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和社會網絡_第1頁
(讀書筆記)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和社會網絡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和社會網絡導論:人類學中的禮物與中國社會主題:中國北方一個村莊的禮物交換體系和網絡培育的民族志報告選題:(1)個人經歷;(2)國外人類學家關于“禮物”研究的思考;(3)中國“禮物”的自身體系。(一)人類學話語中的禮物莫斯的禮物之靈:(1)受禮者必須回饋:基于“豪”(禮物之靈),保留禮物是危險的,迫使受禮者回禮,不回禮會造成嚴重的麻煩;(2)禮物的不可讓渡性,禮物與商品的對立;(3)禮物的給予、接受、回贈三階段交換過程:(4)夸富宴是整體贈予的體現。回禮的動機:互惠規則(與禮物之靈之爭)(1)對禮物互惠的研究馬林諾夫斯基:互惠或“饋贈——接受原則”是拉美尼西亞的社會秩序的基礎;雷蒙德?弗思:互惠觀念是毛利人的根本內驅力,補償或均等報償;列維斯特勞斯:表親婚姻理論,仍受互惠原則的支配;薩林斯:批評莫斯“豪”的先入為主,薩林斯確定了決定饋贈與交換之一般屬性的三個重要變量:親屬關系的遠近、合群度及慷慨度。交換現象的三種類型: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否定性互惠;安德魯?斯特拉森:等級情境中,送禮者比受禮者優越,回報則是對受禮者的政治控制。(賞賜)(2)對莫斯禮物之靈和互惠的普遍性模式的質疑日本恩禮(萊博若):下級不能從上級那里得到禮物;印度檀施(V.P?瓦圖克等):將危險和罪惡轉移到受禮者身上;(贈予和回報不對等)禮物的不可讓渡性:在相互依賴的人們之間轉讓(像彈性帶子系住的球,暫時會失去,一拽帶子后就會彈回來)禮物與商品(1)二元對立:薩林斯:在親屬間禮物交換,非親屬間是交換商品(親屬距離);葛里高:階級社會物品趨于商品形式,宗族社會呈現為禮品;(2)阿爾君?阿帕杜萊在“物的社會生命史”認為物作為商品和非商品,只是物的生命階段的體現,物有商品化和去商品化過程,這一過程是政治權力、市場、知識等互動產生的結果。(意在消除二元)(補充)(3)商品交換的目的是占有,而禮物交換的是建立禮物收、收者之間的關系。(二)中國社會中的禮物饋贈與人際關系禮物交換的重要性:(1)中國的社會關系結構:流動的、個體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而非凝固的社會制度。(導致再生產、人際關系方面的需要禮物交換的維持)(2)明確人的界限、創造社會往來中的個體經驗;(3)經濟和政治生活的交換。即工具性的一面。國內研究:側重城市情境中的個人關系和個體策略;在小規模社區環境中社會行為的交換規則研究較少。(1)中國社會結構:個人本位與群體本位之爭到關系本位(梁簌溟)、網絡本位(費孝通);(2)相關研究:雅可博:關系是中國政治的個人基礎;楊美惠:中國的禮物經濟與關系網絡構成了一種和國家權力相抗衡的非正式的權力;楊聯升:“中國人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而事實上是人與超自然存在之間的——行為的回應(喜愛與憎恨。獎賞與懲罰)應當像因果關系一樣確定,因此當一個中國人行動時他會自然地預期某種回應或回報”;黃光國:在中國,互惠規范在很大程度上由等級性結構化了的社會關系網絡形塑,并總是通過“面子功夫”而達成。(三)研究框架特點:(1)禮物交換系統的擴大;(2)將禮物交換視為整體性的社會制度;(3)考察持續的交換過程里表露出的社會關系網絡;(4)通過經驗性的考察,來檢驗已有理論。