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召喚結構與大學語文模糊性教學探索摘要:大學語文教學應如何改革才能走出日益被邊緣化的尷尬局面,是當前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在召喚結構和模糊理論的觀照下,本文提出語文模糊性教學模式,試圖運用非指示性、模糊描述等手段,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模糊化設計,創造“無中生有”的課堂妙境,形成富有張力的“召喚結構”,從而克服傳統語文教學所造成的種種弊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回歸審美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關鍵詞:召喚結構 大學語文 模糊性教學一、“召喚結構”理論及對大學語文教學的啟示“召喚結構”最早由波蘭現象學美學家英加登提出,他說:“每一部文學作品在原則上都是未完成的,總有待于進一步的補充。但從本文的圖式化結構來
2、看,這一補充是永遠不能全部完成的。”1 .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05.他看到了作品形象體系僅僅構成一個圖式化框架,中間有許多不確定的空白,有待于讀者通過創造性想象去填充、豐富甚至重建。德國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爾夫岡·伊瑟爾繼承并發揮了英加登的觀點,他指出:“作品的未定性與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未定性與意義空白構成了作品的基礎結構,這就是作品所謂的“召喚結構”。2 .胡經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75.也
3、就是說,文本在未被讀者接受之前,只是一種有待實現的“召喚結構”,它給欣賞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欣賞者通過想象、體驗等活動進行“二度創造”,使作品得以完成。“召喚結構”理論無疑豐富和深化了人們對于作品存在形態的認識,沖破了過去人們對文學作品單一闡釋的束縛。受其啟發,筆者認為,同樣作為一門藝術的語文教學本身不也應是一個具有無窮“張力”的“召喚結構”嗎?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過程性存在,真正的教學應該是一種“未完成”形態,是一個充滿“未定”的、開放的“召喚結構”,一個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在“場”、共同參與的教學過程,而不是一個教師唱獨角戲、單向傳輸的灌輸行為。中學語文受科學義及功利主義影響,淪為應試的工具,大
4、學語文如果還是沿襲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對選文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作以分析解剖,必然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湖北大學楊建波教授曾認為,大學語文遭遇尷尬,問題不是出在課程上,而是出在教法上。據調查,“高校語文教學改革應加強和改進的最迫切的問題,65的人認為首先是改進教學方法。”3. 劉詠梅.大學語文教學現狀的再審視.大學時代.J.2006,(8).因此若要重新煥發大學語文生機,首先要改變傳統僵化、一覽無余的講解方式。二、模糊性教學的提出模糊性來源于美國應用數學家、自動控制論專家札德的模糊理論。札德在其著名的模糊集合一文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模糊性即事物的不清晰性。模糊理論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它提供了一
5、種認識沒有明確界限事物的模糊方法,使我們沖破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思維的束縛。我國傳統美學認為,事物往往因模糊迷離而顯得更美,愈朦朧神秘愈會激起人們神往而欲要窮其究竟的心理。任何事物如果一覽無余,則會使人感到索然寡味。黃山之所以美不勝收,正因為籠罩在煙雨云霧中,斷臂的維納斯之所以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是因為給人留下巨大可供猜想的模糊空間。我國傳統藝術形式一直很注重模糊技法的運用,并且把它作為衡量藝術作品境界高低的重要標志。如中國畫講究“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中的“飛白”,雕塑中的“殘缺”,園林建筑中的“曲徑通幽”無不借助于“模糊”藝術,來追求一種攝人心魄的效果。而在各藝術門類中,教學作為
6、一切藝術中最淵博、最復雜、最高和最必須的藝術,更應追求模糊的神韻和靈魂。語文教學原本是多維度、多層次、動態發展和開放的復雜系統,具有很強的模糊性,這是語文學科與數理等學科不同的一個根本特點。我國傳統語文教學向來注重“不言之教”,認為“和盤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無窮”。如學記“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思想,孔子的“啟發式”教學,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都是充分尊重了語文學科及接受者思維與心理體驗的模糊性特點的。因此,在大力倡導生成性教學的語境中,我們在借鑒西方先進的理論、總結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模糊性教學,力除科學主義精確性教學造成的種種弊端。三、語文模糊性教學內涵及特點綜上所
7、述,筆者認為語文模糊性教學就是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運用模糊方法,積極創設學生知識、心理上的空白,引導學生依照言語作品的不確定性進行籠統認知與模糊理解,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學生心領神會中提高教學效果的活動。應該說,模糊性教學,是一種類似于其它藝術“神余言外”的模糊藝術“化境”,一種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語文模糊性教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空靈和含蓄。它不同于精確性教學的和盤托出、明快直白,而強調一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意在言外,達到“悠悠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語)的味外之味。實踐證明,模糊性教學在一定的教學情境和教育時機下,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達、明確的語言、嚴謹的推理等科
