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復習資料_第1頁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復習資料_第2頁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復習資料_第3頁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復習資料_第4頁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工程地質學(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質學是地質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一門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問題、為工程建設服務的地質科學,屬應用地質學范疇。 2、工程地質條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因素的綜合。它是在自然地質歷史發展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是客觀存在。地質因素包括巖土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結構、地貌、水文地質、工程動力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個綜合概念。 3、工程地質問題(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質條件與建筑物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或問題。4、工

2、程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研究地質環境與工程建筑物之間的關系,促使二者之間的矛盾轉化、解決。1、 活斷層(active fault):指目前正在活動的斷層,或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斷層。2、 砂土液化:飽和砂土住地震、動力荷載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強烈振動而喪失抗剪強度,使砂粒處于懸浮狀態,致使地基是小的作用3、 斜坡(slope):是指地殼表部一切具有側向臨空面的地質體,是地表廣泛分布的一種地貌形式。一般可分為天然斜坡和人工邊坡。4、 天然斜坡:指自然形成、未經人工破壞改造的斜坡,如溝谷岸坡、山坡、海岸等。5、 人工邊坡:指經人工開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如渠道邊坡、基坑6、斜

3、坡變形破壞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及人類活動作用下,斜坡巖土體處于不穩定狀態或失穩的一種現象。7、 斜坡破壞系指斜坡巖(土)體中已形成貫通性破壞面時的變動。8斜坡變形:在貫通性破壞面形成之前,斜坡巖體的變形與局部破裂 斜坡中已有明顯變形破裂跡象的巖土體,或已查明處于進展性變形的巖土體,稱為變形體。9卸荷回彈(unloading rebound)是斜坡巖體內積存的彈性應變能釋放而產生的。10斜坡蠕變是在坡體壓力(以自重應力為主)長期作用下發生的一種緩慢而持續的變形,這種變形包含某些局部破裂,并產生一些新的表生破裂面。11、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巖土被多組結構面分割,在重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

4、以垂直運動為主快速向下崩落的表生地質現象。12、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巖體,沿著一定的貫通性剪切破壞面,產生以水平運動未知的向下滑移的表生地質現象。13、擴離是由于斜坡巖(土)體中下伏平緩產狀的軟弱層塑性破壞或流動引起的破壞,軟層上覆巖(土)體或做整體,或被解體為系列塊體向坡前方向“漂移”。14、滲透力(seepage force)或動水壓力(hydrodynamic force):地下水在滲流過程中作用于巖土體上的力。15、滲透變形(seepage deformation)或滲透破壞(seepage failure):當滲透力達到一定值時,巖土中一些顆粒、甚至整體就發生移動,從而引起巖土體的變形

5、和破壞。這種作用或現象,稱為。抗滲強度:土體抵抗滲透變形的能力。16、管涌(piping)或潛蝕(suffosion):在滲流作用下,單個土顆粒發生獨立移動的現象??煞譃榇怪惫苡亢退焦苡俊?7、流土(quick soil, quick sand):在滲流作用下,一定體積的土體同時發生移動的現象。一般發生在均質砂土層和亞砂土層中,流沙就是,危害大于管涌。18、巖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 巖溶:巖溶作用及其所產生的地質現象和水文現象的總稱。國際上稱為喀斯特(karst)19、混合溶蝕作用: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性有所增加。20、懸托河:處于上升運動的灰巖

6、山區,有時發現河谷中的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甚至有的地方地下水位在河床以下數十米至百米。21、紊動漩渦:隨著水團不斷地分裂聚合,水團的大小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樣的水團一般稱為。22、壅水淤積:洪水期渾水進入壅水段,泥沙擴散到全斷面,隨著挾沙能力沿流程降低,泥沙沉積于庫底,且粗粒沉積于上游,細粒沉積在下游,形成淤積三角洲。23、異重流淤積:當入庫水流含沙量高,并有足夠的流速時,渾水進入壅水段后可不與清水混淆擴散而潛入清水之下,沿庫底向下游繼續運動,并可一直運行到壩前,并在回流作用下使水庫變渾,細顆粒緩緩落于庫底。24、泥石流是指發生在山區小型流域中、短暫的、飽含泥沙的特殊洪流,是水土流失發展到嚴重

