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程度副詞{太}出現的時代及其與太、大、泰的_第1頁
論程度副詞{太}出現的時代及其與太、大、泰的_第2頁
論程度副詞{太}出現的時代及其與太、大、泰的_第3頁
論程度副詞{太}出現的時代及其與太、大、泰的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程度副詞太出現的時代及其與“太”、“大”、“泰”的關系 葉 玉 英(廈門大學 人文學院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摘要:從傳世典籍來看,戰國時期始有程度副詞太,同時“太”字已用來記錄程度副詞太。然而,甲骨文、金文、戰國秦漢出土簡帛資料表明:在字與詞的關系上,程度副詞太 和記錄它的“太”字出現的時代并不一致。西周時期已有程度副詞太,表示程度過甚。這種用法是從程度副詞大表程度深引申而來的。不過在東漢中期以前,程度副詞太在出土文獻資料中多作“大”,或假借“泰”為之。程度副詞太寫作“太”是在“大”、“太”二字分化之后,時間不會早于魏晉。典籍中“泰”作程度副詞屬假借現象,即“大”、“太”假借“泰

2、”為之。這種現象集中在兩漢時期,魏晉以后逐漸消失。關鍵詞:程度副詞;太;大;泰 近年來,不少學者意識到以傳世典籍作為研究依據,存在三個問題:第一,現有古籍都是世代傳抄而來的,這使得我們很難斷定一些語言現象的確切時代;第二,最早的傳世典籍如周易、尚書、詩經等的成書都經歷了很長時間,大約從西周到戰國,因此我們無法確知商周時期的語言狀況;第三,在語言與文字的孳乳分化過程中,字與詞的發展往往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通常是一個詞出現很長時間了,還沒有造出新字來記錄它,而是用與之字義相關的已有的字或假借與之音同的字來表示。凡此種種,常使我們的研究出現偏差。程度副詞太(為了區分字和詞,我們用太表示詞,“太”表示字

3、)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太是先秦就有的程度副詞。從已有的研究來看,所謂“先秦”,最早也是詩經時代。筆者翻檢目前所能見到的出土文獻后發現:程度副詞太與記錄它的“太”字在出現的時代這個問題上并不一致。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重新檢討程度副詞太出現的時代、太和大以及“太”字與“大”、“泰”二字的關系等問題。 一商代甲骨文里中已有“大”字,其中有不少用作程度副詞大的,但還沒有用為程度副詞太的,例如:(1)乙酉卜,賓貞:秋大爯。(甲骨文合集13538,以下簡稱合集) (2)戊申卜:其大敦。 戊申卜:不大敦 。(合集7665) (3)丙午,王卜:大延。合集23667) (4)王大令眾人曰:協田,

4、其受年,十一月。(合集1)(5)其啟,三日庚寅大啟。(合集8683) (6)方大出。(合集6703) (7)貞:方不大出。十三月。(合集6704正) (8)乙亥卜,賓貞:合鬯大禦于祖乙。(合集1076甲正) (9)祖丁大久,王其延父甲。 大吉(合集27363)(10) 甲子卜,王。卜,大。(合集22758) (11)乙巳卜,中貞:卜若茲不安,其大不若?(合集23651)(12)壬寅卜,癸雨,大驟風。(合集13359) 在上引文例中,“大”的用法有四種:1、大+動詞,即如“大爯”、“大敦”、“大令”、“大久”、“大告”、“大延”、“大禦”、“大示”、“大”,表示程度深。張玉金先生認為“大禦”、“

5、大出”、“大令”、“大敦”的“大”是情態方式副詞,可譯為“大規模”、“大舉”。1P57我們認為“大”譯為“大規模”或“大舉”于“大爯”、“大敦”、“大出”、“大久”、“大延”、“大禦”、“大”等文例中雖然可通,但于“大令”、“大啟”等則不能讀通。再者,文中“大”是表示這些動作行為的程度而不是方式,有如我們今天說“大戰一場”、“大干一場”、“大操大辦”。“不大出”、“不大敦”是“大出”、“大敦”的否定形式。因而還是視其為程度副詞為妥;2、大+形容詞。甲骨文中兆記辭常用“大吉”。“大”表示程度深,可譯為“非常”或“很”;3、大+不+形容詞。合集23651片中“大不若”,張玉金先生認為“大”表示程度

