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_第1頁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_第2頁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_第3頁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公文易文秘資源網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常熟市實驗中學信息化建設工作匯報“堅持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深化學科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我校的一個辦學特色。我校組建于1998年8月,1998年9月底成為江蘇省OEH多媒體教育網絡實驗學校,1999年11月成為江蘇省電化教育實驗學校,2001年11月成為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01年12月被評為蘇州市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學校,2002年11月通過蘇州市信息化實驗學校的驗收,2005年1月通過蘇州市信息化先進學校的驗收。辦學八年來,學校本著以教育信息化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促進創新

2、人才的科學培養的工作目標,以創作多媒體課件為切入口,依托學校教育科研環境,不斷增強廣大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意識,提高開發利用數字化資源的能力。為此,我們進行了信息化校園建設的一系列研究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目前學校的教育教學已基本實現網絡化管理,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信息資源實現了共享,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成效顯著,學校信息化建設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一、組織落實是信息化工作的保證我們于1998年10月成立了由校長牽頭、分管校長具體負責、教務處、教科室、總務處、電教組技術人員等組成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當時叫電教工作領導小組),每學期學校工作計劃中,對教育信息化建設都有具體要求,定期

3、召開會議落實信息化工作。1999年8月學校在電教組的基礎上成立了教育教學信息中心,現有專兼職人員7人,負責全校教育技術設備的管理與維護、校園網的建設(包括網絡資源建設)、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與應用指導、數字化資源的收集整理和規范化工作,有效地推進了學校信息化建設。二、硬件資源建設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礎我校根據自身的特點,確立了“整體規劃、量入為出、應用帶建設、分期實施”的原則,采取了先低后高,可伸縮,可成長,可重組,易管理,模塊化的發展策略。八年多來,我校全面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工程,先后投資600多萬元,逐年添置和不斷更新硬件設備。到目前為止,學校為全校一線教師都配備了東芝筆記本電腦,有P以上電腦總

4、數為344臺,各類服務器8臺,光盤服務器1臺,數碼攝像機1臺,液晶投影儀10臺,視頻投影儀5臺,數碼視頻編輯系統1套、數碼相機1臺、各種打印機10臺、掃描儀3臺、光盤刻錄機5臺等設備;建成了多媒體網絡教室2個,多功能報告廳2個,學生電子閱覽室1個;2005年學校進行了提高性搬遷,建立了校園網,網絡端口進教室,全校實現了資源共享。并借搬遷之機,將47只教室全部改建成多媒體教室,配備了52吋背投和數字化展臺,并有2個網絡終端,使學校的信息化硬件水平達到了一流。同時圖書館、財務、食堂、學籍、人事等均為電腦管理,實現校園一卡通及班班通,并用光纖100/10M接入Internet三、軟件系統建設是信息化

5、工作的重點我校在運用和開發應用系統時,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既能滿足當前學校教學與管理等需要,又具可升級與擴展性的應用系統,構建了校園網站。學校專門成立了以分管校長牽頭,校長辦公室和信息中心負責,各部門和年級組、教研組信息員組成的學校數字化工作小組,著力開展數字化校園網的建設與應用,通過不斷更新,學校的內網和外網已經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各部門、各教研組通過不斷建設、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網頁,比較快速、高效地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豐富了我校的教育資源。我校六位老師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充分展現了數字化教學的優勢。以此同時,各年級組又發揮各班學生的能力,班班建起了有個性的主頁。學校對數字化建設也建

6、立定期評比制度,每學期對網站進行檢查評比,對制作好的網站、網頁進行獎勵。幾年來,學校信息化建設獲獎頻頻,網站連續兩年獲常熟市中學組一等獎,并被評為常熟市中學十大優秀主頁,蘇州市十大最具有潛力的校園網站。教師制作的學攝影、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研究專題網站獲全國二等獎、省一等獎一個,三個分別獲常熟市二等獎及三等獎,并被市教育信息網收錄。我校還注重數字化資源庫積累,已有CD、VCD共2900多片,錄相帶1000多盤(其中自制課件光盤6張200多個自制課件),價值達50多萬元。四、師資培訓是信息化工作的關鍵學校十分重視全校師生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和輔導。除了參加各級各類的培訓班外,信息中心結合本校實際情況,

