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鄉X年生態移民工程實施計劃方案_第1頁
治平鄉X年生態移民工程實施計劃方案_第2頁
治平鄉X年生態移民工程實施計劃方案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總論第一節項目概況一、項目名稱:城口縣治平鄉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生態移民工程二、建設性質:新建三、組織實施單位:城口縣治平鄉政府四、建設地址:治平鄉場鎮。五、建設規模:新建治平鄉生態移民安置區1個,移民搬遷150 戶,621人。六、建設容:安置區用地總面積40畝,生態移民安置150戶,621人。其中:集中安置117戶,499人;分散安置33戶,122人。 主要建設容為:新建住房及附屬設施 39600平方米(用地面積15450 平方米);新建石拱橋1座16延米、建沼氣池36 口。七、項目總投資及資金來源:項目總投資萬元。其中:鞏固退耕還林生態移民工程資金305.4萬元,農戶自籌及投勞折資萬元

2、。八、建設年限:2008年、2009年度。九、項目主管單位:城口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二節編制依據1、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國辦發199724號);2、市以工代賑管理實施細則;3、城口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4、城口縣易地扶貧“十二五”規劃;5、城口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6、 城口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2008-2015);7、治平鄉場鎮總體規劃;&治平鄉提供的項目區基礎資料;9、國家及地方相關規、文件及規定。第三節工程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J序號項冃指標備 注1安置區數量1個2項目總投資萬元3重點工程單項指標其中人均用地面積30平方米

3、安置區住房建設450元/平方米農村能源1500元/戶4戶均投資6.98萬元/戶5人均投資1.76萬元/人第二章項目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一節 城口縣基本情況一、地理位置城口縣位于川、陜、渝三省(市)交界處,市東北邊緣,東經108° 15109° 16'、北緯31 ° 3732° 12之間,東北與省接壤; 南與巫溪縣、開縣毗鄰;西與省萬源、宣漢相連。該縣地處大巴山腹 地、市最北端,距主城區距離約 500公里。二、自然條件1、地形地貌城口屬米倉山、大巴山區,全縣地勢南東偏高,北西偏低,境最 高點光頭山、海拔2685.7米,最低點沿河鄉岔溪口、海拔48

4、1.5米。 境河谷相對高差高達1000米以上,從南西至北東,形成嶺谷相間, 谷坡陡峻,分別有海拔 22002400米、18002000米、11001400 米及600800米的河谷地帶四個級。2、氣候條件城口屬亞熱帶山地氣候,系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于山高谷深, 高差大,具有山區立體氣候的特征。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雨 量充沛,日照較足,四季分明,冬長夏短。常年平均氣溫13.8 C, 年際變化比較穩定。平均無霜期 234天,年均降雨日166天,年均降 水量1261.4毫米,降水趨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少。常年平均日照時數 為1534小時。年均風速為0.2米/秒,風向多為西南風。3、土地利用現狀城口

5、縣目前農用地面積為 380.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7.3%。 其中耕地面積34. 2萬畝,園地面積7.4萬畝,林地面積213萬畝, 其他面積127萬畝。全縣人均耕地面積1.6畝,人均林地面積10.0 畝。4、水資源城口地表水系發育,河網密布。所有河流都屬長江水系。北部為漢江流域的任河水系,南部為嘉陵江流域的前河水系。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條,50100千方公里的6條,1050平方 公里的26條。任河、前河為境兩條主要河流。5、自然災害城口縣境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天氣氣候復雜多變,自然災害頻 發。春季氣溫回升快,但不穩定,常有“倒春寒”天氣出現;由于降 水量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

6、 69月,所以夏季伏前、伏后常發生 季節性洪澇災害;秋季降溫快,多連陰雨天氣;冬季時間較長、氣溫 低。三、社會經濟發展現狀1、行政區劃及人口城口縣轄25個鄉鎮(街道)、188個村、15個居委會。全縣總人口 24.15萬,其中農業人口 21.2萬人,占總人口 87.8%。2、社會經濟現狀城口縣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億元,是全市地區生產總 值最小的區縣;轄區財政收入完成1.4億元,僅高于巫溪縣,位列全 市倒數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2806元,比市4126元的平均水平少 1320元,僅高于巫溪縣,位列全市倒數第二位。隨著城口縣農業農村經濟不斷壯大,農業農村經濟取得較大發展,通過大力培育農

