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方案_第1頁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方案_第2頁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方案_第3頁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方案_第4頁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筏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一、工程概況xx工程主樓部分基礎為筏板基礎,筏板厚度1.5 m,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整體混凝土工程量約為700m3,混凝土強度等級C40P6, 進行一次性整體澆注。這種大體積混凝土底板施工具有水化熱高、收縮量大、容易開裂等特點,故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做為一個施工重點和難點認真對待。二、混凝土性能 1、混凝土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嚴格控制沙石骨料的含泥量。拌制混凝土時摻入粉煤灰,緩凝劑,改善混凝土的黏塑性。粉煤灰的摻量可取水泥用量的20%-25%2、在混凝土中摻入聚丙烯抗裂纖維,摻量為0.9kg/m3二、 混凝土供應由于底板混凝土一次澆筑量比較大,混凝土質量要求較高,整個底板

2、將采用商品混凝土攪拌站提供的混凝土。在底板混凝土澆筑之前,提前選擇好行車路線,并盡量選擇在人流車流較少的周末進行混凝土的澆筑,以使出罐的混凝土能盡快運到現場。1、 泵的布置與配置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期間現場設置2臺地泵, 見施工平面布置圖,1#、2#樓共用一臺地泵放在兩棟樓東側,4#樓單獨使用一臺地泵放在4#樓東側。2、 罐車交通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前制定現場交通疏導方案,所有罐車按指定的路線行走,并設置專門交通協管員指揮道路交通。3、 泵管的布置混凝土泵管鋪設前,首先要搭設單獨的腳手架,上鋪腳手板來鋪設泵管。腳手架不得緊靠鋼筋搭設,以免澆筑混凝土時由于泵管的沖力使腳手架晃動造成鋼筋移位。在澆筑混

3、凝土時隨著混凝土的澆筑,泵管不斷拆除,腳手架也要隨之及時拆除,否則待混凝土凝固后腳手架將無法拆除,給底板混凝土滲漏留下隱患。在泵管下邊腳手板上還要鋪上彩條布,以免泵管中的混凝土漏到底板鋼筋上難以清除。4、 澆筑前的準備由于該底板是大體積混凝土,技術要求高,必須保證混凝土不產生冷縫。為確保底板大體積混凝土的順利澆筑,項目部將專門成立領導小組,來指揮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1)技術準備底板混凝土澆筑前,首先編制了詳細的技術交底,由技術負責人向工長進行交底,工長向工人進行書面及口頭技術交底,讓所有管理及操作人員都清楚混凝土澆筑質量的重要性、澆筑順序、操作要點等。底板鋼筋隱檢完畢,柱墻插筋位置調整好且固

4、定牢固,泵管鋪設就位,水電預留洞、埋管留設完畢,保溫材料準備到位。(2)人員組織底板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必須各方面協調統一方可順利施工。現場設總指揮一名,混凝土澆筑前由總指揮先進行各方面協調、聯絡和布置,施工時負責指揮處理各種關系。混凝土澆筑時現場將派專人指揮管理車輛的出入,保證施工的有序進行。混凝土攪拌站專人負責與現場聯絡并及時匯報攪拌站的情況,同時根據現場情況,協調混凝土的攪拌和運輸速度,運輸車輛提前確定好行車路線,保證運輸車輛行駛的順暢。施工現場對商品混凝土要逐車進行檢查,測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溫度,檢查混凝土量是否相符。二、 混凝土澆筑(一)澆注方法1#、2#、4#工程地下室筏板尺寸較大,

5、為防止冷縫出現,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施工時采取斜面分層、依次推進、整體澆筑的方法,使每次疊合層面澆筑間隔時間不得大于8h,小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1、 在底板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我們將采取“分區定點,一個坡度、分層澆筑、循序推進、逐步到頂”的方法。即混凝土從一端向另一端,以同一坡度一次到頂向前連續澆筑。采取合理的分層澆筑方式,每層厚度約500mm,并任其斜向流動,層層推移,必須保證第一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第二層混凝土澆筑。如下圖所示:混凝土分層澆筑示意圖2、 混凝土采用機械振搗棒振搗。振搗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上下抽動,均勻振搗,插點要均勻排列,插點采用并列式和交錯式均可;插點間距為3004

