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一課三上”現場評點_第1頁
《愚公移山》“一課三上”現場評點_第2頁
《愚公移山》“一課三上”現場評點_第3頁
《愚公移山》“一課三上”現場評點_第4頁
《愚公移山》“一課三上”現場評點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愚公移山“一課三上”現場評點2010-12-25 22:38:06 來源:徐杰我愛語文工作室 瀏覽:2898次“愚公移山一課三上”教研活動評點實錄 背景:12月20日,江陰市“十校同盟”語文教研活動在長壽中學舉行,形式為愚公移山一課三上,本人應邀評課,此為即興評點。 各位老師,我總感覺“一魚二吃”是誘人的,今天是“一魚三吃”,每個老師都煮出了不同的味道。下面我就談談聽這三堂課的一些感受。首先談談這三堂課共同的優點。第一個關鍵詞:落實。我覺得文言教學無論是文意的理解,還是學生的積累、備考,課堂上都需要有落實的意識,需要對重點字詞、句子進行鞏固。就這點來講三位老師都做足了工夫。第二個關鍵詞:層次。

2、三堂課都體現出了很鮮明的層次感,從課堂活動布局的大處來說,基本上都分為這樣兩個層次:文句疏通、文意理解;從文意理解的小處來說,都是從理解人物言行再到領會人物精神實質;從細處來說,在探究人物的精神實質時,均能夠從第三節的細讀入手。在細讀處理時,有的是通過分角色朗讀,從比較朗讀的語氣入手;有的是從智叟和愚公的人名辨析入手;有的是從愚公的妻子與智叟不同態度的對比分析入手。這樣,從整體到小處再到細處,三位老師都有強烈的層次意識,這樣的層次安排使我們的課堂結構嚴謹,而且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第三個關鍵詞:小結。三位老師都有一種意識:一個版塊的學生活動以后,教都要對這個版塊的活動進行小結。比如:趙老

3、師的版塊小結有愚公精神的歸納、有愚公精神體現出來的哲學意義的解說;殷老師有對比手法的提煉、寓言體裁的拓展;陳老師有對比手法的分析、愚公精神的繼承發揚。這樣,在一段時間的課堂活動以后,老師有目的地進行版塊小結,它不但能夠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及時歸納,更是對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維訓練和提升。下面說說三位老師最突出的一個優點。我覺得趙老師突出的優點是文本研讀的深度。主要體現在:一、能對愚公的精神實質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挖掘,師生對愚公精神的理解,是面對困難敢挑戰、盡全力、重實干、有自信、能堅持。這個總結對愚公精神的挖掘很深入,愚公精神的內涵也很豐富。二、資料穿插的藝術。學生在研讀文本時,對愚公不怕困難的精

4、神都能理解,但這其中蘊涵的“順道而行”的哲學思想,學生理解是有難度的。所以,趙老師就穿插了三處資料:分別是傅斯年、徐悲鴻和老師收集整理的關于“量力而行,順道而為”的三段話。我們不要小看這三段話以及預習中的一段提示,從對資料的有效引用可以發現趙老師有很強的精細研讀文本的意識,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課堂的高度來源于教師對文本研讀的深度。殷老師突出的優點是課堂活動設計線條的凝練。主要體現在:他既有對文本的解構,同時又有獨到的建構,這就是對文本資源的有效整合。殷老師在整體感知環節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為什么要移山?這是“鋪墊”;第二、結合課文,回答愚公遇到了哪些困難,這是“概括”;第三、分角色讀第三節,分

5、析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哪里,這是“提升”,通過“定點突破”,進而左右勾連,分析愚公精神中目光遠大、堅定不移,如此,將文意理解的若干問題“整合”為有梯度的三個問題,引領學生逐層深入地走進文本。第二個整合在學生的合作探究。設置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愚公愚嗎?智叟智嗎?根據課文內容談談看法;第二個問題是:文章結尾用天神來幫助移山,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呢?第一個問題意在賞析襯托的表現手法;第二個問題不但引出文章體裁的個性特征,還能夠窺見作者的寫作意圖,可謂一箭雙雕。三位老師在課堂中都提到了文章的體裁,但是殷老師對文本資源整合以后,通過結尾天神的出現,非常巧妙切入到寓言體裁和創作意圖的分析,這樣不但自然

6、順暢,而且著力點很深透。所以我覺得“線條凝練”這一點,殷老師做得非常好,避免把文章弄得支離破碎,保證了學生的活動充分。陳老師突出的優點是“側面入手,正面解讀”的手法運用。這其實就是“比讀”的設計。體現在愚公與智叟“愚”、“智”的對比;愚公的妻子與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的對比;愚公與智叟兩個人對話的對比。陳老師仿佛是在進行比較,是側面,但是達到的是對文章內容、對人物形象、對愚公精神的正面解讀。我認為“比讀”是一個很好的手法,使得課堂既有實用性也有觀賞性。這三堂課,也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弱點。第一,我覺得“合作學習”要注重實質,淡化形式。今天這三堂課學生都是團團圍坐,我當時就在想,如果是為了合作學習而團

7、團圍坐,那合作學習在我們的45分鐘里也未見占多大比例。看著那么多孩子都側著腦袋、側著身子在聽課,非常累,有沒有必要這么做?不團團圍坐就不能合作學習了嗎?我覺得不是的,這種追求形式的東西我們要少一點。合作學習,在語文課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欣賞過程中要非常謹慎,閱讀感受本身就是很個性化的學習行為,它不是做實驗,不是探究原理,更何況,對語言文字的欣賞感悟,“合作”也可能掩蓋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所以我覺得在語文學習中使用“合作”要非常謹慎。第二,文本研讀要更加深入透徹。研讀這篇寓言故事,如何“動刀”?我覺得可以從詳略的角度切入。文章花了很多筆墨來寫移山之前的討論、移山過程中智叟的插曲、移山結果靠天帝

