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物意向性與生活世界_第1頁
人造物意向性與生活世界_第2頁
人造物意向性與生活世界_第3頁
人造物意向性與生活世界_第4頁
人造物意向性與生活世界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造物、意向性與生活世界摘要:同自然物體一樣,人造物也有其 功能與結構。但與自然物不同,人造物的功 能是意向性意義上的功能,在人造物身上聚 集有人類的意向。通人造物的結構,可以把 技術與物的因素即自然的結構與規律聯系 起來;通過人造物的功能或意向性,可以把 技術與人和人所生活的世界聯系起來。 關鍵詞:技術 人造物 意向性 生活世界 Abstract: As the natural matters, artifacts have also their dualityaboutthe structure and the function. But not as the natural matter

2、s, artifact ' s function is the function as intentionality. Artifacts focus the humankind s intentionality. Through its structure, we can relate technology and the matters, namely the natural structure and their rules; through its function or intention, we can relatetechnology and life-world.Key

3、 words: technology; Artifact; intentionality; life-world.作為人造物的技術是所有技術現象中最常 見的現象。不管以何種方式理解技術,首先 必須有一個作為對象的人造物在空間上存 在著。同所有自然物體一樣,人造物也是結 構與功能的統一體。但是與自然物體不同的 是,人造物的功能是意向性意義上的功能, 在人造物身上聚集和反映著人類的意向。正是通過其所凝聚的人的意向性,作為人造物 的技術才得以“在世”,才得以進入人類所生活的世界。一、人造物:從功能到意向性根據傳統的設想,人造物是由人類所制造的 物質對象,這種人造或人工的對象與自然物 體有著本質的區別

4、:自然物體形式與質料的 結合是深刻和完美的,人造物形式與質料的 結合是膚淺、偶然和有欠缺的。人造物形式 和質料的結合并不是真正的結合,如一張床發芽生長出來的不是床而是樹。“人是由人 產生,但床卻不是由床產生因為如果床 能生枝長葉的話,長出來的不會是床而會是 木頭。” 1但是,如果形式不僅是亞里士多 德本體論意義上的形式, 人的意向性也可以 充當事物形式的一種來源的話,人造物形式 與質料的結合并非總是膚淺的:即使古代由 石塊所建立的長城和金字塔也決非膚淺的 人造物;并非總是偶然的:只要認識到大氣 壓的存在便可制作出氣壓計, 只要掌握了有 關機械力學、空氣動力學等知識,航空器的 制作便是遲早的事情

5、;并非總是有欠缺的: 今天人類創造發明的許多人造物不僅自然 在進化過程中無法產生, 而且比自然進化的 產物更完善,如在不同氣象條件下更容易生 長、產量更高、更能抵抗病蟲害的雜交水稻。 床發芽生長出來的不是床是樹,但雜交水稻 生長出來的還是雜交水稻, 轉基因產品生長 出來的也是同種類型的產品。 人造物與自然 物的區別不在于它們形式與質料的結合程 度。人造物,不論是從原始石器到近代機器再到 現代自動化生產線,還是從物理產品到化學 產品再到生物制品,它們都屬于存在者范疇,但又不是一般存在者, 不是自然涌現的存在 者。人造物之所以叫人造物是為了區別于自 然物。自然物與人造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具 有感性物

6、質形式的、可為人們直觀的物體; 區別在于一個自然而然地產生和存在,一個的產生與存在離不開人為的要素。人造物是人類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產物。 對人造物的理 解既要以自然物為參照系, 又要不同于自然 物。創造和發明人造物,首先必須立足于對一定 物質材料的改造和利用,結果是對物質結構 的改變;同時又必須凝聚人的主觀意志和目 的,體現人的意向,結果是被創造發明的物 體對于其制造和使用者具有某種功能或意 向。人造物的功能或意向是指人造物對于其 制造和使用者所具有的功能上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可以使人類的活動效率得到提高, 使他們的生活與工作更容易、舒適和方便。技術,就是把人 的意志和意圖與自然的性質和規律體現

