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歷史 4.2《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新人教版選修5_第1頁
2012高中歷史 4.2《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新人教版選修5_第2頁
2012高中歷史 4.2《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新人教版選修5_第3頁
2012高中歷史 4.2《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新人教版選修5_第4頁
2012高中歷史 4.2《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 新人教版選修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課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豐富的文化遺存二里頭遺址中的遺跡、遺物、墓葬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當時生產力水平通過遺存考察社會狀況觀察圖片對比分析了解先人們的生活生產狀況宏偉的宮殿一號宮殿建筑遺址情況宮殿是王者居住地,社會政治中心宮殿建筑反映了當時建筑水平的發展問題探索居住建筑的優化美化特權化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不同的系類、質料、形制、紋飾陶器變化反映生活水平變化考察陶器與宮殿建筑的聯系分析對比飲食器具進化,建筑材料的進化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初步掌握宮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識。 難

2、點 大型宮殿基址與都城的關系。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3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我國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豐富的文化遺存,宏偉的宮殿,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在遺存中突出對宮殿和陶器的介紹。 本課引言由3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重點介紹陶器:因為陶器能反映人們的生活、反映時代特點、區域風貌,成為考古學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仰韶彩陶、山東龍山黑陶、河南龍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爭論。第二部分:明確提出2個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大型宮殿遺址與都城的關系如何?二里頭文化各期陶器有何異同?引發好奇心,激起對二里頭遺址考察的關注,引向華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3個重要的概念,文化遺址與遺

3、存,房址和宮殿基址,陶器系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目“豐富的文化遺存” 教材介紹了遺存的內容是指遺跡、遺物和墓葬三個方面的問題。 1.先人足跡遺跡:指灰坑、鏟跡、房址、窯址、灶址。三期是繁榮階段堆積較厚,內涵豐富。一號、二號宮殿基址考古意義最大。它反映這一時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遺存,建議教師通過圖片,補充以下說明。已經發掘的兩座宮殿遺跡都建筑在夯土臺基之上。1號宮殿位于遺址中部,為整體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8米。基址北部正中,為一座略高起的長方形臺基,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復原為面闊八間、進深三間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殿

4、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圍繞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廡建筑;夯土臺基正南邊緣中部是大門。其東北約150米,為2號宮殿基址,南北長72.8米,東西寬58米。殿堂同樣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長方形基座上,可復原為面闊三大間、進深一大間帶有回廊的宮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發現有地下排水管道。圍繞殿堂和庭院有北墻、東墻、東廊、西墻、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門。大門中間是門道,兩側為塾。這兩座由殿堂、廊廡、庭院、大門等單位建筑組成的宮殿,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筑。其形制開中國宮殿建筑之先河。 2.精神生活遺物:二里頭遺址出土遺物有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建議教師結合課本插圖補充以下內

5、容和圖片。其中有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銅爵,另一件柄形飾物上雕琢有規整的獸面紋,紋樣與后來在銅器上常見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較早的獸面紋樣,工藝相當精致。還有一件獸面銅牌,用200多塊綠松石鑲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銅鑲玉制品,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二里頭已經有了陶鈴、銅鈴等樂器。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二十多種刻劃符號,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此外,還見有卜骨,大多用豬、牛等動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這些遺物可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奴隸主貴族的精神生活。 3.等級差別墓葬:在二里頭遺址發掘出一批墓葬,皆為長方形土坑墓。其中大型墓1座,位于2號宮殿基址中心殿堂與北墻之間。墓口東西長5.35米,南北寬4

6、.25米,深6.1米。墓內填土經夯筑,遺物被盜,僅剩一些朱砂、漆皮、蚌飾片和涂朱陶龍頭等,推測原來墓中的隨葬品是相當豐富的。中型墓葬有6座,墓口長2米多,寬1米多。有的有二層臺或腰坑,墓底鋪朱砂,還有漆棺殘皮。隨葬有銅爵、戈、戚、玉璋、鉞、圭、綠松石飾及各種陶器、骨珠、海貝等。小型墓葬有20多座,墓口長不及2米,寬僅0.60.7米。隨葬品只有少量陶器。另一類墓葬在灰坑或灰層中,還散見30多具人骨架,有的捆綁雙手,有的身首異處,有的和獸骨埋在一起,可能是被殺害的,或與祭祀有關。不同的埋葬方式,說明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存在等級差別。 第二目“宏偉的宮殿” 教材詳細介紹了一號、二號宮殿遺址的內容,要求

