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換性實驗指導書定稿621修改_第1頁
互換性實驗指導書定稿621修改_第2頁
互換性實驗指導書定稿621修改_第3頁
互換性實驗指導書定稿621修改_第4頁
互換性實驗指導書定稿621修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實驗指導書楊旭東,喻麗華編寫適用專業:機械工程類本科專業貴州大學二OO七年八月前 言在“設計、制造、測量”三大環節中,測量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測量是檢查、判定機械產品的幾何精度是否達到設計和使用要求的最有效手段。測量技術的基本任務是保證產品質量,防止廢品產生,降低成本,實現互換性。通過測量技術實驗,要求達到以下主要目的:1、 了解有關測量技術的知識,學會控制產品質量的基本方法,加強對機械制造的質量觀念;2、 基本掌握典型零件的測量方法;3、 了解機械制造中常用計量器具的構造原理和一般保養方法;4、 掌握計量器具的選用原則及常用計量器具的使用方法;5、 了解測量結果的處理方法

2、,并學會作精度分析,從而掌握提高測量精度的途徑。軸徑;2.萬能測長儀測量孔徑;3.形位誤差測量;4.齒輪誤差測量;5.基于圖像處理萬能工具顯微鏡的零件測量及設計。學 生 實 驗 守 則1、測量技術實驗室相當于工廠的中心計量室,主要是常用量具和光學儀器,要求恒溫、恒濕、防塵、防震。進入實驗室后不能亂動儀器,不得高聲喧嘩,嚴禁吸煙、吐痰、丟垃圾。2、實驗前學生必須認真預習實驗指導書,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3、進入實驗室后要注意聽指導教師講解示范,并經許可后才能進行實驗操作。4、實驗時應保持良好的秩序,以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注意獨立思考,細心觀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認真分

3、析并查出其原因。5、實驗時應按操作規程進行,否則不能得到要求的測量結果,而且還有可能損壞儀另外,儀器上的鏡頭不能用手或布擦,儀器上上防銹油的地方不能用手接觸。6、實驗時如遇儀器發生故障,應立即報告指導教師。7、實驗報告是實驗成績的評分依據,必須認真填寫實驗報告、處理實驗數據。三分之一實驗未參加或實驗成績不及格均不能參加理論課考試。目 錄實驗一立式光學計測量軸徑1立式光學計測量軸徑實驗報告4實驗二萬能測長儀測量孔徑6萬能測長儀測量孔徑實驗報告10實驗三形位誤差測量12實驗部分一:直線度誤差的測量12直線度誤差的測量實驗報告16實驗部分二:主軸的位置誤差的測量19主軸的位置誤差的測量實驗報告21實

4、驗四齒輪誤差測量23實驗部分一:齒厚測量23齒厚偏差測量實驗報告25實驗部分二:齒輪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及公法線長度變動測量27齒輪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及公法線長度變動測量實驗報告29實驗五基于圖像處理萬能工具顯微鏡的零件測量及設計31基于圖像處理萬能工具顯微鏡的零件測量及設計實驗報告34實驗學時:2學時實驗類型:驗證實驗要求:必修一、實驗目的1、了解立式光學計的測量原理和操作方法;2、用立式光學計按相對法根據測量部位圖測量軸的直徑,并判斷其合格性。利用光學杠杠放大原理將讀數精確到微米進行比較測量軸的直徑,并按軸的驗收極限判斷其合格性。四、實驗組織運行要求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的開放模式組織教學。五、

5、實驗條件JD3型投影立式光學計、JDG-1型立式光學計、(4等)JD3型投影光學計管的示值誤差在±60m范圍內為±m圖12立式光學計光學系統統圖1.底座;2.立柱;3.支臂;4.光管;5.測頭提升杠桿; 6.工作臺調整螺釘;7.支臂上下調節螺母;8.緊固螺釘; 9.光管上下微調手輪;10.光管緊固螺釘;11.工作臺圖11 立式光學計外形圖圖13測量部位圖圖±100格的刻線,此處刻線作為目標,位于物鏡2的焦平面上。由刻度尺9發出的光線經棱鏡3后轉折90度,透過物鏡2成為平行光線,射向平面反射鏡,平行光線被反射回來,重新透過物鏡2,再經棱鏡3匯聚于分劃板4的另一半上,

