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法規及水知識試題_第1頁
水法規及水知識試題_第2頁
水法規及水知識試題_第3頁
水法規及水知識試題_第4頁
水法規及水知識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法規及水知識試題一、判斷題:1、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洪工程和依法參加防汛抗洪的義務。(對)2、 修改防洪規劃,應當報上級機關批準。(錯)修改防洪規劃,應當報原批準機關批準。3、 在船舶航行可能危及堤岸的河段,應當禁止通航。(錯)在船舶航行可能危及堤岸的河段,應當 限定航速。4、 防御洪水方案經批準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必須執行。(對)5、 對居住在行洪河道內的居民,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外遷。(對)6、 防汛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對)7、 各級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是臨時機構。(錯)各級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是 常設機構。8、 水文工作是為國民經濟和社會

2、發展服務的基礎性公益事業。(對)9、 科研、工程設計、工程建設等使用的水文資料,必須經市級以上水文機構技術審定。(對)10、 非水文測驗船只在通過正在進行水文測驗的河段時,應當減速并避開水文測驗儀器。(對)11、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于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對)12、 水文站網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對)13、國家基本水文站的建設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實施。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14、 在水文測驗保護區范圍內,不得種植高桿作物、堆放物料,建造房屋、碼頭等建筑物。(對)15、 庫容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以及其它重要水利樞紐,工程管理單位可以根據需要設立水文

3、16、我國單位面積產水量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臺灣、廣東省、(錯)國家基本水文站的建設由所在地縣、測站。(錯)工程管理單位應當設立水文測站。福建省和浙江省。 (對)“3.22世界水日”是聯合國大會于 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自17、18、22、1993年確定的。2003年1月24、25、26、27、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的水質標準必須達到類以上。在市(地)界河上取水由省水利廳審批。(對)在大型水庫中的取水由水庫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水政監察工作章程規定,水政監察人員實行任期制,任期為 水政監察人員開展水政執法活動必須(對)日起施行。(錯)2002年10月1日。(錯)川類。(錯)由省水利廳審批。5

4、年。(錯)3年“兩證”齊全,“兩證”是指水政監察證和水土保持監督證。 24項。 (對)(錯)水政監察證和行政執法證。28、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基本監測項目有我省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和“臺汛期”。(對)反映水體富營養化的常用指標有總氮、總磷和葉綠素等。(對)直接從江河、湖泊取水的建設項目,應當編制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需要。(錯)29、31、32、33、民用水34、(對)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對)35、國家所有的水工程應當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劃定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務院的規定禁止圍湖造地。已

5、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有計劃地退地還湖。用水超過定額的單位,應當進行節水改造,在規定的期限內達到定額標準。單位和個人可以以多種形式參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和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修建管理的水庫中的水,歸各該農村集體經濟(錯)歸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41、在地下水超采地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采(錯)應當按照國36、37、38、39、 組織所有。(對)(對)取措施,嚴格控制開采地下水。(對)42、 水電資源的開發使用權可以通過招標等方式取得。(對)43、 水資源費由當地人民政府收取,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錯)由水行政主管部門 收取44、

6、畜禽養殖場和農副產品加工單位產生的廢污水,經過處理,可以直接排入河道、湖泊等水域。(錯)未經處理達標,不得直接排入河道、湖泊等水域。45、取水許可持證人應當安裝符合國家計量標準的取水計量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更換。(對)46、 水量水質監測結果應當按國家規定向社會公開。(對)47、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橋梁、碼頭和其他工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和其他有關的技術要求。(對)48、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應當制定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設施。(對)49、 在城鄉供水管網未覆蓋的區域,因家庭生活需要取用地下水的,應當辦理取水許可。(錯)不需 要辦理取水許可。50、 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國

7、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地下水的超采地區和嚴重超采地區。 (對)51、 水政監督檢查人員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應當向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出示執法證件。(對)52、 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發利用。(錯)禁止開采地 下水5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所稱的水資源,是指地表水。(錯)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54、在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管理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 府給予獎勵。 (對)55、 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查同意,可以設置排污口。(錯)不可以設置排污口56、 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及高稈作

8、物。(對)57、 用水應當計量,并按照批準的用水計劃用水。(對)58、 水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水質監測數據、資料應當實行共享。(對)59、 工業用水應當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增加循環用水次數,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對)60、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城市污水集中處理,鼓勵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對)61、 我省對城市供水價格逐步實行階梯式水價和分類水價。(對)62、 國家對用水實行計量收費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對)63、 在地表水豐富的地區,嚴格控制開采地下水。(對)64、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防洪規劃對防洪區內的土地利用實行分區管理。(錯)應當按照流域綜合 規劃6

9、5、 水庫應當按照防洪規劃的要求留足死庫容。(錯)防洪庫容66、大型水庫是指庫容大于 5000萬立方米的水庫。(錯)1億立方67、 護堤護岸的林木,由河道、湖泊管理機構組織營造和管理。(對)68、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防洪規劃對防洪區內的土地實行分區管理。(對)69、 省級河段的堤防迎水面距堤腳20米范圍內禁止開采砂石、土料。 (錯)15米70、 城市建設確需廢除原有防洪圍堤的,應當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錯)應當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并報城市人民政府批準。71、無堤防的河道、湖泊管理范圍為設計洪水位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和行洪區。(錯)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設計洪水位72、 在行洪河道內禁止種

