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經濟部分基礎知識專題(二)B中國古代的農業發展(復習策略二)_第1頁
中國古代史經濟部分基礎知識專題(二)B中國古代的農業發展(復習策略二)_第2頁
中國古代史經濟部分基礎知識專題(二)B中國古代的農業發展(復習策略二)_第3頁
中國古代史經濟部分基礎知識專題(二)B中國古代的農業發展(復習策略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習好資料歡迎下載中國古代的農業發展(復習策略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農業是主要的經濟部門。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長期領先世界,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繁榮昌盛的主要原因。一、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原因(一)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原因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力包括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四大要素。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主要表現在前三個方面:1、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工具經過了由石器、銅器到鐵器的發展歷程,其間,各個朝代都重視對農具的創制和改進社會形態歷史時期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影響奴隸社會商周時期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的青銅農具西周時期開始使用鐵器春秋時期鐵農

2、具開始出現封建社會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已經普遍使用桔松來灌溉農田三國曹魏時期馬鈞改進了翻車,用于農業灌溉;水碓、水磨等廣泛用于谷物加工唐朝時期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江東地區出現了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轅犁注意: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主要發生在唐朝之前,之后,長時間生產工具水平停留在唐朝的水平上。2、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在灌溉技術、耕作和管理技術上在灌溉技術上,各朝代都非常重視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這些水利灌溉工程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詳細內容見后)在耕作和管理技術上,不斷發展進步歷史時期技術成就商周時期人們已經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春

3、秋戰國時期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北嘉峪關都已經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細作、積糞肥田,后來還傳到南方隋唐時期耳田更加普遍,進一步開發了土地資源3、農業勞動力的遷移。勞動力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從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在帶去勞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農業的開發。勞動力的南遷是南方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4、勞動對象的擴大,主要包括大量土地的開墾,土地面積的增加,農作物品種的增多和傳播等。(1)農作物的發展歷史時期主要作物的發展和傳播商周時期后來習稱的“五谷”此時都已經種植,甲骨文和詩經中都有記載隋唐時期

4、江南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水稻產量面積大幅度提高;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稻,江南地區成為糧食重要產地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江淮地區,經濟作物推廣種植,反映了農產品商品化的加強元朝時期農作物增多,棉花種植遍及南方明清時期棉花種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國外引進高產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土地利用的發展歷史時期土地利用情況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到嶺南和閩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開墾隋唐時期由于圍湖造田(耳田)和放火燒山,使得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的開發。但是對自

5、然平衡有所影響明清時期推廣種植國外引進的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不適宜生產稻麥的貧瘠土地得到利用(二)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一生產關系的調整。包括土地政策和賦役制度的調整首先,土地政策的調整。要掌握調整的整體趨勢和動機是:緩和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在土地問題上的矛盾,逐漸滿足農民對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權或經營權,借以調動農民生產和對土地投資的積極性,增加政府和農民的收入。以北魏的均田制為標志,各朝代開始重視滿足農民對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使農民獲得一部分土地,實現了農民和土地的結合,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其次,賦役制度的調整。整體趨勢是:簡便征收手續和名目,逐漸廢除了丁稅、雜稅和戶稅,突出田畝稅;

6、由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變。從秦漢時期的編戶制度,到北魏的均田制、隋唐的租庸調制、兩稅法和明清的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地丁銀”,逐漸廢除了人頭稅,簡化了征收的名目和手續,將稅收逐漸攤入田畝中依據田畝數進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松弛了他們對政府的人身依附關系,調動了他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貨幣地租的出現和人口的自由流動,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三)影響農業發展的其他因素。首先,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在戰亂年代里,農業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和破壞;相反,在政治穩定時期,農業發展就非常迅速。其次,統治者的重視。農業發展離不開統治者的重視。中國古代有很多

7、明君均實行過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等積極的政策,這些措施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歷代中央政府出臺的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1、春秋: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2、戰國:秦國商鞅獎勵耕織,重農抑商3、西漢: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士兵復員,免除若干年徭役;戰爭期間逃往的人回家,恢復原有田宅;把因饑餓賣生為奴的人釋放為平民;減輕田租,十五稅一。文帝、景帝減輕田租,三十稅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勵農耕。4、東漢:劉秀以“柔道”治天下:九次下達釋放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賦稅,把田租從十稅一恢復到西漢時期的三十稅一。5、北朝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6、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保證農

