fi的基因型為Aa。正常無眼果蠅與乙組的Fi測交,即Aaxaa-1Aa:1aa,即乙組Fi的測交子代出現野生型:無眼=1:1;丙組的雜交組合為aa(無眼)xAAA(野生型三體),F1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為1/2Aa、1/2AAa,正常無眼果蠅與丙組的F1測交,一半F1的測交子代出現野生型:無眼=1:1,一半F1的測交子代出現野

40、生型:無眼=5:1。答案:(1)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2)不能。因為只做該組實驗,不能確定性狀顯隱性關系,若無眼性狀為顯性,甲組無眼為雜合子,假設該等位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或其他常染色體上,甲組雜交實驗均能出現相應的結果(3)乙組F1的測交子代出現野生型:無眼=1:1;丙組一半F1的測交子代出現野生型:無眼=1:1,一半F1的測交子代出現野生型:無眼=5:15. (2018佳木斯測試)某雌雄異株的植物,其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該植物由基因A、a控制莖的高度(高莖和矮莖),由基因D、d控制花的顏色(紅花、粉紅花和白花,其中紅花對白花為不完全顯性)。科研人員用高莖紅花植株和矮莖白花植株作為親本進行

41、正交和反交實驗,所得F1均表現為高莖粉紅花;讓F1的雌雄植株進行雜交,所得F2的表現型及比例為高莖紅花:高莖粉紅花:高莖白花:矮莖紅花:矮莖粉紅花:矮莖白花=3:6:3:1:2:1。請回答下列問題:(1)分析上述雜交實驗結果,(填“能”或“不能”)確定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若不考慮基因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的情況,(填“能”或“不能”)確定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都不屬于伴性遺傳,作出后一項判斷的依據是O(2)科研人員對F2中高莖紅花植株的基因型進行鑒定,最好采用法,即讓F2中高莖紅花植株與植株雜交,請預測結果并指出相應結論:(3)科研人員將抗蟲蛋白基因M導入該植物一雄株的

42、某條染色體上,使之具備抗蟲性狀。為了確定基因M所在的染色體,可讓該雄株與雌株雜交,測定后代的抗蟲性。請補充以下推論:若產生的后代中若產生的后代中若產生的后代中M最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M最可能位于Y染色體上;M位于常染色體上。,則基因,則基因,則基因解析:(1)結合子二代的性狀分離比可以確定,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親本植株進行的正交和反交實驗結果是一致的,與性別決定無關,說明在不考慮基因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的情況下,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都在常染色體上,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都不屬于伴性遺傳。(2)子一代基因型為AaDd,則子二代中高莖紅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為AaDD或AAD

43、D,可以讓其與aadd植株進行測交,根據后代是否發生性狀分離判斷其基因型。若子代均為高莖粉紅花,則高莖紅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DD;若子代中高莖粉紅花植株與矮莖粉紅花植株的數量比為1:1,則高莖紅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DD。(3)若產生的后代中僅雌株具備抗蟲性,表現為與性別相關聯,則說明基因M最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若產生的后代中僅雄株具備抗蟲性,表現為與性別相關聯,且只發生在雄性中,則說明基因M最可能位于Y染色體上。若產生的后代中不論雌雄均有一半抗蟲,一半不抗蟲,表現為與性別無關,則說明基因M位于常染色體上。答案:(1)能能親本植株進行的正交和反交實驗結果是一致的,與性別決定無關(2)測交矮莖白花

44、若子代均為高莖粉紅花,則高莖紅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DD;若子代中高莖粉紅花植株與矮莖粉紅花植株的數量比為1:1(或子代出現矮莖粉紅花植株),則高莖紅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DD(3)僅雌株具備抗蟲性僅雄株具備抗蟲性不論雌雄均有一半抗蟲,一半不抗蟲6 .雜種優勢泛指雜種品種即F1(雜合子)表現出的某些性狀或綜合性狀優越于其親本品種(純系)的現象。現階段,我國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優質、高產玉米品種均為雜合子。請回答:(1)在農業生產時,玉米雜交種(F1)的雜種優勢明顯,但是F2會出現雜種優勢衰退現象。這可能是F1產生配子時發生了基因分離,使F2出現一定比例的所致。(2)玉米的大粒雜種優勢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