7、林特色產業和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 全年出欄生 豬21.7萬頭、城口山地雞241.3萬只,肉類產量達2.1萬噸,中蜂 養殖達4.2萬箱,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近 5萬畝。但是由于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弱,經濟總量小,農村經濟依然較為 落后,農戶的增收難度較大。200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5.5億 元,在“兩翼” 17個區縣中排名最后,僅為萬州區農林牧漁業總產 值42.5億元的13%第二節治平鄉基本情況治平鄉位于城口縣東南部,距縣城 27公里。禮記大學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治國平天下”。治平以此而得其名。東與厚坪、 南與明中、西與蓼子、北與

8、修齊等鄉鎮接界,幅員面積 59平方公里, 海拔在820-2302米之間,是個典型的山區鄉,九山半水半分田,耕 地面積8413畝,實施退耕還林1800畝,林地5萬多畝,荒山荒坡3萬余畝。通過合并村社,現全鄉轄4個行政村、1個社區,26個村民 小組、4個居民小組,共1255戶,4574人。其中:農業戶 1209戶、 4483人、空掛戶135戶406人、五保戶39戶39人、孤殘戶68戶涉 及127人。2009年底,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 3153元,戶均純收入11879 元。近年來,在市、縣領導的關懷及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鄉黨委 政府立足治平實際,按照“圍繞特色做文章,搬下山來找出路,走出 鄉域求發展

9、”的總體思路,確立“生態立鄉、產業興鄉、創業富民” 戰略,把握自身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努力建設“和諧治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直轄以來,治平鄉的交通、場鎮等基礎設 施得到了長足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07年底,全鄉生產總值達到 5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 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8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5萬元,第三 產業實現增加值410萬元,人均生產總值12680元。在農業方面,農 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782.5萬元,糧食總產量0.195萬噸。累計 完成退耕還林0.18萬畝,荒山造林1.2萬畝,林下種藥0.5萬畝。 年末牛存欄298頭,出欄

10、肉牛65頭,山羊存欄0.14萬只,出欄山羊 0.47萬只,生豬存欄0.1092萬頭,出欄肉豬0.245萬頭,并確定了 個優質山羊基地村,原煤產量11.6萬噸。交通、電信方面,年末等 級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6.7公里,全鄉有4個行政村通公路,固定用 戶數達到210戶,移動用戶達到540戶。財政方面,完成全口徑財政 收入22.5萬元,地方預算財政收入32萬元。文教、衛生和廣電方面, 全鄉共有學校1所,教職32工人,在校學生426人。全鄉擁有各類衛生機構6個,病床10,衛生技術人員9人。全鄉擁有各類廣播臺 站1個,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2.9%,有線廣播人口覆蓋率達46.8%, 有線電視入戶率28.1%

11、。生態建設方面,累計實施退耕還林0.18萬畝,荒山綠化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8.1%。第三節項目建設背景一、城口縣農村貧困現狀城口縣地處渝東北大巴山片區,是全市 1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 重點縣之一,其貧困程度深重,貧困人口眾多。截止 2008年,尚有 貧困人口 3.5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4.5%,遠遠高于全市6.7%的平均 水平。城口縣農村貧困面廣、發生率高的主要原因為:一是大多鄉村地 處偏遠高寒山區、深山峽谷地帶,交通、飲水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后, 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不足,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綜合素質與自我 脫貧能力較弱。二是受自然條件制約,旱災、洪澇、地質災害等自然 災害頻發,貧困群體

