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大氣四知識精講 人教版_第1頁
第二單元 大氣四知識精講 人教版_第2頁
第二單元 大氣四知識精講 人教版_第3頁
第二單元 大氣四知識精講 人教版_第4頁
第二單元 大氣四知識精講 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單元 大氣四知識精講【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學內容:第二單元 大氣(4)復習上講內容:常見的天氣系統氣候的形成2.6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4)二、氣候類型2.6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4)二、氣候類型氣溫特點不同緯度地帶:不同下墊面:2.6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4)二、氣候類型降水狀況赤道地區: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大陸東岸:大陸內部:兩極地區:2.6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5)三、氣候的變化地質時期歷史時期近百年來2.7 大氣環境保護一、全球變暖 1. 原因(1)自然原因:太陽活動、厄爾尼諾(2)人為原因:燃燒礦物燃料、毀林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特別是濃度增加) 2. 危害:對生態環境和社會

2、經濟產生重大影響(1)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低地、國家、地區(2)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導致各國經濟結構變化 3. 防御措施減少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1)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2)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二、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1. 全球臭氧總量明顯減少,南極地區尤為嚴重 2.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及危害(1)原因:自然原因:太陽活動人為原因:人們使用冰箱、空調時釋放出的氟氯烴化合物,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2)危害:A、危害人體健康B、對農林牧漁業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3. 措施(1)減少并禁止氟氯烴等物質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2)加強國際協作三、酸雨危害與防治 1. 概

3、念:pH值小于5.6的雨水 2. 成因: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等)酸性氣體 3. 我國的酸雨(1)類型:硫酸型(2)地區分布:我國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重酸雨區(pH<4.5):我國南方(3)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及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4. 保護、防治措施(1)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2)有效措施: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典型例題】 例1. 在圖中指出各氣候類型的名稱,并說出其主要成因及氣候特點。 例2. 讀圖分析,若P地常年受西風帶的影響,則P地位置正確的是:A. 南美洲西南沿海B. 歐洲西部沿海C.

4、美國西部沿海D. 非洲西南沿海 例3.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甲、乙、丙三種氣候類型在圖中相應的位置分別是(填序號)_、_、_。(2)圖中地附近的天氣系統是_;冬季,該天氣系統影響地時,地可能出現的氣象災害是_。(3)圖中地為_氣候,其氣候特征是_。(4)、兩地緯度相同,但氣候截然不同,原因是地_;地_。(5)目前全球氣候呈變暖的趨勢,引起氣候變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主要人為原因有_。 以上答案請見名師面授!本講總結:一、知識要點氣候成因氣候分布氣候特點氣候變化二、重、難點重點:全球氣候的分布及特點。難點:氣候的形成原因三、學習方法指點氣候類型判讀三步驟:判斷溫度帶 判斷氣候類型 知識拓

5、展: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為:一、季風型盛夏季節,在低緯度地帶(特別是在大陸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北半球夏季時(7月),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象,在從非洲經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二、熱帶鋒型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影響幾乎沒有,但

6、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并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赤道以北的圭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6月至10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豐富,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三、副高型 1. 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暖濕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形成濕季。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勢

7、高,氣溫更低,大陸南部形成高壓,并與東部的海上高壓連在一起。由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高壓的存在,來自海洋上的信風影響程度減小,形成干季。2. 澳大利亞南部(30°S至32°S)由于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1月),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濕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四、垂直地帶性類型東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區海拔達3000米以上,由于地勢高,改變了這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氣候暖和,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受來自印度洋上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暖濕東南信風的影響,降水比較多,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

8、干燥的信風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發旺盛,形成干季。五、背風坡型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部和馬達加斯加島西部兩地由于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第四紀冰期地質時期的氣候情況,我們只能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巖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生物

9、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里曾出現過熱帶氣候。通過上述方法對地層沉積物的廣泛分析,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占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

10、。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后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后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干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石炭二迭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干燥氣候帶和炎熱潮

11、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三迭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迭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干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后期到白堊紀是干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干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第四紀大冰期,約始于200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

12、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于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

13、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當高緯地區處于冰期時,冰川覆蓋擴大,極地高壓增強,迫使極鋒帶南移到中緯度。在中緯度極鋒帶上氣旋活動頻繁,雨量豐富,內陸湖水上漲,如我國羅布泊在冰期時,湖水水域比現代大45倍。反之,當高緯度地區處于間冰期時,大陸冰蓋及極地高壓向極區收縮,氣候帶北移,中緯度地區有些地方出現干燥氣候,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大理亞冰期(相當于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

14、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了。一、選擇題1. 我國大部分地區7月份的氣溫總體偏高,其主要原因是A. 受鋒面雨帶的控制 B. 受太陽輻射的影響C. 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 D. 受印度低壓的控制2. 下表為某城市的氣候資料,根據資料判斷該城市的氣候類型為1月7月平均氣溫()1127平均降水量(mm)755 A. 熱帶沙漠氣候 B. 亞熱帶季風氣候 C. 溫度大陸性氣候 D. 地中海氣候3. 下列氣候類型中有明顯干濕季節變化的是 A. 熱帶雨林氣候 B. 地中海氣候C. 熱帶草原氣候 D. 熱帶沙漠氣候 4. 下圖中E、F氣壓帶之間大陸西岸有兩種氣候類型,它們分別是A.

15、 溫帶大陸性氣候 B. 溫帶海洋性氣候 C. 熱帶沙漠氣候 D. 地中海氣候5. 與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有關的氣候類型是 A. 溫帶大陸性氣候 B. 熱帶草原氣候 C. 熱帶雨林氣候 D. 溫帶海洋性氣候 6. 下列關于大氣環境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A. 全球變暖的人為原因是臭氧層的破壞B. 臭氧層空洞只出現在北極上空C. 我國重酸雨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D.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徑是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7.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常年干旱少雨,其原因主要是:A. 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B. 受副熱帶高氣壓或信風帶影響C. 受西風帶影響D. 受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8.

16、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 A.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少雨 C.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暖多雨 D.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寒冷多雨 二、綜合題1. 讀“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地區的氣候類型為 ,其氣候特征為 。(2)地區的氣候類型成因主要受 和 交替控制。(3)地區的氣候類型為 ,其氣候特征為 。(4)地區氣候在地球上的分布規律為 (選擇填空)。 A. 南北緯30°40°的大陸東岸 B.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C. 南北緯40°60°的大陸東岸 D. 南北緯40

17、6;60°的大陸東岸(5)非洲大陸氣候的基本特征為 (選擇填空)。 A. 氣候類型呈南北對稱分布 B. 熱帶氣候面積廣,氣溫高C. 年水量較少,干燥地區廣 D. 降水量多,濕潤地區廣2. 2006年春季包括北京在內的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頻繁受到沙塵天氣侵襲。讀我國五大沙源地分布圖,回答有關沙塵天氣的問題。(1)我國五大沙源地的主要氣候類型是 ,這種氣候下形成的天然植被在A地區為 ,在B地區為 ,導致這種變化的重要因素是 。(2)大風是沙塵天氣形成的有利因素,我國沙塵天氣形成一般與以下哪些天氣系統及部位有關( )選擇填空 A. 冷鋒 B. 暖鋒 C. 反氣旋中心 D. 臺風 (3)沙塵天氣多發生在冬末初春,這是因為這時我國北方( )選擇填空A. 氣溫回升快,而降水少,土壤含水量少且植被差B. 暖空氣含水量少,在天氣系統作用下難以形成降水C. 在近地面等壓線圖上的等壓線間距擴大,風力增強D. 由亞洲高壓轉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