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生理特性的發生學詮釋_第1頁
腎臟生理特性的發生學詮釋_第2頁
腎臟生理特性的發生學詮釋_第3頁
腎臟生理特性的發生學詮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腎臟生理特性的發生學詮釋        摘要認為“腎主蟄”理論的發生緣于:臟氣法時理論,類比推理,同時,其所以延續至今,實踐的作用始終發生著、檢驗并選擇著;剖析了內經及錢乙在腎病虛實認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論證了“腎苦燥”乃“腎苦寒”之訛。關鍵詞中醫基礎藏象學說腎生理特性發生學方法 Originological Explaination of Kidney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Li Ruhui(Teaching Office of

2、TCM Basis,Zhejiang College of TCM,Hangzhou310053)It's thought that the theory of “kidney is in charge of hibernation”comes from theory of zang,qi,fa,time;reasoning from analogy,at the same time,the reason that it lives up to today,the function of practice has been always happening,checking and c

3、hoosing.It also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cognition from “Internal Classic”and Qian Yi on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iveness of kidney disease and their origin;testified that “kidney is intolerant of dryness”is the erroneous words of “kidney is intolerant of coldness”.Key words TCM basis,theor

4、y of organ picture,kidney,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ethod of originology腎臟生理特性即腎臟所具有的異于他臟的生理性質或特點。1“腎者主蟄”蟄是指自然界昆蟲、獸類的冬眠現象,說文解字注云:“蟄,藏也;凡蟲之伏為蟄”,即寓潛藏、封藏、閉藏等義。易傳系辭下云:“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可見,蟄乃蟲獸賴以存身的一種行為。“腎者主蟄”語出素問六節藏象論。意謂腎臟具潛藏、封藏、閉藏之生理特性。那么,腎臟何以稱之為“主蟄”。對于這一問題,目前最具普遍意義的解釋是“腎藏精,宜藏不宜瀉”,故曰:“腎者主蟄”1。認為藏而不瀉系腎臟“主

5、蟄”理論賴以發生的依據,對于這一解釋,倘若孤立地加以看待,那是很難發現其中罅漏的,但是,一旦用聯系的眼光進行考察,有關問題便會凸現出來。綜觀五臟,不難發現,“宜藏,宜守而不宜妄瀉,不可耗傷”實乃“五臟的共同生理特性”,2而非腎臟所獨有。考諸內經,如“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靈樞本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素問五臟別論),等等論述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說,則五臟當皆具“主蟄”之性,而不應獨云“腎者主蟄”。綜觀腎臟之生理功能,也不難發現,腎臟并非只藏不瀉,素問上古天真論便明言“丈夫二八,腎氣盛精氣溢瀉”。因此,腎之不宜瀉,實非只藏不瀉,惟言其不可妄泄而已。以上

6、兩點足證以“宜藏不宜泄”作為“主蟄”理論發生依據觀點的謬誤。我們認為,“腎者主蟄”理論的發生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臟氣法時理論。就腎臟法時這一點上,內經前后各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皆以腎應冬;類比推理。由于腎應冬,而冬日“蟄蟲周密”(素問脈要精微論)。天人一理,類比推理,則知“腎者主蟄”。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通于冬氣”。這正是內經對“腎者主蟄”理論發生學原理的自白。到這里,便不難理解為什么五臟皆藏而唯“腎者主蟄”了,蓋五臟法時有異也。當然,由腎冬臟時配式類比推理而來的“腎主蟄”理論的延續至今,實踐的作用始終發生著、檢驗并選擇著。細究之,這種作用的結果,盡管并非完全證實著該理論,但至少在如

7、下環節對“腎主蟄”理論是認可的。素問金匱真言論云:“夫精者,生之本也”。清姚止庵云:“精氣至貴難實”。是知精貴其藏,其瀉亦基于藏,而“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腎者“精之處也”(素問六節藏象論)。“主蟄”無疑對腎臟的這一最基本的功能做出了較為合理的概括。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腎中相火唯乎潛藏方能守位以為常,不藏則失位妄動而為害矣。可見,“相火以位”亦“腎者主蟄”之一端。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類證治裁喘癥,“其實,腎主納氣的功能,就是腎主封藏功能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3換言之,納氣實主蟄特性的具體體現之一。2“腎主虛,無實也”