6、此處有一指示線8。當測量桿5上下移動時,推動平面反射鏡產生擺動,于是刻度尺9的像相對于指示線產生了移動,移動量可通過目鏡10進行讀數(投影立式光學計可通過讀數放大鏡直接讀數)。六、實驗步驟1、核對儀器精度與被測工件精度是否適應。2、選擇并安裝測量頭:根據被測零件表面的幾何形狀來選擇測量頭,使測量頭與被測表面盡量滿足點接觸。測量頭有:球形、平面和刃形三種。測量平面或圓柱面零件時選用球形測頭;測量小于10的圓柱面用刃形測頭;測量球面用平面測頭,實驗前測量頭已由指導教師選擇并安裝調試好。3、根據被測軸的基本尺寸、公差等級及基本偏差查表確定被測軸徑的上下極限偏差;再根據被測軸的基本尺寸及公差等級查表得

7、出安全裕度A。按內縮方式求被測軸徑的驗收極限:d上驗收極限 dmax- Ad下驗收極限 dmin + A4、按被測軸徑的基本尺寸組合量塊,量塊的研合方法為:將兩塊測量表面之一端迭和,然后用手指向下加以壓力,并使它們沿其長邊方向移動而重合。5、儀器調零位接通電源啟動照明器,并緩慢地撥動測頭提升杠桿5,使從讀數放大鏡(或目鏡)中能看到標尺影像,若影像不清楚可旋動目鏡視度環。將組合好的量塊組的下測量面置于工作臺11中央,并使測量頭12對準上測量面中央。松開光管緊固螺釘,旋轉光管上下微動手輪使光管上升至最高位置。用手扶住支臂,旋動支臂上下調節螺母7使光管下降至測量頭與量塊接近而不接觸,鎖緊8。調節微調

8、手輪9使測頭與量塊接觸,使目鏡標尺0刻度與虛線大致重合,鎖緊10,調節調零螺釘,對零。按動測頭提升杠桿23次,檢查示值穩定性。6、測量軸徑實際偏差提升杠桿,取下量塊,放入被測件,注意測量時來回移動工件,記下標尺讀數的最大值(轉折點),即為軸徑實際偏差。按測量部位圖13共測定12個點,讀數值(軸徑實際偏差)與基本尺寸之代數和即為軸的實測軸徑。7、按軸徑驗收極限判斷其合格性。七、思考題學院: 專業: 班級: 姓名學號實驗組實驗時間指導教師成績實驗項目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條件儀器名稱分度值(mm)測量范圍(mm)示值范圍(mm)示值誤差(mm)測量方法被測軸基本尺寸及極限偏差(m

9、m)安全裕度A(m)驗收極限(mm)所用量塊上驗收極限下驗收極限等或級尺寸(mm)實驗條件尺寸公差帶圖測量部位圖實驗數據測量位置實際偏差(m)實際直徑(mm)測量方向AABBAABB實驗總結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實驗學時:2學時實驗類型:驗證實驗要求:必修一、實驗目的1、了解萬能測長儀的用途及測量原理;2、掌握用萬能測長儀測量孔徑的方法;用萬能測長儀按相對法根據測量部位圖測量孔徑,并判斷其合格性。利用阿貝原理將讀數精確到微米進行比較測量孔的直徑,并按孔的驗收極限和圓度公差判斷其合格性。四、實驗組織運行要求 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的開放模式組織教學。五、實驗條件JD25-C數據處理萬能測長

10、儀、萬能測長儀、被測孔(50H6、55H6)、環規(其尺寸直接讀出)萬能測長儀萬能測長儀的主要組成見外形圖21。萬能測長儀的主要技術指標:mm)直接測量:0100 電眼裝置測量:120 外尺寸測量:0500 內尺寸測量:10200儀器最大不確定度: 測外尺寸:±(1L/100)m 測內尺寸:±(1.5L/100)m1.測微目鏡;2.測量軸固定螺釘;3.測量軸;4.工作臺水平轉動手柄;5.工作臺;6.工作臺升降手輪;7.工作臺橫向移動手輪;8、9.圖21萬能測長儀外形圖萬能測長儀的主要技術指標:1mmm)內尺寸絕對測量:0100 小測鉤:10400;大測鉤:30370相對測量

