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澄茄湯(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出_本草圖經見_證類本草卷九名見_圣濟總錄卷二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蓽澄茄湯(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出_本草圖經見_證類本草卷九名見_圣濟總錄卷二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蓽澄茄湯(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出_本草圖經見_證類本草卷九名見_圣濟總錄卷二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蓽澄茄湯(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出_本草圖經見_證類本草卷九名見_圣濟總錄卷二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蓽澄茄湯(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出_本草圖經見_證類本草卷九名見_圣濟總錄卷二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蓽澄茄湯(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出_本草圖經見_證類本草卷九,名見_圣濟總錄卷二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蓽澄茄湯(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方出_本草圖經見_證類本草卷九,名見_圣濟總錄卷二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11.原方91.1.組成: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91.2.功效:傷寒咳噫,日夜不定,嘔噦,日夜不定。91.3.來源: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91.4.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92.相似度67%:蒟醬湯92.1.組成:蒟醬2兩,高良姜3分,蓽澄茄半兩。92.2.原方對照:蓽澄茄3

2、分,高良姜3分。92.3.加:蒟醬92.4.功效:中焦有寒,陰凝胃口,噦噫不止。92.5.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四。93.相似度50%:高良姜湯93.1.組成:高良姜4兩,桂心4兩。93.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93.3.加:桂心93.4.減:蓽澄茄93.5.功效:霍亂吐痢,轉筋欲入腹。93.6.來源:外臺卷六引廣濟。94.相似度50%:藿香散104.1.組成:高良姜半兩,藿香半兩。104.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04.3.加:藿香104.4.減:蓽澄茄104.5.功效:瘧疾。104.6.來源:雞峰卷十四。105.相似度50%:茴香草散105.1.組成:茴香草、高良

3、姜(曬干)各等分。105.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05.3.加:茴香草105.4.減:蓽澄茄105.5.功效:鼻痔。105.6.來源:外科正宗卷四。106.相似度50%:回香草散106.1.組成:回香草、高良姜各等分。106.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06.3.加:回香草106.4.減:蓽澄茄116.5.功效:鼻痔。116.6.來源:外科正宗卷四。117.相似度50%:高良姜粥117.1.組成:高良姜2兩(切,以水2升.煎取1升半汁),青粱米4合(研淘)。117.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17.3.加:青粱米117.4.減:蓽澄茄117.5.功效:老

4、人冷氣,心痛郁結,兩脅脹滿。117.6.來源:養老奉親。118.相似度50%:高良姜粥118.1.組成:高良姜6分(銼),米3合。118.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18.3.加:米118.4.減:蓽澄茄118.5.功效:心腹冷結痛,或遇寒風及吃生冷即發動。霍亂,吐利腹痛。118.6.來源:醫方類聚卷九十四引食醫心鑒。119.相似度50%:必效散119.1.組成:附子1只(生,去皮,切作數片,用生姜自然汁一大盞浸1宿,慢火炙干,再浸再炙,候滲盡姜汁為度),高良姜各等分。129.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29.3.加:附子129.4.減:蓽澄茄129.5.功效:氣虛頭疼

5、,嘔吐。129.6.來源:醫方類聚卷八十一引澹寮方。1210.相似度50%:高良姜丸1210.1.組成:高良姜4兩(切片,分作4分:1兩用陳廩米半合炒黃,去米;1兩用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1兩用巴豆34個炒黃,去豆;1兩用斑蝥34個炒黃,去蝥),吳茱萸1兩(酒浸1宿,同姜再炒)。1210.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210.3.加:吳茱萸1210.4.減:蓽澄茄1210.5.功效:心脾冷痛。1210.6.來源:本草綱目卷十四。1211.相似度50%:高良姜散1211.1.組成:高良姜、芍藥各等分。1211.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211.3.加:芍藥1311.4.減

6、:蓽澄茄1311.5.功效:暴心痛。1311.6.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五。1312.相似度50%:二珍散1312.1.組成:芫花1兩,高良姜2兩。1312.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312.3.加:芫花1312.4.減:蓽澄茄1312.5.功效:丈夫、婦人九種心痛。1312.6.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五。1313.相似度50%:二妙丸1313.1.組成:巴豆(不去殼)7枚,蓽澄茄7枚。1313.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313.3.加:巴豆1313.4.減:高良姜1313.5.功效:齒衄。1313.6.來源:朱氏集驗方卷九引何光甫方。1314.相似度50%:二姜散141