7、學生研讀課本,說出兩者的主要區別。建議教師補充關于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的內容:考古學家最近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2號宮殿下面,發掘出一座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復雜的大型建筑基址,將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約百年左右。這座現編為3號的建筑基址屬于二里頭文化早期,它結構復雜,規模龐大,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二里頭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長,已探明的長度達150余米,主體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組成。有專家說過去由于材料所限,學術界對肇始期的中國早期宮室建筑的認識來源于過去發掘的二里頭遺址1號、2號宮殿,認為其形制簡單,獨門獨院,到了稍后的偃師商城

8、時期,宮室建筑的結構才復雜起來,3號基址的揭露改變了這種看法。 第三目“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 教材從質料、型制、文飾等方面歸納其特點。二里頭一期陶器陶色多深重,夾砂灰陶的色調多變,或泛藍,或泛黑,或泛褐,砂粒粗大,往往凸現于器表。常見泥質黑陶或黑皮陶;以深腹罐最多見,其他常見器類主要有圓腹罐、鼎、甑、刻槽盆、捏口罐、壺、觚、盉、爵、豆、三足皿、圈足盤、折沿盆、平底盆、小口尊、矮領尊、缸、器蓋等。夾砂陶以籃紋為主,繩紋次之,方格紋再次之。籃紋深而清晰,或豎或斜;方格紋多呈菱形,少數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繩紋很細,直而整齊。泥質陶多磨光,紋飾有籃紋、弦紋。到二里頭三期時,陶器發生較大變化,與一期

9、文化相比,判然有別。陶色淺而純正,一般均表里一色。夾砂灰陶所占比例較前增大,砂粒多較細小,白陶、黑皮陶已不多見;卷沿盆取代折沿盆成為盆類的主流,盉取代鬶成為流行的酒器,淺盤口深腹罐大量出現,典型大口尊開始流行。深腹罐和圓腹罐最常見,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另外有缸、小口尊、矮領尊、器蓋、捏口罐、刻槽盆、平底盆、三足皿、豆、平底盆、鼎、盉、爵等。以繩紋為主,早段流行細繩紋和偏細的中繩紋,偶爾可見籃紋,基本不見方格紋,少數器物的內壁上出現小麻點。晚段流行中繩紋,籃紋、方格紋基本消失,常見中型麻點。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豐富的文化遺存”一目的教學,重點掌握遺跡中宮殿遺址,并進行以下

10、常規了解。宮殿建筑遺址共發掘2座,1號宮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殘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處有一長方形臺基,長30.4米,寬11.4米,臺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齊的柱穴,每個柱穴前側還有2個小柱穴,可能是支撐殿堂四檐的檐柱。據此可以復原出一座高大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積達5 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還環繞著一面坡或兩面坡式的廊廡建筑。這一宮殿遺址的發現引起史學界的關注,專家們認為,四阿式,從形制到結構都保留了早期宮殿的特點,為以后的歷代宮殿建筑所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開創了中國宮殿建筑的先河。 遺物中重點掌握文化的樂器有陶塤和石磬兩種。文化藝術品多見陶塑,

11、有蛤蟆、羊、龜、龍、魚、蛇、豬、狗、烏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紋、蛇紋、魚紋、幾何形等圖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殘片上刻有兩條蛇(龍)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飾有鱗片。 關于“宏偉的宮殿”一目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掌握中國宮殿的以下內容。“宮”的象形意義:公元前11世紀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宮”是一個象形字,所表現的只是一座最簡單的穴居小屋:頂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頂,它下面的一個“口”字表示屋頂上的天窗,再下又一個“口”字為屋門。“宮”字最初的意義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漢以后這個字才專屬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秦漢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宮”“殿”二字連用,就是現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宮室。在河南

