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_第1頁
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_第2頁
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_第3頁
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_第4頁
中國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XX歷代人口數量的衍變及增減的原因xx中國的人口數量,現存最早的一項全國性和分政區戶口統計數為西漢元始 二年(公元2年)的6000萬,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區性數字。由于兩千年來人為 和自然的破壞,早期的戶口數據已經很少遺存,即使明清以來,也缺乏年代和 地區均相對完整的數據。而且由于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以前的戶口登記主 要是出于賦役的需要,調查的重點是承擔賦役的人口,與實際人口存在著很大 差距。加上行政制度的腐敗和物質條件的限制,戶口數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人 口數。況且,歷代中原王朝的戶口調查,一般也只限于設置正式行政區的范 圍,基本不包括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清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

2、實施了第一次 全國人口普查,民國期間也作過多次人口調查,但直到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才通過科學的普查,獲得了除臺灣、港澳地區以外的準確人口數字。下面根據有限的原始資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對中國人口歷史的發展情況 作一概述。一、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 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 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 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后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后,才重 新突破6000萬。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至220年三國鼎立形成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 60%,僅存約2300萬。4

3、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后南北分裂,北方進 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后的大業五年 (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 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 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 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1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卜西 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 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 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

4、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 失高達80%,僅剩1000余萬。元統一時實際人口約 7000萬。到14世紀中期 增加到8500萬左右。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 2億。但明末 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B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后很快破2億大 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造了 4.3億的新紀錄。太平天國起義和 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

5、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為5.8億(不含臺灣、港澳)。二、xx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中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見下表:公元年代世界人口 xx人口最高估計數(億)最低估計數(億)估計數(億)占世界人口比例()13.271.700.6018.3535.292002.561.900.259.7713.166002.062.000.5526.70- 27.507002.070.5827.5011003.203.011.0031.25- 33.2212004.003.481.1027.50- 31.6114003.743.500.7520.0521.4316005

6、.795.452.0034.54- 36.7017006.796.101.5022.09- 24.59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世界人口數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估計的結果,最高估 計與最低估計間有很大差距。但除了東漢末年處于人口低谷,因而所占比例可 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歷史階段基本都在 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三、我國歷代人口變遷的特點兩千多年來我國的人口變遷,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1 .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 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 .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 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

7、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余年間 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 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 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但早期的 大落”持續時間長、降幅大、 周期短、后期則持續時間較短、降幅較小、間隔較長。3 .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 6000萬。第 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 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 末清初人

8、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 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后,從 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 長,70年代后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 12億大關。第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 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4 .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 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 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5 .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于非 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

9、越來越高。漢族以外 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四、影響xx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1 .自然地理環境。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處于北溫帶,西部有高原阻隔,東南面 臨太平洋,受季風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近兩三千年來的氣溫雖然有過 多次升降,但年平均氣溫的變化幅度不超過正負攝氏 2度。東部的第一梯級有 廣闊的平原和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疏松,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 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的第二梯級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 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因而在明清以前相當長的時期,就整體而 言,并不存在耕地不足或自然資源枯竭的威脅。直到19世紀中葉,盡管耕地開墾殆盡,人口已接近相對飽和

10、,但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 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但平原、河谷等適宜農耕的地區占總面積的比例較低,可耕地有限。在人 口壓力增加時,不得不開墾坡地和丘陵,甚至高山陡坡,破壞原始植被,造成 水土流失。黃土高原面積大,易沖蝕,使黃河泥沙量加大,泛濫改道頻繁。由于耕地有限,一些開發時間早、發達程度高的地區較早出現了人口相對 飽和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土地問題常常是發生社會動亂的根源之一。季風 氣候常常造成降水不均勻、不適時,形成水旱災害。歷史上小范圍的災害幾乎 年年出現,大范圍的、持續的水旱災也相當頻繁,每次都造成人口損失和物質 財富的破壞,其中持續的旱災對人口的影響最大。中國的天然

11、資源雖然不算缺乏,但與龐大的人口總數相比就顯得并不豐 富,人均占有量早已屬世界中下水平,只是在農業社會中矛盾還不突出而已。 由于中國累計供養過的人口總數大大超過世界其他地區,像木材、銅、錫、 鐵、銀等物資的消耗量也大大超過其他地區。2 .農業生產。中國的糧食歷來自給,輸入和輸出可以忽略不計。糧食的儲存 時間不能過長,所以難以進行長期調節。另一方面,一定的人口在單位時間內 消耗的糧食數量也是穩定的,因此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原始農業生產工具簡單,除了種子、勞動力以外幾乎不需要更多的投資, 在耕地充足的條件下可以不斷擴大。糧食的增產必然促使人口增殖,而人力的增加又反過來促進農業生產的

12、發 展。但這種循環終將導致耕地不足,結果是殘存的牧業收縮以至最后被消滅, 土地開發的條件會越來越差,由平原、河谷轉入丘陵地帶和山區,還大量圍墾 礎之上。3 .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古 代一些戰爭規模很大,死傷人口很多,持續不斷的戰爭更是如此。士兵的主要 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老弱婦孺下田,加上畜力往往被征用,農業生產必 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 張。戰場或軍隊的駐地往往離糧食產地很遠,需要大量人力、畜力從事運輸, 有時沿途的消耗比運達數量要高好幾倍。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 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

13、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 少贍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戰爭造成的物質破壞,會對農業生產、交通運 輸、河道水系和生態環境帶來長期影響。戰爭期間對死亡人畜不能及時掩埋, 往往會引起瘟疫流行,增加新的死亡。戰爭期間如果同時發生自然災害,后果 就更加嚴重。由于行政機構解體、交通受阻、缺乏必要的物資和人力以及統治 者無暇旁顧等原因,災民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救濟,災情得不到及時的控制, 造成比平時嚴重得多的損失。而在缺糧的條件下,俘虜和平民生存的希望就更 小。4 .政治制度。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在主觀上無不希望鼓勵、促進人口增加, 并制定了相應的法令和政策。但出于維持統治和滿足私欲的需要,他們

14、的另一 些措施卻對人口的增長起著消極作用。歷代統治者在法令和政策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鼓勵早婚,限制及懲處 晚婚;在賦役上對生育者或多子女家庭給予優待;安置流亡,促使流民定居; 優待老人;禁止殺嬰等。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更談不上早婚。賦稅制度的一些規定更直接影響人口的增長,如從嬰幼兒起征收人頭稅造成很多家庭 殺嬰或棄養,貧民子女為避免增加新戶而推遲婚期,逃避賦役的人口無法正常 增殖。秦漢至明代實行的兵役和勞役,使大多數適齡、身體正常的男子必須有 一段時間離家服役,降低了人口的出生率。對僧尼的優待使一些人出于逃避賦 役的目的而出家。刑法制度對懲罰刑事罪犯,維持人倫道德,穩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 有利于人口的增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平民的刑罰既嚴又濫,法外施刑相 當普遍。遇到殘暴的君主和嚴酷的官員,或者是統治集團內部權力斗爭、人民 反抗暴動一類 謀反大逆”,一次殺數千甚至數萬人的案子也屢見不鮮。至于地 主對佃農、主人對奴仆、家族對其成員施加刑罰以至處死,在事實上大多是不 受法律追究的。5 .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一般起著鼓勵早婚早 育、多育的作用,即使是平民百姓或貧窮家庭,也會想出各種辦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