7、階段的表現。25、地面沉降:是指地面高程的降低。地面塌陷: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塌陷,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玖叶龋褐冈诮窈笠欢〞r間(一般按100年考慮)和一定地區范圍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場地烈度:一般理解為根據建設場地具體的工程地質條件而對基本烈度的調整或修正。一般調整范圍0.5-1.0º。設防烈度:亦稱設計烈度,是抗震設計所采用的烈度。它是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經濟性等的需要,對基本烈度的調整。一般建筑物可采用基本烈度為設防烈度,重大建筑物適當提高。地震效應:在地震作用影響所及的范圍內,于地面出現的各種震害或破壞,稱之為。振動破壞效

8、應:地震發生時,地震波在巖土體中傳播而引起強烈的地面運動,使建筑物的地基基礎以及上部結構都發生振動,給它施加了一個附加荷載,即地震力。當地震力達到某一限度時,建筑物即發生破壞。這種由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壞,稱為震源機制:地震發生的物理工程破裂效應指的是強震導致地面巖土體直接出現破裂和位移,從而引起附近的或跨越破裂帶的建筑物變形或破壞;地基效應指的是地震使松軟土體壓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變形等,而導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壞。 斜坡破壞效應包括地震導致的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主要發生在山區或丘陵地帶。1、活斷層的鑒別標志 1. 地質標志:a斷層兩側地層巖性和產狀截然不同,被錯斷,是

9、最本質最重要最可靠的標志。注意與滑動面區別;b第四紀沉積層變形,礫石層中的礫石受剪斷或壓碎,視斷層性質而定;c斷層帶(面)的巖石因擠壓磨碎,表現為松散、未膠結的破碎帶。d在強震過程中沿活動性斷裂帶常常出現地裂縫。 2. 地貌標志:a“風口”、“埡口”b夷平面解體c階地變化d河流彎曲e山脊山谷錯動f兩種地貌單元直線相接的部位g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物理地質現象發育部位。 3. 水文地質標志:a泉水呈線狀分布b溫泉呈帶狀分布c地下水壓力與化學成分異常4. 其它標志:a地形變化明顯;b地球物理場異常;c地應力較高、地震活動頻繁。 2、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的區別聯系?二者都是表征一次地震活動的術語、都是衡

10、量一次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動強烈程度的尺度。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所決定的。釋放出的能量愈大則震級念大,因為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是固定的,所以無論在任何地方測定只有一個震級。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動強烈程度的尺度。它不僅取決于地震能量,同時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傳播介質等因素的制約。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不同地點,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3、砂土液化引起的破壞主要有?(1)涌砂:涌出的砂掩蓋農田,壓死作物,使沃土鹽堿化、砂質化,同時造成河床、渠道、徑井筒等淤塞,使農業灌溉設施受到嚴重損害。(2)地基失效:砂土液化造成地基的承栽能力完全喪失,則其上

11、的建筑物就會產生強烈沉陷、傾倒,甚至倒塌。(3)滑塌:由于下伏砂層或敏感粘土層震動液化和流動,可引起大規?;?。(4)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飽水疏松砂因擾動而變密,地面也隨之而下沉,低平的濱海湖平原可因下沉而受到海湖及洪水的浸淹,使之不適于作為建筑物地基。4、影響砂土液化的因素主要?土的類型及性質、飽和砂土的埋藏分布條件以及地震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一、土的類型及性質土的類型及性質是砂土液化的內因。研究表明:粉、細砂土最易液化;但隨著地震烈度的增高,亞砂土、輕亞粘土、中砂土等也會液化 二、飽水砂土層的埋藏分布條件飽水砂土層的埋藏條件主要包括:飽和砂層的厚度、砂層上非液化粘土層厚度以及地下水埋深等三

12、個方面。它們決定了超孔隙水壓力和有效覆蓋壓力的大小。地下水埋深愈淺,非液化蓋層愈薄,則愈易液化。三、地震強度及持續時間(歷時)引起砂土液化的動力是地震加速度,顯然,地震愈強、加速度愈大,則愈容易引起砂土液化。5、影響斜坡巖體應力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原始應力狀態、坡形、巖土特征和結構。 一、原(初)始應力狀態的影響,巖體的原始應力狀態中,水平剩余應力的大小對坡體應力狀態的影響尤為顯著。二、坡形的影響, 坡形包括斜坡的坡高、坡角、坡底寬度和平面形態等幾個方面,他們對斜坡應力分布均有一定影響。 三、巖土特征和結構的影響,巖土體的變形模量(彈性模量)(E0)對均質坡體的應力分布并無明顯影響;波松

