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267-2006松材線蟲病綜合治理技術規程_第1頁
DB33T267-2006松材線蟲病綜合治理技術規程_第2頁
DB33T267-2006松材線蟲病綜合治理技術規程_第3頁
DB33T267-2006松材線蟲病綜合治理技術規程_第4頁
DB33T267-2006松材線蟲病綜合治理技術規程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DB33T267-2006松材線蟲病綜合治理技術規程本標準代替DB33/T267-2000浙江省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治技術規程,與DB33/T267-2000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標準名稱由浙江省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治技術規程改為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治技術規程; 文本中出現的“規程”改為“標準”;“工程治理”改為“治理”;“廳”、“局”改為“行政主管部門”;“各縣市”改為“各縣(市、區)”; “松墨天牛”改為“松褐天牛”,文本中第一次出現病蟲名稱時,增加了拉丁學名; 松材線蟲病治理實行的方針由“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改為“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 第6、7、8、9章中懸空段加上節編號; 增加

2、了“10營林措施”和“12疫木管理”2個章節內容。本標準由浙江省林業廳提出并歸口。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浙江省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松材線蟲病綜合治理技術規程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松材線蟲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綜合治理的總則、治理區劃、規劃設計、疫情監測和調查、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營林措施、病木清理、疫木管理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浙江省范圍內的松材線蟲病綜合治理。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

3、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LY/T1123-1993松材線蟲病檢疫技術3總則3.1 為有效防治松材線蟲病,防止疫情傳播蔓延,確保除治質量,根據林業部森林病蟲害工程治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以及現有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新技術,結合浙江實際,制定本標準。3.2 松材線蟲病治理實行“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4工程治理區劃以各縣(市、區)為單位,根據松材線蟲病的傳播規律,發生區所處的地理環境、林分用途、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發生歷史、除治技術水平等因素,劃分不同發生類型,實行分類施策。4.1 區劃內容應包括不同類型區的特點、范圍、面積、區劃設

4、計表、區劃圖等。5規劃設計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編制全省松材線蟲病治理總體規劃。縣(市、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全省總體規劃和松材線蟲病發生實際情況,制定本縣(市、區)項目總體設計,以小班為單位,制定作業方案,繪制小班作業圖、表,標明作業方法。6疫情監測和調查監測和調查方法。疫情監測分別采用引誘劑監測和人工地面監測,同時定期進行全面疫情調查。6.1 引誘劑監測。在監測區定點放置誘捕器,使用適量的引誘劑注入誘捕器中,將被誘捕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取回實驗室作分離線蟲的檢驗,確定監測區是否發現松材線蟲。根據松褐天牛帶松材線蟲情況組織人力進行

5、病樹調查。6.1.1 誘捕器的設置。用“松褐天牛誘捕器”在松材線蟲病發生的邊緣區,重點疫情監控區布點,每個誘捕器之間相距140m。誘捕器設在山脊、林道旁空氣較流通處。6.1.2 誘捕器掛放時間和方法。松褐天牛成蟲羽化初期開始,在監測點懸掛誘捕器,直至羽化完畢。用一根小木棍(兩端分別固定在2株松樹上),誘捕器掛在木棍中間,用鐵絲綁牢,防止被風吹落,誘捕器下端離地面1.3m左右。6.1.3 引誘劑型號選用“蛀干類害蟲引誘劑”。6.1.4 引誘劑使用方法。打開瓶蓋,撕去密封膜,將引誘劑直接置于誘捕器中,每隔15天更換一瓶引誘劑。6.1.5 誘捕器結果檢查。松褐天牛成蟲羽化期每隔3天一5天檢查一次,收

6、取誘捕器集蟲罐中的松褐天牛。6.1.6 將誘捕到的松褐天牛帶回實驗室作線蟲分離鑒定,檢驗松褐天牛體中有無攜帶松材線蟲;若經檢驗發現松褐天牛體中帶有松材線蟲,則表明該監測點發生松材線蟲病。隨即組織人力在該監測點進行病樹調查。6.3人工地面監測松材線蟲病發生邊緣區是監測重點。病區外圍和非病區交界林分應設立固定或流動監測點,每月各監測一次。定期采集枯死木樣品進行分離鏡鑒。6.3.1 根據引誘劑誘捕的松褐天牛檢驗結果,一旦確認松褐天牛帶有松材線蟲,則在誘捕器放置點周圍,半徑70m或稍遠范圍內,采用“流膠法”診斷出病樹,采集樣品進行分離鏡鑒,確定疫情發生地點°動員基層林業工作人員和群眾,結合營