6、深,可譯為“非常”、“很”;1P634、大+形容詞+名詞。如合集13359“大驟風”,“大”修飾“驟”,表示程度厲害。二在西周甲骨文、金文里,程度副詞大仍沿襲甲骨文,有兩種形式:1、大+動詞,表示程度深。如周原甲骨文“大出于”(H11:9)、“其又大乍”(H11:12)、“大還,思不大追”(H11:47);西周早期金文“王大省公族,于庚辰旅(中觶)”,西周中期金文“唯戎大出于軝”(臣諫簋),西周晚期金文“今大赦汝”(匜);2、大+形容詞+名詞,表示程度深。如西周中期金文“敢作文人大寶協龢鐘”(鐘),西周晚期金文“王受皇天大魯令”(五祀鐘)、“降余大魯福無斁”(梁其鐘)。尚書·大誥“寧

7、王遺我大寶龜”與此句式相同。與甲骨文相比較,西周時期程度副詞大有所發展,即由表示程度深,引申而有過甚的意思,因此語言中又出現了新的程度副詞太。不過,此時程度副詞太是用“大”來記錄的。如西周晚期毛公鼎“大縱不靜”中“大”字就當讀為“太”。“大縱不靜”即“太放縱則不靜”的意思,文意含有轉折的意味,表示否定,相當于我們現在說“太就”。今本尚書·多方“有夏誕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終日勸于帝之迪,乃爾攸聞”,孔安國傳曰:“言桀乃大為過昏之行,不能終日勸于天之道。”可見文中“大”字有“太過”之意,亦當讀為“太”,表示貶斥。今本尚書還有一種句式“大+不+形容詞”,如“于弟弗念天顯,乃弗

8、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康誥)。這種句式帶有強烈的否定語氣,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太不”。“大不友于弟”即“于弟大不友”。“大”用作程度副詞太,表程度過分,并帶有譴責的語氣。今本尚書中程度副詞太仍寫作“大”,說明它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本的原貌。 三以傳世典籍資料觀之,春秋戰國時期“大”、“太”、“泰”三字分別表示大、太、泰三個程度副詞。其中有一種大的用法值得我們關注,即大+形容詞,表程度過甚,如:彼譖人者,亦已大甚。(毛詩·小雅) 旱既大甚,蘊隆蟲蟲。(毛詩·大雅) 大無信也,不知命也。(毛詩·國風) 昊天大幠,予慎無辜。(毛詩·小雅)且女亦

9、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莊子·齊物論)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莊子·寓言)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莊子·胠篋)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周易·需)上引文中“大”字皆可讀為“太”,表示程度副詞太。毛詩“大無信也,不知命也”,韓詩外傳作“太無信也,不知命也”;“彼譖人者,亦已大甚”一句,說苑作“彼譖人者,亦已太甚”;“旱既大甚,蘊隆蟲蟲”,春秋繁露作“旱既太甚,蘊隆蟲蟲”;“昊天大幠”,韓詩外傳或作“昊天太憮”,唐石經本作“昊天泰憮”。莊子“大白若辱”、“大巧若拙”二句

10、文意皆含轉折之意,“大若”即“太則若”,“大”表程度過甚,用為程度副詞太。周易需卦“未大失也”意謂“此失未過”,“大”含有“過分”之意,亦當解為程度副詞太。這說明“太”字表程度過甚的用法本來都寫作“大”。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有的保留了古本的原貌,如上引今本尚書、毛詩、周易、莊子之例;有的在“大”、“太”二字分化后,改寫成“太”,或假借“泰”字為之。如: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莊子·天下)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飭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莊子·漁父)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韓非子·愛臣)車席泰美。(韓非

11、子·外儲說左下)陰之太盛,雨湛不霽,陰盛陽微,非道之宜。(論衡·順鼓)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論衡·自紀)上引傳世典籍中程度副詞大、太、泰的用例表明,最遲在戰國時期“太”、“泰”二字已經用來記錄程度副詞太和泰了。然而,我們在出土戰國秦漢文獻中看到的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們發現,古籍中表示極大、程度深或程度超過某一限度(且含有貶義)等意思的程度副詞太,在東漢中期以前的出土文獻中多寫作“大”,有時作“泰”。如:1、大(太)+形容詞,表示極大、甚而過之,但不含貶義,如: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盛若詘,大直若屈45。(郭店楚簡·老子乙本

