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回收與資源化_圖文_第1頁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回收與資源化_圖文_第2頁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回收與資源化_圖文_第3頁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回收與資源化_圖文_第4頁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回收與資源化_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20卷 第 1期 2007年 2月 污 染 防 治 技 術 P OLLUTI O N C ONTROL TECHNOLOGY Vol . 20, No . 1Feb. , 2007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回收與資源化高 潔 , 郭 斌(河北科技大學 , 河北 石家莊 050018摘 要 :從溫室效應的概念出發 , 介紹了 6種典型溫室氣體的來源 、 含量及其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由于 CO 2含量日益 增多 , 國際上作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減少 CO 2的排放量 。 因此對削減二氧化碳的技術和發展方向作了概要評述 , 以廢物資源 化的原則 , 將分離回收的 C O 2進行綜合利用 , 還對其應用的三個

2、方面進行了歸納總結 。關鍵詞 :溫室效應 ; 二氧化碳 ; 分離 ; 回收 ; 綜合利用 中圖分類號 :X16; T Q12711+4 文獻標識碼 :ARecovery and Recycli n g of Greenhouse Ga s Carbon D i ox i deG AO J ie, G UO B in(Hebei U n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Abstract:Fr om the concep t of greenhouse effect, six kinds of ti p and the

3、ir influence t o terrestrial envir on ment were intr oduced in this paper . p of carbon di oxide, UNFCCC (United Nati ons Fra me work Conventi on on Cli m ate made the discharge of carbon di oxide . The technol o 2gy of reducing carbon di oxide are were als o addressed . Comp rehensive use of carbon

4、 di oxide could be made thr on . The app licati on of carbon di oxide fr om three as pects was su mmarized .Key 2; separati on; recovery; comp rehensive utilizati on收稿日期 :20060908; 修訂日期 :20060927作者簡介 :高 潔 (1982 , 女 , 河北石家莊市人 , 在讀碩士研 究生 , 攻讀方向為廢物資源化。1 概 述溫室效應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比較熱門的研究課題 , 也是關乎全球環境的重要問題 。 它不僅是全

5、球氣候 、 環境的問題 , 也是涉及到人類社會的生產 、 消費和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空間的社會和經濟發展 各個領域的重大問題 。 111 溫室效應與溫室氣體1896年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典科學家 S . 阿侖紐斯首創地球“ 溫室效應 ” 概念 1, 大氣中的某 些成分 , 如 CO 2、 H 2O 等氣體能透過太陽光的短波 輻射 , 但卻強烈地吸收長波輻射 , 因此 , 地表就像罩 了一層玻璃的溫室 , 使大氣溫度提高 , 所以稱為 “ 溫室效應 ” 。當前 , 已知有 6種氣體在地球變暖方面起著重 大作用 , 它們是甲烷 (CH 4 、 二氧化碳 (CO 2 、 氧化 氮 (N 2O 、 氫

6、氟碳化物 (HFCs 、 全氟烴 (PFCs 和 六氟化硫 (SF 6 , 后 3種通常被總稱為氟烴化合物 (CFCs , 其中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溫室氣體特征及其大氣中含量如表 1所列 2。 表 1 主要溫室氣體及其特征氣 體大氣中 濃度 /(m ol m ol -1 年增 長/%生存 期/a溫室效應(C O 2為 1現有貢 獻率/%主要來源C O 2355 0. 550200155煤、 石油、 天然氣、 森林砍伐CFCs 0. 000852. 25010234001500024發泡劑、 氣溶膠、 制冷劑甲烷1. 7140. 812171115濕地、 化石、 燃料、 牲畜NO x0. 310.

7、 251202706化石燃料、 化 肥、 森林砍伐從表 1中可以看出 , 在所有的溫室氣體中 , CO 2在大氣中含量高 、 壽命長 , 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最大 。然而 , 隨著人類對燃料的使用量日益增加 , 向 大氣中排放的 CO 2越來越多 , 同時 ,人類對森林的 2007年 2月 高 潔等 1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回收與資源化 57 大量砍伐 , 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積急劇減少 , 植物對CO 2的光合再生作用日趨減弱 , 大氣中 CO 2的濃度逐步升高 , 促使全球氣候變暖 。此外 , 溫室效應也對全球的生態系統產生了一系列的其它影響(表 2 3, 這些影響直接對全球工農業生產 、 人類健康和