7、4.1.組成:高良姜、干姜各等分(炮8分,留2分)。1414.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414.3.加:干姜1414.4.減:蓽澄茄1414.5.功效:小腸氣。1414.6.來源:蘇沈良方卷八。1415.相似度50%:二姜散1415.1.組成:干姜(炮)3分,高良姜3分。1415.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415.3.加:干姜1415.4.減:蓽澄茄1415.5.功效:寒瘧不愈。1415.6.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四。1416.相似度50%:獨步散1416.1.組成:香附米(醋浸略炒,為末)、高良姜(酒洗7次,略炒,為末)。1416.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

8、分。1416.3.加:香附米1416.4.減:蓽澄茄1516.5.功效:心脾氣痛,胃脘有滯,胸膛軟處一點痛,因氣及寒起,或致終身。1516.6.來源:本草綱目卷十四引方外奇方。1517.相似度50%:高良姜粥1517.1.組成:高良姜3兩(銼),羊脊骨1具(捶碎)。1517.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517.3.加:羊脊骨1517.4.減:蓽澄茄1517.5.功效:脾胃冷氣,虛勞羸瘦,不能下食。1517.6.來源:圣惠卷九十七。1518.相似度50%:卻痛散1518.1.組成:高良姜1兩(銼如骰子,火煨),巴豆5個(去殼)。1518.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518

9、.3.加:巴豆1518.4.減:蓽澄茄1518.5.功效:心痛不可忍。1518.6.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1519.相似度50%:止痛丸1519.1.組成:高良姜1兩(新瓦炒干,為末),沒藥4錢(別研)。1619.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619.3.加:沒藥1619.4.減:蓽澄茄1619.5.功效:心脾疼,及心腹脹滿,痛不可忍。1619.6.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五。1620.相似度50%:一服飲1620.1.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等分。1620.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620.3.加:香附子1620.4.減:蓽澄茄1620.5.功效:心脾疼痛,數年不愈者。162

10、0.6.來源:醫說卷三引類編。1621.相似度50%:烏姜散1621.1.組成:干姜1兩,高良姜1兩。1621.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621.3.加:干姜1621.4.減:蓽澄茄1621.5.功效:瘧疾。1721.6.來源:雞峰卷十四。1722.相似度50%:失笑散1722.1.組成:檳榔、高良姜(銼,滴油炒)各等分。1722.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722.3.加:檳榔1722.4.減:蓽澄茄1722.5.功效:心痛。1722.6.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五。1723.相似度50%:神效越桃散1723.1.組成:大梔子3錢,高良姜3錢。1723.2.原方對照:蓽澄

11、茄3分,高良姜3分。1723.3.加:大梔子1723.4.減:蓽澄茄1723.5.功效:諸下痢之后,陰陽交錯,不和之甚,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1723.6.來源:保命集卷中。1724.相似度50%:神授高青丸1724.1.組成:高良姜1兩,青木香1兩。1724.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824.3.加:青木香1824.4.減:蓽澄茄1824.5.功效:老人脾臟泄瀉,心氣不和,精神倦怠,不思飲食。1824.6.來源:養老奉親。1825.相似度50%:良姜湯1825.1.組成:高良姜1兩,蓬莪術1兩。1825.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825.3.加:蓬莪術1825

12、.4.減:蓽澄茄1825.5.功效:妊娠中惡,忽然心腹刺痛,悶絕欲死。1825.6.來源:方出圣惠卷七十七,名見朱氏集驗方卷十。1826.相似度50%:逡巡散1826.1.組成:高良姜1塊(約2寸許),干全蝎1枚(瓦上焙干)。1826.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826.3.加:干全蝎1826.4.減:蓽澄茄1826.5.功效:新久風牙,疼腫不可忍;腮頰腫痛。1826.6.來源:傳信適用方卷二引李武仲方。1927.相似度50%:立應散1927.1.組成:高良姜1分,五靈脂半兩。1927.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927.3.加:五靈脂1927.4.減:蓽澄茄1927.

13、5.功效:急心痛。1927.6.來源:百一卷八。1928.相似度50%:拈痛散1928.1.組成:五靈脂(別研)、高良姜(炒)各等分。1928.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928.3.加:五靈脂1928.4.減:蓽澄茄1928.5.功效:男婦心腹痛疼不可忍者。1928.6.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二。1929.相似度50%:兩順煮散1929.1.組成:高良姜、木香各等分。1929.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929.3.加:木香2029.4.減:蓽澄茄2029.5.功效:脾胃俱虛,脹滿噦逆。2029.6.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七。2030.相似度50%:良姜粥2030.1.組成