研究主題:(1)中國禮物交換系統的特征,與人類學禮物探討的對話;(2)中國文化中個人關系網絡和人際行為之道德規則的復雜性;(3)禮物經濟與社會變遷基本框架:(1)田野點介紹(第2章)(2)禮物交換體系界定和分類(第3章)(3)禮物交換的過程(第4、5章)(4)饋贈文化和網絡培養(涉及互惠、人情)(第6章)(5)等級化社會中禮物的非對稱流動(即作者關注到的特殊性)(第7章)(6)社會變遷與禮物交換:以彩禮和嫁妝為切入點(第8章)(7)社會變遷、網絡關系、人情等與禮物之間關系的總結。第二章下岬村:田野工作地點的概述下岬村歷史沿革:從滿清末年到共和國早期的社會變遷;區分:通過祭祖儀式分為滿漢兩種民族。身份群體:根據官僚等級制,城鄉戶籍制和階級路線,從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分為干部、四屬戶、普通村民、四類分子四個身份群體。親屬結構:顯著的宗親異質性,即姻親紐帶在生活上的相互扶助、生產、政治聯盟中很重要(與村內通婚相關);與弗里德曼等強調的宗族關系形成對話。第三章禮物的世界:初步分類(一)禮物:不只是物質的禮品,它承載著文化的規則(禮節)并牽涉儀式;(二)分類:貝夫的五種交換關系模型:(1)可覺察到的一對一交換;(2)偶發性交換與制度性交換(3)一般交換與均衡交換(4)直接交換與間接交換(5)橫向交換與縱向交換表達性與工具性的二分法:(1)表達性:贈、收者之間的地位關系決定禮物交換情狀(如:隨禮);(2)工具性:禮物交換狀況決定地位關系(如:送禮)。儀式化與非儀式化的禮物(大事情與小事情):(1)儀式化禮物:儀式場合中代表性事物:酒席、隨禮、請帖、禮單等;主要類別:按生死婚喪這一自然事件順序來展開,生育慶典(婦女建立社會關系的機會)、流產與婦女絕育(主體是婦女,但也有男性加入)、訂婚儀式、婚禮(4種禮物:禮金、給新房的禮物;新娘的個人禮物;給幫忙者的禮物)、蓋房(上梁)、拜壽、喪禮(卷入社會交換網絡的最后機會)、偶然的慶賀(入伍、考學)、年度秧歌舞;意義:儀式化場合中反映出的網絡,真實而具體地表現了某家的社會關系的總體。(2)非儀式性禮物饋贈:親戚間互訪、拜新年和掛線、孝敬禮(禮物的向上流動,接受者優越)和壓歲錢、探望病人、食物交換、愛情信物(3)工具性送禮:間接付酬(事后送禮酬謝)、溜須(基于巴結,目的是建立上層人際網絡)、上油(賄賂)第四章禮物經濟與關系網絡(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禮物饋贈體現關系培養的過程)(一)禮物開支大,能體現出禮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二)義務性禮物饋贈與關系培養:行為層面上,送禮受禮的義務支配了個人選擇及其對禮物交換特定情境的態度(禮物交換是一個道義經濟體系,禮物交換與道德相關);功能上,提供了一種培養、維持和擴展其關系網的基本方式(轉移經濟風險,從關系網中尋求社會的支持)(三)對關系網嚴重依賴對的原因:互助合作的需要(經濟上);社會保障:擺脫生活危機,危急時刻的社會援助;社會支持:生命周期儀式的支持(如:葬禮);政治功能:解決爭端、尋求庇護。第五章鄉村社會中的關系結構(交換方式和社會結構)(一)社會關系:即私人關系;在社會交換情境中活躍的人稱為:“社會上的人”;沒有培養網絡的人被稱為:“死門子”,即:“活”和“死”的二元對立(二)界定私人關系的地方范疇:(1)“實在親戚”(核心區域,包括家庭成員組成的親近的族親和姻親);(2)“靠得住的”(可靠區域,好友);(3)“一般親友”(有效區域,即村莊社區的范圍)。圖(三)關系網絡的型構戈夫曼:禮物被視為人際關系的標識或“紐帶符號”,是贈予者和接受者間關系性質的證據。