8、生存環境以及生物物種等產生危害 , 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 。表 2 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項 目 觀測到的氣侯變化現象海平面 20世紀全球平均每年上升 12c m河流湖泊結冰期 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約減少兩周北極 海 冰 的 范 圍 和厚度 近年夏末秋初變薄 40%, 20世紀 50年代 以來 , 春夏季面積減少 10%15%非極地冰川 20世紀廣泛退卻雪蓋 20世紀 60年代以來 , 面積減少 10%冰凍土層 極地部分地區解凍、 變暖、 退化植物生長季節 40年以來 , 北半球尤其是高緯度地區每 10年約延長 14d動植物分布 植物、 昆蟲、 鳥類和魚類的分布向高緯度 、 高海拔轉

9、移動物生育和遷徙、 植物開花 北半球開花、 侯鳥回歸、 出現時間均提前珊瑚礁白化 頻率增加 ,相關經濟損失 ,倍造成二氧化碳 (CO2增加的原因 , 主要是工業 生產與汽車 、 飛機 、 輪船廢氣排放量的增加 ; 工業生 產中煤炭 、 石油 、 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 , 農 業化學藥劑的使用 ; 電冰箱排放的氟里昂等 , 都能導致 CO2、 氮氧化物 、 甲烷等溫室氣體的大幅度增 加 , 加速了溫室效應的作用 , 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 112 全球 CO 2的排放情況圖 1給出了大氣中 CO2的濃度變化 4, 從中可以看出 :各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段 , CO 2排放量增長很快 , CO

10、2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 280L /L增加到 368L /L。 圖 2給出了各國 G DP 、 人口 、 能源消費和 CO2排放量間的關系 5, 由圖 2可看出 : 1999年世界上具代表性的國家單位能耗所產生的 G DP 的高低 , 反映了能源利用及其 CO 2的釋放情 況 。 由圖 1、 2可分別從 CO 2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兩個方面說明 CO2減排仍然任重而道遠 。 113 各國對溫室效應的對策日益變暖的氣候 , 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 巨大的壓力 。 1992年 , 國際社會在巴西舉行了聯圖 1 大氣中 C O2濃度的年度變化G DP 、 人口 、 能源消費和 C O2排放量合國環

11、境與發展大會 , 包括中國在內的 153個國家 和歐共體 , 正式簽署了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it 2 ed Nati ons Fra me work Conventi on on Cli m ate Change, UNFCCC 6, 大會呼吁各國積極采取措 施 , 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 盡早使其恢復到 1990年 的排放水平 。為了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控制在預期水平 , 需要世界各國作出更加細化且具有強制力的承諾 。 1997年 12月 , 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東 京召開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締約方第三 次會議 , 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 量 , 以抑制全

12、球變暖的 京都議定書 7。這一公 約使簽約國在國際上承擔了義務和責任 , 同時也使 各國科技工作者在研究開發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對 策和控制技術方面迎來了壓力和挑戰 。 2 CO 2的減排及分離回收技術2. 1 CO 2的減排技術措施源頭治理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 , 要從源頭上 減少 CO2的排放 ,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 (1 提 高能源的利用率 :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化石燃料燃 燒的產物 。 提高化石燃料的能源利用效率就等于 58 污 染 防 治 技 術 第 20卷 第 1期減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 比如優化燃料供給 , 改 進燃燒裝置 , 提高燃燒效率 ; 采用循環流化床燃燒 技術 ;

13、開發煤的多聯產綜合利用新技術 。 (2 開發 新型的潔凈能源 , 如風能 、 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 在污染嚴重的電力行業 , 風電成本已經可以與燃煤 發電相競爭 , 風能發電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 對太 陽能的利用 , 體現在光電利用和光熱利用兩方面 。 光電利用主要是基于半導體材料的光電效應 , 采用 光電器件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例如太陽能熱水 器等裝置 , 即能把太陽能轉化為熱能 。 (3 提高植 被面積 , 消除亂砍濫伐 , 保護生態環境 。 但是 , 無論 是改變能源結構 , 還是保護生態環境 , 都是一個長 期的過程 , 尤其是中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 , 仍 將以燃煤為主要能源