12、偃師二里頭,曾經發現過有可能屬于晚夏的宮殿遺址,是在庭院內建造一座長方形殿堂。規模當然已經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卻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說仍是合集會、祭祀與居住三項功能為一體的。殿堂前部開敞,稱“堂”,面積最大,是處理政務、接見群臣和祭祀的場所;后部和左右隔為許多小房間,作居室,稱“室”。宮殿的功能作用:起初它是集居住、聚會、祭祀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古人生活活動場所,然后才與祭祀功能分化,發展為只用于朝會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獨立建筑類型。在宮內,朝會和居住功能又進一步分化,形成為所謂“前堂后室”,以后發展為“前朝后寢”或稱“外朝內廷”的規劃格局。更后,約在西漢,又在宮內朝、寢之后,布置了御

13、花園,一直到明清兩代都是這樣。二里頭宮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體布局方式。院落以橫向的延伸來補償木結構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間的大和多變以及室內外空間之間的豐富關系,來補償木結構建筑單體內部空間的較為仄狹和形體變化的不足,從而有利于創造出宮殿建筑所要求的壯麗氣勢和謹嚴肅穆的氛圍。 關于“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一目的教學,請學生歸納其用途,并設想沒有陶器時,人們飲食生活遇到的困難和不便。陶器為什么熱不怕膨脹,冷不怕收縮?分小組討論:根據學生們的發言歸納講解如下。當人們開始用陶器燒煮食物的時候,發現普通泥質陶炊具沒燒多少次就會破裂,這又給人們的使用帶來不便,那么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家知道,

14、絕大多數材料在受熱時要膨脹,冷卻時要收縮,而且熱膨脹越大,冷收縮也越大,而不同材料在相同升降溫條件下,其熱脹冷縮的量是不同的,為了能對各種材料的這種性能作比較,在熱物理學上確立了一個材料的測試指標,稱之為膨脹系數,此系數大,說明材料的熱脹冷縮量大,反則反之。由于普通泥質陶炊具的膨脹系數相對較大,抗冷熱急變的穩定性就差,因此普通泥質陶炊具經不起多次燒(快速升溫)和停(快速冷卻)的考驗而破裂。如何才能解決此難題呢?當時先民又展示了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種夾砂陶,其工藝是在黏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混合均勻后,用此泥成形、干燥并燒成陶器。這種夾砂陶在很多新石器的遺址中都有發現。由于一般河沙中的主要礦物是石

15、英,它的膨脹系數很小,因此陶器中羼和了砂,能使它的膨脹系數降低,而抗冷熱急變的穩定性大大提高,從而使夾砂陶炊具的使用壽命延長。在那樣早的年代,我們祖先就成功地利用配方來改進制品性能,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這種加羼和料技術至今還在使用,水泥混凝土制品就是例證。 陶器出現的意義?分小組討論歸納。1生活陶器:使人的飲食習慣發生巨變,人們在進入新石器時期過起定居生活。使人類從生飲、生食和吃燒烤食物中解放出來,從而吃上既衛生又易消化的燒煮食物,使人類的飲食習慣獲得重要突破。2建筑陶器:為人類居住條件的改善作出過重大貢獻。陶水管:例如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有很多陶水管出土。陶瓦:在大型宮殿建筑頂部使用的有版

16、瓦、筒瓦、瓦當和瓦釘等。陶磚:最早出現在距今2 500年左右的春秋時期,當時的制作量還較少,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薄磚。到了距今2 300年左右的戰國時期,各國在都城等地大興土木,建造城市、宮殿和木梁磚瓦房,促進了建筑陶業長足的發展。而且很多世界聞名的建筑歷史遺產如長城、宮殿、皇陵等,都離不開磚和瓦。直至近現代磚瓦還是我國建筑業的重要材料。 2.教學案例 案例一在學習豐富的文化遺存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介紹三幅圖片。 圖片一:遺跡房址:先人足跡 圖片二:遺物嵌綠松石牌飾:精神生活 圖片三:墓葬等級差別 案例二在學習宏偉的宮殿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學生展示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復