12、抗災自救能力弱。三是由于農戶居住分散,產業 發展難以形成規模,產業培植難度大,農民增收困難,經濟收入得不 到保障。四是耕地質量較差,大多為陡坡耕地,廣種薄收,單產水平 低下,畝產大多不足200公斤,農業生產處于“靠天吃飯”的窘境。近年來城口縣以扶貧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使大多數的貧困戶 脫離了貧困現狀,在解決溫飽的同時,還增加了收入,扶貧成效較為 明顯。目前剩下來的貧困人口越來越集中在一些缺之基本生存條件的 邊遠山區,單純依靠增加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等“輸入式”扶貧 方式已經很難奏效,據調查統計,全縣尚有25836名居住在高寒山區 的貧困農戶需要通過移民的方式來解決其生存問題。二、城口縣生態

13、移民項目實施情況城口縣自2008年實施生態移民項目以來,已累計搬遷退耕農戶237戶948人。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使 退耕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據調查,我縣符合生態移民條件的農戶有1896人,繁重的搬遷任務、緊的土地資源、資金難 以籌集、搬遷后退耕農戶的生計問題成為限制退耕農戶搬遷進度的主 要制約因素,也是難以解決退耕農戶后續穩定發展的瓶頸問題。我縣200& 2009年生態移民搬遷任務,擬安置搬遷農戶 474戶、1896人。第四節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一、是創新扶貧開發模式,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經調查研究,城口縣目前尚有近3萬名貧困人口生活在生存環境 惡劣的高

14、寒、邊遠山區,而需要用生態移民搬遷方式解決其生存問題 的有12000人。城口縣2008、2009年生態移民遷出區涉及7個鄉鎮 的27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遷出區平均海拔在 1200米以上,現 有人口 13721人,其中貧困人口 2163人、貧困發生率為15.8%,超 過全縣14.5% 全市6.7%的平均水平。由于退耕還林區生態脆弱、耕地瘠薄,交通、飲水等基礎設施條 件極差,農業生產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窘況,群眾就醫、入學、行路 難,這部分群眾的穩定脫貧與發展單靠輸入式扶貧方式已難以湊效。 據統計要解決這全縣12000名退耕人口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需要 3億 元,但是如果通過生態移民工程僅解決 0

15、.6億元,可節約1.4億元, 節省率可達23.7%,這也是創新扶貧開發模式,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 率的有效措施。二、是加快山區脫貧致富,實現“兩翼”農戶萬元增收目標的有效途徑城口縣農業農村發展總體落后,“三農”問題突出,尤其是落后 邊遠地區要改變現狀、加快發展的難度極大。據調查遷出區農戶人均 純收入為2560元,比城口縣3200元的平均水平低20%比市4126 元的平均水平低38%遷出區人80%以上耕地為坡耕地,土層厚度不 足20cm常年廣種薄收,只能栽種土豆、玉米等作物,單產水平低 下,平均畝產低于200公斤。城口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推行“人口下山、產業上山”,發展 以林為主的山區特色農業,加

16、上全市“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的大 力實施,移民搬遷后將留在山上的土地通過集約化經營或大戶承包流 轉等方式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并在當地農林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幫扶 下,發展各種特色種養業。因此,通過移民搬遷,不僅有利于加快山 區貧困農戶和退耕農戶早日實現脫貧致富,也為“兩翼”農戶萬元增 收工程的順利實施創造了條件。三、是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口縣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特別是遷出區基礎 設施落后,尤其是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71個自然村社中人均可獲得水量低于20升的為65個,涉及人口 11729人。人力取水時間超過 30分鐘的自然村社有40個,特別是龍田鄉的15個

17、社取水時間超過 了 120分鐘。上述問題涉及村社眾多、面廣,單純靠工程投入,投資 較大,也難以同時解決。要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山 區。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既可以有效解決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 康問題,又能結合小城鎮建設,弓I導移民向基礎設施較好、產業相對 發達的中心村、中心鎮和城區有序轉移,促進人口的合理再分布。因 此,易地扶貧是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新農村建 設的現實選擇。第五節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一、各級政府對易地扶貧的高度重視易地扶貧移民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任務,并列入西部 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十大重點工程。2006年,國家發改委將14

