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_第1頁
馬鞍山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_第2頁
馬鞍山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_第3頁
馬鞍山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馬鞍山改革開放30 年的變化馬鞍山,一個我土生土長19年的地方!我對她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 。她是一座鋼鐵之城,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崛起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這里是中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它擁有亞洲最大的火車車輪輪箍生產線,,還有中國最先進的熱軋大H型鋼生產線改革開放30 年來,馬鞍山市堅持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在工業發展中不斷開拓創新,以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為動力,以城市中心為依托,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鋼鐵產業為支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速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演進,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馬鞍山市已從改革開放前的傳統工業進入到了現

2、代工業的加速發展期。全市經濟總量由1978 年安徽的第9 位上升到 2007 年的第 4 位; 工業經濟占安徽的比重由1978 年的8.8上升到2007 年的12.3;工業經濟對安徽的貢獻率由1978 年的2.8%上升到2007 年的6.13%;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由 1998 年的 77.8%上升到 2007 年的 241%; 2008 年上半年,全市GDP 達 310 億元,增長18.3%,增速居安徽首位,這無疑為馬鞍山市在安徽奮力崛起中發揮先鋒作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一、改革激活各類市場主體,促進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變。改革開放30 年來,馬鞍

3、山市工業企業改革在制度創新中與時俱進。由放開中小型國有企業開始,進而與國有經濟“有進有退”布局調整相結合,企業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力地激活了各類市場主體,打造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微觀基礎,改變了工業粗放式、小而散、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的狀況,優化了工業經濟結構,使工業的傳統互動走向了現代互聯。(一)全面深入推進企業改革,率先完成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馬鞍山市依據自身實際,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加速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力構筑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具有馬鞍山特點和時代特征的改革模式。通過改革、改組、 改造和加強管理,

4、使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通過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賃、出售、破產、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 集體中小企業。馬鋼等企業主輔分離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企業辦社會職能順利實現平穩移交。 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改革成效的凸現,為全市工業跨越發展、科學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二)鼓勵民企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率先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為了更好地激活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馬鞍山市率先在安徽研究制定了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大力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并推出放寬市場準入領域和從業人員限制、拓寬快速創業通道、簡化審批手續、鼓勵各類人員創業、特別是鼓勵大中專畢業生自主創業

5、和下崗失業職工創業等配套政策措施。隨著市委、市政府放開搞活、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等政策的實施,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一批經營機制活、發展前景好的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轉制重組,有力地推動了各類資本相互融合的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三 )工業互聯發展生機盎然,率先探索企業創新之路。馬鞍山市改革改制的企業,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促進了所有制結構調整的互動,各路投資項目和多元化主體向城市、園區、縣區、鄉鎮集中,結束了一些鄉鎮、村彼此自成體系、工業“小、散、亂”布局的歷史。馬鞍山城鄉工業跨出了產業集聚化的步伐。在企業改革改制過程中,馬鞍山市探索出一條“產品經營+資本經營”的創新之路。馬鞍山現

6、有3 個中國名牌產品,10 個國家免檢產品,35 個省級名牌產品等,擁有10 多個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前列的產品,形成了一批由國家有關部門正式認定的國內最大生產基地。(四) 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調整優化工業經濟結構。馬鞍山市用改革創新的思路來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率先在安徽嘗試優化工業經濟結構,并取得實效。在大力發展絕對優勢的冶金行業外,新崛起的汽車制造業、非金屬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和機械制造及模具制造行業成為支撐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支柱產業。蒙牛乳業、雨潤肉制品等國內食品工業巨頭2008 年行業總產值達20 億元, 是 2000 年的 27 倍多。 方圓回轉支承股份公司和博望刃模具企業

7、群的迅速發展,使馬鞍山市這一行業躍居國內同行前列。2008 年馬鞍山市規模以上工業非鋼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9 億元,占其比重達64%。二、實施外向帶動發展戰略,借助外資加快推進現代工業發展。改革開放30 年來,馬鞍山市人按照鄧小平同志對外開放的思想,積極搶抓對外開放機遇,實施外向帶動發展戰略,不斷創新發展思路,積極謀劃與啟動開發區建設,全力營造規模與集聚效應,加快推進現代工業發展。(1) 對外開放使開發區經濟實現歷史新跨越。作為安徽后來居上的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其經濟總量、企業效益、建設速度、投資規模、引資成果、科技創新均躍居安徽省級開發區前列。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綜合經濟實力由成立初的

8、安徽第24 位上升至安徽省級開發區的首位。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效應很快放大,馬鞍山慈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當涂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也相繼啟動,并很快進入收獲期,升為省級開發區。(2) 對外開放使現代工業步入加速發展新階段。改革開放前期,馬鞍山城市工業只是局限于占地18 平方公里內,郊區面積也很小。經九十年代起向市區、各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的擴展,到2007 年,市區面積擴展到340 平方公里,這就為現代工業的布局和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域空間條件。馬鋼的產能也由1978 年的近 200 萬噸擴展到現在的1500 萬噸產能。 馬鞍山市工業經濟以馬鋼、開發區、縣區帶動城市擴容增量而步入加快現代工業發展的新