17、原圖,形成直觀印象。 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的宮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有四米多。整個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和墻基。考古工作者根據基址遺跡進行了復原,發現基址中部偏北為一座大型的主體殿堂,殿堂面闊八間、進深三間,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為平坦開闊的庭院,庭院南面為面闊七間的牌坊式大門。基址的四周還圍繞著一組完整的廊廡式建筑。從整個來看,這是由堂、廡、庭、門等單體建筑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嚴整,主次分明,極為壯觀。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備了宮殿建筑的特點和規模。根據殿內發現若干埋有人骨架和獸骨的祭祀

18、坑,推測這座宮殿可能是宗廟建筑遺存。宗廟是古代國家政權的象征,它不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處理軍國大事,舉行策命典禮、外交盟會的地方。在古代,“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這里是王都所在地。這座宮殿的遺址發現于二里頭第三期文化層中,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其絕對年代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約當夏代末年。據記載,夏末桀居斟。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桀的都邑斟。但也有專家稱其為商都西亳。 案例三在學習形制多變、種類繁多的陶器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向學生展示二里頭陶器。領會陶器怎樣改進了先人們的生活。古往今來,每一次重要的科學技術發明都會對人的生活發生較大的影響。如果你仔細想想,很可能也會有同感。要證實這一

19、結論的事例有很多,就拿不起眼的陶器被發明來說吧,它就給人類的生活帶來過巨大影響,這并不夸張,請看以下事實:在那遙遠的古代,先民以生飲和生食獵物、野果為生,過著茹毛飲血、艱難困苦的不定居生活,不知經過多少歲月,才進入新石器時期,出現農業、畜牧業,人們開始定居下來。雖然在這以前已懂得使用火烤獵物,吃上燒烤熟食,但到新石器時期,人們迫切希望能吃上燒煮的食物,可是當時沒有耐燒的器皿,要盛東西只能用破瓠和蚌殼之類。這些器物是經不住火燒的,因此可想而知當時要喝開水和吃煮熟的食物是多么困難,故先民迫切需要有一種耐燒的盛器。陶器被發明,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事實,使人們的飲食發生了巨大變化。開水和美味豐富的燒煮食物

20、,促進了人體的消化吸收,并大大減少了病菌入口,從而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延長壽命。吃燒煮食物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顯而易見,這一飲食習慣的突破,是多么的重要。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你同意哪種推論? 解題關鍵:古人對生與死的理解。 思路引領:死是生的另一種活法。 答案提示:對生的留念,死后仍然享用生前華麗的宮殿。 【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測評 1.二里頭的文化遺存主要有哪些? 解題關鍵:熟悉課本內容。 思路引領:遺存的豐富內涵。 答案提示:遺存的內容是指遺跡、遺物、墓葬。 2.二里頭文化的陶器有何特點? 解題關鍵:從質料、形制、紋飾等方面歸納其特點。 思路引領:課本文字和圖片。 答案提示:生

21、活陶器、建筑陶器、泥質夾沙灰陶、卷沿侈口三足飾紋。 (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譚少立焦潔)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二里頭遺址各期文化層的分布概況 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層堆積主要是二里頭文化層,包括有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下面的為第一期文化層,最上面的為第四期文化層,皆保存完好。在一期文化層的下面疊壓有少量的仰韶文化層和廟底溝二期文化層;四期文化層的上面,局部覆蓋著二里岡期文化層,大部分為漢代層和漢代基址,堆積很厚。漢代文化層上面有較薄的近代層,再上為現代耕土層。 一仰韶文化層和廟底溝二期文化層 二里頭遺址南部的仰韶文化層在區老四角樓村東北面的·T1T5內有發現,文化層一般深1米、厚1