18、個國家扶 貧工作重點縣納入全國以工代賑易地扶貧試點圍;2009年1月26日,國務院關于推進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指出應拓寬支農資金渠道,強化支農資金整合運用。為認真貫徹落實“ 314”總體部署,市政府在關于加快實施生 態移民和扶貧移民工作的意見(渝辦發200865號)中明確表示, 將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態和扶貧移民保障措施, 加快實施生態 和扶貧移民工作,并提出到2012年全市完成生態和扶貧移民35萬人, 到2017年基本完成生態和扶貧移民搬遷任務。這無疑為城口縣實施 易地扶貧搬遷試點項目帶來較大的歷史機遇。二、城口縣具有豐富的易地扶貧、生態移民經驗城口縣200

19、1年以來,在國家和市大力支持下,共完成咼山移民 搬遷4915戶、16903人。該縣在組織領導、搬遷方式、安置模式、 項目管理、后續發展等方面積累了經驗,摸索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 策措施,同時,由于前期移民搬遷工程效果顯著,貧困地區群眾搬遷 意愿強烈,地方政府積極性高,為開展扶貧搬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群 眾基礎。三、城口縣具有相關企業、合作社支持移民發展特色產業實施易地扶貧移民工程后,通過人口聚集和土地資源的聚集, 原 有土地通過集約化經營或大戶承包流轉等方式發展山區特色農業,采 取專業合作社+ 農戶的方式,1165戶、4610人搬遷農戶將與城口縣當 地的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體,在專業

20、合作社和龍頭企 業的幫扶下,發展山地雞養殖業、中蜂養殖業、林果種植業、中藥材 種植業等農林特色產業,幫助搬遷農戶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 逐步達 到脫貧致富的目標第二章 總體思路第一節指導思想及原則一、指導思想堅持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標本兼治,以推進生態 移民和易地扶貧安置區建設為重點,以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 標,采取綜合措施,整合支農資金投入,切實鞏固扶貧開發成果和退 耕還林成果,逐步建立起生態改善、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二、原則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的原則。因地制宜、就近安排的原則。以土為本,有土安置的原則。生態移民、易堤移民對象優先安排的原則。自力

21、更生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原則。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第二節 遷出區及移民對象的確定一、遷出區確定的原則1、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生存條件艱苦的貧困山區;2、地質災害頻發區;3、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他生態敏感區;4、退耕還林區。二、遷出對象確定的原則1、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喪失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群眾。一是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不適宜人類生存的高寒偏遠山區 或深山陡坡峽谷地帶的群眾;二是居住在水、電、路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極為落后,就醫、 就學、行路困難,原地解決相關基礎設施和發展產業建設成本和人均 投資過高的地區的群眾;三是耕地條件極差(土壤耕層厚度不足20cm糧食單產不足200 公斤)地區

22、的群眾。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優先考慮建卡貧困戶和已退 耕還林的貧困戶。2、居住地常年單程取水距離超過 1公里,或人力取水時間超過 30分鐘,或垂直高度超過100m飲水特別困難,項目解決難度大的 農戶。3、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遠離集鎮和交通干線,修路、通電、 人畜飲水等一次性投入成本過大,短期難以改變基礎設施條件的農 戶。4、居住在地裂、危巖、滑坡等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地方病嚴重發 生區,經有關職能部門鑒定,并在短期難以改善,無法在當地穩定生 存發展的農戶。5、居住在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的城鎮水源涵養區以 及其他生態敏感區,對生態有嚴重影響的農戶。三、遷出區基本情況本項目遷出區涉及治平鄉的4個

23、行政村16個自然村,退耕地區 大部分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現有人口 1850人,其中貧困人口 449人、貧困發生率為29.6%,超過全縣14.5% 全市6.7%的平均水 平。退耕地區人均耕地2畝,人均糧食占有量350公斤,人均純收入 2466元。退耕地區80%以上耕地為坡耕地,土層厚度不足 20cm常 年廣種薄收,只能栽種土豆、玉米等作物,單產水平低下。基礎設施 落后,尤其是人畜飲水得不到保障,大多不通公路。四、遷出對象的確定程序1、首先由鄉政府組織召開各相關村社群眾會,向農戶仔細宣傳 生態移民的圍、對象、條件、國家補助標準以及安置方式等。2、自愿搬遷的農戶寫出申請書,并說明搬遷意愿、安置