發展社會網絡方面的成就:交換網絡的規模、姻親的比例、親屬與朋友關系的比率。通過對禮單的檢驗得出:下岬村社會網絡結構特征:對朋友聯系而非親屬關系的嚴重依賴,大量屯親的卷入以及姻親的積極角色;實踐性親屬關系與私人網絡(1)下岬村的姻親關系是對宗族模式普遍性的質疑;(2)下岬村的社區團結和家庭內部的合作是通過親屬關系紐帶和非親屬關系共同維持的。第一:實踐性親屬關系:是情境化的、靈活的,并且代表了“功利性的利用人際關系的一種特定情況”;正式親屬和非親屬關系可以看作是納入了關系網絡的實踐性親屬關系;下岬村的多數關系(姻親、朋友、同事)都是靠村民自己建立和培養起來的,而非從其父母和先祖繼承來的。(結盟的靈活性,比如對姻親的選擇、遠親不如近鄰與本家人的情境化使用)第二:農村干部在集體化與改革時期都能將更多的非親屬關系納入私人網絡,建立起較大的關系網,從而強化他們的統治性社會位置。(3)在80年代,村民的私人網絡普遍擴展了,主要原因是更多的既有社會網絡被納入到個人的私人網絡中。隨著宗族力量的破壞,朋友和同事逐漸成為私人網絡的另一大組成部分。第六章互惠原則與人情倫理(一)人情的四種含義:人的感情——個人面對日常生活情境時基本的情感反應;一套社會規范和義務;一種資源,恩惠、禮物、社會交換的媒介;特定情境中是關系的同義詞。(二)饋贈規則和互惠變化禮物交換規則反映出的互惠原則:(1)常人總是以互惠的方式與他人往來,即禮尚往來;(2)隨禮不能打破現存的社會地位等級體系,無論是社會意義還是親屬意義上(對什么人隨什么禮);(3)“禮從往來”,即根據以往的相互關系來置禮(創造出新型的交換關系);(4)回禮不能被視為還債(回禮必須被延遲、禮物有所不同,否則被認為是拒絕)。(三)人情和禮物交換的道德性:人情:一種基于常識的倫理體系,這種常識包括一套原則和價值沾光:從一些特殊主義聯系中獲益的意圖或行動,其在構筑人情文化方面扮演的角色有:(1)在親友互助方面發揮著強大的道德影響;(2)沾光觀念支配著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儀式活動中的行為(發喜糖等);(3)支配村民們在公開場合抽煙的行為(要分享給旁邊的村民煙草);作為社會互助中道德約束的面子(1)臉和面子的區分:1.臉:要臉,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會履行自己的責任,任何環境下都會潔身自好(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內在的律令,即,自己要臉);面子:社會地位,是通過個人努力或心機而積累起來的聲望,要得到承認,需依賴外部環境的(即給面子)。(2)下岬村的兩種臉面:社會的(面子)和道德的(臉)。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禮物交換的意義:(1)表達情感反應的方式:遞煙或倒酒;隨禮;往來和走動;對恩情的回報;(2)感情就像道德責任一樣深刻的影響著村民的行為;(3)滲透在禮物中的精神,同時含有道德和情感意味,發展感情聯系和培養私人關系兩方面的因素賦予了禮物交換實踐以意義。(四)關于人情的概括:人情在關系網中指導和規范行動者的行為,對人情的觸犯被視為嚴重的錯誤行為;人情倫理體系有三個結構性維度:理性計算、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系。在特定情況下,實際的重點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個。對下岬村村民來說,道德義務更可能主導人的行為,他們生活在道義經濟中。