11、:0670 電測測鉤:120;萬能測鉤:14112m 內尺寸測量:1m測量原理:在測量過程中,鑲有一條光柵尺(精密刻度尺)的測量軸隨被測尺寸的大小在測量軸承座內作相對滑動,當測頭接觸被測部分后測量軸就停止滑動。其值可從顯示器(或進行讀數。六、實驗步驟1、根據被測孔的基本尺寸、公差等級及基本偏差查表確定被測孔徑的上下極限偏差;再根據被測軸的基本尺寸及公差等級查表得出圓度公差和安全裕度A。按內縮方式求被測孔徑的驗收極限:D上驗收極限 Dmax AD下驗收極限 Dmin + A2、接通電源,分別打開信號轉接器開關、計算機主機及顯示器開關。3、雙擊萬能測長儀測量軟件圖標,根據儀器提示拉動測量主軸等待儀

12、器過零位后,點擊“主顯示窗”圖標,即可出現測量界面。(以上操作由指導教師完成)4、點擊“雙鉤法測量”圖標,輸入標準環規實際尺寸。5、松開位于手輪中心之緊固釘,轉動手輪(同時松開兩側之限位螺釘)使工作臺下降到較低位置。然后在工作臺上安好標準環(應使標線的直徑方向與尾管大致在同一垂直面上,螺釘壓板是旋后一個螺釘來夾緊)。6、上升工作臺,使兩測鉤伸入標準環內,再將手輪的緊固釘擰緊。7、將重垂線掛在內測張力索夾頭上,左手扶穩測量主軸后端擯緊螺母,右手松開測量主軸鎖緊螺釘,并使測量軸上的測鉤內測頭緩慢地與標準環接觸(注意切勿使測頭碰擊標準環)。8、找準標準環的直徑位置:緩慢地轉手輪使工作臺前后移動,同時

13、觀察顯示屏上讀數的變化情況,剛好至最大讀數(轉折點)時即行停止(圖22中的最大值)。在此位置上,松開緊固螺釘扳動手柄擺動工作臺剛好至最小讀數(轉折點)時即行停止(圖22中的最小值)此處即為標準環正確的直徑位置,按下“置零”按鈕,使讀數值清零(即使環規的對正值為零)。在數據采集區按下鼠標左鍵采集數據。9、用手扶穩測量軸,使測量軸右移一距離后再將螺釘固緊(注意:切記不能動尾管,否則比較測量就無基準),稍下降工作臺,松開壓緊螺釘,取下標準環,換上被測件,按上面同樣的測量方法測出被測孔徑,并采集數據。10、沿被測孔徑的軸線方向測三個截面。每個截面要在相互垂直的兩個部位上各測一次,其測量部位如圖23所示

14、。11、點擊“雙鉤法測量”圖標,分別選擇測量次數1、2、3、4、5、6并按下“計算”按鈕,即可通過軟件計算出被測孔的6個直徑值。12、計算被測孔圓度誤差:max其中:,13、按被測孔的驗收極限及圓度公差,判斷被測孔的合格性。圖22找正確孔徑位置圖圖23測量部位圖1、按通電源,調節目鏡視度環,使視場內各刻線尺成像清晰。2、參看圖21,松開位于手輪6中心之緊固釘12,轉動手輪6(同時松開兩側之限位螺釘)使工作臺5下降到較低位置。然后在工作臺上安好標準環(應使標線的直徑方向與尾管大致在同一垂直面上,螺釘壓板是旋后一個螺釘來夾緊)。3、上升工作臺,使兩測鉤伸入標準環內,再將手輪6的緊固釘12擰緊。4、