14、 , 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 治理效果 。2. 2 CO 2的分離回收技術大氣中蘊藏著豐富的碳資源 , 若從資源綜合利 用的角度考慮 , 分離回收碳資源 , 使之變廢為寶不失 為一種好方法。 現有的分離回收 CO2的方法有吸收 法、 吸附法、 膜分離法、 吸收 2膜分離聯合法等。 2. 2. 1 吸收法 , (1 、 碳酸丙烯酸 2在這些溶劑中的溶解 。工業上常 用的物理吸收法有 Fl our 法 、 Rectis o 法 、 Selexol 法 等 。 其關鍵在于吸收劑的選擇 , 要求吸收劑必須對 CO 2的溶解度大 、 選擇性好 、 沸點高 、 無腐蝕 、 無毒 性以及性能穩定 8。物理

15、吸收法的優點是吸收在 低溫 、 高壓下進行 , 吸收能力強 , 吸收劑用量少 , 吸 收劑再生不需要加熱 , 通常采用降壓或常溫氣提 (惰性氣提洗提 的方法 , 因而能耗低 , 溶劑不起泡 , 不腐蝕設備 。但由于 CO2在溶劑中的溶解服從亨利定律 , 因此這種方法僅適用于 CO2分壓較高的條件 , 而且 CO2的去除程度不高 。(2 化學吸收法 化學吸收法是使原料氣和化學溶劑在吸收塔內發生化學反應 , CO2被吸收至 溶劑中成為富液 , 富液進入脫析塔加熱分解出 CO 2, 從而達到分離回收 CO 2的目的 。 該方法的關 鍵是控制好吸收塔和解析塔的溫度與壓力 9。所選用的吸收劑應具有對溶質

16、 CO2具有選擇性 、 吸 收劑不易揮發 , 并避免在氣體中引進新的雜質 , 腐 蝕性小 、 粘度低 、 毒性小 、 不易燃 。 常用的吸收劑有 醇胺 、 立體障礙醇胺及碳酸鹽等水溶液 , 吸收劑濃 度通常不超過 50%(因濃度過高時 , 會產生嚴重 的腐蝕 。目前 , 吸收法發展方向為 , 不只使用單 一醇胺 , 而是使用多個醇胺之配方 , 以增加吸收量 、 降低腐蝕和揮發性以及降低成本 。美國能源部推 進零排放 CO2, 以甲醇取代汽油的計劃 , 以及日本 的溫室氣體 研究中 心 R I TE 均 以這一 回收 方法 為主 。2. 2. 2 吸附法 吸附法是一種利用固態吸附劑 (活性炭 、

17、 天然沸石 、 分子篩 、 活性氧化鋁和硅膠等 對原料氣中的 CO2進行有選擇性的可逆吸附作用來分離回收 CO2的新技術 。吸附劑在高溫(或高壓 條件下吸附 CO2, 降溫 (或降壓 后將 CO 2解吸出來 , 通過周期性的溫度 (或壓力 變化 ,實現 CO2與其它氣體的分離 。采用吸附法時 , 一 般需要多座吸附塔并聯使用 , 以保證整個過程中能連續的輸入原料氣 , CO2氣及未吸附 氣體 , , 其主要決定因 2, 所能 2量愈多 。 由于排放氣體中帶有水氣及微粒 , 水氣會與 CO2產生競爭吸附而降低 CO2吸附 量 ; 微粒則會進入吸附劑而造成吸附劑失活 , 而且 進入吸附劑孔徑之后

18、, 即不易由減壓或升溫予以去 除 。 基于這些因素 , 物理吸附相較于化學吸收 , 是 比較不具競爭力的 , 雖在文獻中已有報導使用分子篩活性碳及沸石可達到近百分之百的 CO2回收 , 但均是在不存在水氣及微粒的條件下操作的 。目前研制出對 CO2具有較高吸附性能的固體吸附劑 是吸附法的主要研究方向 。2. 2. 3 膜分離法 膜分離法是利用某些聚合材 料 , 如醋酸纖維 、 聚酰亞胺 、 聚砜等制成的薄膜 , 對 不同氣體的滲透率不同來分離氣體的 。膜分離的 驅動力是壓差 , 當膜兩邊存在壓差時 , 滲透率高的 氣體組分以很高的速率透過薄膜 , 形成滲透氣流 , 滲透率低的氣體則絕大部分在薄

