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學概論緒論(2學時)_第1頁
茶學概論緒論(2學時)_第2頁
茶學概論緒論(2學時)_第3頁
茶學概論緒論(2學時)_第4頁
茶學概論緒論(2學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茶 學 概 論武夷學院茶學與生物系洪永聰參考教材o 茶學概論:周巨根、朱永興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o 中國茶經:陳宗懋 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茶學概論(24學時)緒論2學時第一章 茶的起源與傳播2學時第二章 茶樹的生物學特性2學時第三章 茶樹的品種與栽培4學時第四章 茶葉的分類與加工4學時第五章 茶葉的品質與審評4學時第六章 茶的營養與保健2學時第七章 飲茶習俗與科學飲茶4學時緒論(2學時)o 一、茶的內涵o 二、茶學的形成和發展o 三、茶學概論的課程目的一、茶的內涵世界三大飲料:世界三大飲料:茶茶、咖啡咖啡和和可可可可o 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

2、(L.) O. kuntze的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為灌木,喬木型,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o 茶青:又稱為鮮葉,是指茶樹萌發生長的嫩梢,作為加工成干茶的原料,一般鐵觀音茶青以“三葉一梗”為佳(或稱“一芽兩葉”)。 o 茶葉:指茶樹上采摘的新梢,經加工制成的一種低熱、無酒精飲料。o 不發酵茶類:綠茶、黃茶。o 部份發酵茶類:烏龍茶、白茶。o 全發酵茶類:紅茶。o 后發酵茶類:黑茶。o 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等茶事活動的一套技藝 。o 茶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二、茶學的形成和發展o 神農本草經(西漢)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o 此處的

3、“荼”是“茶”字的古代異體字。o 茶經(唐陸羽):全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分為上、中、下三卷,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o 陸羽本人也因此書而被世人譽為“茶圣”。 o 煎茶水記(唐張又新):又稱水經,根據陸羽茶經的五之煮,略加發揮,而尤重水品,“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o 主要考察當時大川名泉名水,排出了20個泡茶最好的名泉。o 大觀茶論(宋趙佶):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 o 茶錄(宋蔡襄):全書分為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

4、熁盞、點茶十目;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o 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后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o 茶疏(明許次紓):分產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頓、取用、包裹、日用置頓、擇水、口啜、論客、茶所、童子、飲時、不易用、良友、出游、權宜、宜節、考本等三十六則。 o 續茶經(清陸延燦):按唐代陸羽茶經的寫法,同樣分上、中、下三卷,同樣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最后還附一卷茶法。o 中國茶經(陳宗懋,院士,1992):全書分茶史篇、茶性篇、茶類篇、茶技篇、飲茶篇、茶文化篇及附錄七大部分共160萬字。o 中國茶經是繼唐代陸羽茶經問世1200多年之后具有現代水平的新茶經。 o 茶學(Tea Science):即茶葉科學,是一門研究茶樹的遺傳育種、栽培、加工、生物化學、品質審評與檢驗、茶業經濟、茶藝、茶史和茶文化等的科學。三、茶學概論的課程目的o 中國是茶的故鄉。o 茶是21世紀的飲料之王。o 茶業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o 國際友人學習茶科學和中華茶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思考題】o 茶學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o 從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