15、用手扶穩測量軸3,掛上重錘,并使測量軸上的測鉤內測頭緩慢地與標準環接觸(注意:切勿使測頭碰擊標準環)。5、找準標準環的直徑位置:緩慢地轉手輪7使工作臺前后移動,同時觀察毫米刻線的移動情況,剛好至最大轉折點時即行停止(圖22中的最大值)。在此位置上,松開緊固螺釘9扳動手柄8擺動工作臺剛好至最小轉折點時即行停止(圖22中的最小值)此處即為標準環正確的直徑位置,即可記下讀數結果(即為環規的對正值)。6、用手扶穩測量軸,松開螺釘2,使測量軸右移一距離后再將螺釘2固緊(注意:切記不能動尾管,否則比較測量就無基準),稍下降工作臺,松開壓緊螺釘,取下標準環,換上被測件,按上面同樣的測量方法測出被測孔徑記下讀

16、數,(即為讀數值)被測孔徑尺寸=讀數值-對正值+標準環公稱尺寸7、沿被測孔徑的軸線方向測三個截面。每個截面要在相互垂直的兩個部位上各測一次,其測量部位如圖23所示。8、計算被測孔圓度誤差(方法同上)。9、按被測孔的驗收極限及圓度公差,判斷被測孔的合格性。七、思考題1、什么是阿貝原則?2、萬能測長儀的工作臺共有幾種運動?其作用如何?3、什么叫圓度誤差?其誤差值如何確定?學院: 專業: 班級: 姓名學號實驗組實驗時間指導教師成績實驗項目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條件儀器名稱分度值(mm)內尺寸測量范圍(mm)測量方法基準件名稱被測孔基本尺寸及極限偏差(mm)安全裕度A(m)驗收極限(

17、mm)圓度公差to(m)上驗收極限下驗收極限實驗條件尺寸公差帶圖測量部位圖實驗數據基準件尺寸(mm)基準件對正值(mm)測量斷面讀數值(mm)測量結果(實測孔徑)(mm)AABB圓度誤差fo(m)實驗總結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實驗學時:2實驗類型:驗證實驗要求:必修實驗部分一:直線度誤差的測量一、實驗目的1、了解光學自準直儀的原理、結構及操作方法;2、掌握直線度誤差的測量與數據處理方法。用光學自準直儀測量直線度誤差。利用最小區域法評定直線度誤差。根據形狀誤差評定中的最小條件,分別作兩條平行直線和將誤差折線包容,并使兩平行直線之間的坐標距離(平行于y方向的距離)為最小。四、實驗組織運行

18、要求 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的開放模式組織教學。五、實驗條件光學自準直儀一臺,被測導軌一件(t=12m)。光學自準直儀主要技術指標:分度值:1秒示值范圍:±500秒;測量范圍:5米反射鏡座橋板跨距:100mm光學自準直儀的光學原理如圖3-1所示。由光源14發出的光線經濾光片13、十字分劃板12、立方棱鏡11、反射鏡4和15,到達物鏡3,形成平行光束,投射到橋板2上的平面反射鏡1上。若平面反射鏡與光軸垂直,則反射光循原路依次經物鏡3、反射鏡15和4,返回至立方棱鏡ll。經立方棱鏡反射后,在數字分劃板8和可動分劃板6之間成像。此時,目鏡7的視場中可觀察到十字分劃板圖3-1(b)、數字分劃板圖

19、3-1(c)以及可動分劃板圖3-1(d)三者的重疊圖像,且可使可動分劃板上的指標線與“十”字影像中心重合,并正對著數字分劃板的10格處,測微讀數鼓輪5對零圖3-1(e)。若橋板與被測實際直線的兩接觸點相對于光軸的距離存在差異,則反射鏡1的表面與光軸不再垂直,出現傾角,這時反射光軸與入射光軸成2角度,使“十”字影像偏離數字分劃板的中心圖3-1(f)。轉動測微讀數鼓輪5,使可動分劃板上的指標線與“十”字影像中心重合,根據指標線在數字分劃板上的位置以及測微讀數鼓輪上的刻度。即可確定測量讀數。顯然,這樣獲得的每個讀數僅反映橋板兩接觸點相對于光軸的高度差C,而被測表面的直線度誤差,還需通過逐點連鎖測量及

