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界限含水率試驗_第1頁
土的界限含水率試驗_第2頁
土的界限含水率試驗_第3頁
土的界限含水率試驗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土的界限含水率試驗第一節錐式儀液限試驗一、試驗目的測定土的液限,并與塑限試驗和含水率試驗結合,用以計算土的塑性指數和液性指數, 作為粘性土的分類以及判別土的狀態之用。二、基本原理土的液限是粘性土從可塑狀態轉到流動狀態的界限含水率。圓錐液限儀是根據一定重量和固定角度的平衡錐沉入土中一定深度時的含水率恰為液限這一原理制作的。前蘇聯A. M.瓦西里耶夫經過多次試驗認為錐體重量為0.75N,錐角為30。,錐體沉入深度為10mm時,土的抗剪強度是 8.232kPa,此時土的含水率即為液限。圖3-1錐式液限儀三、儀器設備1、鋁盒、調土杯及調土刀;2、錐式液限儀(圖3-1);3、天平:感量為 0.0

2、1g;4、篩:孔徑為 0.5mm;5、磁缽和橡皮頭研棒;6、烘箱:應能控制溫度 105110oC;7、干燥器。1-錐身;2-手柄;3-平衡裝置;4-試杯;5-底座四、操作步驟1、制備土樣取天然含水率的土樣約 50g,捏碎過篩;若天然土樣己風干,則取樣80g研碎,并過0.5mm 篩;加純水調成糊狀,蓋上濕布或置保濕器內12h以上,使水分均勻分布。2、裝土樣于調土杯中將備好的土樣再仔細拌勻一次,然后分層裝入試杯中;用手掌輕拍試杯,使杯中空氣逸出;待土樣填滿后,用調土刀抹平土面,使土面與杯緣齊平。3、放錐(1)在平衡錐尖部分涂上一薄層凡士林,以拇指和食指執錐柄,使錐尖與試樣面接觸, 并保持錐體垂直,

3、輕輕松開手指,使錐體在其自重作用下沉入土中;注意放錐時要平穩,避 免產生沖擊力。(2)放車115s后,觀察錐體入土中的深度,以土樣表面與錐接觸處為準; 若恰為10mm(錐 上有刻度標志),則認為這時的含水率就為液限。若錐體入土深度大于或小于10mm時,表示試樣含水率大于或小于液限,此時,應挖去沾有凡士林的土, 取出全部試樣放在調土杯中,使水分蒸發或加純水重新調勻,直至錐體下沉深度恰為10mm 時為止。4、測液限含水率將所測得的合格試樣,挖去沾有凡士林的部分,取錐體附近試樣少許(約1520g)放入鋁盒中測定其含水率,此含水率即為液限。五、成果整理1、計算土的液限,方法參見第二章含水率的計算方法。

4、2、本試驗須做兩次平行測定, 其平行測定差值不得大于2%,取兩個測值的平均值。3、填寫試驗報告。六、 注意事項1、若調制的土樣含水率過大,只許在空氣中晾干或用吹風機吹干,也可用調土刀攪拌或用手搓捏散發水量,切不能加干土或用電爐烘烤。2、放錐時要平穩,避免產生沖擊力。3、從調土杯中取出土樣時,必須將沾有凡士林的土棄掉,方能重新調制或者取樣測含 水率。七、思考題1、為何不能隨意將平衡錐放入土中?2、放錐后土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注:測定粘性土液限的另一種方法是蝶式儀法, 美國、加拿大等國廣為采用。兩種方法測同一土樣的液限時,所得結果是不同的。研究表明,蝶式儀所測液限值(Wlc)大于錐式儀所測液限值(

5、Wlv),錐入土 深度為 17mm 時的土的含水量相當于蝶式儀所測土的液限值。兩者之間關系一般可表示為WLc=( WLv-0.5)/0.7 。蝶式儀測定粘性土液限法可參閱我國土工試驗標準及規程。第二節 滾搓法塑限試驗一、 試驗目的測定土的塑限,并與液限試驗和含水率試驗結合,用來計算土的塑性指數和液性指數,為粘性土的分類以和估算地基承載力提供依據。二、基本原理土的塑限是區分粘性土可塑狀態與半固體狀態的界限含水率。塑限的測定方法主要根據土處于塑態時可塑成任意形狀也不產生裂紋, 處于固態時很難搓成任意形狀, 若勉強搓成時土面要發生裂紋或斷折等現象, 這兩種物理狀態特征作為塑態和固態的界限。當粘性土搓

6、成直徑為 3mm 粗細的土條表面開始出現裂紋時的含水率,即為土的塑限。三、 儀器設備1、鋁盒、調土刀、調土杯、滴瓶;2、毛玻璃板:約 300mmx 200mm;3、磁缽及橡皮頭研棒;4、天平:最小分度值0.01g;5、篩:孔徑0.5mm;6、烘箱、干燥器、電熱吹風器;7、卡尺:分度值0.02mm。四、操作步驟1、制備土樣按液限試驗制備試樣,但加的水分要少,使土團不沾手。2、搓條取一小塊試樣在手中揉捏至不沾手,用手指捏成橢球形,置于毛玻璃板上,用手掌輕輕滾搓, 手掌用力要均勻,土條長度不能超過手掌寬度,土條不能出現空心現象。當土條被搓至直徑為3mm, 且產生裂紋并開始斷裂時,此時的含水率恰為塑限