22、.52米,清理灰坑四個。另在圪垱頭村的東北面也發現有很少量的仰韶文化層。出土生產工具有石斧、石紡輪、骨鏃和陶網墜等;生活用具有陶鼎、斂口罐、釜、斝、小口罐、彩陶罐、高領罐、尖底瓶、折腹盆、彩陶盆和缸等。二里頭的仰韶文化屬于廟底溝類型,年代有早有晚。 廟底溝二期文化層也是分布在·T1T5內,一般厚0.5米。另在圪垱頭村西南面清理出一個較大灰坑( HI),出土遺物相當豐富,生產工具有石刀、骨錐、蚌刀和陶紡輪等,生活用具有陶鼎、深腹罐、斝、折腹盆、直口盆、刻槽盆、大口罐、斂口罐、高領罐、單耳杯、觚、小杯、缸和器蓋等。 二二里頭一期文化層 大部分發掘區都有發現。分布情況是:區清理到底的探方一

23、半有一期文化層,一般深約2.6米,厚0.60.9米,并發現有灰坑。區共開32個探方,28個探方清理到生土層,其中有14個探方有一期文化層,一般深2.5米,厚0.51米。區相當部分探方沒有清理到底,只有· T101T126、 T201等兩組探方挖到生土層。· T101T126的東南部有一期文化層,一般深2米余,厚0.5米,最厚處為1.5米,有的探方僅保留有灰坑,沒有文化層; T202T207、T210T215共12個探方,有2個探方有一期文化層,一般深0.9米,厚0.31米。區一部分探方有一期文化層,深、厚與區的相似。區清理有一期的灰坑。 根據上述情況推測,一期文化層在、區都

24、有發現,基本布滿了已經發掘的工作區。一般深約2.5米,最深處為2.9米;一般厚約1米,最薄處為0.3米,最厚處為1.5米。有的探方有文化層,有的探方只有灰坑而沒有文化層,共發現36個灰坑和6座墓葬,所有探方都沒有發現房屋基址,可能是被二期文化層給破壞掉了,也可能因為發掘面過小,而沒有遇到。 三二里頭二期文化層 二期文化層發現比較多些,其分布狀況是:在區一期文化層上面全部覆蓋著二期文化層。區T201組探方、區和區全部探方都發現有二期文化層。 二期文化層幾乎在所有的探方都有發現,基本布滿了已經發掘的地區。一般深約2米,厚約0.7米,最厚處達1米余。在二期文化層中還發現大面積夯土基址1處、房址7處、

25、灶4座、窯1座、灰坑75座、墓葬18座。但遺跡的數量仍然比較少些,與文化層的分布范圍不相適應,估計是受三期文化層的破壞。 四二里頭三期文化層 在已經發掘的探方中全部發現有三期的文化層,一般深0.5米,最深1米;一般厚0.3米,最厚2.5米。在三期文化層中清理有第一、二號宮殿基址,一般建筑基址12座,陶窯5座,灰坑138座,墓葬45座,并發現有大量遺物。 五二里頭四期商文化層 四期文化層較三期文化層發現比較少,不是所有探方都有四期文化層。其分布情況是:區T211T215有四期文化層;區和區各有三分之二的探方有四期文化層;區所有探方都有四期文化層。由此可見,四期文化層在遺址中部分布密集,周圍地區則

26、略顯稀少,一般深0.40.5米,厚約1米。包含有房址4座、陶窯1座、灶6座、灰坑129座、墓葬36座,內容不及三期豐富。 六二里岡下層商文化層 分布范圍很小,集中在遺址的中部地帶,周圍地點發現極少。區一號宮殿上面疊壓著二里岡下層商文化的灰坑,其中有的灰坑打破四期的灰坑。· T101T126發現有二里岡下層文化層和灰坑,疊壓著四期文化層。文化層一般深0.30.4米,厚0.4米。遺跡只發現有灰坑14座、墓葬2座。 七二里岡上層商文化層 分布范圍也是集中在中心地帶。在二號宮殿上面疊壓著二里岡上層商文化層和灰坑,文化層一般深0.30.4米,厚約0.15米。另有8座灰坑和1座墓葬。·

