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歷年中考試題匯編(共38頁)_第1頁
《馬說》歷年中考試題匯編(共38頁)_第2頁
《馬說》歷年中考試題匯編(共38頁)_第3頁
《馬說》歷年中考試題匯編(共38頁)_第4頁
《馬說》歷年中考試題匯編(共38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馬說歷年中考試題匯編一、(2019年湖南省婁底市中考真題)閱讀文段,回答問題馬說 韓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1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以/千里稱也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見D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馬也(這)B食之不能盡其材(吃)C執策而臨之(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千里馬”寓指有才華的人,“食馬者”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統治者。B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C“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表現了統治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D本文既有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抨擊,也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4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結合全文,說說你對成為“千里馬”的看法?!敬鸢浮?C2

3、B3B4(1)千里馬,有時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像且不能夠,又怎么能讓它日行千里呢?5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并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要學會毛遂自薦??陀^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解析】1要求學生斷句前,先要通讀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關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比如借助虛詞,借助句式,借助對話詞“曰”、“云”等,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等,讀出含義,然后斷句。C項錯

4、誤,應修改為:才美/不外見。2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系上下文,根據語境做出判斷。B.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飼養)。3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分析選項。ACD三項正確。B項錯誤。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4要求學生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

5、,直譯為主,意義為輔。重點字詞:“或”有時;“且”,況且;“安”,怎么。5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分析原因。結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狈治?,這是外部原因(客觀原因):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結合“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分析內部原因(主觀原因),千里馬主動吃飽,主動施展自己的才華。可以向伯樂主動舉薦自己?!緟⒖甲g文】: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6、(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二、(2019年遼寧省鞍山市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列各題。(甲)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7、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節選自馬說)(乙)顏淵侍坐魯定公于臺,東野畢御馬于臺下。定公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顏淵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矣?!倍ü粣?,以告左右曰:“聞君子不譖人。君子亦譖人乎?”顏淵退,俄而廄人以東野畢馬佚聞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駕召顏淵?!鳖仠Y至,定公曰:“鄉寡人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吾子曰:善則善矣,然則馬將矣。'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顏淵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極其馬。是以舜

8、無佚民,造父無俠馬也。今東野畢之上車執轡,銜體正矣;周旋步驟,朝禮回畢矣;歷險致遠,馬力殫矣。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節選自韓嬰韓詩外傳顏淵論御馬)(注)佚(yì):通“逸”,逃跑。譖(zèn):說人壞話,誣陷別人。廄(jiù)人:馬棚的差役。揭席:離席,散席。趣:同“促”。造父:周穆王的車夫,駕車能手。朝禮:指調服車馬的法度6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鄉寡人日 是以舜無佚民7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8甲文運用了_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被埋沒的現象,表達了作者_的憤

9、懣以及對封建統治階級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乙文運用_方法進行推理推斷出東野畢駕馭的馬會逃跑的結論。【答案】:6尚且 怎么 同“向“先前,從前 因此7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已經這樣了,卻還不停地驅趕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會逃跑。8 托物寓意; 懷才不遇 類比 【解析】6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句意為: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且:尚且。句意為: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句意為:先前我說。鄉:先前。句意為:因此,舜沒有逃跑的百姓。

10、是以:因此。7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句中重點的詞有:食,通“飼”,喂養;通,知道,明白。句意為: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句中重點的詞有:猶,還;已,停止。句意為:已經這樣了,卻還不停地驅趕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會逃跑。8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第一空,馬說一文是作者借千里馬來抒發情感,寫作手法為“托物寓意”。第二空,可根據主旨句“其真不知馬也”來體會作者的情感。魯定公問顏淵如何預知東野畢的馬會逃跑,顏淵問答“臣以政知之”,之后將東野畢的做法與舜和造父的做法進行比較,即以同類事物相比,指出“馬力殫”時,東野畢“猶策之不已”,進而得出結論。

11、【參考譯文】:(甲)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ㄒ遥╊仠Y陪魯定公坐在高臺之,上,東野畢在臺下駕馭馬車。定公說:“東野畢馬車駕馭得太好啦!”顏淵日:“好是好啊,不過他的馬快要跑了?!倍ü懿?/p>

