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國際金融與貿易】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相悖的根源及宏觀調控(投稿)_第1頁
【免費,國際金融與貿易】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相悖的根源及宏觀調控(投稿)_第2頁
【免費,國際金融與貿易】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相悖的根源及宏觀調控(投稿)_第3頁
【免費,國際金融與貿易】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相悖的根源及宏觀調控(投稿)_第4頁
【免費,國際金融與貿易】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相悖的根源及宏觀調控(投稿)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相悖的根源及宏觀調控 毛紅燕*毛紅燕,女,漢族,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2006級博士生,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副教授。 聯系方式:E-mail:maohongyan1968 tel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近來人民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出現了與理論相悖的現象,本文分析其根源在于美元的超量發行、國外對人民幣的壓力、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中國不合理的外貿結構以及中國目前的結售匯制度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宏觀調控措施。關鍵詞:對內價值;對外價值;相悖;宏觀調控Renminbi Root and Macroec

2、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n Foreign Value and Domestic Values ContradictingMAO Hong-yan(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 Recently the Renminbi appeared the contradicting phenomenon to domestic value and the foreign value with the theory, this article ha

3、s analyzed its root to lie in US dollar excess release, overseas to the Renminbi pressure, the international hot money massive inflows, the Chinese unreasonabl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s well as Chinese at present exchange settlement-sale system and so on,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macroeconomic r

4、egul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 in this foundation. Key words: Domestic value; Foreign value; Contradicting;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尤其是從2006年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進入上升通道,人民幣幣值表現為對外升值,2007年1月至11月人民幣對美元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升值5.11。按購買力平價理論,貨幣對外升值,對內亦應升值,即表現為物價下降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5、CPI)的下降。但現實恰恰相反,人民幣對內不斷貶值,2007年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2008年勢頭不減,2008年2月的CPI同比上升8.6%,創歷史新高;反過來,隨著人民幣對內貶值,人民幣對外升值勢頭卻不減,按照匯改時人民幣兌美元8.11的匯率計算,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達14以上。所以說,人民幣對外價值、對內價值出現了偏離。那么是什么因素在人民幣對外價值與對內價值的傳導過程之間起了作用,進而使價值出現偏離呢?宏觀調控應注重什么呢?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一、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相悖的原因1美元“泛濫”造成美元貶值。人民幣對外升值是針對美元來說的。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改到2

6、007年11月23日,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10.89個百分點,對歐元累計貶值9.59個百分點,對日元累計升值6.49個百分點。可見除了人民幣對美元是一個持續的升值趨勢外,對歐元是貶值的,對日元的匯率處于波動之中,所以我們這里分析人民幣對外升值只是針對美元而言。從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建立以來,美國憑借其世界貨幣的地位,不斷超量發行美元。在過去100年中,美國金融市場的容量平均每10年翻一倍,到2006年底,全美金融票據與證券總值達到129萬億美元,是GDP的9.7倍,2006年美國僅基礎貨幣量就高達13000億美元。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表象上看是人民幣被“低估”,而從實質上看則是美元被高估;不是人

7、民幣應該升值,而是美元在試圖尋求貶值。美元之所以“泛濫”,主要原因在于:從需求方來說,世界各國大量購買美國金融資產。在購買美國國債國家中,日本持有量第一,中國第二,東亞國家占美國國債境外持有存量的比重高達53%。同時以往石油均以美元計價,中東國家的美元也在大幅度增長。當地球上的美元越來越多時,美元必然就會貶值。從供給方來說,美國的“雙赤字”要求美國增發貨幣滿足需要。美國的“雙赤字”,即貿易赤字、財政赤字,之所以形成源于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貨幣體系,因為美國可以隨時開動印鈔機到全世界買東西,不論是要打伊拉克或是要提高美國公民的社保水平,都可以通過產生大量赤字的方式來解決。這種赤字政策,如在美國以外

8、的發展中國家采用,多發行的貨幣體現在國內,該國需要獨立承擔該政策帶來的一切后果,但對于美元這種世界主要結算和儲備貨幣來講,美國多發貨幣產生的后果,將由全世界共同承擔。2發達國家轉嫁經濟矛盾,對人民幣施加壓力。從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攏,由上一年的1美元兌5.80元人民幣調整為1美元兌8.70元人民幣,以后實質上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人民幣隨美元幣值變化而變化。美元從2002年2月的最高值,到2005年底美元已經累計對歐元、加元和日元分別貶值了39%、28%和16%,所以人民幣是隨著美元的貶值而貶值的。隨著中國出口規模的擴大,國外認為是中國人搶走了他們的飯碗。在20

9、02年日本對華出現50億美元順差的背景下,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提出議案,提請七國集團通過“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幣升值。日本提出后,引發了關于人民幣的波瀾。美元在2002年出現貶值的同時,依美國統計,外貿逆差卻創出了4352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對華貿易逆差達到1031億美元,對中國逆差最大。美國為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自然要求人民幣升值。以后美國等發達國家一直對人民幣問題揪住不放,并在2007年11 月首次聯手歐盟共同對人民幣匯率施壓。中國的出口畢竟主要依靠的是發達國家的市場,如不貶值,出口會處處受阻,與其到那一步,不如變被動為主動。于是中國于2005年7月21

