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課例之二歷史七年級下冊_第1頁
教學課例之二歷史七年級下冊_第2頁
教學課例之二歷史七年級下冊_第3頁
教學課例之二歷史七年級下冊_第4頁
教學課例之二歷史七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學課例之二歷史七年級下冊(新課標岳麓版)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學技術課程標準內容: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重要著作。以長城、北京故宮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有條件的地區可組織參觀古代工程和建筑。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明成祖營建北京城。北京城由宮城、皇城、京城三部分組成。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通過對本課的兩個課中題“本草綱目的成書過程,體現了李時珍怎樣的治學精神?”,“結合前面學過的有關知識想一想,天工開物不受當時讀書人重視的原因是什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概括歷史知

2、識的能力。通過課后的暢想天地“你對北京的哪些古建筑的印象最深?談談你的感想”,培養學生的歷史表述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通過了解我國傳統科技由世界前列轉向發展停滯,使學生認識到科教興國的重要性。過程與方法:結合本課圖片,使學生認識到明朝和清朝前期科學技術的輝煌表現,這些都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學生自備材料做出一個古建筑模型,理解建筑學的一些原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辨證對待這一時期的科技成果。一方面,總結性著作的出現,表明古代科技登上了頂峰。另一方面,種種原因使得近代科技并沒有出現在中國,中國科技逐漸落伍了。通過對長城的利弊分析,全面認識這一工程的特征。重點:幾項

3、科技成就的特征難點:對長城利與弊的分析 明及清前期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教學過程:課前引導:提問:明朝建立及滅亡的時間?(1368年,1644年)清入關及前期的年限?(1644年,1840年)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清朝被稱為清前期。我們來了解一下明及清前期的科技成就。共同學習:一、 明長城和北京故宮明長城早在戰國時期,有些諸侯國就修筑了長城。秦朝筑長城最為有名。提問:秦朝筑長城的目的是什么?(抵御匈奴進攻) 秦朝長城的東西起止點?(東起遼東,西至臨洮)以后,大部分朝代都修過長城。明朝時,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兩部,他們經常騷擾明邊境,邊防形勢告急。明朝用200多年的時間,修筑了13000多里的長城。明

4、朝長城的東西起止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多媒體展現:長城走向示意圖;八達嶺長城景觀圖。讀一讀小博士的話。現在看來,長城既有利又有弊,同學們來討論一下。(利: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維護中原地區的穩定;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是世界上偉大的工程之一,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弊:在和平時期,長城基本上是個累贅;在今天,長城對中華各民族來說,是民族關系的一個反面教材)“不到長城非好漢。”游覽長城是一種享受。可是今天人們在城磚上刻畫污損,使這種享受大打折扣。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那些人不文明,素質低,毀壞古跡)假如你使長城的管理者,想想辦法減少這些現象的發生。(懲處罰款、教育宣傳等)北京故宮北京作為

5、都城的歷史較長。在戰國時期,燕的都城就在今天的北京。元大都建在北京,大大提升了北京城的地位。明初都城在應天(今南京),燕王朱棣奪權后就在大都的基礎上營造北京城,做為都城。多媒體展示:明北京城平面圖;故宮圖。要求學生畫出明北京城的簡要的平面圖。(如下)宮城就是今天的故宮博物院,過去也稱為紫禁城。有多少間房子呢?不滿一萬間。9999間。一方面這個數字有天長地久的意思,另一方面說明了天地本不全,所以留有余地。故宮有很多珍寶。如今,這座“天子有禁”的宮殿,成為人們旅游的好去處,成為人們了解中國歷史的好材料。二、本草綱目明朝在湖北蘄春出了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他就是李時珍。請一位同學講一下李時珍的故事。(

6、故事情節見書P112)李時珍采藥時到過我們臨湘的五尖山、藥姑山。他虛心向山野之人學習,了解藥物的性能。前后歷27年,終于寫成了190多萬字的本草綱目。這本書被全世界的藥物學家選進必讀書目。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我們要學習李時珍怎樣的治學精神?(虛心求教、注重實踐、持之以恒、興趣先導)治病救人是高尚的事業,醫師也是不錯的職業。有心的同學肯定會記住中國古代史上的重要醫藥知識。現在我們選3位同學,看誰說出的醫藥知識最多。評選出一位“醫藥小博士”。三、天工開物這是宋應星編寫的書。書名是什么意思?(大自然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人能開發自然,創造物質財富)天工開物幾乎論述了當時所有生產部門的技術。假如你要了

7、解明朝手工作坊的史實,也可查閱這本巨著。宋應星說:“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為什么此書不受當時讀書人的重視?(明朝八股取士,考試內容僅限于四書五經,天工開物與之不相關,所以被當時讀書人輕視)今天想起來真不是滋味。假如那些學富五車的讀書人多關注一下身邊的產業與事物,中國古代的科技定會開出絢爛的現代花朵。另外,“史海拾貝”里面還提到了一部重要的農業百科全書。書名叫什么?作者是誰?徐光啟是上海人,他是譯介和傳播西方科技的先驅。在書中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本草綱目、天工開物以及農政全書都是明朝帶有總結性的科技著作。它們的出現,說明我國傳統科技依然處于世界前列,同時也給傳統科技畫了一個句號。清前期,我國科技就陷于停滯。結合“溫故知新”談一下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斷;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束縛)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新世紀向科技進軍的號角早就吹響。大家努力吧!課堂檢測:(基礎題)作品與人物連線 本草綱目 徐光啟 農政全書 宋應星 天工開物 李時珍(基礎題)填空:明長城東起( ),西至( )。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 )。 (提高題)選擇: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的相同之處是:A、深入民間考察而寫成的著作B、百科全書式的著作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