24、去向、 搬遷后生產生活解決辦法。3、“村支兩委”根據農戶的申請,召開村民代表會對遷出對象的 條件進行討論評議,初步確定搬遷對象,在群眾對搬遷對象無意見后, 將搬遷對象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并附上農戶申請書、戶口薄和村委 會意見。4、鄉鎮政府對村委會上報的搬遷對象以戶為單位逐一核查和統計,鄉政府對審查后的搬遷對象在政府信息欄公示7天(公示的舉報為鄉鎮紀委書記和縣發改委),對公示后無異議的搬遷對象由書記或鄉鎮長簽字蓋章后報縣發改委辦審核。5、縣發改委批復后,組織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人員到遷出區及 安置區實地考察、審核、確認后下達項目實施批復,鄉黨委政府組織 指導農戶有序搬遷。第三節 安置區及安置規模的

25、確定一、安置區確定的原則1、有較好的資源條件和開發前景, 海拔在700-1000米,遠離地 質災害區,屬河谷、平壩、低山地帶,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力相對 較高,適宜生產的土地相對充裕,有發展潛力的地方。2、人均基本農田(含遷入戶)能夠達到0.5畝,且有林、茶、藥、果、種養殖業等優勢資源,能為安置戶提供可以發展產業的資源條件。3、有一定物質基礎。安置區盡量選擇在場鎮及中心村所在地,是一定圍的行政、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和居民活動中心,已具有一定 的水、電基礎設施以及文化、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等社會公共設施。通過本次安置區項目的實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備,教育、 醫療條件較好,通訊、電信網絡覆

26、蓋率 100%4、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安置區應具有不同層次、水平與規模的種植業、農村土特產品加工業以及商貿等第三產業。將移民安置到這 些區域,即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基礎與條件,節省投入,又可使移民戶 盡快穩定下來,也可以更好地解決就業或發展產業, 改變其生產生活 方式與觀念,還可促進這些區域的相關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加快人口和產業的集聚,改善城鎮設施水平和支撐條件,增強城鎮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從而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小城鎮的發展按照以上要求,本項目擬在治平鄉場鎮建設生態移民安置區。二、安置規模及安置來源本項目涉及搬遷農戶150戶、621人。移民來源為遷出區治平鄉 新紅村58戶240人,新勝村14戶51

27、,巖灣村49戶198人,陽河村 29戶132人。其中:集中安置117戶499人,分散安置33戶122人。三、安置區基礎條件調查安置區處于河谷地帶,屬鄉場鎮生態移民安置區,人均耕地面積1.4畝,可協調的耕地面積為310.5畝,可滿足移民人均0.5畝口糧 田的要求,安置區已接通自來水,人均日供水量可達到60L-100L,水資源保證率達到100%鄉級公路通達率100%水、電、路等基礎 設施和社會公共設施可滿足安置要求。第四章安置區建設選址及條件第一節建設選址一、選址原則1、應充分結合自然環境條件,布局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便于排水、通風和地質條件適宜的地段,選擇交通便利、水電接入方便, 通訊覆蓋良好

28、的區域,并能滿足項目建設所需建材供應。2、應注意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相協調,合理用地,節約用地 和保護耕地,充分利用荒地、薄地,不占和少占良田、好土和林地。3、避開山洪、風災、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沒區、地震斷裂帶、 雷擊高易發區、地方病高發區、重自然疫源地等自然災害影響以及生 態敏感的地段4、避開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區的現有村莊建設應符合相關專業規劃確定的禁建區、控建區和各級各類保護區的要求。5、應與生產勞動地點聯系方便,并充分依托和利用現有的生產、 生活設施及交通條件并優先選用向陽坡和通風良好的地段6、應堅持靠近交通、靠近城鎮、靠近農業產業化基地和工業集 中區

