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裝車身漆膜質量檢驗標準_第1頁
涂裝車身漆膜質量檢驗標準_第2頁
涂裝車身漆膜質量檢驗標準_第3頁
涂裝車身漆膜質量檢驗標準_第4頁
涂裝車身漆膜質量檢驗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編制說明為了指導車身漆膜產品驗收,特制定本文件。 本文件規定了電動車車身涂裝檢驗區域A、B、C、D區域的劃分與漆膜驗收的技術要求。漆膜各項性能試驗,采用在工藝定型時,制備樣板,進行測試。其中:漆膜總厚度按膜厚儀說明書中規定的測定方法測定。漆膜光澤度按漆膜光度測量儀說明書中規定的測定方法測定。涂膜硬度按GB/T 6739-1996中涂膜硬度鉛筆測定法的規定測定,詳見附錄A(資料性附錄)。漆膜附著力按GB/T 9286-1998中的漆膜附著力測定法(劃格法)的規定測定,詳見附錄B(資料性附錄)。漆膜耐沖擊力按GB/T

2、 1732-93 漆膜耐沖擊測定法的規定測定,詳見附錄C(資料性附錄)。漆膜性能未在本文件中明確規定的應符合QC/T484-1999TQ1中甲的標準。油漆有害物質含量即環保要求需符合:GB 24409-2009 汽車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歐盟REACH法規: 1907/2006/EC,關于化學物質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VOC相關法規:ISO17985-2005 乳膠漆VOC含量測定標準等國家及歐盟的環保法律法規的要求。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1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1 范圍

3、 本文件規定了涂裝后車身的驗收條件、漆膜涂層A、B、C、D區域劃分和驗收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電動車。2 驗收條件2.1 驗收區域驗收區域的照度為8001500lx,均勻照射,采用帶反射板自然純正色日光燈照明。2.2 驗收人員驗收人員辨色力正常,視力為1.0以上(含校正后),驗收人員應具有較豐富的涂裝檢驗知識和實踐經驗,了解涂裝工藝規程及技術要求。2.3 測試方法除儀器測定外,目測點到被驗收面的距離為(0.41.0)m,目測角度在被驗收面的任一方向。3 A區劃分及要求3.1 A區域劃分3.1.1 側表面車身左右外側表面(含車門底邊)(紅色標注)以上至流水槽上邊沿區和車身頂蓋前擋風玻璃左右側200

4、mm寬的區域表面以及左右前翼子板各外表面,見圖1所示紅色框部分。 A區域圖1 A區域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2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3.1.2車身前機蓋及頂蓋表面車身前機蓋外表面區域和前擋風玻璃上沿至頂蓋區域外表面200mm區域,見圖2所示紅色框區域內。A區域A區域圖2 3.1.3后蓋外表面及頂蓋后表面后蓋外表面(含后蓋底邊)以上至流水槽上邊沿區域見圖3所示紅色框范圍內。 A區域 圖3 A區域3.2 A區外觀要求3.2.1 不允許有能識別的補漆痕。3.2.2 不允許有砂紙紋

5、存在,不允許有針孔、流痕存在。3.2.3 不允許有露底、起泡、剝落、碰劃傷、水印等缺陷。3.2.4 在100mm×100mm的范圍內允許有1顆直徑d0.5mm的顆粒存在,但兩顆粒之間距離須20;小于0.1mm的顆粒忽略不計。 3.2.5 允許有不影響外觀的、分布均勻、極輕微“桔皮”存在。3.2.6 在1m×1m內允許有1處小于高度差0.5mm,面積2mm2,對外觀影響較小凹凸不平的缺陷存在。 3.2.7 允許有不太明顯的不影響整體外觀的纖維存在。 3.3 A區色差要求3.3.1 漆膜顏色與標準色板一致,不應有目視的差異。 3.3.2 色差目視有爭議時,用色差儀測定,漆膜顏色

6、與標準色板的色差E1.0,油漆車身顏色與外飾件的色差E1.5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3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3.4 A區膜厚要求 A區膜厚: 電泳底漆20±2um 金屬漆總厚度90um 素色漆總厚度85um3.5 漆膜綜合性能見表1: 表1漆膜綜合性能項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光澤度(60°)90光澤儀檢測硬度H GB/T 6739-1996中鉛筆涂膜硬度測定法(附錄A)附著力01級GB/T 9286-1998中的劃格測定法(附錄B)耐沖擊力30kg.cmGB

