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穴位含太溪穴等專業研究_第1頁
腳踝穴位含太溪穴等專業研究_第2頁
腳踝穴位含太溪穴等專業研究_第3頁
腳踝穴位含太溪穴等專業研究_第4頁
腳踝穴位含太溪穴等專業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三陰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于此,故名三陰交穴。三陰交穴,十總穴之一。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此穴對于婦癥

2、甚有療效,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綜合癥,更年期綜合癥等,皆可治療;又此穴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女人常揉三陰交終身不變老取穴方法: 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昆侖穴位置:在外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平外踝高點取穴。申脈 別名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有補陽益氣、疏導水濕之功效1。位置: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

3、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解溪穴位于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太溪穴位置: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主治:常用于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小便不利、咽喉腫痛、牙痛、耳鳴、耳聾、失眠、咳嗽、氣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療與保健。大鐘穴正坐或仰臥位,平太溪下0.5寸,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凹陷處取穴。水泉穴:在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照海穴: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商丘穴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高點連線之中點處取穴。中封穴位于人體的足背側,當足內踝下緣前1寸,肌腱的內側,踝關節背屈時逞凹陷處。金門(關梁、

4、梁關)足太陽膀胱經  (bl63) 郄穴定位 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主治 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痹痛。至陰穴   【定位】 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及趾跖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主治】 胎位不正,滯產。 頭痛,目痛,鼻塞,鼻衄。 【操作】 淺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胎位不正、神經性頭痛等。艾灸至陰矯正胎位,成功率較高。 【備注】 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 艾灸該穴對糾正胎位不正有奇功,臨床上一般一到兩周就可以見效,且操作簡單,基本無副作用。足竅陰穴及相

5、關介紹分享到: 位置: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 0.1寸(指寸)。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四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膚由足背中間皮神經的外側支和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跖背動脈在趾蹼處分出二支趾背動脈,分布于各趾的相對緣。趾底總動脈也發出趾底固有動脈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條趾動脈,即二條趾背動脈,二條趾底固有動脈,各動脈均與同名靜脈和神經伴行,走行于各趾的跖背面與側面的交界線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網,營養并支配趾關節、腱膜和皮膚。功用:疏肝解郁,通經活絡。主治病癥: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2、循環系統疾病

6、:高血壓,腦血管病后遺癥,足踝腫痛;3、五官科系統疾病:結膜炎,耳聾,耳鳴;4、其它:哮喘,胸膜炎。 信息來源于 “砭萃網”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注明出處 網址:增強記憶力的穴位增強記憶力的穴位!2009年02月12日 星期四 09:46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力必然會有所衰退。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幾個增強記憶力的穴位。茶余飯后常做自我按摩具有增強記憶,提高智力,延緩大腦衰老的作用 按揉風池坐位,兩手中指指尖,按在頸部的風池穴逐漸用力向下按壓,待穴位處出現酸脹感后,再作環形揉動至同側額部。每次約分鐘,如此每日次。功效:益聰明目。說明:風池在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

7、陷處。點按攢竹曲肘放在桌子上,兩手半握拳。拇指伸開,拇指置于攢竹穴。兩拇指逐漸用力向穴位上方頂點按揉,待穴位周圍至眼區有酸脹感覺時再按壓分鐘松指。每日次。功效:明目通絡。說明:攢竹在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按揉太陽兩拇指指腹,分別按兩側太陽穴。逐漸用力按揉,待酸脹感從穴位擴散至兩側時繼續按揉分鐘。每日次。功效:醒腦益智。說明:太陽在眉梢與外眼角連線中點,向后約寸凹陷處。拉耳廓雙手拇指、食指指面捏緊耳廓根部,上下拉動,用力均勻。每分鐘次左右,連續拉分鐘,以整個耳朵有明顯的熱脹感為度。功效:聰耳健腦。按揉涌泉坐位,右手拇指指腹按揉左右涌泉穴各次。以左右各次為一輪,每次輪。每日次。功效:壯陽養神。說明:

8、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與后交點上。內庭穴求助編輯百科名片內庭穴,st44 nèi tíng,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主治: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近人報道還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目錄定位 取穴方法 解剖 功效 主治 配伍 操作 臨床運用 方例 備注 歌訣 文獻摘錄 現代報道摘錄 1. 小兒吐乳 2. 腹股溝急慢性疼痛 展開 定位 取穴方法 解剖 功效 主治 配伍 操作 臨床運用 方例 備注 歌訣 文獻摘錄 現代報道

9、摘錄 1. 小兒吐乳 2. 腹股溝急慢性疼痛 展開 編輯本段定位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編輯本段取穴方法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此穴位于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 編輯本段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足底總神經,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編輯本段功效清胃熱,化積滯。 編輯本段主治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等五官熱性病證。 熱病。 吐酸、腹瀉,痢疾,便秘等腸胃病證。 足背腫痛,跖趾關節痛。 古代記述:齒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熱上沖,喉痹,腹脹滿,腸疝痛,泄瀉,赤白痢,便秘,足背腫痛,發熱,煩躁,嘈雜,食不化,脛痛不可屈伸,瘧,不嗜食,惡食,小便出血,小腹滿,石蠱,寒瘧面腫,腸鳴,癮疹,耳鳴。 近人報道:牙痛,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 編輯本段配伍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編輯本段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