12、) 按:簡文中“成”(盛)與“缺”、“盈”與“沖”、“巧”與“拙”、“盛”與“詘”、“直”與“屈”均構成反義詞,“大”當讀為“太”,意謂“極大、甚而過之”。這與上引文中莊子“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大巧若拙”之文意相同。葛佳才先生認為今本老子與此相對應的句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中,“大”表程度過甚,相當于“太,過于”。3P138 2、大(太)+形容詞,表示程度過甚,含有貶義,如:喜樂無限度,是謂大(太)荒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德) 欲富大(太)甚,貧不可得;(一貳)欲貴大(太)甚,賤不可得。(二貳)(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天下休183,秦兵適敝,秦有慮矣。非是猶

13、不信齊也,畏齊大(太)甚也184。(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謂起賈章)江君奚洫曰:“大(太)緩救邯鄲,邯鄲317鄲。(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麛皮對邯鄲君章)攻秦,寡人之上計,講,寡人之大(太)下也99。(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二)交股者,刺大(太)過也;平踴者,欲123淺也124。(馬王堆漢墓帛書合陰陽)其內大(太)美,其外必有大聲問36行。(馬王堆漢墓帛書二三子問)二曰濃淺而砭深,謂之泰(太)過60。(張家山漢簡脈書) 日再,三飲,腸自為人,大(太)良,勿傳也54。(武威醫簡) 此膏藥大(太)良,勿得傅67。(武威醫簡) 3

14、、大(太)+形容詞,表程度深,含有褒義,如:大(太)久而不渝,忠之至也3。(郭店楚簡·忠信之道)4、大(太)+形容詞,表示超過某一限度,如:歲收:中田小畝畝廿斗,中歲也。上田畝廿七斗,下田畝十三斗,大(太)上與大(太)下相覆以為率4881。(銀雀山漢墓竹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5、大(太)+不+形容詞,加強否定。如長沙楚帛書·丙篇:“曰倉。不可以巡,大不順于邦,臧,。”“大不順于邦”即“于邦太不順”之意。此與今本尚書“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相類。 四以上我們考察了傳世典籍和出土文獻中“大”、“太”、“泰”三字用作程度副詞的情況,結果表明在程度副詞太出現的時代以及“太”字用

15、來記錄程度副詞太的時代等問題上二者是有出入的。傳世典籍顯示,戰國時期始有程度副詞太,表示程度過甚。太寫作“太”,或假借“泰”為之,因此我們看到這一時期還有一個程度副詞泰。然而,出土文獻告訴我們,西周時期已有表示程度過甚的程度副詞太。雖然此時語言中已經出現程度副詞太,但一直到東漢早期,人們仍用“大”或“泰”字表示程度過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還必須了解“大”、“太”、“泰”在字形、字義、字音上的關系。先說字形。說文:“泰,滑也。從廾從水,大聲。,古文泰。”從現有古文字資料來看,說文把“”當作“泰”之古文顯然錯了。“”應該是“太”字。大概是由于漢代“泰”與“太”常常互相借用,所以許慎就以為“”是

16、“泰”的古文。東漢早期的武威漢簡泰射“泰”字或作“太”字,東漢晚期的碑銘如衡方碑“乾太”即“乾泰”,張休崕涘銘“太山”即“泰山”,皆可證。“太”是由“大”字中分化而來的。在甲骨文、西周金文、戰國文字,乃至兩漢簡牘中,“太牢”、“太室”、“太子”、“太保”、“太師”、“太公”、“太后”等“太”字皆寫作“大”。目前所見最早的“太”字,即春秋陶文“太室”之“太”作“”(古陶文匯編2·4),就是在“大”字下加指事符號“”構成的。戰國齊陶“匋者曰太”之“太”作“”(古陶文匯編3·410),楚系金文作“”(大府鎬),則是在“大”字下加指事符號“” 。字或作“”(古陶文字征)、“”(武威