20、數據處理才能獲得。光學自準直儀的可測長度范圍為0-5m;其讀數目鏡的示值范圍為±500”;測微讀數鼓輪的分度值為l”(相當于i5mmm)。若橋板跨距為100mm,則儀器的實際分度值:i5mmm×=0.5m;若橋板跨距為180mm,則儀器的實際分度值:i5mmm×m。圖31光學自準直儀結構圖六、實驗步驟1、將自準直儀放在靠近導軌一端的支架上,接通電源。調整儀器目鏡焦距、使目鏡視場中的指標線與數字分劃板的刻線均為最清晰。2、將導軌的全長分成長度相等的若干小段,然后將橋板安置在導軌上,并使反射鏡面面向自準直儀的平行光管。3、分別將橋板移至導軌兩端,調整光學自準直儀的位置

21、,使十”字影像均能清晰地進入目鏡視場。調好后就不得再移動儀器。4、從導軌的一端開始,依次按橋板跨距前后銜接地移動橋板。在每一個測量位置上,轉動測微讀數鼓輪5,使指標線位于十”字影像的中心,并記錄下該位置的讀數值(以第1點第一次測量的讀數值作為參考值記錄各點的相對值)。注意應在導軌上進行順測和逆測完成兩次測量。1、計算各測量位置兩次相對讀數的平均值,并求其累加值。2、在坐標紙上,用橫坐標x表示測點序號,用縱坐標y表示各測點的累加值作出誤差折線。根據形狀誤差評定中的最小條件,分別作兩條平行直線L1和L2將誤差折線包容,并使兩平行直線之間的坐標距離(平行于y方向的距離)為最小。例如,對圖3-2(a)

22、所示的誤差折線,可先作一條下包容線L1(因為誤差折線上各點相對于L1的坐標距離符合低高低準則),然后過最高點作L1的平行線,獲得上包容線L2;對圖3-2(b)所示的誤差折線,可先作一條上包容線L2(因為誤差折線上各點相對于L2的坐標距離符合高低高準則),然后過最低點作L2的平行線,獲得下包容線L1。4、確定兩平行直線L1與L2之間的坐標距離,并將其與實際分度值i'相乘,其乘積即為所求的直線度誤差值。圖32 直線度誤差評定準則則例31:用光學自準直儀測量導軌的直線度誤差,其讀數如表31所列,橋板跨距L180mm,求直線度誤差值。解法一:按測點序號和直線度累加值描點作誤差折線圖,如圖33(

23、a)所示,兩條包容線之間的縱坐標距離d=7.5(格值),i=/m×,故直線度誤差f=7.5×i=(7.5×0.9)m=6.75m.這種解法由于采用直線度累加值描點,當每次測量的讀數較大或測點較多時,最后一個累加值勢必很大。這樣,作圖的比例就要取大,從而降低了作圖的精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采用另一種作圖方法。表31 直線度誤差測量數據處理反射鏡位置018018036036054054072072090090010801080126012601440測點序號i012345678讀數/格51046412直接累加值/格05154456相對值/格0051117相對累加值/

24、格005916解法二:將讀數行中的每一個讀數分別減去第一個位置的讀數5,得到相對值,然后再將相對值累加。按測點序號和相對累加值描點作誤差折線圖如圖33(b)所示。兩條包容線之間的縱圖33 直線度誤差折線八、思考題1、評定直線度誤差時,為什么取兩條包容線之間的坐標距離?能否取包容線之間的垂直距離?2、導軌的分段數如何選定?是多好還是少好?學院: 專業: 班級: 姓名學號實驗組實驗時間指導教師成績實驗項目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條件儀器名稱:分度值: 秒 示值范圍: 秒 儀器測量范圍(被測長度): 米,橋板跨距:L mm儀器實際分度值: 微米被測工件名稱: ,直線度公差: 微米實驗

25、數據反射鏡位置測點序號i各點讀數相對值(格)平均值(格)累加值(格)第一次第二次00200110020022003003300400440050055006006計算直線度誤差:實驗總結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實驗部分二:主軸的位置誤差的測量一、實驗目的1、了解有關位置公差的實際含義;2、學會用普通測量器具測量軸類零件的有關位置誤差學會用普通測量器具測量軸類零件的有關位置誤差。三、實驗組織運行要求 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的開放模式組織教學。四、實驗條件測量器具:檢驗平板、固定和可調V形塊、檢驗芯棒、莫氏錐度規、千分表及磁性表座。AB213圖34被測量主軸零件被測量主軸零件公差要求:1、35