27、V T101T126只發現有灰坑,沒有文化層。 偃師二里頭1959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第1920頁。 2.課文注釋 第一號宮殿建筑基址 第一號宮殿基址自1960年秋季開始至1964年春季,共進行六次發掘,發掘面積約7 100平方米。以后工作停止有八年,自1972年秋季恢復發掘工作,至1975年春季又發掘五次,發掘面積約6 300平方米。先后共進行十一次發掘,揭露面積共約13 400平方米。 第一號宮殿建筑基址位于二里頭遺址的中部,在第發掘區。在宮殿基址的東面為圪垱頭村,西面是翟鎮公社的化工廠,南、北兩面各有一條東西向的田間大道。 宮殿建筑基址是一座大型的夯土臺基,形狀略呈正方形。方向352&

28、#176;。在東北部向西凹進一角,東西寬20.8米,南北(東邊北段)長47.8米。臺基西邊長98.8米,北邊長90米,東邊南段長48.4米,總長96.2米,南邊長107米,總面積達9 585平方米。臺基面大體平整,高出當時地面約0.8米,東、南、西三面的臺基折棱處呈緩坡狀,表面有路土層,有的鋪一層料礓石面。如臺基西面折棱處比臺基面低510厘米,表面有一層路土,有的地方被灰土層覆蓋,厚45厘米,臺基北邊規整,界外為平整的路土面。在臺基上保留大量的柱洞、柱基槽、木骨墻基和主體殿堂的下部夯土基座。根據這些現象可以看出,在臺基中部偏北處有一座主體殿堂建筑,四周有回廊相圍,南面有寬敞的大門,東面、北面有

29、兩個側門,布局緊湊,主次分明,原建筑頗為壯觀。 第一號宮殿基址的建筑結構 為了解宮殿基址的建筑結構和有關建筑技術的問題,我們在夯土臺基的中部開長70米、寬2米的探溝一條,另在夯土臺基的邊緣部分進行了少量的解剖工作,這對于了解第一號宮殿的基址、木骨墻、柱洞、柱基槽和柱礎石等結構都很有幫助。 (1)宮殿基址與夯土結構第一號宮殿建筑夯土臺基的夯層很薄,每層厚4.59厘米,夯印密集清晰,土色純凈,質地堅硬。夯窩圓凹,直徑46厘米。夯土臺基行夯的程序是,首先清理地基,對主體殿堂的地基要求很嚴格,挖土很深,臺基的邊緣部分地基較差,還保留有若干屬于早期的灰坑等遺存。其次是夯筑低洼地面,再夯筑主體殿堂的基座,

30、最后在四周大面積行夯,筑成整個夯土臺基。其中主體殿堂的基座整個臺基的主體,表面比整個臺基高出1020厘米,平面呈長方形,上部長、寬為33.5米×22米,底部大于上部,最低層部分已深入現在的水面以下,水面以上部分夯土總厚3.1米。 在殿堂建筑基座的下部,平鋪有鵝卵石三層以加固地基,鵝卵石層的面積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30米,略小于基座的底部。鵝卵石的排列,以上層最密集,中層次之,下層最稀。每層厚約20厘米,總厚6065厘米。由于用土的不同,可以看出夯土有幾種不同的顏色,主體夯土基座的夯土分D、E、F三層。D層為深褐色夯土,深1.05米,厚1.65米,質地較硬,夯窩清晰。E層為花夯土,

31、深2.7米,厚11.1米,中間包括三層鵝卵石。F層為黃褐色夯土,深2.9米,遇地下水不到底,土質十分堅硬。 基座以外的夯土臺基,一般厚2米左右,到臺基的折棱以外部分,夯土的厚度已不足1米,看來夯土臺基是一次夯筑成的。這部分臺基也包括三層夯土,A層為紅褐色,深1.15米,厚0.25米,質地較硬,表面有一層砂土。B層為褐色夯土,深1.3米,厚0.25米,土質堅硬,與A層夯土有明顯區別。C層為花夯土,深1.6米,厚2米,表面有一薄層砂土,下面即是生土,是臺基的主體部分。另在邊緣部分和折棱處有經過二次夯筑和鋪墊料礓石面的現象。 (2)木骨墻基墻基是宮殿臺基筑成以后,為建筑圍墻的需要而重新挖開的基槽。口