12、高興,就對左右侍奉的人說:“我聽說道德高尚的人不會中傷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傷他人嗎?”顏淵告退后,不一會兒,馬棚的差役就把東野畢駕馭的馬跑了的事稟報了魯定公。定公跨過坐席站起來,說:“趕快駕車叫回顏淵?!鳖仠Y到后,定公說:“先前我說:“東野畢馬車駕取得太好啦!您卻說:“好是好啊,雖然這樣他的馬卻快要跑了?!辈恢滥窃趺粗肋@種結果的。”顏淵說:“臣是根據治理國家的方法知道的。過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駕取馬匹。舜從來不讓他的百姓用盡全力,造父從來不讓他的馬耗盡體力。因此,舜沒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沒有速跑的馬匹。現在東野畢駕車,上車時拉著馬韁繩,使馬的身體過于挺直了;又讓馬盤旋轉動,慢行

13、快跑,調服車馬要求太苛刻了;讓馬歷經險阻到達遠方,馬已經精疲力盡了。已經這樣了,卻還不停地驅趕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會遠跑。”三、(2019年遼寧營口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乙)龍噓氣成云,云固

14、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保n愈龍說)(注釋)(乙)文題為龍說,是馬說的姊妹篇,文中的龍和云分別喻指君與臣。噓氣:吐氣,呼氣。茫洋:遼闊無邊際的樣子。感:通“撼”,搖動,震動。汩(g):淹沒。神:這里是顯示的意思。(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一食或盡粟一石 執策而臨之 云固弗靈于龍也 乃其所自為也 (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15、)則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為 靈 也。(3)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4)甲、乙兩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共同的寫作手法?請結合乙文簡要分析。(5)在現實生活中,想成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請談談你的看法?!敬鸢浮浚?)有時 面對 本來 竟然。(2)則/非 云 之 所 能/使 為 靈 也。(3)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但龍如果沒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無法展現出來了。(4)借物寓意。乙文,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

16、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5)主觀條件:要具備千里馬的能力; 客觀條件:還要得到賞識,有施展才能的平臺?,F實中,我們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各種知識能力,隨時都能施展才能,還應該將個人理想的實現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努力推薦表現自己,得到賞識?!窘馕觥浚?)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實、虛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本題要詞語在句子里的意思,詞義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句意為: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颍河袝r。句意為:拿著鞭子面對它。臨:面對。句意為:云本來不比龍靈異。固:本來。句意為:竟然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及:竟然。(2)本題考查斷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

17、子割裂開。句意為:那么就不是云的能力,讓(龍)成為神靈的了??芍獎澗€句,虛詞“則”后應停頓,“非 云 之 所 能”應為句子的主語,“使 為 靈 也”應為句子的謂語,主謂間應停頓,所以斷句為:則/非 云 之 所 能/使 為 靈 也。(3)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中重點詞語有:第一個“其”,難道,表示推測;邪(yé),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

18、“嗎”;第二個“其”,表推測,其實、恐怕;句意為: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中重點詞語有:無以,無法,不能;句意為:但龍如果沒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無法展現出來了。(4)本題考查的是寫作方法。結合全文內容忽然文章的主旨來分析。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用闡說龍和云的相互作用,來論說明君和賢臣,個人和朋友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抒發韓愈希望朝廷能夠重賢任能,朋友之間能夠互相關愛的愿望。文章通篇只就龍與云的關系著筆,從一個“靈”字著眼,所無一句點明主旨,可處處扣題。含蓄而又生動形象的寫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意味深遠?!褒垺迸c“云”相互依存,形象說明了圣君與賢臣相互依存。賢臣固然

19、不可無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無賢臣,說明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圣君與賢臣缺一不可。通過借用寫龍與云的相互作用,來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能舉賢任能,君臣之間能互相信任支持,朋友同僚之間能互相關愛幫助的思想。(5)此題考查的是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的,屬于開放性試題。馬說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在現實生活中,一匹馬不僅主觀上要具備千里馬的能力,客觀上還要得到賞識,施展才能。然而,如馬一樣,人也有著種種別具特色的某項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否能受到旁人的認可和社會的接納呢?如果沒有