8、的幫忙,但是真正寫移山的過程只有一句話“扣石墾壤,畚箕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對于移山過程,作者落筆很輕,那顯然就意味著這則寓言故事的重心不在移山的行為,而在移山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究竟有哪些內涵呢?大約是:不畏艱難的勇氣,“方七百里,高萬仞”還是下定決心要移走它;第二是造福子孫的胸襟,愚公已經九十歲了,能活多久呢?但是他想要為子孫后代開辟一條平坦道路;第三是堅持不懈的毅力,“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堅持,堅忍,毫不放棄;第四是腳踏實地的作風,有方法,“扣石墾壤”,而且說了立刻去做;第五有面對非議的堅定,認定自己的目標,不管別人的嘲諷和不解;還有高瞻遠矚的智慧,看到了“子子孫孫無窮

9、潰”的未來遠景這才是愚公精神的豐富內涵,它不純粹是簡單的“不怕困難”,純粹的“不怕困難”那是蠻干。我想如果有了教師的深入研讀,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就能更加深透一些。深入研讀文本,還需要在內容理解基礎上,深刻領會文本的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藝術。現在我們很多的老師都把重心放在了內容理解,或者叫內容分析上,也就是關注文章“寫什么”,這是對的,但是對于“怎樣寫”卻著力太輕。比如這則寓言故事,很多老師將課堂的重心放在了“寫了怎樣的愚公”,忽略了作者是塑造愚公形象、表現愚公精神的一個最重要的手法襯托。雖然今天有兩位老師浮光掠影地提到了這個手法,但是沒有把它研讀充分。這里的襯托,寫智叟是反襯;寫天帝、寫鄰居家小孩是

10、正襯。寫愚公,著重寫愚公的言行,這是正面寫人,然后還有襯托寫人,我覺得應該要把這一點做足。第三,朗讀的指導要有層次。我們經常發現,不少老師信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于是讓學生一遍遍地朗讀課文,其實這種平面滑行的朗讀,未必就能夠達到“其義自見”的目的。我們要對朗讀活動要進行細膩地指導,要有層次地推進朗讀活動。我舉兩個例子。比如我們對這篇課文可以進行圈點讀。在讀“方七百里,高萬仞”時,老師示意:在這里我們可以進行圈點:“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學生繼續圈讀:提出移山設想,“這是故事的起因”;家人雜然相許,“這是故事的發展”;智叟出場,“這是故事的插曲”;天帝幫助移山,“這是故事的尾聲”。這種的朗

11、讀設計,就把寓言故事的情節理解滲透進去了,學生邊讀邊說,邊說邊讀,情趣盎然。比如,還可以從揣摩朗讀語氣入手,設計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我們對于課文的理解:“我想讀課文中的這一句,我想讀出 的味道”。比如“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可以讀出了征詢的味道;比如說“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可以讀出幾分欣慰的味道;跟智叟的對話中可以讀出堅定的味道;結尾讀出驚喜的味道呢我們就通過“讀出句子怎樣的味道”來逐層推進,對于朗讀語氣的揣摩把玩,恰恰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感受情感。再如,我們還可以設計“選讀”,選讀課文有關句子來完成填空: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移山的艱

12、難有哪些?移山的結果是什么?通過選讀,不僅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訓練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我舉這些例子,就是為了說明我們在進行朗讀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層次。接下來,我就每位老師的課,談一個弱點。趙老師的課堂中有一個環節:看圖說話來提煉課文內容,我覺得這是一個非語文的手法。文本資源在,我們可以讀課文來提煉,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我覺得這個是不是可以商榷一下。殷老師對愚公的人物形象的研讀著力太輕,只花了3分鐘的時間。是不是可以再做得厚實一些?陳老師的延伸拓展花了5分鐘:“生活中面臨的大山應該怎樣移去?”我覺得不上這堂課,這個問題學生也能做,能不能將文本拓展立足于文本本身呢?下面,我分別給三位

13、老師提一個課堂優化的建議。給趙老師的建議是:用“主問”來代替“碎問”。在研讀愚公精神的環節,從8點41分到8點56分,15分鐘的時間里趙老師一共問了九個問題,我建議這九個問題是不是能進行整合,整合成一到兩個問題,這樣學生能圍繞主問題充分活動。我建議殷老師在課中活動時能適時“追問”。追問能使課堂的版塊銜接更為緊湊,學生的思維更顯高度與深度。其中一個提問是:“愚公遇到了哪些困難?”我覺得下面就可以追問:“面對困難愚公是怎么做的?”再繼續追問:“面對愚公這樣的行為,又有哪些人有不同的態度呢?”于是,妻子的態度、鄰家孩子的態度、智叟的態度、操蛇之神的態度、天帝的態度就都有了這樣的追問激起一池漣漪,課堂的“水”就“活”了。陳老師在疏通課文的環節,從10點35分到10點57分,花了22分鐘的時間,一共用了六個步驟來解決課文疏通的問題,我建議是把六個步驟簡化為兩個:一、學生對照課文注解說課文的大意;二、有疑難的地方,提出來,師生釋疑。最后有一個思考:關于文言教學的課型選擇。我個人的理解是文言教學的課型應該有文言新授課,用來疏通文意;有文言欣賞課,把文言課文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還應該有名篇重讀或者叫文言細讀課;還應該有文言的專題學習課就我們今天的三節課來講,我倒是建議,要么就做文言新授課,用各種不同手法來巧妙細致的讓學生對文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