7、/T1732-93 漆膜耐沖擊力測定法(附錄C)3.6 A區所涂布的焊縫密封膠膠條不能有斷裂、氣泡,漏涂、漏刮等缺陷,需完全蓋住焊縫并且具有整體對稱美。4 B區域劃分及要求4.1 B區劃分4.1.1 車身外側表面下部車身外側表面下部200mm以下部位和左右門檻外表面,見圖4所示紅框線內。 B區域此為后牌照位外側下200mmmmB區域圖4 B區域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4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4.1.2車頂蓋除A區(外沿寬200mm范圍為A區)以外的區域車頂蓋除A區以外的區域

8、,見圖5所示紅色框線內:A區域B區域為圖5 B區域紅線內為中心B區4.1.3左右車門上部可視區域及車身門框非內飾安裝部位,見圖6紅色框線內: 圖6 B區域 4.2 B區外觀:4.2.1 不允許有露底、起泡、剝落、碰劃傷、水印。4.2.2 不允許有能識別的流痕存在。4.2.3 在100mm×100mm的范圍內允許有3顆直徑d0.8mm的顆粒存在。4.2.4 在100mm×100mm的面積內允放有直徑d0.2mm的針孔存在,但數量不超過10個。4.2.5 允許有不影響外觀的隱約可見的、分布均勻、輕微“桔皮”存在。4.2.6 允許有不影響整體外觀的存在。4.2.7 不允許有易識別

9、的補漆痕存在。4.2.8 車門底部(圖6 B區)外觀按C區要求執行,漆膜總厚度60um。4.3 B區色差4.3.1 漆膜顏色與標準色板一致,不應有目視的差異。 4.3.2 色差目視有爭議時,用色差儀測定,漆膜顏色與標準色板的色差E1.0,油漆車身顏色與外飾件的色差E1.5.4.4 B區膜厚及測定方法B區 膜厚: 電泳底漆20±2um 金屬漆總厚度90um 素色漆總厚度85um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5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4.5 B區漆膜綜合性能見表2: 表2 漆

10、膜綜合性能項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光澤度(60度角)90光澤儀測定硬度H GB/T 6739-1996中鉛筆涂膜硬度測定法(附錄A)附著力01級GB/T 9286-1998中的劃格測定法(附錄B)耐沖擊力30kg.cmGB/T1732-93 漆膜耐沖擊力測定法(附錄C)4.6 B區所涂布的焊縫密封膠膠條不能有斷裂、氣泡,漏涂、漏刮等缺陷,需完全蓋住焊縫并且具有整體對稱美。5 C區劃分及要求5.1 C區劃分5.1.1 充電孔孔內表面、后視鏡安裝區域和通風蓋板安裝區域車身表面線孔內表面和電池箱蓋內表面,見圖圖7-圖9所示紅色線框內。C區C區C區C區 圖7 C區 圖8 C區 圖9 C區5.1.2后背門的

11、內表面外露表面,見圖10所示紅線區域。C 區 圖10 C區域 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6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5.1.3后背門門框為C區,如圖11所示白框線內:C區 圖11 C區域 5.1.4機艙內為C區,如圖12所示紅色線框內;C區 圖12 C區域5.1.5前后保裝配區域為C區,如圖1314所示紅色線框內:C區C區 圖13 C區域 圖14C區域 5.1.6 左右B柱 、四輪輪罩下部打膠區域、車身內輪罩裸露區域、前艙蓋內部區域、左右門下部、均為C區域。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

12、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7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5.2 C區域外觀5.2.1 總體要求不露底,不流掛,不發花,色漆、清漆不漏噴,但隱蔽無法觀察到的部位允許有不明顯的補漆痕、流痕和清漆漏噴存在。5.2.2 在100mm×100mm的范圍內允許有10顆直徑d0.8mm的顆粒存在。5.2.3 允許有輕微“桔皮”存在;允許有輕微的砂紙紋存在。5.2.4 在100mm×100mm的面積內允許有直徑d0.2mm的針孔存在,數量不超過205.2.5 允許有不影響外觀和裝配的凹凸不平缺陷存在

13、。5.2.6 車身底板上的防石擊涂料應均勻,完全蓋住焊縫,無漏涂、龜裂、脫落等現象。5.1 C區色差色差無要求5.4 C區膜厚及測量方法C區膜厚:電泳底漆10um 色漆要求遮蓋底色5.5 C區漆膜綜合性能見表3 表3漆膜綜合性能項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硬度HGB/T 6739-1996中鉛筆涂膜硬度測定法(附錄A)附著力01級GB/T 9286-1998中的劃格測定法(附錄B)耐沖擊力30kg.cmGB/T1732-93 漆膜耐沖擊測定法(附錄C)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8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