17、漢簡70)。“泰”字最早見于秦代陶文,作“”、“”(古陶文字征),在陶文中用為姓氏。西安北郊出土的秦封泥亦見“泰”字,有的假借為“太”,如“泰(太)醫丞印”、“泰(太)官丞印”、“泰(太)蒼”、“泰(太)蒼丞印”等;有的“泰”字假借為“大”,如“泰(大)廄丞印”、“泰(大)行”等。戰國秦漢文字中還常常假借“大”為“泰”,如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吏有五失:一曰夸以迣,二曰貴以大(泰),” 上博(二)容成氏:“其喬(驕)38大(泰)如是狀。39” 上博(四)曹沫之陳:“有大道焉,必恭儉以得之,而驕大(泰)以失之。8”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乙本:“是以圣人去甚,去大(泰),去奢。”銀雀山漢簡晏子&#

18、183;內篇諫上第二十二章:“故大(泰)山之神怒,今吾欲使人祝。1080”“非大(泰)山之神也,是宋之先也,湯與伊尹也。0802”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大”字出現的時代最早,在商代甲骨文里就大量出現,“太”出現于春秋陶文,“太”是由“大”分化而來的。“泰”與“大”、“太”則屬假借關系。 次說字義。“大”的本義指大人,引申為凡大小之大,由大小之大又引申指最大、最高,再引申為極大。如上博三恒先:“恒先無有,質、靜、虛。質,大質;靜,大靜;虛,大虛。1”文中“大”就是“最高”的意思;再如郭店楚簡老子丙篇“大上”即“太上”,大一生水即太一生水,“大”(太)表“極大”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泰”字下說:“后

19、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是“極大”義的進一步引申。再說字音。“大”字古音在定母月部,“太”、“泰”在透母月部,音極近。從戰國秦漢出土文獻資料來看,“大”、“太”、“泰”一直到東漢時期還同音。敦煌懸泉漢簡“太守”仍作“大守”。同時,“大”還可假借為“泰”,如“彖曰:家必不屬,奢大(泰)過度,后必窮辱,責其身而食身,又不足”(0314:14)。“太”、“泰”二字音轉為透母字,才意味著“大”、“太”二字徹底分化。通過分析“大”、“太”二字形、音、義,我們知道“大”、“太”乃一字分化。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太”字,但

20、一直到東漢早期,“太”字使用的頻率還很低。馬王堆帛書、張家山漢簡、銀雀山漢簡、居延漢簡、武威漢簡、額濟納漢簡、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敦煌懸泉漢簡、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東漢晚期漢靈帝時期)等漢代簡牘帛書資料中都沒有出現“太”字。后世讀為“太”的,如“太師”、“太守”、“太仆”、“太史”、“太傅”、“太尉”、“太尹”、“太官”、“太宰”、“太醫”、“太倉”、“太極”、“太一”、“太上”、“太常”、“太清”、“太陰”、“太陽”、“太父母”、“太子”、“太公”、“太后”等,在漢簡、漢印里皆作“大”。不過在東漢晚期磚銘、墓志銘、碑銘里,“太”字出現得相對多一些,如東漢曹氏宗族墓磚刻辭“上陽太守”、衡方碑銘

21、“太夫人”、白石神君碑“太清”、劉寬神道碑“太”等銘刻文中“太”已不再寫作“大”了。魏墓志銘中“太尉”、“太守”、“太師”之“太”都寫作“太”,不作“大”。但兩晉時期還有“大”、“太”通用的情況。如西晉太康二年磚銘“太康”之“太”又作“大”、或作“泰”;“太安”或作“大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大”、“太”完全分化,不再通用。 以上所舉之例皆為“大”、“太”在兩漢出土文字資料中用為形容詞的情況,這與“大”、“太”、“泰”用作程度副詞的情況是一致的。下表是出土文獻中“大”、“太”、“泰”三字作為形容詞和副詞的使用情況:大太泰(與大、太的關系)字形出現時代商代春秋秦代商代使用情況形容詞,表大、最