20、人使用馬來跑長途,它也就失去了具備千里馬能力的優越性,因為無用武之地嘛?,F實中,我們要聯想到,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各種知識能力,隨時都能施展才能,還應該將個人理想的實現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努力推薦表現自己,得到賞識。而另一方面,千里馬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不識貨的人只能把珍珠當成魚眼,貶低了事物內在深刻的價值,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咀g文參考】(甲)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

21、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乙)譯文: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

22、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說:“云跟隨著龍。那么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云跟隨著它?。 彼?、(2019年四川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

23、也。(韓愈馬說)(乙)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嘗君傳)注孟嘗君: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公子。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10給下列加點字注音。(1)才美不外見(_) (2)擅齊之強(_)1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1)一食或盡粟一石(_) (2)策之不以其道(_)(3)食之不能盡其材(_)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_)(5)主以故歸之(_) (6)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_)12翻譯下列句子。(1

24、)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2)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13兩篇文章都談到了哪一個共同話題?具體說說他們談論這個話題的方式各有什么特點?【答案】10(1)xiàn (2)shàn 11(1)有時 (2)用鞭子打 (3)同“飼”,喂 (4)通曉 (5)因為 (6)像虎豹一樣兇殘 12(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2)孟嘗君只不過是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怎么能說他得到了賢明之士?13共同話題:人才。異:甲文用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乙文,駁斥(或否定)了“孟

25、嘗君能得士”的觀點,告訴人們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國的賢明之士?!窘馕觥?0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讀音。(1)“見”通“現”,讀作xiàn;(2)擅,意為“擁有”,讀作shàn??蓳x定音。1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及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詞類活用(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法),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或”:有時。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而“通”在現代漢語中也有“通曉”的意思,所以說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

26、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祗”:只是?!芭`”:奴仆?!榜壦馈保翰⒘卸?,一起死?!疤亍保褐?,不過。“耳”:罷了。13本題考查比較閱讀。孟嘗君和伯樂的相同之處在于都能夠發現人才,所以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人才。不同點在于甲文托物言志,用馬作喻,表達自己希望統治者能夠識才用才;乙文使用批判的方式,否定“孟嘗君能得士”這一觀點,進而指出真正的人才是能夠安邦治國的賢士?!緟⒖甲g文】(甲)譯文: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

27、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飯有時要吃盡一石粟。而飼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為)吃不飽,沒有力氣,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讓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馬卻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馬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馬的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馬鞭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哎!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乙)譯文:世人都稱道孟嘗君能夠招賢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

28、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殘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怎么能說他得到了賢明之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賢士。(齊國)就應當可以(依靠國力)在南面稱王而制服泰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五、(2019年湖南省邵陽市中考真題)古詩文閱讀(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29、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乙)三閭祠 (清)查慎行平遠江山極目回,古祠漠漠背城開。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湘蘭沅芷年年綠,想見吟魂自往來。注釋:三閭(l)祠:位于潮南汩羅。漠漠:這里形容荒涼寂寞。歲時:節今。14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駢死于糟櫪之間(_) (2)是馬也(_)(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_) (4)湘蘭沅芷年年綠(_)15翻譯句子。(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京。16用“/劃分朗讀節

30、奏(各劃1處)(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江遠山極目回。17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A問所從來,具答之。B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C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D孔子云:“何陋之有?”18“英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這兩句是化用屈原離騷中的“國無人英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請結合乙文,賞析這兩句詩的表達效果。 19甲乙兩文都在談人才問題,甲文指出因為(1)“_”的現實,造成了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終被埋沒,推殘:乙文中,作者認為是(2)“_”導致了屈原終被放逐的命運。(請用課文原話回答)【答案】14 (1)

31、(駢,兩馬并駕,一同) (2)(這樣,指示代詞) (3)(通曉 ) (4)(意指成長) 15(1)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國的憤恨,每年到這時,他的死都會引起楚人的傷心。16(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江遠山/極目回。17B18這兩句詩化用典故,一方面回憶了當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悶,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當世的遭遇,言猶盡,而意無窮。19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14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居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應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