14、:高良姜半兩(為末),粳米3合。2030.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030.3.加:粳米2030.4.減:蓽澄茄2030.5.功效:心腹冷痛,積聚停飲。2030.6.來源:飲膳正要卷二。2031.相似度50%:良姜膏2031.1.組成:高良姜6兩,穿山甲6兩。2031.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031.3.加:穿山甲2031.4.減:蓽澄茄2031.5.功效:毒瘡并蝎螫、諸惡蟲咬傷。2031.6.來源:瘍醫大全卷三十八。2032.相似度50%:良附丸2132.1.組成:高良姜(酒洗7次,焙研)、香附子(醋洗7次,焙研)。2132.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

15、。2132.3.加:香附子2132.4.減:蓽澄茄2132.5.功效:肝郁氣滯,胃寒脘痛,胸悶不舒,喜溫喜按者。2132.6.來源:良方集腋卷上。2133.相似度50%:豬膽膏2133.1.組成:高良姜1兩(切作小塊,油炒),干姜1兩(炮)。2133.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133.3.加:干姜2133.4.減:蓽澄茄2133.5.功效:脾胃虛弱,遂作瘧疾,寒多熱少。2133.6.來源:楊氏家藏方卷三。2134.相似度50%:人參丸2134.1.組成:人參1兩,高良姜(炮)1兩。2134.2.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134.3.加:人參2134.4.減:蓽澄茄223

16、4.5.功效:飲食過多,當風履濕,薄衣露坐,或夜臥失復,霍亂吐利。2234.6.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八。22211. 原方1.1. 組成: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2. 功效:傷寒咳噫,日夜不定,嘔噦,日夜不定。1.3. 來源:方出本草圖經(見證類本草卷九),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五。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2. 相似度67%:蒟醬湯2.1. 組成:蒟醬2兩,高良姜3分,蓽澄茄半兩。2.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3. 加:蒟醬2.4. 功效:中焦有寒,陰凝胃口,噦噫不止。2.5.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四。3. 相似度50%:高良姜湯3.1. 組成:高良姜

17、4兩,桂心4兩。3.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3.3. 加:桂心3.4. 減:蓽澄茄3.5. 功效:霍亂吐痢,轉筋欲入腹。3.6. 來源:外臺卷六引廣濟。4. 相似度50%:藿香散4.1. 組成:高良姜半兩,藿香半兩。4.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4.3. 加:藿香4.4. 減:蓽澄茄4.5. 功效:瘧疾。4.6. 來源:雞峰卷十四。5. 相似度50%:茴香草散5.1. 組成:茴香草、高良姜(曬干)各等分。5.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5.3. 加:茴香草5.4. 減:蓽澄茄5.5. 功效:鼻痔。5.6.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6. 相似度50%:回香草

18、散6.1. 組成:回香草、高良姜各等分。6.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6.3. 加:回香草6.4. 減:蓽澄茄6.5. 功效:鼻痔。6.6.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7. 相似度50%:高良姜粥7.1. 組成:高良姜2兩(切,以水2升.煎取1升半汁),青粱米4合(研淘)。7.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7.3. 加:青粱米7.4. 減:蓽澄茄7.5. 功效:老人冷氣,心痛郁結,兩脅脹滿。7.6. 來源:養老奉親。8. 相似度50%:高良姜粥8.1. 組成:高良姜6分(銼),米3合。8.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8.3. 加:米8.4. 減:蓽澄茄8.5. 功

19、效:心腹冷結痛,或遇寒風及吃生冷即發動。霍亂,吐利腹痛。8.6. 來源:醫方類聚卷九十四引食醫心鑒。9. 相似度50%:必效散9.1. 組成:附子1只(生,去皮,切作數片,用生姜自然汁一大盞浸1宿,慢火炙干,再浸再炙,候滲盡姜汁為度),高良姜各等分。9.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9.3. 加:附子9.4. 減:蓽澄茄9.5. 功效:氣虛頭疼,嘔吐。9.6. 來源:醫方類聚卷八十一引澹寮方。10. 相似度50%:高良姜丸10.1. 組成:高良姜4兩(切片,分作4分:1兩用陳廩米半合炒黃,去米;1兩用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1兩用巴豆34個炒黃,去豆;1兩用斑蝥34個炒黃,去蝥),吳茱

20、萸1兩(酒浸1宿,同姜再炒)。10.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0.3. 加:吳茱萸10.4. 減:蓽澄茄10.5. 功效:心脾冷痛。10.6. 來源:本草綱目卷十四。11. 相似度50%:高良姜散11.1. 組成:高良姜、芍藥各等分。11.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1.3. 加:芍藥11.4. 減:蓽澄茄11.5. 功效:暴心痛。11.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五。12. 相似度50%:二珍散12.1. 組成:芫花1兩,高良姜2兩。12.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2.3. 加:芫花12.4. 減:蓽澄茄12.5. 功效:丈夫、婦人九種心痛。12.