7、學校組織了多次校本信息化應用培訓。從剛開始的課件制作、網頁制作、到后來的筆記本電腦使用培訓、現代教育技術設備使用培訓、現代教育技術水平考試培訓、教師blog網志使用培訓等,效果顯著,成果頗豐。各部門、各學科的教師積極參與,互幫互學,互相合作,在教育教學中自覺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已蔚然成風,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得到了快速提高,也涌現了一大批教育理念新、信息素養高的教師。到目前為止,學校50周歲以下131名中青年教師已全部通過省教育廳組織的第二輪現代教育技術考試,合格率100%。2006年10月42名教師已經參加第三輪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的第一批培訓,并于11月考試。一支由專職電腦教師和部分骨干組成的學校

8、信息管理隊伍,保證了學校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和網絡維護管理。學生、教師上網率達100%,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學科覆蓋率達100%。主備課教師都能進行電子備課,并在內網上共享,有50%的教師能獨立自制多媒體課件進行上課。現在我校的網絡使用已滲透到教育教學、教學管理、檔案管理、圖書管理、校產管理、財務管理、設備資料管理等各個領域。通過不斷培訓和提高,掌握和應用信息化技術的老師在各級各類自制的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比賽和教學活動中成績突出,連續在全國、省、蘇州市競賽中獲獎:其中夏梅芳老師的化學與環境和吳慶豐老師的伏安法測電阻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評比活動全國一等獎,孫霞老師的七顆鉆石在今年常熟市信息

9、技術與課程整合評比活動中獲一等獎,其他學科的老師獲省級獎的有17個,獲蘇州市級獎的有5個。目前,我校正加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和研究力度,以應用為本,以課堂教育實效為目標,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常態化。我校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選派教師參加省、市有關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并在校內成立了程序設計、電子報刊、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網頁制作等興趣小組,還有智能機器人興趣小組,有計劃、有安排、經常性地開展活動。如成長的足跡反映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在教師的精心輔導下,掌握和應用信息化技術的學生也脫穎而出,50多人次的學生在個人制作的主頁和計算機奧林匹克比賽中獲省、蘇州市級獎勵。確實

10、,我校的信息化校園建設更多更好地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開放的文化氛圍,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終生求知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學習途徑,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扎實的培訓工作,使校園網在建設過程中能夠邊建設,邊應用,邊升級,這是我校信息化校園建設的成功經驗。經市電教館推薦,我校被批準為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基地。學校因此承擔了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幅射示范作用,為全市培養了各級多媒體制作人員100多人。今年6月30日全市初升高網上招生現場會在我校成功舉行,我校成為全市網上招生的典范;11月16日全市召開初中教育工作現場會,在我校設立分會場,我校共提供了21堂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展示課,贏得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五、開展

11、教學科研是信息化工作的推力我校組織專業和學科教師進行校園網絡建設的科研工作,做到科研和培訓一齊抓,用教科研工作帶動學校信息化工作。目前學校有研究課題7個,其中省級及以上課題3個,蘇州市重點課題1個,常熟市級課題3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能充分體現學生認識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省級課題已結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研究被省電教館列為招標課題,已于2005年3月31日通過五位專家評估結題;中學素質教育中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國家級子課題正在研究中,信息化技術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和探索被列為蘇州市“十一五”重點課題,國家級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模式

12、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正在申報中。每學年末舉行教育教學論文交流年會,將優秀論文匯編成常熟市實驗中學論文集,教師的教育教學論文及教育隨筆在市級以上各類教育教學刊物及競賽中發表和獲獎累計有200多篇。如蔣雯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語言要求獲全國一等獎,范靈的新課程標準下音樂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獲全國二等獎。2006年信息中心主任朱永發教師被命名為常熟市學術帶頭人,我校被評為“蘇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校在教育信息化之路上邁出了比較堅實的步子,取得了豐碩的成績:一是構建了軟硬兼備、科學合理的數字化辦公環境,為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聯系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數字化渠道;二是全體教師的教

13、育理念有了巨大的變化,現代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充分發展;三是課堂教學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媒體觀發生了變化,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整合性更大,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得到落實,信息素養得到了提高;四是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得到提高,建立了涵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備課教案、課件、教學心得、課題等網上交流平臺,全校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程度高。盡管我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師生的信息化素養的培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力度等。我們將以教育信息化示范學校的創建為契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硬件設備,充分發揮硬件的作用,切實加強應用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