32、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這樣的馬。是:這樣。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通:通曉。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復一年,綠遍三湘人地。綠:變綠。15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樣;安,怎么。故譯為:想要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亡國恨:楚國滅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國

33、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對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為:被流放到邊遠之地,亡國之恨難以消除,此時此刻好像楚國人一樣對屈原的同情和哀思。點睛:翻譯語句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具體的方法是:首先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然后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做到詞達句順。16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這個句子的

34、主語是“食馬者”,在主謂之間斷開;“而”是連詞,在“而”前面斷開。句子可斷為: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捌浇h山極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見江流蜿蜒,遠山逶迤。句子可斷為:平江遠山/極目回。17本題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斷。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的特點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動句中用:為、見、被表被動。倒裝句常見的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例句:“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是判斷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笔桥袛嗑洹9蔬x:B。1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關鍵句的賞析。詩歌句子賞析需要我們在了解詩歌的結構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作答,

35、常見的答題格式:本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或寫作方法,寫出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蓮氖址?、情感、語言等方面任選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詩歌常見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懷才不遇,思鄉懷人等。此詩正處于作者滿懷壯志而前程莫測之際,不能為國盡力,屈原投江自盡的遭遇和命運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19本題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可。甲文造成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原因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乙文中,導致了屈原終被放逐的命運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緟⒖甲g文】:

36、(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ㄒ遥?/p>

37、把遠跳遼闊山河的視線收了回來,奠三闖大夫沉寂的古祠背城而開。別埋怨當時無人了解你忠心耿耿,歷史上沒有庸俗小人不忌賢妒才。驅逐流放豈能打消你目亡國恨事,逢年過節你總是激起楚人的悲哀!蕙蘭白芷年年綠遍湘江沅江兩岸,料你英靈總在故土之上沉吟徘很。六、(2019年福建中考模擬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節選自韓愈馬說)(乙)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臣有二馬,日啖豆至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

38、,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節選自岳飛論馬)注:啖:吃。介:披上戰甲。自午至酉:相當于現在從中午11時到晚上7時。褫(ch):解除。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一食或盡粟一石(_)(2)才美不外見 (_)(3)故常奇之 (_)(4)比行百余里 (_)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日啖豆/至數斗飲泉一解/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B日啖豆至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C日啖豆至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D日啖豆至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且欲與常

39、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4岳飛認為自己過去兩匹馬“奇”的原因是_。甲乙兩文作者都借論馬來表達對_的看法,他們都希望_?!敬鸢浮? (1)有時 (2)通“現”,表現、顯現 (3)對感到奇怪、以為怪 (4)等到 2C3(1)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良馬不以它的力氣出名,而以它的品質出名。4 吃得多卻不茍且隨便接受食物,力氣充沛卻不追求逞能炫耀 人才 優秀人才能夠被識別和重用(意思對即可) 【解析】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詞語的意思。做題時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譯正確,再解釋字詞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詞本義與句中意思有所差別時,最好

40、本義和句中意都要寫出來。“一食或盡粟一石”譯為: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句中的“或”意思是“有時”?!?才美不外見”意思是: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耙姟笔峭僮郑艾F”,意思是表現,顯現?!?故常奇之”: 過去經常認為它們是奇特的。這里的“奇”是意動用法,意思是“認為奇特”。“ 比行百余里”意思是: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句中的“比”意思是等到。2此題考查的是斷句,面對此類試題,首先要疏通文意,結合意思斷句。“日啖豆至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的意思是“每天吃幾斗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飼料、干凈的泉水寧愿餓死也不接受”。結合意思應斷句為:日啖豆至數斗/飲泉一斛/

41、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故選C。3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句中“且”意思是“猶,尚且”,“等”意思是“一樣”?!鞍病币馑际恰霸趺础薄#?)“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句中“稱”在這里是意動用法“以著稱(出名)”。兩個句子屬于正常語序,據此翻譯即可。4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主旨的感悟。乙文中在最后通過議論寫出了馬“奇”的原因“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意思是:這馬,吃的多卻不茍且隨便接受食物,力