14、2012-5-236 D區劃分及要求車門全部打開時,目視看不到的區域,包括車身底板、車身內頂部。6.1 D區外觀要求 要求不露金屬底材,無法電泳的部位要噴補防石擊涂料或中涂底漆。6.2 D區膜厚 電泳漆10um6.3 D區漆膜性能要求見表4 表4漆膜綜合性能項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鉛筆硬度HGB/T 6739-1996中鉛筆涂膜硬度測定法(附錄A)附著力01級GB/T 9286-1998中的劃格測定法(附錄B)耐沖擊力40kg.cmGB/T1732-93 漆膜耐沖擊測定法(附錄C)7 試驗方法7.1 各分區外觀、色差采用目視檢測。7.2 各分區鉛筆硬度檢測可直接在車身漆膜表面檢測。7.3 各分區膜

15、厚、光澤采用相應儀器在車身表面直接測量。7.4 漆膜其余性能需在試板表面進行檢測。試板制備應采用車身外板用鋼板,經與車身相同的制作工藝噴涂,并且其涂層的膜厚應在工藝要求范圍之內。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9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附錄A資料性附錄GB/T 6739-1996 涂膜硬度鉛筆測定法1 工具a)中華牌高級繪圖鉛筆b).400#砂紙;c) 削筆刀。2 材料 樣板3 測試步驟a)選取樣板一測定位置.b) 試驗用鉛筆制備:用削刀筆削去木桿部分,使鉛筆芯呈圓柱狀,露出約3mm

16、,然后在堅硬的平面上放置砂紙,將鉛筆垂直靠在砂紙上畫圓圈,慢慢地研磨直至鉛筆尖端磨成平面,邊緣銳利為止。c) 手持鉛筆被測定的車身漆面約成45°,以鉛筆不折斷為度,在涂膜面上推壓,向試驗者前進以均勻的約1cm/s的速度推壓約1 cm在涂面上刮劃。d) 每刮劃一道,要對鉛筆的尖端進行重新研磨,對同一硬度鉛筆劃五道。e ) 在五道刮傷試驗中,如有二道或二道以上認為未刮劃到樣板的底板或底面涂膜時,則換用前一硬度標號的鉛筆進行同樣的試驗,直至找到被刮破二道或二道以上的鉛筆,記下最后的硬度記號。f ) 涂膜劃破:將未滿二道的鉛筆硬度標號作為涂膜的鉛筆硬度。標記處數更改依據簽字日期編制(日期)審

17、核(日期)會簽(日期)批準(日期)共12頁 第10頁涂裝檢驗作業指導書涂裝車身漆膜檢驗標準文件編號版本第一版生效日期2012-5-23附錄B資料性附錄GB/T 9286-1998 漆膜附著力測定法(劃格法)1.儀器設備切割工具:a)單刃切割刀具;b)六個切割刀的多刃切割刀具,刀刃間隔為2mm 透明的壓敏膠粘帶:寬25mm,粘著力(10±1)N/25mm軟毛刷2 試驗材料 樣板3 測試步驟a) 選取樣板一測定位置。b) 試驗的次數:在樣板上至少進行三個不同位置試驗,如三次結果不一致,以最差的結果為試驗結果;c) 切割數:切割圖形每個方向的切割數應是6;d) 握住切割刀具,使刀垂直于樣板

18、表面對切割刀具均勻施力,并采用適宜的間距導向裝置,用均勻的切割速率在涂層上形成規定的切割數。所有切割都應劃透至底材表面。重復上述操作,再作相同數量的平行切割線與原先切割線成90°角相交,以形成網格圖形,切割位置至少距離樣板邊緣1cm;e)用軟毛刷沿網格圖形每一條對角線,輕輕地向后掃幾次,再向前掃幾次;f) 按均勻的速度拉出一段膠粘帶,除去最前面的一段,然后剪下長約75mm的膠粘帶。把該膠粘帶的中心點放在網格上方,方向與一組切割線平行然后用手指把膠粘帶在網格區上方的部位壓平,膠粘帶長度至少超過網格20mm。為了確保膠粘帶與涂層接觸良好,用手指尖用力蹭膠粘帶。透過膠粘帶看到的涂層顏色全面接觸是有效的顯示。在貼上膠粘帶5min內,拿住膠粘帶懸空的一端,并在盡可能接近60°的角度,在0.51.0s內平穩地撕離膠粘帶;4 結果的表示a) 撕離膠粘帶后立即在良好的照明環境中、用正常的或校正過的視力觀察樣 板。觀察過程中,轉動樣板,以使試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