21、6.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五。13. 相似度50%:二妙丸13.1. 組成:巴豆(不去殼)7枚,蓽澄茄7枚。13.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3.3. 加:巴豆13.4. 減:高良姜13.5. 功效:齒衄。13.6.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九引何光甫方。14. 相似度50%:二姜散14.1. 組成:高良姜、干姜各等分(炮8分,留2分)。14.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4.3. 加:干姜14.4. 減:蓽澄茄14.5. 功效:小腸氣。14.6. 來源:蘇沈良方卷八。15. 相似度50%:二姜散15.1. 組成:干姜(炮)3分,高良姜3分。15.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

22、高良姜3分。15.3. 加:干姜15.4. 減:蓽澄茄15.5. 功效:寒瘧不愈。15.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四。16. 相似度50%:獨步散16.1. 組成:香附米(醋浸略炒,為末)、高良姜(酒洗7次,略炒,為末)。16.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6.3. 加:香附米16.4. 減:蓽澄茄16.5. 功效:心脾氣痛,胃脘有滯,胸膛軟處一點痛,因氣及寒起,或致終身。16.6. 來源:本草綱目卷十四引方外奇方。17. 相似度50%:高良姜粥17.1. 組成:高良姜3兩(銼),羊脊骨1具(捶碎)。17.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7.3. 加:羊脊骨17.4. 減

23、:蓽澄茄17.5. 功效:脾胃冷氣,虛勞羸瘦,不能下食。17.6. 來源:圣惠卷九十七。18. 相似度50%:卻痛散18.1. 組成:高良姜1兩(銼如骰子,火煨),巴豆5個(去殼)。18.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8.3. 加:巴豆18.4. 減:蓽澄茄18.5. 功效:心痛不可忍。18.6.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19. 相似度50%:止痛丸19.1. 組成:高良姜1兩(新瓦炒干,為末),沒藥4錢(別研)。19.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19.3. 加:沒藥19.4. 減:蓽澄茄19.5. 功效:心脾疼,及心腹脹滿,痛不可忍。19.6.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五。2

24、0. 相似度50%:一服飲20.1. 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等分。20.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0.3. 加:香附子20.4. 減:蓽澄茄20.5. 功效:心脾疼痛,數年不愈者。20.6. 來源:醫說卷三引類編。21. 相似度50%:烏姜散21.1. 組成:干姜1兩,高良姜1兩。21.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1.3. 加:干姜21.4. 減:蓽澄茄21.5. 功效:瘧疾。21.6. 來源:雞峰卷十四。22. 相似度50%:失笑散22.1. 組成:檳榔、高良姜(銼,滴油炒)各等分。22.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2.3. 加:檳榔22.4. 減

25、:蓽澄茄22.5. 功效:心痛。22.6.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五。23. 相似度50%:神效越桃散23.1. 組成:大梔子3錢,高良姜3錢。23.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3.3. 加:大梔子23.4. 減:蓽澄茄23.5. 功效:諸下痢之后,陰陽交錯,不和之甚,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23.6. 來源:保命集卷中。24. 相似度50%:神授高青丸24.1. 組成:高良姜1兩,青木香1兩。24.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4.3. 加:青木香24.4. 減:蓽澄茄24.5. 功效:老人脾臟泄瀉,心氣不和,精神倦怠,不思飲食。24.6. 來源:養老奉親。25. 相

26、似度50%:良姜湯25.1. 組成:高良姜1兩,蓬莪術1兩。25.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5.3. 加:蓬莪術25.4. 減:蓽澄茄25.5. 功效:妊娠中惡,忽然心腹刺痛,悶絕欲死。25.6. 來源:方出圣惠卷七十七,名見朱氏集驗方卷十。26. 相似度50%:逡巡散26.1. 組成:高良姜1塊(約2寸許),干全蝎1枚(瓦上焙干)。26.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6.3. 加:干全蝎26.4. 減:蓽澄茄26.5. 功效:新久風牙,疼腫不可忍;腮頰腫痛。26.6. 來源:傳信適用方卷二引李武仲方。27. 相似度50%:立應散27.1. 組成:高良姜1分,五靈脂半兩。27.2. 原方對照:蓽澄茄3分,高良姜3分。27.3. 加:五靈脂27.4. 減:蓽澄茄27.5. 功效:急心痛。27.6. 來源:百一卷八。2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