22、大;程度副詞,表程度大、深;西周春秋使用情況形容詞,表大、最大;程度副詞,表程度很大或程度深;程度副詞,表程度過甚,含有貶義。形容詞,表示大戰國秦漢時期使用情況形容詞,表大、最大、極大等意義;程度副詞,表程度很大或程度深;程度副詞,表程度過甚,含有貶義;程度副詞,表極大,甚而過之,但不含貶義;程度副詞,表程度深,含有褒義;程度副詞,表示超過某一限度;假借為“泰”,表嬌縱義;形容詞,表示大、最大、極大。但數量很少。假借為“大”,用作程度副詞,表程度深。如秦繹山碑“泰成”即“大成”;漢代假借為太,表程度過甚;魏晉南北朝使用情況形容詞,與小相對,形容體積、面積、數量、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

23、對象大;程度副詞,表程度深。魏晉時期有的年號如“太元”、“太康”之“太”寫作“泰”。五由上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甲骨文里已有“大”字,可用來表示程度副詞大 ,但還沒有用為程度副詞太的。西周時期“大”字既可表示程度深,也可表示程度過甚(還含有貶義)。這說明西周時期語言中已有程度副詞太了,而且程度副詞太表程度過甚的用法是從程度副詞大表程度深進一步引申而來的。由于此時“太”字尚未出現,所以仍用“大”來記錄程度副詞太。戰國秦漢時期,雖然人們已經造出了“太”字,但一直到東漢末期,“太”字的使用頻率還很低,而且我們所能見到的都是用為形容詞的例子,沒有用作程度副詞的。也就是說,由于一直到東漢,“大”、“太”

24、二字尚未徹底分化,所以程度副詞太都用“大”或“泰”來記錄。我們根據“大”、“太”二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土文獻中用作形容詞的情況,以及“大”、“太”二字的分化狀況推測:“太”字用來記錄程度副詞太 的時代不會早于魏晉時期。魏晉以后,隨著“大”、“太”二字的徹底分化,“大”與大,“太”與太才實現字詞的統一。后人在古籍傳抄過程中,用今字“太”改寫古字“大”。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看到的傳世戰國秦漢典籍中,表程度過甚的程度副詞太有的寫作“太”,也有的寫作“大”的原因。“泰”字用作程度副詞屬假借現象,即程度副詞大或太假借“泰”為之。這種現象在戰國至兩漢期間常見,魏晉以后不再出現。因此“泰”字作為表示程度過

25、甚的程度副詞出現,大約在兩漢時期。魏晉以后逐漸消失。在三國志、晉書、世說新語、齊民要術、陳書、南齊書、梁書、洛陽伽藍記等中古傳世文獻中,只有在三國志里,還可以看到“泰”字假借為“大”或“太”的例子,如魏書:“田子泰(大)非吾所宜吏者”,又“且少小常苦被褥泰(太)溫,泰(太)溫則不能便柔膚弱體,是以難可防護,而易用感慨”。 大西克也先生曾撰文考察古文字資料中的“邦”和“國”,指出古籍中“邦”、“國”二字的分布不能如實地反映先秦的真實面貌。郭店楚簡、楚帛書等資料中的“或”、“”、“”、“國”等字一概應讀作“域”,不能作國家字。在春秋戰國及秦代,“國家”稱為“邦”。西漢時期,因為“邦”成為漢高祖的名

26、諱,所以改用“國”來表示“國家”義。2P186-192本文所論“太”和“大”用作程度副詞的情況,也說明傳世典籍與出土文獻的記載常有出入。漢語史中類似的問題肯定不少,亟待我們去發現和解決。參考文獻1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2大西克也.論古文字資料中的“邦”和“國”A.古文字研究第23輯,中華書局·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3葛佳才.東漢副詞系統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5.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5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6張國艷.甲骨文副詞研究D.西南師范

27、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7張國艷.居延漢簡虛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8武振玉.兩周金文詞類研究(虛詞篇)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9梁華榮.西周金文虛詞研究D.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10李杰群.商君書虛詞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11任雪梅.詩經副詞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2陳明富.楚辭虛詞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3侯立睿.國語程度副詞研究D.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14孫玲.韓非子副詞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5齊瑞霞.淮南子副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16牛麗亞論衡副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7趙娟.戰國策副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8張海濤.莊子副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