13、比()可以改變主應力(x)和剪應力(xy)的分布,引起張力帶變化: 增大,坡面和坡頂張應力帶擴展;而在坡底則相反,增大,張應力帶收縮。6、影響斜坡穩定性的因素?十分復雜,其中最主要的有巖土類型及性質、地質結構、水文地質條件等。除此之外,還有巖石風化、地表水、大氣降水作用、地震及人類活動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可分為兩大方面: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是最根本的因素,決定著斜坡變形破壞的形式和規模,對斜坡穩定性起控制作用;內因(內在因素)1.地形地貌2.地層巖性(巖土類型和性質)3.地質結構構造4.地下水分布5.植被作用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促使斜坡變形破壞的發生和發展,外

14、因常常成為斜坡災變破壞的觸發因素1.水的作用:(1)地表水(地面徑流、河流、水庫、湖泊等)作用;(2)地下水作用;(3)降水(融雪)作用。2.地震作用3.人為作用:(1)爆破和機械振動;(2)切坡或加載;(3)破壞植被;(4) 礦藏開采。7、滲透變形產生的必要條件?滲透變形產生的必要條件是:滲透水流有足夠大的動水壓力和土體具有一定的結構特性。必要條件是根據理論公式推導和實驗室研究獲得的。在具備必要條件前提下,是否確實出現此問題,還必須有宏觀地質因素和工程因素來決定,這是充分條件8、巖溶發育的基本條件:? (1)具可溶性巖石; (2)具溶蝕能力的水; (3)具良好的水的循環交替條件,即具有良好的

15、地下水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9、滲漏的形式?按滲漏通道分為:(1)裂隙分散滲漏;(2)管道集中滲漏。按庫水漏失特點分為:(1)暫時性滲漏(庫水飽和庫底包氣帶的巖溶洞穴和裂隙所消耗的水量,待洞穴和裂隙飽水后滲漏即停止。庫水貯于巖體空隙中,不會造成水量的損失。);(2)永久性滲漏(庫水通過巖溶化巖體流向本河下游、鄰谷、低地及干流等處,造成庫水的損失。)。巖溶滲漏的防治措施?采用灌(灌漿)、鋪(鋪蓋)、堵(堵洞)、截(截滲)、導(疏導)等方法處理巖溶滲漏問題。10、巖溶地基變形破壞的主要方式?(1)地基承載力不足,在覆蓋型巖溶區,上覆松軟土強度較低,或建筑荷載過大,引起地基發生剪切破壞,進而導致建筑

16、物的變形和破壞。 (2)地基不均勻下沉,在覆蓋型巖溶區,下伏石芽、溶溝,落水洞、漏斗等造成基巖面的較大起伏,當其上部有性質不同、厚度不等的粘性土分布時,在建筑物附加荷載作用下,產生地基不均勻下沉,從而導致建筑物的傾斜、開裂、傾倒及破壞。 (3)地基滑動,在裸露型巖溶區,當基礎砌置在溶溝、溶隙、落水洞、漏斗附近時,有可能使基礎下巖體沿傾向臨空的軟弱結構面產生滑動,進而引起建筑物的破壞(圖7.20)。 (4)地表塌陷。在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內,如有溶洞、暗河、土洞等時,在自然條件下,或因建筑物的附加荷載、抽排地下水等因素作用,產生洞頂坍塌,引起地面沉陷、開裂,以至使地基突然下沉,形成地表塌陷,進而導

17、致建筑物的破壞。 11、巖溶地基處理措施(7種)(1)挖填。當洞穴埋藏不深時,可挖除其中的軟弱充填物,回填碎石、灰土、混凝土等,以增強地基強度;當基礎下溶洞埋藏不深,其頂板又不穩定時,可炸開頂板,挖除充填物,回填碎石等;當粘性土地基局部有石芽突出時,可將石芽鑿去,回填素土,以調整地基變形。 (2)跨蓋。當基礎下有小溶洞、溶溝、落水洞時,可采用鋼筋混凝土梁板跨越,或用剛性大的平板基礎覆蓋,但支承點必須放在穩定性好的巖石上,也可調整柱形基礎的柱距。 (3)灌漿 當基礎下洞穴埋藏較深時,可通過鉆孔灌注水泥沙漿、混凝土、瀝青等,以堵填洞穴、溶隙,提高其強度,或防止洞穴進一步坍塌。(4)樁基 當基巖頂面