6、00mm ,插入到下層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約50100mm,振搗時應依次進行,不要跳躍式振搗,以防發生漏振。每一振點的振搗延續時間25s,使混凝土表面水分不再顯著下沉、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止。為使混凝土振搗密實,每臺混凝土泵出料口配備4 臺振搗棒(3 臺工作,1 臺備用),分三道布置。第一道布置在出料點,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第二道布置在坡腳處,確保混凝土下部密實,第三道布置在斜面中部,在斜面上各點要嚴格控制振搗時間、移動距離和插入深度。3、 澆筑混凝土時先化分澆筑區域,每臺泵車負責本區域的混凝土澆筑。澆筑時先在一個部位進行,直至達到澆筑厚度,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推進,然后在坡面上繼續澆

7、筑,循序推進。這種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澆筑方法能較好地適應泵送工藝,避免泵管經常拆除沖洗和接長,提高泵送效率,簡化混凝土的泌水處理,保證上、下層澆筑間隔不超過初凝時間。如遇特殊情況,混凝土在間歇時間內不能繼續澆筑時,需要采取如下應急措施:可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坡面上插12短鋼筋,長度1米,間距500mm,呈梅花狀布置,同時加強測溫工作,控制內外溫差。澆筑每一區段時,應先澆筑標高低的部位,如電梯井坑、集水坑等,由低向高推進。根據規范要求:同一混凝土強度等級、抗滲等級、同一配合比,生產工藝基本相同,每單位工程不得少于2組(每組6個試件);連續澆筑混凝土每500m3應留置一組抗滲試件,且每項工程不得

8、少于2組。本工程每段底板混凝土連續澆筑,應按500m3留置一組抗滲試件。4、 全面分層,采取二次振搗方案。混凝土初凝以后,不允許受到振動。混凝土尚未初凝(剛接近初凝再進行一次振搗,稱二次振搗),這在技術上是允許的。二次振搗可克服一次振搗的水分、氣泡上升在混凝土中所造成的微孔,亦可克服一次振搗后混凝土下沉與鋼筋脫離,從而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密實性和抗滲性。5、 大體積混凝土的表面水泥漿較厚,且泌水現象嚴重,應仔細處理。對于表面泌水,當每層混凝土澆筑接近尾聲時,應人為將水引向低洼邊部處縮為小水潭,然后用小水泵將水抽至附近排水井。在混凝土澆筑后48h 內,將部分浮漿清掉,初步

9、用長刮尺刮平,灑少許的干凈的細碎石,然后用木抹子搓平壓實。在初凝以后,混凝土表面會出現龜裂,終凝前要進行二次抹壓,以便將龜裂紋消除,注意宜晚不宜早。(二)混凝土澆注時符合下列規定:1、混凝土澆筑層厚度根據所用振搗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確定,整體連續澆筑時為300-500mm。2、混凝土澆注宜從低處開始,沿長邊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進行。當混凝土供應量有保證時,亦可多點同時澆注。3、整體分層連續澆注時應縮短間歇時間,并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注完畢。層間最長的間歇時間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當層間間歇時間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時,層面按施工縫處理。4、大風天氣澆注混凝土時,在作業面要采

10、取擋風措施,并增加混凝土表面的抹壓次數,應及時覆蓋塑料薄膜和保溫材料。5、澆注過程中突遇大雨時,應及時在結構合理部位留置施工縫,并盡快中止混凝土澆注;對已澆筑還未硬化的混凝土要立即進行覆蓋,嚴禁雨水直接沖刷新澆注的混凝土。(三)水平施工縫處理符合以下規定:1、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清除表面的浮漿、松動的石子及軟弱混凝土層。2、在上層混凝土澆筑前,用清水沖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并應充分潤濕,但不得有積水。3、混凝土要振搗密實,使新舊混凝土緊密結合。三、混凝土養護1、大體積混凝土應進行保溫保濕養護,在每次混凝土澆注完畢后,除應按普通混凝土常規養護外,還要及時按溫控技術措施的要求進行保溫養護。(1)派

11、專人負責保溫養護工作。(2)保濕養護的持續時間不得少于14d,并應經常檢查塑料薄膜的完整情況,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3)保溫覆蓋層的拆除應分層逐步進行,當混凝土的表面溫度與環境最大溫差小于200C時,可全部拆除。2、混凝土澆注完畢初凝前,要立即進行噴霧養護工作。四、混凝土降溫措施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重點主要是將溫度應力產生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小,防止和降低裂縫的產生和發展。因此考慮采取如下降溫措施。(一) 優化混凝土配合比考慮到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度應力和溫度變形,在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過程中要注意如下問題:(1) 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溫度上升的重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熱高,在配合比設計時選用水化熱低的礦渣硅酸鹽