7、林、護林等工作,隨時向當地森防機構報告發現可疑病、死樹的地點。6.4疫情調查非發病區的疫情調查。每年3月4月和8月10月對本行政區域的松林各調查一次。重點調查交通沿線兩側、風景旅游區、大型工礦企業、倉庫、駐軍營房、城鎮周圍或電視發射臺等附近的松林。6.4.1 發病區的疫情調查。每年9月對境內松林進行全面普查,監測覆蓋率100%。查清受害松樹的分布情況、受害程度、發生面積、除治效果等,劃出病區鄉(鎮)、村。6.4.2 調查方法踏查:攜帶森林資源小班分布圖、記載表格、望遠鏡、采樣工具等沿適當的路線,全面仔細調查有無松樹枯死。6.4.2.1 詳查:在踏查中,發現有枯死松樹的地方,以林業作業小班為單位

8、作進一步詳查。要求查明分布地點、樹種、面積、受害程度、枯死株數、蓄積、立地條件、松褐天牛分布危害情況,在圖上標出小班所在位置。同時采好枯死木樣品帶回室內作定性檢驗。6.4.3 采樣要求。6.4.3.1 采樣數量。以林業作業小班為采樣單位,松林小班面積小于6.67ha的,采集樣品不少于3個;小班面積6.67ha-16.67ha的,采集樣品3個-5個;小班面積大于16.67ha,采集樣品5個-7個。每個樣品米集100g左右為宜。6.4.3.2 采樣部位。選取癥狀明顯枯死不久的病樹,在樹干的胸高處,用斧子、柴刀或木鉆深入干材一公分內的木質部采集樣品。春季松褐天牛處于化蛹期間要注意靠近死樹的蛹室或其相

9、鄰的蛀道部位取樣。6.4.3.3 樣品標簽的內容必須用鉛筆填寫清楚(包括寄主、采集地點、時間、采集人),與樣品一起放入塑料袋內,用橡皮筋扎緊。樣品要及時分離鏡鑒,暫不能分離的應放在冰箱內或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6.4.5病原鑒定。用貝爾曼漏斗法分離線蟲。凡新發現松材線蟲病的地區,由省森防站邀請有關專家鑒定后予以確定。6.4.6建立疫情檔案。對每年的疫情調查監測資料實行規范化管理。包括(1)疫情分布圖、錄像;(2)病枯木采集、分離、鏡鑒登記卡;(3)疫情調查表;(4)松褐天牛分布危害調查表;(5)病區疫情監測表、防治情況表;(6)科學實驗情況。逐步建立疫情數據庫。7化學防治應用“蛀干類害蟲引誘劑

10、"、噴施化學藥劑、打孔注藥等方法,降低松褐天牛林間密度及直接殺死松材線蟲,減輕危害程度;應用薰蒸劑殺死病木、病材中的松褐天牛和松材線蟲,防止人為傳播。7.1 使用引誘劑防治。采用“蛀干類害蟲引誘劑”誘殺松褐天牛,最后將誘集的松褐天牛殺死。誘捕器之間的懸掛距離為50mo7.2 噴施化學藥劑防治農藥及劑量。防治松褐天牛主要的農藥有殺螟松、綠色威雷、蟲線清。飛機防治用藥量,殺螟松6ppm(3%殺螟松60L/ha);綠色威雷150倍液(8%綠色威雷1.2L/ha);蟲線清80倍液(16蟲線清L/ha)。地面噴霧用藥量,綠色威雷300倍液;殺螟松和綠色威雷同飛防。22.5 2施藥方法和時間。大

11、面積宜采用飛機防治,小面積可以采用地面常量或超低容量防治。噴霧時,以樹冠濕潤為宜。防治時間一年至少2次,分別在松褐天牛羽化初期和盛期。7.4 打孔注藥防治松材線蟲。此方法主要用于名貴古樹和重點風景區松樹的保護。7.4.1 藥劑和用量。使用藥劑為松線光。用藥量為每立方米材積注入400ml,一般胸徑15cm以下用藥60ml,胸徑每增5cm用藥量增30ml。7.4.2 施藥方法和時間。每年3月前,在健康松樹基部,用穿孔器打小孔,孔徑7mm,深約4cm-5cm,45。角傾斜。將盛藥小瓶斜插入,任藥液緩慢進入樹體。每株2瓶以上則均勻分布。7.5 薰蒸除害根樁薰蒸。二片磷化鋁放于伐樁面上后,用塑料袋套住伐

12、樁,四周圍用泥土將袋口壓實。7.5.1 病木、死木薰蒸。按LY/T1123-1993松材線蟲病檢疫技術執行。7.5.2 薰蒸結束后,上中下分層取樣,確認松褐天牛和松材線蟲死亡率均達到100%后才算合格,否則需再次放藥薰蒸,直至檢查合格為止。8生物防治林間釋放松褐天牛的天敵一一管氏腫腿蜂(Sclerodermaguani)抑制減少林間松褐天牛數量,從而減少病害感染,達到控制和減少病死樹的效果。8.1 釋放管氏腫腿蜂時間:松褐天牛處于幼蟲期,氣溫攝氏27度以上的晴天放置。8.2 放蜂點的設置和放蜂方法選擇單株放蜂。林木零星受害的林分采用此法。放蜂時把蜂管棉塞打開,管口倒插在受害木的枝梗上或大頭針上