32、大底小,槽壁略有傾斜,槽口寬0.450.6米,底寬0.340.5米。一般深0.4米,最深為70厘米。有的僅存底部,基槽上部被毀。在墻基槽的中間有一排小柱洞,口徑0.140.17米,間距約為1米,排列不甚整齊。 這種木骨墻不僅可以隔絕宮殿的內外,又可負荷回廊頂部建筑之重量,筑法和作用與柱基槽大致相同,木骨墻在仰韶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中就已經存在,在安陽殿墟也曾發現過,在當時是較為進步的筑墻技術。 (3)柱洞柱洞是指第一號宮殿建筑的木柱埋在地面下的一部分,木質腐朽后所形成的遺跡。柱洞多呈圓筒狀,在柱洞的底部有一塊或數塊柱石,柱洞一般深0.50.6米,最深的達1米以上。現存柱洞內有木柱腐朽后的木灰,呈

33、銀灰色粉末狀,木灰尤以接近柱石的底部最密集,厚度0.10.25米。其中有的夾有碎陶片、紅燒土等物,也有少部分的柱洞口部填土較硬,與柱洞外面的夯土不易區分。其中主體殿堂的檐柱柱洞在口部往往堆積有經火燒成紅色的草拌泥塊和夯土塊(如檐柱54、83、249、250、253號柱洞等)。以54號柱洞為例,呈圓筒狀,口徑0.400.42米,深0.75米,洞內堆積可分為兩層。上層為紅燒土塊,厚0.42050米,高出洞口,在洞口外形成一個直徑0.32米的紅燒土圓柱,高約10厘米。下層為厚0.250.32米的黑灰土。有的草拌泥紅燒土塊的外側是光面,里側有夾木板和木柱的印痕。有的被火燒成紅色的夯土塊平面上布有密集的

34、夯窩,而其一側面是光面,推測這些都是主體殿堂被火燒毀后從房頂或墻壁倒塌下來的。為了解柱洞的施工程序和結構,我們解剖了140號和130號檐柱柱洞。140號柱洞為西面和北面內排回廊檐柱的角柱。口距地表深0.8米,口徑0.3米,直筒形,深0.56米,洞內深至35厘米開始出現木灰,越往下木灰越多,接近柱礎石以上最厚,呈現銀灰色粉末狀。柱洞的一半壓在柱礎石上,另一半在石礎外面。柱基槽口長1.65米,寬1米,斜壁內收,底徑0.96米,深0.76米,柱基槽立柱后回填夯土。夯土的顏色,口部以下5厘米為紅黃夯土,其次為約0.5米含坷垃的褐色夯土,再下面柱石周圍為一層暗褐夯土,夯土純凈,質地堅硬。柱礎石呈不規則狀

35、,長54厘米,寬45厘米,厚16厘米。在大柱礎石的北邊的柱礎石和槽壁之間,還填有三塊小石頭。大柱礎石平放在暗褐色的夯土上面。130號柱洞為西面回廊檐柱,我們從洞口直接切割至柱基槽底上。從剖面觀察,柱洞口小底大,洞內有木灰,柱洞底上有柱礎石多塊,最上面是紫色砂石,下面是兩層青石,再下面是六塊鵝卵石,鵝卵石下面是一層石片,最下面是一塊大石板。另外,126號柱洞的柱礎石為兩層,上層二塊小石板,下層一塊大石板。 通過以上柱洞的解剖,使我們了解到柱洞的施工程序,是在宮殿建筑需要立柱的位置,先挖一個面積大于柱礎石的柱基槽,在槽基底部安置柱礎石,為了達到宮殿建筑的一定高度,有時柱礎石往往由數塊疊壘而成。立好木柱后,將基槽重新夯實。 柱基槽 柱基槽,是夯土臺基筑成以后為置礎立柱而挖成的。形狀有方形、圓形、長圓形、鞋底形等幾種。方形和圓形的口徑約1米,長圓形和鞋底形的口徑長約2米,寬約1米。基槽壁皆傾斜,口大底小。基槽一般深0.50.7米,最深的達1米以上。柱基槽挖成以后,置柱礎石于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