12、水泥。(2) 適當增加粗骨料直徑,并嚴格控制砂、石含泥量,石子、砂子的含泥量不超過1%和3%,且不得含有其他雜質。(3) 降低水灰比,加強振搗,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和抗拉強度。(4) 在保證混凝土強度的前提下,使用適當的減水劑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以減少水化熱。(5) 增加粉煤灰摻入量,以替代部分水泥用量,推遲混凝土強度的增長,從而減少水泥水化熱的不利影響。粉煤灰摻量可取代水泥用量的20%-25%,細度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6) 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90mm130mm。(二)外部保溫措施為控制好混凝土內部溫度與表面溫度之差不超過25, 施工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1盡量降低混凝土入模澆筑溫

13、度,必要時用濕潤麻袋遮蓋泵管。2為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熱過快和表面脫水,避免內、外溫差過大和干縮而產生裂縫,混凝土終凝后,立即進行保溫保濕養護,保溫養護時間根據測溫控制,當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大氣溫度基本相同時,可緩緩撤掉保溫養護層,保濕養護不得少于14d。為防止混凝土內部與表面溫差過大,造成溫度應力大于同期混凝土抗拉強度而裂縫,養護工作尤為重要,現場采取保溫、保濕養護法。首先,混凝土表面抹壓完畢,馬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目的是防止水分蒸發,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蓋一層2cm厚玻璃棉氈以保溫,墻柱插筋處尤其要注意嚴密保溫,這樣整體連接形成良好的保溫層,從而使混凝土表面保持較高的溫度,減緩表面熱的擴散,控制混

14、凝土內外溫差。塑料薄膜很有效地保證了混凝土表面的潮濕,既保證了表層混凝土的強度增長,又使前3周的降溫階段不致出現干燥收縮,還保證了微膨脹劑充分發揮補償收縮的作用。(三) 施工措施分層澆筑混凝土,每層厚度不宜大于300mm以加快熱量散發并使溫度分布較均勻,同時也便于振搗密實。澆筑方向從一端開始,分臺階狀推進。上層混凝土的澆筑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中途時間不應超過60分鐘,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易使鋼筋產生移位,因此,在混凝土澆注過程中,應隨時復核鋼筋位置,并采取措施以保證位置正確。五、混凝土測溫及監控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必須進行監測,檢測混凝土表面溫度與結構中心溫度。以便采取相應措施,保證混凝

15、土的施工質量。大體積混凝土溫度驗算(1)溫度驗算預估施工期間(8月上旬)平均氣溫:Ta=30預估砼澆筑溫度:To=23攪拌站砼配合比中 ,根據經驗公式;預計砼中心最高溫度:Tmax=To+C/101.25+F/50=23+410/101.25+50/50=75.3(2)保溫層驗算砼表面最高溫度:Tb=Tmax-Tmax=75.3-20=55.3保溫層厚度: 0.5H(Tb-Ta)=k1Tmax其中0.13w/m.k,為草包(棉布、麻袋)導熱系數;12.3w/m.k,為砼導熱系數;k為導熱修正系數,取k1.5 H=1.50m0.51.50(55.3-30)0.13=-1.5=0.08m2.320

16、當混凝土內部與表面溫度差超過250C 時,每超過約1.50C應緊急增加覆蓋一層麻袋(厚10mm),控制溫差。計算如下:取K=0.666,混凝土虛鋪厚度:計算厚度:H=h+2h=3.7+0.622=4.94米混凝土表面溫度:因此保溫層厚5CM與厚6CM保溫效果相比,混凝土表面溫度差:32.4-30.3=2.10C測溫點布置:常規測溫方法需留設測溫孔和本工程面積較大的工程實際情況,本工程取具有代表性的測溫點進行測溫。電梯基坑混凝土厚度最大,混凝土中心溫度最高的地方也在電梯基坑處,所以只要保證電梯基坑處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差不超過250C即可保證混凝土質量,因此測溫重點放在電梯基坑。測溫點平面位置:1、 每個電梯基坑內均布置兩個點位; 2、沿筏板邊緣每隔15米布置1個點位;3、在兩個電梯基坑相鄰中間布置1個點位;4、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