7、。若土條被搓至3mm 仍未產生裂紋,表示該試樣含水率高于塑限,應將土條重新揉捏,再滾搓。若土條直徑大于3mm 就斷裂,表示其含水率低于塑限,應棄去,重新取土樣揉捏滾搓,直至達到標準為止。取直徑3mm且有裂紋的土條 35g,放入鋁盒內,隨即蓋上盒蓋,避免水分蒸發。3、測塑限含水率將放在鋁盒中的土條稱重,烘干后再稱干土的質量。計算含水率,準確至0.1%。五、成果整理1、計算土的塑限,方法參見第二章含水率的計算方法。2、本試驗須做兩次平行測定,并取其算術平均值,其平行測定允許誤差值: 當 w<10%時為1%;當wR40%時為2%。3、用測得的液限與塑限值計算塑性指數,并按塑性指數分類定出土名。

8、應用測得的液限、塑限、天然含水率計算液性指數,并評價土所處的稠度狀態。4、填寫試驗報告。六、 注意事項1、滾搓土條時,必須用力均勻,以手掌輕壓,不得作無壓滾動;應防止土條產生空心現象,滾搓前土團必須經過充分的揉捏。2、土條須在數處同時產生裂紋始達塑限;如僅有一條裂紋,可能是用力不均所致,產生的裂紋必須呈螺紋狀。七、 思考題1、為什么搓條規定為3mm 粗細?為什么滾搓到規定狀態即認為達到塑限?2、如土樣含水率大于塑限而需吹風時,為什么不能向試樣中加土以減小含水率?第三節 液塑限聯合測定試驗一、 試驗目的測定粘性土的液限和塑限,并由此計算塑性指數和液性指數,進行粘性土的定名及判斷粘性土的軟弱程度。

9、、基本原理液、塑限聯合測定法是根據圓錐儀的圓錐入土深度與其相應的含水率在雙對數坐標上具有線性關系的特性來進行的。利用圓錐質量為76g的液塑限聯合測定儀測得土在不同含水率 時的圓錐入土深度,并繪制其關系直線圖,在圖上查得圓錐下沉深度為10mm(或17mm)所對應的含水率即為液限,查得圓錐下沉深度為 2mm所對應的含水率即為塑限。聯合液塑限儀法的優點是可以減少人為誤差,免去搓條的環節。缺點是要測定三個不同的含水率,還要畫圖求液限和塑限,時間并不節省。此法為我國獨創。本試驗適用于粒徑小于 0.5mm,以及有機質含量不大于試樣總質量5%的土。儀器設備1、聯合液塑限測定儀(圖3-2);錐質量為76g,錐

10、角為30o,讀 數顯示形式為光電式;2、其他設備與測液限同。三、操作步驟1、制備土樣:按液限試驗制備土樣的要求,取代表性土樣約200g, 分別放在三個調土皿中,加純水調制成三種不同含水率的土膏,并蓋 上濕布,靜置12h以上。三種不同含水率分別控制圓錐入土深度大致 在 34mm、7 9mm、1517mm。2、裝土進杯:將任一含水率的調土皿中的土膏用調土刀充分攪拌 均勻后,填入調土杯中,填滿后刮平表面;將杯放在聯合測定儀的升 降杯座上。3、放錐入土:在圓錐上抹一薄層凡士林,接通電源,使電磁鐵吸住圓錐;調整升降座, 使圓錐尖接觸試樣面。調節讀數零點,關斷電源,使圓錐失磁而自重下沉土中。 約5s后,測

11、 讀圓錐入土深度。旋轉土杯,改變錐尖與土體接觸位置,重復兩次。要盡量使三個點相隔最圖3- 2聯合液塑限測定儀dLo y on" 74、測含水率:取下調土杯,取錐體附近的試 樣不少于10g,放入稱量鋁合內,測定含水率。重 復以上步驟,再測定另兩試樣的圓錐入土深度及 含水率。5、填寫試驗報告。四、成果整理1、計算三次試驗試樣的含水率w及相應的圓錐平均入土深度ho2、繪制曲線:以含水率w為橫坐標,以圓錐 入土深度h為縱坐標,在雙對數坐標紙上繪制 w-h 關系曲線,三點應在一直線上。當三點不在一直線上時,將高含水率的點與其余兩點連成直線并在入土深度為2mm處查得相應兩個含水率。當兩個含水率差值小于 2%時,應以該兩點含水率骨水率"的平均值與高含水率的點連成一直線,作為關系遠,得到h1, h2, h3,相互誤差不得超過 0.5mm。圖3- 3錐入深度與含水率關系圖A線一三點在同一直線上B線一三點不在同一直線上 直線 ( 圖 3- 3) ,否則應重做試驗。3、確定液、塑限:在w-h 關系圖上查得入土深度為10mm 所對應的含水率為10mm 液限(即習慣的錐式儀液限), 查得深度為2mm 所對應的含水率為塑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