19、膜進氣側形成殘 留氣流 , 兩股氣流分別引出 , 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 。使用薄膜法處理含大量 CO2廢氣時 , 無論使用那類薄膜 , 除要對 CO2具高選擇率外 , CO2透過率亦需愈高愈好 , 只是排放氣中主要成分 N 2及 CO 2的分子大小十分相近 , 高選擇率及高透過率不 易同時實現 。 除選擇率及透過率外 , 使用薄膜時尚 需考慮薄膜壽命 、 薄膜保養及更換成本等 。 高分子薄膜材質的選擇及制備是決定能否應用于 CO 2 回2007年 2月 高 潔等 1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回收與資源化 59 收的關鍵之一 。2. 2. 4 膜分離 2吸收聯合法 膜分離 2吸收聯合法 , 膜分離裝置簡單

20、 , 投資費用比溶劑吸收法低 , 但難以達到吸收法對 CO2的分離程度 。兩者結合起來可取長補短 , 前者作粗分離 , 后者作精分離 , 既可達到有效分離 , 又可節省投資費用 。例如 , 挪威Stat oil 公司從天然氣開采中回收 CO 2, 原用胺系溶液吸收洗氣法 , 吸收塔 、 洗氣塔體積龐大 , 后改用氟聚合物膜作預處理的聯合法 , 使吸收塔 、 洗氣塔的重量減輕 70%75%, 占地面積減少 65%11。2. 2. 5 幾種分離回收方法的比較 上述幾種 CO 2的分離回收方法各有特點 , 視原料氣和 CO2產品氣的純度要求而不同 , 可以選用一種適合的方法 ,表 3列出了各種方法的

21、優缺點 。表 3 各種方法優缺點的比較方法 優點 缺點物理吸收 吸收能力大 , 吸收劑用量 少 , 吸收劑再生不需要加 熱 , 能耗低 , 溶劑不起泡 , 不腐蝕設備 適用于 CO2分壓較高 的情況 , 分離 效率不 高 , 成本較高化學吸收 吸收效果好 , 分離回收純度高 , H 象吸附法 , 吸附容量有限 , 需大量 吸附 劑 , 吸 附 解 吸 頻 繁 , 自動化程度不高膜分離法 裝置、 操作簡單 , 投資費 用低 難以得到高純度 CO 2膜分離 2吸 收 聯 合 法效果好 , 能耗低 流程復雜3 CO 2的應用領域3. 1 物理應用C O 2物理應用領域有 12:(1 用作惰性氣體、

22、冷 卻劑、 壓力劑、 臨界萃取劑、 清洗劑等 ; (2 用于提高石油開采率 :將高壓 CO2注入油田后 , 有助于提高采收率 ; (3 其它 , C O 2 可用作泡沫材料的發泡劑 , C O 2可使煙氣中水分蒸發、 細胞膨脹、 提高香煙等級。 3. 2 生物應用CO 2生物應用領域有 :(1 用作氣肥 , CO 2可用 于覆蓋植物的氣肥 , 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 使產 品早熟 , 產量提高 ; (2 用作果蔬保鮮劑 , 通過注入 高濃度 CO2, 降低 O 2含量 , 以抑制果蔬中微生物呼吸和病菌發生 ; (3 其它 , CO2還可用作呼吸促進劑 、 滅殺害蟲 、 柿子脫澀 、 CO 2

23、 培菌等 。3. 3 化學應用CO 2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主要是化學合成 13: (1 傳統應用 , 傳統的化學應用主要是合成尿素 , 合成無機金屬碳酸鹽材料以及其它化工產品 , 如白 炭黑 、 輕質氧化鎂等 ; (2 合成有機物 , 如合成醇 、 二甲醚 、 高分子化合物 、 羧酸及其衍生物 、 有機碳酸脂等 ; (3 催化重整制合成氣 ; (4 CO2加 H2合成 異構烷烴 ; (5 合成金剛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 CO 2為 碳 源 、 金 屬 Na 為 還 原 劑 , 在 440 、 80. 8MPa 條件下 , 反應 12h 得到 250m 甚至 mm 級的鉆石 , 合成產率達 8. 9%。4 結 論CO 2是溫室氣體中一種排放量最大的氣體 , 它 的主要來源是化石性燃料的燃燒和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 , 就世界范圍的 CO2, 重點應放在 減少化石性燃料的使用 、 CO 。 CO 2。 參考文獻 1 鄭 京 . 溫室效應對環境的影響 J .環境科普 , 2003, 1:51 -5212 徐世曉 , 趙新全 . 溫室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