8、“腎主虛,無實也”語出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嚴格地說,這是腎臟的病理特性,但病理特性總是取決于生理特性并體現著生理特性,因此,為了完整系統地揭示腎臟的生理特性,筆者仍將其放在生理特性中討論。稽之中國古代哲學,虛實乃“兩一”觀念的具體體現之一,“兩一即對待合一,亦即對立統一。”4吳子料敵云:“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戰國策西周云:“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孫子中則有“虛實”專篇。正蒙太和云:“兩體者,虛實也”。說明虛實是作為陰陽對立統一的一個具體類別而應用的。而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則一如陰陽系“抽象的哲學概念的嫁接”5。內經認為:“百病之生,皆有虛實”(素問調經論)。在程國彭醫學心悟的八綱辨證中,

9、虛實作為具體的二要并明確地統屬于陰陽,這無疑是符合內經及中國古代哲學的要求的。既然百病“皆有虛實”,腎病亦當不能例外也有虛實之分,于此,內經所載甚豐,鑒于后學已有詳論,67這里恕不贅述。內經論腎病分虛實兩端,何以錢乙卻謂“腎主虛,無實也”呢?我們認為兩者分歧的根源乃在于視角的不同應用不同的方法,由于著眼點不同,對同一對象的認識便形成不同的結論。內經是著眼于虛實的一般原則及腎病證型的臨床實際;而錢乙卻著眼于五臟的病理傳變過程,在他看來,腎意味著五臟病變的“最后階段”,小兒藥證直訣云:“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無實也”。“皰疹始出之時,五臟之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證耳,若皰里陷而身?反

10、熱者,為逆也”。這些論述無不以腎為五臟病變的最后階段。腎藏五臟六腑之精,為先天之本,五臟病變終將損及腎中精氣,故有“五臟之傷,窮必及腎”之說,而久病多虛,較之其他四臟(五臟病的初中階段),無疑多見虛證,故曰:“腎主虛”。所謂“無實也”,實為強調不同病理階段之間(最后階段與初中階段之間)的區別而已,應當活用。3“腎苦燥”“腎苦燥”這一關于腎臟喜惡特性的論述,寥寥三字,卻是千古以降一直困擾中醫學術界的一大難題。張介賓注云:“腎為水臟,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聯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勝則陰病”,可知陰病所苦乃陽勝也,非燥也。就臨床所見,陰虛雖也可見干燥失潤之象,但其特征卻是陰虛內熱。張琦注云:“腎主

11、水而苦燥者,肺郁不降,水乏化源,肝郁不升,溫氣留于下焦故燥也”。如此紆曲作解足見不得其秘之窘態。所以,喜多村直寬認為“寒燥二字”當為“互錯”。是否果真如此?遺憾的是建國以來中醫學術界于此一直未予深究。參照內經前后各篇,“腎惡燥”凡三見,素問藏氣法時論“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腎苦燥”。素問宣明五氣論“五臟所惡,腎惡燥”。靈樞九針論“五惡,腎惡燥”。從“合四時五行”、“五臟所惡”、“五惡”這些表述上進行判斷,三篇均是從五臟配五行法四時的角度,并在應用“同氣相求”原理的基礎上提出“腎惡燥”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春風、夏暑、長夏濕、秋燥、冬寒乃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

12、規律,據此,從“同氣相求”原理出發,“腎苦燥”這一命題便只能在“腎應秋”的前提下才能成立。那么,內經之中關于五臟法時理論是否存在著“腎應秋”的觀點?前文有關論述原則上業已回答了這一問題內經前后各篇皆以腎應冬。王玉川先生的研究表明,內經五臟配四時五行說存在如下五大類型:四時四臟論(見素問水熱穴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四時五臟論(見素問玉機真臟論、素問刺要論),五時五臟論(見素問六節藏象論),六時六臟論(見素問診要經終論),八風八臟論(見靈樞九宮八風)8。五大類別中,皆以腎應冬而不見腎秋之配式,因此,筆者認為喜多村直寬的觀點是正確的,即“腎苦燥”為“腎苦寒”之訛。浙江省教委資助項目(編號981168)基礎研究與方法李如輝(浙江中醫學院中基教研室杭州310053)參考文獻1,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72,張珍玉.中醫學基礎.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463,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