29、(點)的原則,集約布局,進行集中統設。7、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要求,在滿足使用功能的情況下節約土地資源。二、安置區選址根據治平鄉規劃及現狀,安置區選址于治平鄉場鎮,占地面積45畝。第二節建設條件一、項目地質條件(1 )地質構造參照選址臨近地塊,所選區地質構造簡單,片區無斷層通過,除強風化帶泥巖層風化裂隙發育外,中等風化帶中裂隙不發育。(2)不良地質現象參照臨近區域地質勘探,所選場區無斷層通過,無軟弱夾層、滑坡、崩塌、地下洞室等不良工程地質現象。場區周過地質條件良好。(3)水文地質條件經簡易水位觀測,所選場地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為極弱透水層,補給水源為大氣降水,地下水位較深。根據地區經驗,地下水 PH

30、值 約大于7,總礦化度不高,小于1000mg/L,無侵蝕性C02對混凝土 侵蝕性影響極弱。地下水對本項目安全和施工無影響。(4)其它施工條件交通:所選地段交通方便,可完全滿足施工車輛進入施工現場。通訊:已實現程控化、光纜化,可滿足施工要求。供電:能滿足施工要求。供水:可保證施工用水。(5) 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查得,該區域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二、氣象條件城口縣城屬盆地北亞熱帶山地氣候區,垂直氣候明顯,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8C年平均降雨量1261.4mm最低氣溫-13.2C最高氣溫38.9C年平均日照時數1534h無霜期234天相對濕度78%四季分明,冬長

31、夏短其中:O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第五章搬遷對象條件及安置地條件一、移民搬遷對象條件1、居住在海撥1200米以上,氣候惡劣、耕地條件極差、發展產 業難度大、缺乏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或高寒偏遠山區;或深山陡坡 峽谷地帶的貧困農戶。2、居住在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作地70%以上,且土壤貧瘠, 耕作土層在15c m以下,糧食畝產不足200公斤的貧困農戶。3、居住地常年單程取水距離超過 1公里,或垂直高度超過100m 飲水特別困難,工程解決難度很大的貧困農戶。4、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遠離集鎮和交通干線,修路、通電、 人畜飲水等一次性投入成本過大,短期難以改變基礎設施條件的貧困 農戶。5、居住在地裂、危巖

32、、滑坡等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地方病嚴重發 生區,經有關職能部門鑒定,并在短期難以改善,無法在當地穩定生 存發展的農戶。6、居住在大巴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 對生態有嚴重影響的農戶。 對符合以上要求,并具備以下條件的,可以作為易地移民搬遷的對象。1、有強烈的搬遷意識和致富愿望;2、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3、能夠積極主動投工投勞,踴躍參與退耕還林、興修水利、整 治土地、修建道路、植樹造林等生態移民工程建設;4、團結鄰里,寬厚待人。二、安置地條件1、海撥在700-1000米以;2、有足夠的生產生活用地,安置點有足夠的建房地域;3、水、電、路、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基本具備或建設的難度 小,投資相對較少

33、;4、交通方便,信息靈通,有利于移民戶的遠景開發;5、鄰里團結,民風淳樸。三、確定生態移民對象的具體操作辦法1、宣傳發動,讓群眾了解生態移民政策,掌握生態移民對象條 件;2、生態移民對象填寫自愿搬遷申請書;3、申請書經村、社初審后,上報鄉(鎮)人民政府;4、鄉(鎮)人民政府審查通過后,在村務公開欄、鄉(鎮)政 務公開欄進行公示。半月后無異議,以鄉(鎮)為單位,編制生態移 民年度實施方案。第六章項目建設方案第一節安置區規劃布局項目涉及治平鄉1個安置區。以安置區為單位,建設安置生態移 民生產生活所需的房屋及水電、道路、環保等附屬設施。第二節石拱橋建設方案一、設計依據1、防洪標準(GB502094)

34、;2、 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設計標準(SL252-2000);3、灌溉渝排水工程設計規(GB50288-99 ;4、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小型蓄排飲水工程) (GB/T16453.4-1996 )。二、防洪標準及建筑物級別根據國家防洪標準(GB502094),項目水工建筑物設計防 洪標準按1020年一遇洪水設計。根據現行國家水利部頒發的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設計標 準(SL252-2000)的有關規定,本工程等別為 V等,永久性主要水 工建筑物級別為5級。三、防洪堤工程設計由于治平地理條件所致,安置區只能選擇在場鎮河谷坪壩地帶, 為抵御季節性洪水侵襲,需修建防洪堤 590米。1、堤線布置原