45、(A1A2)控制,現將若干大粒玉米雜交種平分為甲、乙兩組,相同條件下隔離種植,甲組自然狀態受粉,乙組人工控制自交受粉。若所有的種子均正常發育,第3年種植時甲組和乙組雜種優勢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分別為、。該實驗的目的是(3)玉米的大穗雜種優勢性狀由兩對等位基因(B1/B2和C1/C2)共同控制,兩對等位基因都純合時表現為衰退的小穗性狀。若大穗雜交種(B1B2C1C2)自交,F2表現衰退的小穗性狀的概率為1/2,則說明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解析:(1)在農業生產時,玉米雜交種(Fi)的雜種優勢明顯,但是F2會出現雜種優勢衰退現象。這可能是F1產生配子時發生了基因分離,使F2出現性狀分離,雜合子:純

46、合子=1:1,即出現一定比例純合子所致。(2)根據題意可知,只有雜合子才能表現雜種優勢。甲組實驗中自然狀態受粉,進行的是隨機交配,因此不管種植多少年,三種基因型的比例均為1/4A1A1、1/2A1A2、1/4A2A2,只有A1A2表現為雜種優勢,因此衰退率為1/2;乙組人工控制自交受粉,第3年種植時就是自交產生的子二代后代分別為3/8A1A1、1/4A1A2、3/8A2A2,則乙組雜種優勢衰退率為34。根據本實驗采取的受粉方式及實驗結果數據分析可知,該實驗的目的是研究受粉方式對雜種優勢衰退率的影響。(3)分析題意可知,如果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則會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在子一代中就會

47、出現四種純合子:B1B1C1C1、B1B1C2c2、B2B2C1C1、B2B2C2C2,即有1/4的衰退率;而大穗雜交種(B1B2C1C2)自交,F2出現衰退的小穗性狀的概率為1/2,則說明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且不發生交叉互換。答案:(1)純合子(2)1/234研究受粉方式對雜種優勢衰退率的影響(3)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且不發生交叉互換)7 .狗的體細胞中含有39對染色體,狗毛色的深淺與黑色素的合成有關,B基因控制真黑色素的合成,基因型為BB、Bb的狗的毛色分別為黑色、棕色,基因型為bb的狗的毛色為黃色,同時狗的毛色還受E、e基因的影響,當E基因存在時,真黑色素能夠正常合成,當E

48、基因不存在時,真黑色素不能合成,狗的毛色為黃色,B、b基因和E、e基因分別位于第12號和第19號染色體上,請回答下列問題:(1)如果有一只黑色狗和一只棕色狗雜交,子代中黑、棕、黃三種顏色的狗都有,則親本的基因型為。子代中黃色狗的基因型為。若這兩只親本狗再雜交一代生出一只黑色狗的概率為,這只狗是純合子的概率為。(2)狗的長毛(D)對短毛(d)為完全顯性,現有健康成年純種的黑色短毛雌狗(BBEEdd)、純種的黃色長毛雄狗(bbEEDD)各若干只,請通過雜交實驗確定基因D、d和基因B、b是否都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并將下面的實驗內容補充完整。實驗步驟:黑色短毛雌狗與黃色長毛雄狗交配產生子代Fi,Fi

49、的表現型為。Fi發育至成年,從Fi中選出多對健康的雌雄狗進行雜交得F2,統計F2中的毛色和毛長。實驗結果分析:F2的表現型及比例為,則說明D、d基因不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否則說明D、d基因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解析:(1)B、b基因和E、e基因分別位于第12號和第19號染色體上,因此它們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根據題意可知黑色狗的基因型為BBE_,棕色狗的基因型為BbE_,則子代中黃色狗的基因型只能為B_ee,則兩只親本的基因型為BBEe和BbEe,進一步推知子代中黃色狗的基因型為BBee、Bbee。這兩只親本狗再雜交,子代中黑色狗(BBE_)的概率為1/2切/4=3/8,基因型為1/3BBEE、2/3BBEe,故純合子的概率為1/3。(2)若D、d基因不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黑色短毛雌狗(BBEEdd)X黃色長毛雄狗(bbEEDD)一F1表現型為棕色長毛(BbEEDd)。從F1中選取多對健康的雌雄狗雜交得F2,將F2中狗的毛色和毛長進行逐對分析,可以計算出F2中各種表現型及比例為黑色長毛(BBEED_)=1/4陽4=3/16,黑色短毛(BBEEdd)=1/4X1/4=1/16,黃色長毛(bbEED_)=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