26、k5對55k5和35k5公共基準A-B的同軸度公差為2、頭部后端面對55k5的端面圓跳動公差為3、錐孔中心對35k5和55k5公共基準A-B的徑向圓跳動公差為五、實驗原理、方法和步驟1、定位基準的選擇:選擇主軸的安裝基準作為定位基準。2、35k5對35k5和55k5公共軸線的同軸度的測量:如圖35所示,把主軸以35k5和55k5公共軸線為基準放在兩個V型塊上,在左端用一小鋼球作為軸向支承防止軸向竄動。將檢驗芯棒插入主軸錐孔中,調節可調V型塊高度使指示表在檢驗芯棒兩端大致等高(10m以內)從而使公共基準軸線大致與平板平行。取下芯棒后將千分表移至35k5處,使千分表與其母線最高點接觸,使表壓縮2轉

27、,固定表座,用手慢慢旋轉零件一轉并記下其徑向跳動量,這樣測量三個軸剖面,取最大的徑向跳動量作為被測表面的同軸度誤差。此法是用測量徑向跳動的方法來測量同軸度,其要求是當基準面和被測面的幾何形狀誤差較小時才行。可調V型塊鋼球千分表固定V型塊檢驗芯棒圖353、頭部后端面對55k5軸線的端面圓跳動的測量:如圖36所示,將千分表移到主軸頭部后端面使千分表測頭與被測后端面接觸,使表壓縮2轉,用手慢慢旋轉零件一轉,必須注意左端小鋼球始終要與主軸接觸,不得產生軸向竄動,千分表上的最大最小讀數之差就是端面圓跳動。圖364、錐孔中心對35k5和55k5公共軸線的徑向圓跳動的測量:如圖37所示,將檢驗芯棒插入主軸錐

28、孔中,這時芯棒中心就體現了錐孔中心,調節V型塊高度使指示表在檢驗芯棒兩端大致等高(10m以內)從而使公共基準軸線大致與平板平行。將千分表移到主軸頭部,使千分表測頭與芯棒的上母線接觸,使表壓縮2轉,用手慢慢旋轉零件一轉,千分表上的最大最小讀數之差就是錐孔中心對35k5和55k5公共軸線的徑向圓跳動。圖37六、思考題1、徑向圓跳動誤差與圓度誤差和同軸度誤差有何區別與聯系?2、端面圓跳動誤差與端面的平面度誤差和端面對軸線的垂直度誤差有何區別與聯系?學院: 專業: 班級: 姓名學號實驗組實驗時間指導教師成績實驗項目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條件1、35k5對55k5和35k5公共基準A-

29、B的同軸度公差為:2、頭部后端面對55k5的端面圓跳動公差為:3、錐孔中心對35k5和55k5公共基準A-B的徑向圓跳動公差為:請畫出公差標注簡圖:實驗數據1、35k5對55k5和35k5公共基準A-B的同軸度誤差為:2、頭部后端面對55k5的端面圓跳動誤差為:3、錐孔中心對35k5和55k5公共基準A-B的徑向圓跳動誤差為:實驗總結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實驗學時:2學時實驗類型:驗證實驗要求:必修實驗部分一:齒厚測量一、實驗目的將垂直游標尺定在分度圓弦齒高上,水平游標尺即可量出分度圓弦齒厚。四、實驗組織運行要求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的開放模式組織教學。五、實驗條件=20°,公

30、差標注988FJ,Ess80m,Esi200m六、實驗步驟判斷所測項目是否滿足合格條件?并作出結論。七、思考題2、齒厚的測量精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學院: 專業: 班級: 姓名學號實驗組實驗時間指導教師成績實驗項目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條件儀器名稱分度值(mm)測量范圍(mm)被測齒輪模數m齒數z齒形角公差標注齒厚極限偏差(m)EssEsi實驗條件被測齒輪公稱齒厚(S)和弦齒高(h)計算: mm= mm實驗數據被測齒序號測得齒厚(mm)齒厚偏差Es(m)1234實驗總結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實驗部分二:齒輪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及公法線長度變動測量一、實驗目的1、掌握公法線