8、學教學手段更優化的教學效果,更能激發學生審美想象力和學習語文的興趣。四、語文模糊性教學的價值和意義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模式化教學不但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更嚴重的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機械、麻木和僵化。中學生受“應試教育”影響,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從高職學生的定位可以看出,學生除了要擁有熟練技能外,還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職畢業生大多是第一線的勞動者,如果缺少創造性思維品質,僅僅憑書本知識或師徒相傳、重復實踐,就不會在工作中取得突破性的成績。當前我國經濟雖得到迅猛發展,但自主創新能力不夠,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職業教育正是承擔培
9、養大批技術人才的“搖籃”和重要陣地,但是職業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業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是所有職業院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學語文所選取的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在形象、意境、主題方面模糊而多義,言已盡而意無窮,充滿了空白與未定,能引發學生無盡的遐思和聯想,這正是激活學生想象與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如果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個性化的解讀,就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關于長恨歌的主題,是“諷喻說”、“愛情說”還是“雙重主題說”?詩經·蒹葭中的伊人為誰、是男是女?“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充分說明了語文教學培養創新思維
10、是可能而且必要的。正如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代表人物多爾所說:“我相信在我們對知識和為知識的探索中,我們面對的不是已經固定在那兒等待發現的實在,而是解釋上帝笑聲回音的多種方式。”4 . 美小威廉姆·E·多爾著,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21.如果說中學語文教學還更多地受到高考指揮棒的無形制約,而大學語文教學則不存在應試壓力,應更具有自由性、開放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邏輯思維、線性思維、實驗理性思維所引起的負作用給予糾正。因此,實施語文模糊性教學,打破傳統二值邏輯思維的束縛,把學生從確定、唯一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允許多元,寬容歧見,
11、讓學生看到既是此又是彼,對培養學生靈動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創造的熱情與欲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培養學生對文學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大學語文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目標,也可以說是大學語文的本體價值之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賞析,感受美、體驗美和創造美,提高文學藝術鑒賞能力。眾所周知,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學文本,無不包含著豐富的形象美、意蘊美、情感美和藝術美,可以說每一文學文本都是美的集合。美充滿了模糊性,無際的蒼穹,浩瀚的星空,混茫的原野,朦朧的月色,虛幻的蜃樓,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都含有一種不確定的模糊之美,也正是具有模糊性才能激發主體想像,給讀者帶來無窮韻味和享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引
12、用溫庭筠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說“妙就妙在模糊,美就美在模糊。”5. 季羨林.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 J.文藝爭鳴.1992.(4).康德曾說:“美應當是不可言傳的東西。”也就是說對于這種模糊美,有時你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到十分的滿足,又有些朦朧,但是你卻說不清楚,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錢理群也指出,“因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多層次的、多義的、模糊的,甚至是無法言傳的,并且常談常新,所以不能要求學生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弄明白。這樣一來,反而把作品講死了”。6 .王麗.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60. 莊子·應帝王曾有“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