第七章禮物交換關系中的權力與聲望(非對稱流動)(一)以往的研究認為,是贈禮者通過將收禮者變成債務人而獲得聲望和權力(即,在非均衡交換中,禮物沿著社會等級鄉下流動);下岬村的結論是:收禮而不是送禮被認為是聲望的象征(禮物沿著社會地位的階梯向上單向流動)。(二)社會交換的不均衡體現:家庭發展的周期。(如:年輕夫婦為了維護關系網絡長時間單向隨禮,孩子長大后才有可能會收到回禮);社會地位的鴻溝(如:下屬和上級之間單向的,向上的送禮)(三)社會等級中的單向饋贈村民和干部之間:在慶典中村民為維護關系要給干部送禮,干部不一定參加村民的儀式慶典;干部之間(如村干部和鄉干部);隱蔽和少見的等級化隨禮(如:政治成分不好的人他們送過的禮得不到回禮);城鄉不平等導致村民與城里親戚交換禮物時總吃虧。(四)非均衡互惠和社會等級的再生產以往研究中觀點:首領的權威和地位是靠贈禮而非受禮實現的,在“權力——依附關系”中單向贈予確立了優勢地位;質疑:下岬村的單向送禮的特征:(1)下級向上級送禮,但不期望同等的回禮;(2)送禮者多余收禮者,使禮物在上層積聚;(3)收禮者不回禮,但在社會上仍是優越的、強大的;(4)禮物單向流動使相鄰階層之間創造了交換價值制度化的失衡,這轉而被視為地位差異的另一個標志。(1)在等級化情境中,單向送禮并不必然給贈禮者帶來權力,也不增強其優勢;下層的禮物成了義務性的貢品,單向送禮用以表達對上級的恭順和敬重;(2)在特定環境中,低層送禮者通過兩種等級化的交換得到回報:庇護——被庇護關系、從上級那里獲得恩惠。(五)收禮榮譽與送禮競爭(1)聲望榮譽歸于收禮者,收禮多意味著人情多,也就體現出社會網絡寬,人“活”;(成功的標準是收禮的增加)(2)由于對收禮的期望,導致隨禮上攀比,而不是為送而送,下岬村民并不追求禮物本身,而是追求禮物能凝聚成創造的關系。第八章婚姻交換與社會轉型(禮物類型:彩禮和嫁妝)(一)彩禮和嫁妝:彩禮:新郎向新娘家轉移的財富,他使契約以及一個家庭轉移到另一家庭中的對于婦女的權力生效;嫁妝:新娘自己的財產,從娘家隨身帶到自己的婚姻中來。(由新郎送給新娘的彩禮來補貼所形成的稱為間接嫁妝)新郎家內部的財產轉移(新郎父母給新婚夫婦的實物性禮物)(下岬村存在的情況);干折:彩禮中實物折算成現金作者的分類:彩禮、直接自助、嫁妝(包括間接嫁妝)(二)新郎家的婚姻投入(彩禮):舊形式:禮錢、妝奩錢、裝煙錢;2新形式(80年代后期):干折干折改變了婚姻交換的結構:新娘(背后的新郎)對新郎家提供的婚姻開支有最終支配權。(三)新娘家的婚姻投入:從間接嫁妝到直接嫁妝(豪華嫁妝增多)(四)新郎和新娘:婚姻交換中的新能動者1.影響因素:分家分家的影響:(1)鼓勵女方索要豐厚彩禮,因為彩禮是年輕夫婦置辦家當的主要來源;(2)新郎鼓勵新娘在商議彩禮時索要他們的家產份額;產生的變遷:(1)嫁妝:從婦女私房錢到用作建立小家庭;(2)夫妻獨立性,使其成為婚姻交換中積極的實踐者(3)個體性和夫妻關系上升,父權制衰落。(五)婚姻交換的性質:償付、資助和家產繼承1.婚姻交換相關研究:(1)婚姻償付理論:彩禮是給新娘的費用,用以確認對新娘繁衍后代和家務勞動權力的轉移;(2)婚姻資助理論:財產分配上趨向于父母資助新婚夫婦;2.必須重視的兩個因素:間接嫁妝的彈性、更大背景中劇烈社會變遷的沖擊變遷:婚姻從個家庭的禮物再循環到一種財產繼承方式的轉型第九章結論:社會主義、關系、人情與禮物三個結論:1.對話和質疑某些人類學理論:宗親與姻親、禮物的循環和單向的向上流動;(2)關系網絡的培養和人情倫理的尊奉,兼具利益與非利益、表達性與工具性、情愿和被迫兩方面特征;(3)隨禮和關系培養要與中國背景相結合。(一)禮物和中國禮物:下岬村對互惠原則、禮物之靈、禮物與商品三個基本問題的獨特回答1.互惠:(1)長遠來看,多數交換體系由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