35、則與原河勢流向相適,各堤線平緩連接, 不得采用折線或急彎,同時結合實際地形,應盡量減少開挖工程量。2、堤型確定防洪堤迎水面采用漿砌石重力式擋墻,其余部分為砂石料填筑。3、建設標準河堤是安置區最重要的防洪設施。治平場鎮安置區由菜子壩河將 安置區分為左、右兩大區域,本項目處于安置區右岸。由于菜子壩河 季節性山洪集結水量較大,一旦洪水襲來,將對場鎮居民及周邊耕地 帶來嚴重的損失。因此,防洪堤擬采用安全系數高的石重力式擋墻, 護坡比為1: 0.2,頂寬為0.8m 底寬為1.8m 高為3.6-4 m本工程河段防洪墻基礎大部分置于砂巖地基上。考慮工程圍流速、水流與岸坡夾角、坡腳處土壤計算粒徑等條件,本工程

36、基礎埋深 不小于1.5 m并對斷面處做C15漿砌塊石護腳。4、建設方案河堤砌石料主要米用M7.5砂漿砌塊石,砌筑時米用座漿法逐層 整體砌筑上升,砂漿要求鋪平填滿,不允許有空洞現象,上下層石料 要求錯縫砌筑,嚴格控制砂漿配合比。河堤后均用砂卵石回填夯實。 堤身沿長度方向設置變形縫,間距為 25米,在堤基條件改變處應增 設變形縫。變形縫寬度20毫米30毫米,縫后設反濾層。堤身設瀉 水孔,近梅花型布置,瀉水孔處按設計要求,設置反濾層。反濾層沿堤身縱向寬1.5米;橫向寬1.5米。河堤砌筑完成后,其迎水面應采 用M10砂漿勾縫,堤身背面填土,底部設置粘土防水層,厚 0.5米, 重力式擋土墻后回填層不小于

37、 2.5米。5、主要材料技術要求反濾料:采用砂礫石,要求水穩定性好,含泥量小于5%墻后回填料:采用土石混合料碾壓填筑,含石量不小于 30%要 求水溶鹽含量小于8%壓實度大于90%摩擦角大于30°,干容重不 小于 19.0KN/m3第三節住房及附屬設施建設方案安置區共建住房39600平方米(用地面積13200平方米),附屬設施(包括院壩、入戶道路等)2250平方米;集中供水工程1處、 沼氣池36 口、公共設施1330平方米、綠化面積3300平方米。一、住房設計安置房以人均25-30平方米,戶均100-120平方米為標準(按4人/戶)設計,考慮到村民生活生產習慣,主要建筑為三層設計,一層

38、為前半室為活動或商業門面,后半室為農具存放區和牲畜養殖區、廚房等;二三層為起居室和臥室。建筑結構采用磚混形式。基本風2壓值為0.40 KNI/m;地震設防烈度6度;建筑耐火等級為二級;建筑 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二、給排水設計項目區原建簡易供水設施只能滿足原場鎮居民用水,因此需新建 場鎮供水設施。擬建場鎮集中供水工程1處,日供水能力500噸/日, 輸配水管網15公里,采用新建蓄水池、外接輸配水管網滿足供水。供水主干/支管徑DN64 110mm生活用水按60L100L/人d,畜禽按羊單位510 L /只天,K=1.2。由室外給水管網引入,利用室外 管網的壓力直接供水,管道布置成下行上給方式,向每個