8、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產時間。7、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政府積極推廣占城稻,促進南北農作物交流。8、元初:元世祖對農業十分重視,中央設立負責農業和水利的機構大司農司,向全國頒發農桑輯要一書,指導農業生產。9、清初:鼓勵墾荒;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等制度。二、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表現1、農業生產工具的創造和改進;農業生產技術和興修水利;農業品種的引進和推廣等,既是農業發展的原因,也是農業發展的表現2、土地開發的情況。在古代,土地被開墾的面積越多,農業生產越發展。一種情況是戰亂使大量土地荒蕪,王朝建立之初,往往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另一種情況是開墾未曾開

9、發過的土地,如六朝時期,江南土地大量開墾3、社會人口的增值。人口大量增殖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標志。隨著農業的發展和農民負擔的減輕,人們的生存問題得到解決以后,必然會出現人口的急劇增加,并且,戶口隱瞞現象也會有所改變4、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和區域化。農業生產商品化和區域化是由于土地開發,產量提高,有利于騰出土地種植經濟作物的結果,因此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清朝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面積擴大,形成專業化生產區域,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代表了清朝前期農業生產高度發達的水平三、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影響1、對手工業和商業的影響。農業生產的水平的提高,物品豐富,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

10、,并為手工業發展提供原料、市場和勞動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農業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2、對穩定社會秩序的影響。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穩定富足,農民與土地的緊密結合,必然會穩定社會秩序,避免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無農不穩”即是這個道理。農業和政治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3、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農業的發展會促使社會風氣的改觀和人們信仰的進步。同時如果盲目過度開墾將造成環境的破壞,如隋唐時期由于圍湖造田和大量開墾山地,使自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清朝更為嚴重。因此,要協調農業發展和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4、對文化的影響。農

11、業的發展會為文化事業的繁榮奠定物質基礎5、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農業的發展會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奠定物質基礎四、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的思想和重農抑商政策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由于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系到民之生計和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大事來抓,努力督促和組織農業生產。與此同時,國家在經濟政策上一直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即保證經濟政策向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方向傾斜。1、古代統治者重視農業的原因因為農業的發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從而有利于穩定和鞏固其統治地位。其規律為:農業發展一立民之欲一安定民生一穩固統治;或者:農業發展一治民一治國。(2)農業是國家富強、實力雄厚的源泉,又是

12、國富力強的標志。(3)農業的發展,也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場。(4)農業也為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2、古代管理農業的機構中國古代國家十分重視對農業的管理,歷代設立了一系列管理農業的機構:如秦九卿中的“治粟內史”(掌管農政財物、租稅、賦稅、財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財政);西漢改秦“治粟內史”為“大司農”,東漢及其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沿設大司農(或改稱司農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戶部即類似于今天的財政部和農業部,以后歷經宋、元、明、清,戶部一直作為管理財政和農政的重要機構而存留,其中元世祖還設立負責水利和農業的大司農司。3、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

13、重視科技興農,如西漢漢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東漢時推行“區田法”,從而基本解決了旱作地區農業生產中的春旱多風與春種的矛盾。我國很早就開辟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擴大耕地面積這樣兩條發展農業的途徑。在此基礎上,人們有開辟了以復種技術爭取全年總產量增加的第三條途徑。4、重農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學習好資料歡迎下載制工商業的發展。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由于農業是古代中國社會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所以歷代封建政府在經濟上采取的具體政策盡管不盡相

14、同,但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農抑商。重農抑商政策產生于戰國時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國的改革內容中有所體現,隨后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并以此作為大力推行農戰方針的基本內容付諸實施。以后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治國的典范。5、封建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講,重農抑商政策是自然經濟的反映,是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產物。但具體上看其原因如下: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封建國家可以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有利于社會安定,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工商業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其發展又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商品交換不發達,擁有貨幣、店鋪和

15、作坊不如經營土地使生活有保障6、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質和歷史作用(1)實質:維護封建經濟基礎,保護封建地主階級經濟。(2)目的:鞏固封建專制統治(3)作用: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的地主政權,起了積極作用,從根本上重視農業的思想是正確的。例如,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積極推行農戰方針,采用各種手段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西漢初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到了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的消極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產力水平提高,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在這種形勢下,統治者把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采取各種措施,極力壓抑和束縛資本主義發展,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農業也長期停留在自然經濟水平之上,同時抑商的結果迫使商業資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