13、,讓蜂從管內自行出管擴散。管底略高于管口,以防雨水進入管內將未及時出管的蜂淹死。8.2.1 中心點放蜂。受害林木面積較小,受害木較多時采用中心點放蜂法。放蜂時把蜂管棉塞打開后堆放在林中地面中央,讓蜂自行出管擴散。每0.7ha設一放蜂點,每點放蜂1萬頭左右。8.2.2 分片設點放蜂。受害林木面積較大情況下采用分片布點放蜂法。把受害林分劃分為若干片,每片中心區設若干個放蜂點,讓各個點的蜂自行擴散覆蓋本片,最后各片擴散相連。8.3 放蜂效果檢查當代林間寄生率檢查。放蜂1個月后,在離放蜂點50m半徑范圍內抽取若干株被害木剖析檢查天牛數量和腫腿蜂寄生數量,計算寄生率。8.3.1 3個月后持續寄生率調查。

14、3個月后在離放蜂點100m150m半徑范圍內抽取若干被害木剖析檢查腫腿蜂寄生率。8.3.2 放蜂防治效果檢查。放蜂的當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在放蜂區和對照區分別設若干個標準地(每個標準地約0.1ha)進行每木調查。防治面積在100ha以下的設7個10個標準地,調查林木病死株數和被害率,得出防治效果。放蜂后一年以同樣檢查方法跟蹤調查持續效果。9物理防治林間設置黑光燈誘殺松褐天牛成蟲,降低松褐天牛蟲口密度;林間堆放餌木誘集松褐天牛成蟲產卵,降低下松褐天牛成蟲密度。9.1 黑光燈誘殺松褐天牛。松褐天牛成蟲羽化期在林間開闊地帶安置250w、400w自鎮流黑光燈,每隔500m以上懸掛一盞,燈下集蟲桶內

15、裝水至2/3,上滴柴油。每天點燈時間19時一次日6時。每時收集松褐天牛予以殺死。注意用電安全。9.2 餌木誘集。松褐天牛成蟲期,在林間按一定密度設置餌木堆。砍下林間活松樹,鋸成三段,搭成三角架,松枝堆在三角架下即可。每隔10天添加一段餌木。待松褐天牛產卵期結束后,取回所有餌木予以燒毀。10營林措施1根據松林的不同受害程度及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進行適度的撫育伐、衛生伐、林地清理、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措施,營造針闊混交林,提高松林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1.1 2除治松材線蟲病后的林地,應當及時進行補植、造林和封山育林。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相關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工作。1.2 3育苗、造林不得使用未經檢

16、疫合格或來自發生區的松科植物繁殖材料和苗木。1.3 4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對更新改造的林分應規劃營造非松類混交林或闊葉林,減少純松林面積。11 病木清理松樹間伐或清理病死樹必須在每年松褐天牛羽化前(3月底以前)全部結束。11.1 清理病死樹原則上采用連根挖除的方法。不能連根挖除的,所有伐根高度不得高于5cm=松樹間伐順序必須是先伐死樹后伐殘余活樹,死樹和活樹分開放置。11.2 病死樹伐根采用薰蒸,或涂藥后土埋等措施處理,涂藥可用敵敵畏加瀝青或柴油等。活樹伐根剝皮處理。11.3 松樹間伐或清理的病死樹包括活立木,應集中堆放,統一進行除害處理。11.4 松樹間伐或清理病死樹的跡地必須清理干凈,山場

17、跡地不得殘留直徑1cml上枝梢,枝梗一律就地或集中燒毀。12 疫木管理疫區內禁止擅自采伐松木,已發生松材線蟲病的鄉鎮,嚴禁進行松木商品材采伐和非除治性采伐;未發生的鄉鎮,需進行松木商品材采伐的,必須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12.1 未經批準,不得在疫區內非法經營和加工利用松木。12.2 未經除害處理、未經檢疫檢驗合格的松疫木及其半成品、成品一律不準運出疫區。12.3 疫區內的松木、松材及其半成品、成品應當依法檢疫和辦理木材運輸證件后方可調出。有關單位和個人申請辦理發生區內的松木、松材及其半成品、成品運輸證件的,應當符合國家和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條件。12.4 不得收購、銷售、存放、攜帶、使用來自發生區未經檢疫合格的松木、松材及其半成品、成品。12.5 調運松科植物及制品(含木質包裝和電纜盤)都必須持有植物檢疫證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