18、起伏不平,其上覆土層性質較軟弱,厚度又較大,不易清除時,可視建筑物需要作支承樁(圖7.23)或摩擦樁。 (5)合理疏導水氣 供水或采礦時,抽排地下水的井孔不要過于集中,不要快速大量集中抽排地下水,應使地下水位均勻的緩慢下降,以免形成過大的水力梯度或真空腔。同時,井的進水管應作好反濾,以減少泥沙流失。不過量開采地下水,水位下降不應低于溶洞頂面,以保持巖溶水的承壓狀態。開采地下水的方案合理,如有多個含水層時,盡量不采上部含水層的水。在可能形成真空腔的部位,安置通氣管,利用充氣法及時補充巖溶空腔中的氣體,破壞其真空狀態,避免形成塌陷的條件。在已產生部分塌陷的地區,要采取分流措施,作好地表水截流和堵漏

19、防滲,防止地表水及降水大量灌入地下,引起土體沖蝕,并擴大和加劇塌陷的發生。 (6)繞避(7)強夯 覆蓋型巖溶區上覆松軟土,通過強夯法使其壓縮性降低,強度提高,能減少或避免土洞及塌陷的形成。當土層中存在隱伏洞穴時,可用強夯法將其破壞,以消除隱患,達到事先處理的目的。12、河流工程地質問題分析?一、水庫淤積 壅水淤積、異重流淤積建庫后,因洪水期渾水進入壅水段,泥沙擴散到全斷面,隨著挾沙能力沿流程降低,泥沙沉積于庫底,且粗粒沉積于上游,細粒沉積在下游,形成淤積三角洲,這就是壅水淤積。異重流淤積:當入庫水流含沙量高,并有足夠的流速時,渾水進入壅水段后可不與清水混淆擴散而潛入清水之下,沿庫底向下游繼續運

20、動,并可一直運行到壩前,并在回流作用下使水庫變渾,細顆粒緩緩落于庫底。二、壩下游河床再造建庫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水動力條件,破壞了河床原有平衡狀態,引起下游河床再造,建立新的平衡河道。三、河流地質作用與工程建筑的關系侵蝕作用,威脅著緊靠河岸,甚至遠離河岸建筑物的安全。河底沖刷,威脅跨河建筑物(如橋梁、堤壩)地基的穩定性。側向侵蝕,會引起岸坡滑坡、崩塌等。四、河流環境工程地質,在河流上興建建筑物,由于改變了一定范圍的地質環境,從而產生環境工程地質問題。13、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必須具備三大條件:地形條件、地質條件和氣象水文條件。1.地形條件:主要指溝谷條件2.地質條件:主要決定了松散固體物質來源3.氣

21、象水文條件:水動力條件14、斜坡應力場的基本特征?1)由于應力的重分布,斜坡周圍主應力跡線發生明顯偏轉。無論是在重力場條件下,還是在以水平應力為主的構造應力場條件下,其總的特征表現為愈靠近臨空面,最大主應力愈接近平行于臨空面,最小主應力則與之近于正交(圖5.2下)向坡體內部逐漸恢復到原始應力狀態。(2)由于應力分異的結果,在臨空面附近造成應力集中帶。但坡腳區和坡緣(斜坡面與坡頂面的交線)區情況有所不同: 坡腳附近最大主應力(相當于臨空面的切向應力)顯著增高,且愈近表面愈高(圖5.2下);最小主應力(相當于徑向應力)顯著降低,于表面處降為零,甚至轉為拉應力。因而,這一帶是斜坡中應力差或最大剪應力

22、最高的部位,形成一最大剪應力增高帶,通常是斜坡中最容易發生變形和破壞的部位,往往因此而產生與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壓致拉裂面。(3)與主應力跡線偏轉相聯系,坡體內最大剪應力跡線由原先的直線變為近似圓弧線,弧的下凹面朝著臨空方向。這也正是均質巖土體中斜坡破壞面常成圓弧狀的原因。(4)坡面處由于徑向壓力實際等于零,所以實際上處于單向應力狀態,向內漸變為兩向或三向狀態。15、水工建筑物(土石壩)防治滲透變形的措施1、垂直截滲:粘土截水墻、灌漿帷幕、混凝土防滲墻等2、水平鋪蓋:上游粘土鋪蓋,該法只加長滲徑而減小水力梯度,不能完全截流。3、排水減壓,排水井,減壓井4、反濾蓋重,在滲流溢出段分層鋪設幾層粒徑不