39、用水點供水。采用生活消防合一制,管網呈環狀敷設,管徑 DN10150mm室外 采用DN6110PE管,室給水采用d32熱鍍鋅管絲扣連接或PE熱熔 連接。三、電氣工程設計安置區由安置場鎮規劃建設的電網接入。 本項目擬通過安置區總配電房供電,采用一路380/220V低壓電源接入,采用YJV22-0.6/1kV 型電力電纜埋地引入戶設置的低壓配電柜, 負責安置用房供電。同時, 由安置區變電站設置集中無功補償。原安置區供電無法滿足需求時, 按需增容供電設施。安置區電視、寬帶、電視纜線均由鄉(鎮)總機 房引入。電視訊號由鄉鎮有線電視網提供,全部采用市話網,設備間 與電視系統共用,數據通訊采用寬帶接入。四

40、、生態恢復生態恢復主要包括遷出區群眾退出宅基地、25度以上的承包耕地的生態修復,本項目遷出區生態恢復 300畝。一是要切實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將所有天然林地(特別是部分 原始森林)封育起來,嚴禁濫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二是積極推進退耕還林工程。要分階段地將所有25度以上坡地 實施退耕還林。三是遷出區群眾宅基地土地復墾工程。 群眾遷出區宅基地進行復 墾或種植樹木。五、后續產業發展擬充分利用遷出區、安置區的資源條件和現有產業基礎,以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為抓手,積極推進生態農業基地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推 廣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將零散、無序的 傳統小農經濟轉變為基地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發

41、展方式。積極推動 土地流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帶頭作用,整合農業 資源,推進農業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發展一 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品牌, 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強市 場競爭力。重點發展以速豐林、茶葉為主的林業產業,以中藥材為主 的林藥產業,以核桃、板栗為主的林果產業,以山地雞、中峰為主的 林下養殖業,以林菜、林菌為主的林下種植業。加強對勞務經濟的引 導,基本實現勞務輸出有序化,增加農民增收渠道。本項目的實施, 將增加種植業300畝,養殖業1600羊單位,培訓勞動力230人。一、建設地點:治平鄉場鎮。二、建設規模:安置區用地總面積40畝,生態移民安置150

42、戶, 621 人。三、主要建設容:新建河堤590米、集中供水工程1處、建沼氣 池36 口、公共綠化面積5畝;新建住房及配套附屬設施 39600平方 米(用地面積15450平方米),配套建設公共1330平方米。第七章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第一節投資概算經概算,搬遷150戶621人,總投資為1693.5萬元。其中:鞏 固退耕還林成果生態移民專項資金 305.4萬元,占總投資的20%整 合其他資金244萬元,占總投資的14.1%;群眾自籌1177.1萬元,占 總投資的65.9%。具體為:1、住房及附屬設施15450平方米,投資1275萬元,占總投資的 71.24%。其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使用移民工程專項

43、資金 225萬元, 群眾自籌1050萬元,分別占該項投入的14.63%和85.47%。2、新建安置區河堤590米,投資90萬元。占總投資的5.21% 其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村能源資金 60元,群眾自籌及投勞折資 30萬元,占該項投入分別66.7和33.3%3、 場鎮供水廠1處,投資320萬元,占總投資的18.53%。其中: 整合其他資金244萬元,群眾自籌及投勞折資76萬元。分別占該項 投入的76.3%和24.7%。4、建沼氣池36 口,投資10.84萬元,占總投資的5.8%。其中: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村能源資金 5.4萬元,群眾自籌5.44萬元,分別 占該項投入的49.8%和50.2%5、

44、配套公共設施建設項目42.66萬元,占該項投資的2.47%。 其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 15萬元,自籌27.66萬元,分別 占該項資金的35.16和64.84%。第二節資金籌措在總投資1693.5萬兀中,生態移民資金305.4萬兀,占總投資 的17.69%,整合其他資金244萬元,占總投資的12.64%,自籌資金 1174.1萬元(含投勞折資),占總投資的68.18%o附表:治平鄉生態移民工程投資概算匯總表第八章安全與環境一、安全執行國家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和技術規, 增強安全意識,采取安 全防護措施,做到安全施工。在項目實施中,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問 題。1、建房選址合理,避免洪勞、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新建 房的影響;2、房屋按規設計和施工要求建設,不能造成安全隱患,杜絕安 全事故發生。3、搞好房屋建設及生態移民搬遷中的交通安全。二、環保1、改水、改路、改灶、改廁、改圈、改善農村衛生條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