31、長度測量的基本方法;2、加深理解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Ew及公法線長度變動Fw兩項指標的意義。用公法線千分尺測量齒輪的公法線,并根據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及公法線長度變動兩項指標判斷其合格性。利用公法線千分尺的兩平行平面與齒輪兩非同名齒廓相切,通過測量出兩切點的距離即為齒輪的公法線。四、實驗組織運行要求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的開放模式組織教學。五、實驗條件=20°,0,公差標注988FJ,Ess100m,Esi250m,Fr=100m,Fw=56mEwEwFwFw=六、實驗步驟1、根據被測齒輪模數m,齒數z按公式計算出公法線公稱長度W和測量時的跨測齒數n值。當=20°,=0時 (n取成

32、正整數)2、按計算出的W值選取測量器具(按器具的測量范圍),并校準零位。3、將公法線千分尺按跨測齒數,置于齒廓齒高中部相切,沿齒輪圓周6等分測出公法線實際值,并計算出平均值,公法線實際長度的平均值與其公稱長度之差即是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注意:為保證測量結果準確,測量時應輕輕擺動千分尺,取最小讀數值,要正確使棘輪機構,以控制測量力。4、沿同一齒輪一周測得的所有公法線中的最大與最小值(或取上面6次測得的實際值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即為公法線長度變動。5、按下式計算出公法線平均長度上下偏差上偏差Ews=EssCos,下偏差Ewi=EsiCosin式中:Ess齒厚上偏差;齒形角;Esi齒厚下偏差;F

33、r齒圈徑向跳動公差6、判斷所測項目是否滿足合格條件?并作出結論。合格條件為:EwiEwEws ;FwFw七、思考題1、在評定齒輪傳遞運動準確性時,測量公法線長度變動量夠不夠?還應測量哪幾項與它配合?2、測量公法線長度偏差為什么須取平均值?學院: 專業: 班級: 姓名學號實驗組實驗時間指導教師成績實驗項目名稱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條件儀器名稱分度值(mm)測量范圍(mm)被測齒輪模數m齒數z齒形角變位系數公差標注實驗條件跨測齒數公法線平均長度 mm公法線平均長度上偏差m公法線平均長度下偏差m公法線長度變動公差m實驗數據被測齒序號(均布測量)123456實測公法線長度(mm)公法線平

34、均公稱長度= mm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 m公法線長度變動m實驗總結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實驗學時:2學時實驗類型:綜合實驗要求:必修一、實驗目的1、了解2、掌握用圖像處理測量法測量零件的方法;3、加深“尺寸公差、極限偏差及形位公差”的理解的方法;4、初步了解“逆向工程”的含義用圖像處理萬能工具顯微鏡根據圖像處理測量法測量二維零件的幾何參數,并將測量所得零件圖在AUTOCAD軟件中進行再設計并最終形成測繪零件的零件圖。知識點:圖像處理測量法、萬能工具顯微鏡、逆向工程、AUTOCAD制圖軟件。通過攝像機將零件的外形成像在顯示器上,利用儀器上的元素采集功能,采集零件上各元素(直線、圓、圓弧

35、),將測量結果與AUTOCAD軟件進行通訊,形成測繪CAD圖形,利用CAD軟件,對測繪圖進行修改、尺寸標注并最終生成零件圖。逆向工程:指從實物上采集大量的三維(本實驗是二維)坐標點,并由此建立該物體的幾何模型,進而開發出同類產品的先進技術。逆向工程與一般的設計制造過程相反,是先有實物后有模型。本實驗利用圖像處理萬能工具顯微鏡對零件進行測繪并生成CAD圖形,在此基礎上可進行再設計從而實現二維逆向工程。四、實驗組織運行要求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的開放模式組織教學。五、實驗條件JX13C圖像處理萬能工具顯微鏡、標準模板、螺紋工件等。JX13C圖像處理萬能工具顯微鏡是一種配有功能強大的圖像處理二維測量軟件,能完成各種復雜的測量工作的計量儀器。利用軟件可以實現坐標點或圖像采集并將其處理形成直線、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