42、氣充沛卻不追求逞能炫耀。這兩篇文章中的好馬都比喻人才,告訴人們既然是好的人才那就應得到賞識和重用?!咀g文】:(甲)(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乙)良馬不以它的力氣為出名,而以它的品質出名。我有兩匹馬,過去經常認為它們是奇特的。(每天窺視它)吃幾斗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飼料、干凈的泉水寧愿餓死也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馳,一開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開始揮動

43、鬣毛長聲鳴叫,奮振四蹄迅速奔跑,顯出俊逸,從午時到酉時,還能跑兩百里;解除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沒有事的樣子。這馬,吃的多卻不茍且隨便接受食物,力氣充沛卻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達遠路的良材啊。七、(2019年湖北中考模擬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敵雖有名馬,只(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44、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乙)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選自千里之馬)注釋:涓人:宮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捐:白白費掉。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打B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食物。C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以:認為D于是不能期年 期年:第二年9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

45、句恰當的一項是( )A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B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C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D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10下列對兩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截然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馬”因為不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能“以千里稱”。乙文因為君主渴求并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而得以脫穎而出。B兩文都告訴我們君主必須珍惜人才善用賢臣,關心、善待人才,才是關鍵。C甲文運用托物寓意地手法,以“千里馬”寓人才,以“食馬者”寓愚妄淺薄的統治者。D乙文中有人用五百金買了死馬的頭,返回去把此事回報國君,國君很生氣嚴重處罰了此人。11用現

46、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答案】8 D 9 A 10 D 11(1)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2)死馬尚且可以買它要花五百金,況且是活馬呢? 【解析】8試題分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D.“于是不能期年”中的“期年”是“滿一年”,不是“第二年”。據此,答案為D。9試題分析: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

47、,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本題可依據句意來句讀。“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的意思是:(千里)馬已死,(打掃清潔宮廷的人)用五百金買了死馬的頭,返回去把此事回報給國君。據此,正確的句讀是: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故答案為A。10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分析作答。從乙文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這一內容來看

48、,并沒有說對“涓人”進行了處罰。故選項D項中的“嚴重處罰了此人”表述沒有根據。據此,答案為D。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1)句中的“其(莫非,難道)、邪(嗎)、知(懂,認識)”幾個詞是賦分點;(2)句中的“且(尚且)、況(況且)、生馬(活的馬)”幾個詞是賦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緟⒖甲g文】【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

49、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乙】我聽說古時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三年也沒買到。打掃清潔宮廷的人對他說:“請允許我去尋求它?!眹汕菜チ恕?/p>

50、三個月后獲得千里馬,馬已死,用五百金買了死馬的頭,返回去把此事回報國君。國君大怒,道:“所要購求的是活馬,怎么帶回死馬而花去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馬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天下必定認為大王您是能出高價買馬的人,千里馬現在就會到來了?!庇谑遣坏揭荒?,千里馬來了好幾匹。八、(2019年東莞市寮步中學中考模擬)文言文閱讀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

51、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5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1)一食或盡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3) 執策而臨之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寫法,借助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對統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馬境遇之悲,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似英雄無路。C作者用“嗚呼其真不知馬也”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

52、尖銳地擺了出來,極盡沉郁頓挫之致。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遇不到能夠賞識自己的伯樂,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能一直被埋沒。【答案】5(1)有時 (2)用馬鞭驅趕(3)面對6(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槽里,不能以千里馬而著稱。(2)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7D【解析】5此題考查的是對文言詞語的解釋。此處幾個都是重點實詞,需要識記。“或”意思是“有時”,“策”在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用馬鞭子打”,“臨”意思是“面對”。6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把按照原句子

53、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1)句中“祗”意思是“只是”,“辱”意思是“受屈辱”,“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屬于倒裝,應翻譯為“只是在奴隸人的手中受到屈辱”,“駢死”意思是“并列而死”,“稱”意思是“著稱”,據此翻譯即可。(2)“且”意思是“尚且”,“安”意思是“怎么”該句翻譯時應調整語序,翻譯為: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7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文中寫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選D。【譯文】: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

54、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九、(2018年福建中考模擬題)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列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55、,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節選自韓愈馬說)乙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惫ぶ畠S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節選自劉基工之僑獻琴)(注)太常:掌管宗廟祭祀及禮樂的官員。國工:全國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