7、或 結合在人造物上,把人與世界的關系在人造 物身上以一種特定的方式表現出來。 自然物是自在的存在,人造物是對自在存在結構的 改變,是對自然界人們可以直觀的外在結構 與人們肉眼難以感知的內在結構的改變。研究技術就是研究技術如何可能,研究人造物 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是如何被發明和創 造的。對于人造物常人習慣于對已經在此的 人造物的現成利用,人造物不言而喻地被理 解為對自然物的改變或改造。 我們很少關注 這樣一個問題:對自然物的改造也就是人造 物的產生是如何可能的。 盡管人造物的發明 創造在通常情況下不會成為我們的課題,我們不會把它當作自己注意的對象,但并不說明這一問題不重要。在某些情景如海德格爾

8、所說的“觸目”、“窘迫”和“膩味”時我 們會明確地意識到這個問題一一對人造物 的使用、制造或改進如何可能、涉及世上哪 些因素,但這個問題的出現對于生活世界卻 是派生的:我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恰 恰是由于這樣一種情況, 即我們在通常情況 下并不必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在習慣于人造物制造和使用的日常性行為的同 時并不使這些行為成為我們的課題。對于常人,生活世界中已經在此的人造物的存在是 一個自明的現象,他們“理所當然”地生活 在已經在此的人造物之中, 幾乎意識不到對 已經在此進行改進的可能性。將人造物的可 能條件作為自己的課題, 從而導致技術的創 新和發明,在人類歷史上只是少數人的“反 常

9、”行為。只是進入近代,在培根和笛卡爾 征服自然的觀點和方法提出以后,將人造物如何可能的條件和過程作為課題研究才逐 漸成為一種普遍傾向,但在這一課題化中只 是將人造物如何可能的諸要素中的少數因 素如經濟和科學凸現出來。 人造物如何可能 的條件很多,為何將經濟和科學特別地凸現 出來,原因在于著眼于效率考慮的現代技術 主要從人造物能被科學做定量研究的結構 方面即機器和物的方面對技術進行改進。這并非說明在人造物的發明創造中不存在人 的意向,而是說明人的意向在傳統技術哲學 研究中被遮蔽和忽視了。技術哲學對技術的研究在強調人造物具有 結構與功能二重性的前提之下必須突出對 人造物意向性的研究。人造物是物,物

10、的規 律和結構是人造物得以產生的基礎和前提。但人造物之產生最主要的并非物的因素,而是人和人的意向:人造物是“人造”之物。人們在一定情景中將已經存在的物質結構 評價為不是他們所希望的, 進而設計出另外 一種他們所希望的結構來取代它,并通過感 性活動將該事物已有的結構改變為他們所 希望的結構。在這一改變或創造的過程中, 人的知識與能力、價值與愿望、情感與意志 都物化或體現在新的結構上,產生了具有新 的結構與功能的技術產品。“作為實現了的 理念,技術含有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物質成 分與形式成分,即生產一個技術產品所需要 的材料與同時保證其目的的形式,也就是所說技術產品的性能構造與其用途。物質材料 來源

11、于自然,性能與用處來自于外部即技術 專家,因此是從外部裝進出的。” 2 從 一定物質材料出發,著眼于某一目的,技術 發明創造者將其目的物化和凝聚在某一物 質產品之中,這一物質產品一旦產生就不再 依賴于發明創造者而存在。 在人造物發明創 造的過程中,發明創造者的目的性以意向的形式被物化和凝聚在物質產品之中,在使用 者對產品的使用過程中又以對其意向的解 釋的形式表現出來。“意向與解釋均要求某 種物質材料以及一個與目的相對應的材料 形式。兩個區域從來不會化為一體,但卻到 處相互貫徹。” 3對于人造物,意向與結構 是其必不可少并且相互對應的兩個方面。人造物在結構與意向二者之間缺一不可,結構與意向構成每一人造物不可還原的本質。世界上既不存在只有結構而無意向的人造物, 也不存在只有意向而無結構的人造物。人造物是通過人的意向產生的,目的是生產出某種具有新結構和與這種結構相對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