10、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對)73、 我省防治洪水,應當蓄泄兼施充分發揮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庫、洼淀、湖泊調蓄洪水功能。(對)74、對未達到設計洪水標準或者有嚴重質量缺陷的險壩,大壩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單位采取除險 加固措施。 (對)(錯)專業規劃應當服75、流域范圍內的區域規劃應當服從流域規劃,綜合規劃應當服從專業規劃。 從綜合規劃76、 跨流域調水,應當重點考慮調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錯)應當統籌兼 顧利害關系各方的利益以及調出和調入地區的用水需要。77、在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新建、改建或者擴建排污口,應當經排污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錯)應當經有管轄權

11、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批78、 水資源屬于全民所有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錯)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79、 未經批準擅自取水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辦取水許可證。(錯)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 取補救措施,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80、未依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取水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 構吊銷其取水許可證。(錯)情節嚴重的,才吊銷取水許可證。81、逾期不繳納水資源費的,按日加收滯納部分千分之一的滯納金,并處應繳或者補繳水資源費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錯)千分之二一倍以上五倍以下。82、依法啟用蓄滯洪區,遇到

12、阻攔、拖延時, 由縣級以上防汛指揮部強制實施。 (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83、在緊急防汛期,為了防汛搶險需要、 防汛指揮部有權調用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人力。(對)85、 我國水資源總量 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錯)第六位。86、 我市主要有三類缺水,即水質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資源型缺水。(對)。87、 任何單位和個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對)88、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并將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89、 單位和個人都有節約用水的義務。(對)。90、 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經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

13、準,可以劃定地下水限制開采區。(錯) 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禁止開采地下水。92、海水的開發、禾U用、保護和管理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規定執行。(對)。93、查(錯)十五日(對)。95、國家建立飲用水水(對)。封、暫扣用于施工的取水工具、取水設備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七日。94、開采地下水應當遵循總量控制、優化利用、分層取水的原則。 源保護區制度。(對)96、禁止在水庫庫區保護范圍內采挖和篩選砂石、礦藏等活動。97、制定規劃,必須進行水資源綜合科學考察和調查評價。(對)。98、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對)99、 國家對水土保持工作實行防治并重的方針。(

14、錯)預防為主。100、 開墾荒坡地,必須經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部門批準。(對)101、 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對)102、 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對)103、 縣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規定小于二十五度的禁止開墾坡度。(錯)省級人民 政府104、 建設工程廢棄的砂、石、土,可以倒入江河、水庫或者附近山坡。(錯)運至規定的專門存放 地堆放105、 建設和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地方財政應當安排水土保持資金予以治理。(錯)由造成水土流失的單位籌集資金予以治理。106、在水力侵蝕地區,應當全面規劃,綜合治理,

15、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對)(對)10 8、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對象賠償損失。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處理。(對)(錯)縣級人民政府。109、水土流失危害賠償責任及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 110、禁止開墾陡坡地的具體范圍由當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并公告。111、 在山區修建公路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對)112、 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生產費用中列支。(對)113、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的,可以由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按每平方米一至二元處以罰款。(對)114、 在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禁止取土、挖砂

16、、采石。(對)115、 從事生產建設等活動損壞水土保持設施的,應按規定交納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對)116、 本行政區域使用的水量和年度用水計劃要根據人口密度來確定。(錯)根據用水定額、經濟技 術條件和水量分配方案確定1、2、劃c 、3、4、選擇題: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水資源和(C )的義務。A開發水資源 B管理水資源 C節約用水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設施建設的基本依據是(c )。a、水資源規劃b 、流域綜合規防洪規劃在蓄滯洪區內建造房屋應當采取(c )結構。a、高腳式b、坡頂式c、平頂式當江河、湖泊的水情接近保證水位或安全流量時,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揮機構可以宣布進入(a)。緊急防汛期

17、b、防汛期c、特殊防汛國家(a)開展洪水保險。a、鼓勵b、強制 c 、不允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汛期組織堤防保護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5、 修加固。c )出工,對河道堤防進行維a、7、有償b、志愿 c 、義務在我省庫容最大的水庫是(b)o a、珊溪水庫 b、新安江水庫 在沿海地區開采地下水,應當經過科學論證,并采取措施,防止(c 、緊水灘水庫A)和海水入侵。A地面沉降B危害堤防安全 C妨礙行洪9、在防汛搶險期間,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頂泥濘期間,禁止車輛通行,但除 防汛車c、公路稽查車10、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必須按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交納( 護岸修建維護費C水資源費11、從2006年到

18、2010年,我市每年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土流失治理任務。b)外。a、客車b、a )費。A管理費B河道a平方公里,基本完成重點區域的水a、150 b、100 c 、20012、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應當納入( a )計劃。a、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b、城市建設 c 、水利 建設13、 在我省各種洪澇災害成因中,(b)引發的災害所占的比例為最高。a、梅雨 b 、臺風暴雨c、山洪14、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本行政區域內水工程,特別是(a )和堤防的安全, 限期消除險情。a、水壩b、 閘壩 c 、泵站15、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和岸線利用應當符合( c )要求。a、防洪 b 、行洪c、行 洪和輸水16、 庫容為(b )立方米的水庫稱中型水庫。a、100萬1000萬b、1000萬1億c、1億1017、 在汛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