13、死”的故事,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師在某種程度上就扮演了“倏”與“忽”的角色,使混然天成的文本模糊之美喪失殆盡。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要徹底摒棄中學教育中的滿堂灌模式,而應代之以模糊性教學,教師不講或少講,學生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因此,實施模糊性教學有利于回歸審美教學。五、召喚結構視野中的語文模糊性教學設計1.運用“非指示性”教學,創造“無中生有”的課堂妙境課堂上的太實太滿,只有預設,沒有生成,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與想象的空間,往往造成學生思維的僵化。一堂課只有存在足夠的未定點和不確定性,才會激發學生填補的沖動和欲望。錢理群先生在給學生講魯迅時說:“我的任務一個是當導游,告訴你們哪個地方有
14、好景看,然后你自己去看。也許,你會在我沒有指到的地方發現更好的景致,你盡管去看。第二個我還要引導你,引起你的好奇心,同時給你提供必要的知識背景,然后我再告訴你好玩在哪里,某個景點的精妙之處究竟在哪里。之后,就需要你自己去看。如果看過一處之后,你又看了另一個地方,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最好。”7 .錢理群.把魯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J.語文學習,2004,(6).這種在教學過程中所留下的模糊性空白就如同一種“召喚結構”,使人產生一種急于“填補”、“充實”并使之完美的趨向,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極為愉悅的藝術享受,達到“無字處皆成妙境”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打造啟示性、召喚性強的“吁請結構”,應成為
15、每一個教師致力追求的目標。2.運用模糊描述,開啟學生心靈想象之門美國課程專家多爾在他著名的后現代課程觀中提到,“除了邏輯的、分析的、科學的思想方式,還有另一種可與之互為補充的方式即隱喻的、描敘的、詮釋的方式。這兩種思想方式主要不同在于分析性方式是說明的,而描敘性方式是闡釋的。對于前者,教師希望講解的精確性;對于后者,教師希望保持會話繼續”。8 . 美小威廉姆·E·多爾著.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40.(這里所說的描敘其實就是描述)也就是說,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來講解分析課文,而忽略了描述的方法,忽略了學生獨特的個體體驗,最終導
16、致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喪失,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我們都知道,漢語言富有彈性和張力,簡約而多義,含蓄而豐富,有的文章包孕了很多只能意會的場景、只能體味的情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應對文本作條分縷析地的割裂肢解,而應通過暗示性語言描述重新構造語文文本以喚起學生的個體體驗。也就是說,教師對有關教學內容作深入淺出的繪聲繪色的模糊描述,架橋鋪路,誘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和審美聯想,溝通學生與審美客體之間的通道,促使學生體驗感悟,達到心領神會之目的。康德認為“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有表現力”,模糊描述的這種“欠缺”感,盡管模糊朦朧,但能夠刺激學生產生要將完形想象盡力完美的沖動,這比一目了然的“正言直述”來顯然要高明得多,更能激發人們強烈的美感,收到虛實相生,文約事豐的效果。教師運用這種模糊描述方式就能使學生直覺地通過教師的描述性語言感知文本的優美意境,領悟到深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沉雋永的思想和委婉復雜的感情;反之,如果對其完整的畫面與深邃意境作過多的理性分析和闡釋,把渾然一體的優美意境肢解為具體的思想與清晰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炸藥生產自動化設備應用考核試卷
-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新進展
- 二年級數學口算題
- 2-3邏輯運算的電路實現-開關特性
- 九江理工職業學院《中藥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七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第一次在線考試含解析
- 四川大學附中2025年高三綜合題(三)歷史試題(文史類)試題含解析
- 遼寧財貿學院《工程建設監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道路損毀及搶修搶建分級
-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振華校2024-2025學年初三化學試題第一次統練(一模)試題含解析
- 煤炭行業煤層氣開發與利用考核試卷
- 2024年8月CCAA注冊審核員OHSMS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基礎知識考試題目含解析
- 《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水利工程部分)
- 《PBR次世代游戲建模技術》(微課版)課件 0課程導引
- 后所村城中村改造建設項目節能評估報告
- 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指南
- DB35∕T 2174-2024 改良酸性土壤專用有機肥料通 用技術要求
-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確定位置》課件教學課件
- 遼寧葫蘆島協作校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生物試卷含解析
- DL∕T 1396-2014 水電建設項目文件收集與檔案整 理規范
- 2024年紀檢監察綜合業務知識考試題庫及參考答案(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