23、同的砂礫石層,層界面應與滲流方向正交,粒徑有細到粗,常設置三層,即為反濾層。5、工程地質分析的意義:人類活動離不開地質環境,而地質環境又制約著人類的工程地質活動,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為了查清地質環境、保證人類工程活動健康、順利進行,就必須認真分析地質環境,解決好兩者之間的矛盾和關聯關系,就需要合理、正確的工程地質分析。通過分析,系統了解、掌握工程地質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合理、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為人類工程地質活動服務。意義重大,具體表現在:在工程建設規劃、可行性論證階段,結合工程地質經驗,及時確定是否存在影響工程建設的工程地質問題,粗略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嚴重性,分析、預測

24、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以便選擇最優場地,具有指導建設規劃合理選址的意義。在工程建設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階段,結合巖土工程勘察資料,選擇正確分析方法,對建設場地區及與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進行詳細的工程地質問題論證,提出具體的、詳細的、可行的工程地質問題防治措施、手段,將工程地質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工程建設中的安全事故隱患,為工程建設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提供科學依據。在工程建成、運營階段,結合工程設計、施工材料,分析特殊位置的工程與地質體間的相互作用,及時發現新生地質問題,及時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在保證工程效能的同時,

25、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為人類工程正常運營服務。6、工程地質分析的基本方法:自然歷史分析法、數學力學分析法、模型模擬試驗發、工程地質類比法。8、活斷層與地震的關系:粘滑型斷層圍巖強度高,斷裂帶鎖固能力強,能不斷積累應變能,當應力達到一定強度極限后產生突然滑動,迅速而強烈地釋放應變能,造成地震。故沿這種斷層往往有周期性地震活動;蠕滑型斷層圍巖強度低,斷裂帶內含有軟弱充填物,或孔隙水壓、地溫的高異常帶內,斷裂帶鎖固能力弱,不能積累較大的應變能,在受力過程中易于發生持續而緩慢地滑動。斷層活動一般無地震發生,有時可伴有小震。10、我國活斷層活動的時空分布規律:空間分布規律:我國活斷層一般

26、為板塊內部斷層,活動速率小得多。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大致以東經105o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NE和NNE走向正斷層為主,西部則以NW和NWW走向的走滑和逆沖-走滑斷層為主。時間分布規律:主要體現在其活動頻度、強度隨時間的變化上。大量古地震表明,在全新世內活斷層的活動速率有明顯變化,表現為快速滑動與緩慢活動、活動階段與靜止階段相互交替的間歇活動特性。11、地震:地殼表層因彈性波傳播所引起的震動作用或現象。12、地震波:地震時震源釋放的應變能以彈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這種彈性波就是地震波。(體波:縱波【P波】和橫波【S波】面波:瑞利波【R波】和勒夫波【Q波】)13、震源機制和震源參數:震源機

27、制: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或震源物理過程根據地震記錄圖,按彈性變位理論進行復雜計算,還可求出限定震源物理過程的多個物理量,稱為震源參數。15、我國地震特征:強震活動受活動構造的嚴格控制;我國大陸地震受控于現代構造應力場特征;強震活動經常發生在斷裂帶應力集中的特定階段上;絕大多數強震發生在一些穩定斷塊邊緣的深大斷裂帶上,而穩定斷塊內部很少或基本沒有強震分布;裂谷型斷陷盆地控制了強震的發生。16、場地地震效應:在地震波作用下,場地會出現各種破壞作用,統稱場地地震效應。(震動破壞效應,地面破壞效應,斜坡破壞效應)17、地震小區劃:為了更好地為場地防震設計服務,就應具體分析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并以其差異性為基礎進行地震小區劃。(靜力階段-調整烈度小區劃,準動力反應譜階段-調整反應譜小區劃,動力階段-設計地震動小區劃) 20、砂土液化判別:地震液化的初判的界限指標現場測試法:標灌判別法、剪切波速判別法、理論計算判別法(剪應力對比法)22、斜坡變形破壞類型:斜坡變形:卸荷回彈、蠕變斜坡破壞:崩塌、滑坡(落)、(側向)擴離。26、滲透變形產生的條件:必要條件:滲透水流有足夠大的動水壓力及臨界水力梯度,巖土體具有一定的結構特性充分條件:a、宏觀地質因素(地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