9、的歷史階段。近年來, 馬鞍山市通過加快現代工業的發展,相繼擁有和形成了國家“ 863”新材料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級創業中心,國家級鋼鐵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園。這為增強全市現代工業發展的后勁注入了新的動力源。(3) 對外開放使外向型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外貿經營權放開, 馬鞍山市出口企業由過去單一的國有企業為主導轉向現在的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為主體。同時,馬鞍山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先進加工制造業企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形成新型鋼鐵、機械制造、精細化工、專用汽車、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集群;吸引了除非洲以外的五大洲外

10、商前來投資。(4) 對外開放使工業化與城市化呈現互動并進新局面。對外開放大潮中涌現的馬鞍山市各開發區、工業集中區,以工業為主,以加工出口為主,以內外資為主,是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產業集聚的載體,成為直接引進國內外工業的資本,提升工業化水平的基地,同時又起著催化城市現代化功能建設的作用。三、工業強市進程全面提速,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改革開放30 年來,馬鞍山市依據自身特點,堅持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不斷加大工業投入,壯大工業企業,提升工業效益,努力打造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工業投入成倍增長。改革開放30 年來,馬鞍山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78年的 1.

11、7 億元增長到2007 年的 331.34億元, 年均增長20。工業性投資成為投資主體。2007年全市完成工業性投資212.35 億元,占全部投資總額的比重64.1%。國有投資、外資投資、民間投資穩步提升。外資投資、民間投資從無到有,成為推動馬鞍山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二 )工業效益令人矚目。反映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的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馬鞍山市2007 年達241%,連續五年居安徽第一。在工業經濟規模壯大的同時,對安徽經濟發展的貢獻突出。工業經濟占全省比重由1978 年的8.8上升到2007 年的12.3。(3) 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成效卓著。馬鞍山市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在工業經濟日新月

12、異的發展帶動下如火如荼,呈現出繁榮興旺景象。目前,擁有世界知名的H 型鋼加工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車輪生產制造基地(中國高速列車車輪自主創新項目日前正式啟動) ,處于全國前列的鋼鐵生產、加工基地,國內市場占有量最大的專用汽車制造基地,自主知識產權 華菱重型卡車生產制造基地,中國剪折機床出口共建基地,全國最大的刃具、模具集散基地等。四、工業經濟發展效應聯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進程持續加速。改革開放30 年來,馬鞍山市工業經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工業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連續大幅提升,鞏固了在安徽率先發展的地位,加快了追趕長三角城市的步伐,為馬鞍山市早日實現“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達小康”的奮斗目標

13、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一) 人均水平連續多年處于安徽領先地位。馬鞍山市是安徽發展又好又快的城市,經濟發展充滿活力。馬鞍山市以安徽1.2%的面積和2%的人口,創造了安徽7.4%的生產總值、12.3%的工業增加值和8.8%的財政收入,確立了在安徽率先發展的“龍頭 ”地位。(二)經濟增長速度高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馬鞍山市作為安徽融入長三角的先鋒、東向發展的“排頭兵 ”,國民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主要指標不僅安徽領先,而且接近長三角中等發展城市水平;經濟增長速度高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2008 年上半年,馬鞍山GDP 增速18.3%,超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6.1 個百分點。(4) 全面小康社會進程

14、持續加速。在工業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馬鞍山市在安徽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持續加速。全市上下攜手奮進,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中國最佳投資環境百佳城市”、 “全國園林城市”魅力四射,形成了“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獨特的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市風光;科技事業不斷進步,連續三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稱號;教育現代化步伐加快,文化事業日趨繁榮,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交通、郵電業發展加快;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城鄉就業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環保工作成績卓著,萬元 GDP 能耗持續下降(近五年年均下降4.6%) ,成為中部地區省份和全國鋼鐵工業城市中第一個 “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人民安居樂業,生活

15、穩步提高,社會和諧進步,奏響“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全國雙擁模范城”新樂章;生態建設成就矚目,可持續發展基礎夯實,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全國綠化模范城市”。馬鞍山市全體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正滿懷信心地朝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加速邁進。但是馬鞍山綜合實力在不斷的提高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足。比如:(1) 政治改革力度不夠。我覺得在歷屆市里換屆改選時,可以讓老百姓多多參與,讓市民對候選人有更多的了解,這樣更加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發揚和完善。(2) 貧富差距還是過大。雖然綜合實力的提高速度很快,但是在全市看來,貧富差距還是比較大, “富人錢花不掉,窮

16、人的溫飽還沒解決”的現象依然存在。(3) 經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環境污染的高昂代價。馬鞍山是鋼鐵之城,在大搞第二產業的同時,環境問題隨之而來,在鋼鐵廠區的環境指數直線下降,在那里居住的市民的健康狀況隨之下降。因此,我們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忘了自然的作用。她是一座詩意之城,千年前就受贊美的“山水都 ”,唐朝詩人李白終宿、千古絕筆皆于此就是這一“鋼 ”一 “詩 ”,成為這座城市的特色。此間人自豪地稱,馬鞍山是朗朗硬漢,也是詩意美女。這就是我的家鄉馬鞍山改革開放30 年來的變化,希望她在今后發展的越來越好!改革開放30年各項目生產總值年份項 目生產總 值人均生產總值(元/人)第一產 業第二產 業第二產業工業建筑業1978688071438544952377127240947077819807545412395495754000195741348482119851517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