10、日起將人民幣匯率的的形成機制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方式,人民幣進入升值的軌道。3國際熱線大量流入,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加。傳統的購買力評價理論只針對貿易商品而言的,而當今的世界各國經濟受國際資本的左右日漸明顯,那么,匯率就不僅受貿易規模的影響,還更大程度受資本規模的影響。從上世紀70年代起,在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后,國際虛擬資本及實體經濟衍生出的資本,其規模已經遠遠大于產業資本。2006年全球的商品貿易額只有不到7萬億美元,但是當年貨幣交易額已經超過700萬億美元,說明在國際資本運動中,當代虛擬資本的運動規模已經是產業資本的100倍。中國目前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和持續的經濟增長,使國際“熱錢”看好中國

11、這一“沃土”,大量進駐中國。估計從2003年以來熱線每年約有800多億美元流入中國。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熱線大量流入,對人民幣需求增加。4外貿規模的擴大,使我國成為國際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第一,加工貿易占比例大。據海關總署的統計,加工貿易總值占進出口總值的比例,2006年為47.2%,2007年為45.4%,均近一半。這種以廉價人力、能源和高污染為代價的“出口貧困增長”,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彈性低,受匯率變化影響程度小,從人民幣對外升值以來,出口企業只能壓低本已有限的利潤空間,外貿順差不見明顯減少。2006年以來的貿易順差是持續擴大的趨勢(見圖一),2007年全年出口總值比2006年增長

12、率只回落1.5個百分點。只有2008年1月份,貿易月度順差首次低于200億美元。貿易順差不降低,國際熱錢就有繼續流入的動力;第二,能源進口增長幅度大。2007年我國進口的鐵礦砂及其精礦、未鍛造的銅及銅材、大豆,其金額增長都超過50%,原油進口在原來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繼續增加20%以上(見圖二),明顯均為能源類和糧食類商品,到2010年我國的石油將有一半靠進口。而本輪國內通貨膨脹加劇,就是受國際市場能源、糧食價格上漲的帶動。以國內能源、糧價上漲為貨幣供給過多的誘發因素,使國內出現原油、糧食、豬肉等商品為代表的大范圍的商品價格上漲。(圖一)資料來源:商務部網站。圖二: 2007年累計進口主要商品金額

13、資料來源:商務部網站。5中國目前的結售匯制,使國內貨幣供給大增。連續14年的國際收支“雙順差”使外匯儲備達到世界第一位,并居高不下。中國的結售匯制使中央銀行用本幣購買大量外匯,從而增加了人民幣的投放,1980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只是GDP的22%,1996年中國經濟M2/GDP首次突破100%。2000年以后,我國M2的增幅就一直比GDP增幅高出約7個百分點。2006年底我國M2占GDP的比例為163.9%,2007年底為我國M2占GDP的比例163.57%。中國的貨幣供應水平也比世界其他國家都高。以2006年為例,日本的廣義貨幣相當于GDP的140%,美國GDP總值為12.9 萬億

14、美元, 12月末的M2為7.1 萬億美元, 美國貨幣存量相當于GDP的55%。我國的貨幣存量已相當于美國的60.6%, GDP總值卻僅相當于美國的20.2%。所以我國當前的貨幣存量比發達國家還高。同時,資本價值的膨脹帶動了國內物價的上漲。不難看出,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是由于國際、國內兩方面因素的交織、疊加形成的,國際熱錢是將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連接的誘發因素。 二、 宏觀調控政策建議1改變強制結售匯的外匯管理體制。1996年7月1日,中國實行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要求外貿企業獲得的外匯,必須全部按國家牌價售給外匯管理局,這樣1.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等于額外發行人民幣約11萬億元。對于

15、熱線的大規模流入,硬堵不是辦法,只有采取“分流”的辦法,所以變強制性結售匯制為比例結售匯制,進一步過渡到意愿結售匯制應是較好的選擇。通過比例結售匯和意愿結售匯制,可以弱化了國際收支差額與基礎貨幣發行之間的關系,增加貨幣政策的自由度。2健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的長期低估導致了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居高不下。從國際經濟學理論來看,由于貿易品生產部門急速擴張,生產率迅速提高,根據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中國的均衡實際匯率將持續上升。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德國、日本、韓國等許多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本幣都經歷了連續升值,累計升值幅度達50%以上,甚至超過100%。所以人民幣升值不可避

16、免。當然升值是形勢需要,并不是目的,健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就是要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同時,保持靈活的匯率機制,加大匯率的波動彈性,可化解各國以及各種資金對人民幣升值的期望和壓力,使短期資本流入、流出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成本提高,對抑制短期資本有益。3改善對外貿易結構。當前,人民幣的升值雖然擠壓了具有傳統出口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包括紡織、服裝和鞋類等的利潤空間,但同時也迫使企業轉向開發新產品、提高技術水平、培育自主品牌,以尋求新的利潤來源。所以,抓住這一契機,變被動為主動,有利于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有利于鼓勵企業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其走高技術、低

17、消耗、高效益之路。同時,亦有利于降低加工貿易所占比重。4促進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配合。為解決經濟的內、外失衡問題,應強化貨幣政策與財稅、貿易、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首先,在準備金率和利率屢次上調之后,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逐步縮小,這就需要財政政策及時跟上,并對貨幣政策加以配合。例如,通過價格補貼增加供給,通過轉移支付減少收入差距,發揮財政政策的結構調整作用,因而降低通貨膨脹的壓力;其次,應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造成的沖擊,僅憑企業想招應對還不夠,政府有關部門也應加強引導,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規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和出口企業的自身實力;同時,應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企業、居民的對外投資。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